《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0235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docx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docx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1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沟通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至关重要。

一、成功之处

1.恰当铺垫,有利于分散难点。

为有效地分散算理,教学中设置的教学情境,以比较简单的题目形式分层呈现,比如:

将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

将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块?

……在该环节中,教师可借助实物操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4,也都是1/4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一些数据较小题目的出示作为铺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2.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在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

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解决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的问题时,由于问题难度增加了,所以我就请他们四人一小组想办法,进行动手操作尝试,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

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

通过这样两次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为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3.鼓励发现,探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1÷3=1/3?

?

3÷4=3/4这两道算式,鼓励他们想一想:

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以问题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义。

二、改进之处

1.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没有理解透彻。

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剩下的时间比较仓促,只能由我帮助引导学生总结出两者的区别,即:

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

这部分内容下一节课应予以强调。

2.小组操作参差不齐。

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并没有领会3/4块是怎么得到的,3个1/4块是3/4块,3块的1/4是3/4块,分数的这两种意义个别学生没有理解透彻。

针对本课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进一步弥补,期待学生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牢固。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2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

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

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

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

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

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

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

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

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3

本课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在教学时我是从先把四个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块?

再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

让学生分别列式。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

学生很自然就发现一个可以得到整数商,一个不能。

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

不能得到整数商的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自然的导出分数。

我觉得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的需要,体会到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初步的感知到分数与除法之间确实是有关系的。

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些,兴趣也高一些。

在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对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掌握的也不错。

我重点是强调了单位换算,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单位间的进率就是分母的结论。

学生运用这样的结论进行相关练习时正确率有很大的提高。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4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但凡教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老师都知道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

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

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5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

,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

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

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

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

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

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

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

“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

7分米=()/()米23分=()/()。

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

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

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6

一、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

板书:

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

板书:

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页的例1。

(1)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

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3

(1)来表示,这一份就是3

(1)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

1÷3=3

(1)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

(3

(2)块)怎样看出来的?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

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引出课题:

分数与除法

3.学习例2。

(1)如果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板书:

3÷4)

(2)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把3块饼看作单位“1”。

)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

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

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块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个4

(1),3个饼共得到12个4

(1),平均分给4个学生。

每个学生分得3个4

(1),合在一起是4(3)块饼。

方法二:

可以把3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4(3)块饼,所以每人分得4(3)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

(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3)加深理解。

(课件演示)

老师:

4(3)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4

(1)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4

(1)块,就是4(3)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4

(1),就是4(3)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4(3)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4)巩固理解

①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3

(2)(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

(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

(9(7))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l)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块)3÷4=4(3)(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

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

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3)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a÷b=(b≠0)

明确:

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

(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习:

(1)口答:

①7÷13=()(())8(5)=()÷()()÷24=24(25)9÷9=()(())0.5÷3=3(0.5)n÷m=()(())(m≠0)

②1米的8(3)等于3米的()

③把2米的绳子平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0

(1)()

②1米的4(3)与3米的4

(1)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平均锯成3段,平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3

(1)。

()

④把45个作业本平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15

(1)。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

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7

4月22日上午,是我校五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我上了一节《分数与除法》的公开课。

课后有幸得到了我的导师——广西师大熊宜勤教授的点评,由于当时时间比较紧,我们要赶到拱极小学去听黄智云老师的课,匆忙之中熊教授给我提出了两点宝贵意见:

1.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花的时间还不够.2.练习的设计量过多,没有很好的为本节课服务。

听了她的建议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是啊,都十几年的教龄了,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备课时,我只考虑到家长们要来听课,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把课上活?

煞费苦心的创设了一个猪八戒分饼的情境,虽然这样能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整体感比较强,学生也很喜欢,但是却没有把例2中的重难点抓住。

我的本意原是想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得出3除以4的商,以明确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可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明白一块饼的就等于3块饼的。

可是在教学时,由于没有及时引导学生突出单位“1”,再加上没有使用展台操作,学生的理解就是没有那么到位。

接着,我在教学例2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算式,总结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只用了1分多钟的时间,很多学生印象还不够深刻就进入了练习环节,以至于后面的练习出现了卡壳现象。

回想自己的这一节课,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

带着熊教授给我提出的问题,第二天,我聆听了苏文俊老师上的这节课。

课一开始,她就复习了上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等内容,接着创设了分饼情境,

(1)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3)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6÷21÷21÷3从数据上看,看得出都是苏老师精心设计的。

从商是整数到商可以用小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到除不尽需要用分数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复习了把一个数平均分,用除法计算的同时,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

另外,对于例题2的教学她也把握得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2种分法:

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3÷4=?

(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

这个估算对于学生用分数表示结果的思考有很重要的帮助。

在这节课中,苏老师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她凭借教材内容,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们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推理交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正因为学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到后面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水到蕖成。

对于例题后面进行的对应训练,苏老师能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有层次的练习。

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后,通过这组习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建构了知识的框架,实现了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回想熊教授的话,再对比苏老师的课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时必需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不能太多,因为练习量多的弊端会让学生厌烦,我们要注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练习不仅仅是巩固所学知识,还要继续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

能得到专家的指导,特别是零距离的指导,感受非常深刻,收获也特别多。

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这条路上,越走越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8

在本次校举行的公开课活动中,我听了高年级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过这节课后。

我认为优点体现在:

一、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参与的力度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锻炼。

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罗嗦,练习的时间相对缩短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

一个饼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个饼的四分之一,这个环节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前面耽误的时间过长,致使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学生没有理解透彻,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从刘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作为数学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切实理解所学内容?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去深思:

一、有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改风风火火进行了这么多年,而且一直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做引导者,可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完全还是过去老的教学方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1、教师恐怕学生学不会,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就;2、耽误教学进度;3、教师还没有形成意识……

二、如何“还”?

很大一部分教师,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如何“还”?

完全放手行吗?

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如果“收、还”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只有“收、还”得当,才会事半功倍。

说起容易做起难,要做到以上两点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更要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师生交流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

(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

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

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

现在你们知道了吧!

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

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

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

儿童的体重某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某5(4)=28(千克)

师:

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成人的体重某3

(2)=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合作探究

师:

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学生汇报

生1:

根据数量关系式:

儿童的体重某5(4)=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