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0211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docx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docx

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

2019-2020年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9讲水和溶液试题

知识梳理

【复习重点】

一、水的组成与电解水实验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是氢气。

生成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2.判断正极产生的气体为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玻璃管尖嘴,木条能复燃;判断负极产生的气体为氢气的方法是用点燃的火柴接近玻璃管尖嘴,气体可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在氢气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会出现水雾或水珠。

二、溶液

固、液、气体溶解在液体里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

溶液包括溶质和溶剂两部分,水、酒精等液体是常见的溶剂,固、液、气体均可作为溶质。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特点:

均一、稳定。

三、浊液

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如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如牛奶、肥皂水等。

浊液不稳定,久置会分层。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两个前提条件:

(1)在一定温度下;

(2)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否则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在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继续溶解。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增减溶剂、改变温度、增减溶质。

3.浓溶液与稀溶液:

溶有较多溶质的是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

液,如澄清石灰水虽然饱和,但因其溶解度很小,是很稀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如蔗糖的溶解度很大,但很浓的蔗糖水不一定饱和。

五、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必须带单位(g)。

溶解度可以定量表示物质溶解的能力。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的体积。

六、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内因:

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

外因:

与温度有关。

气体溶解度的外因:

温度和压强。

七、溶解度曲线

1.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可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硝酸钠等。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大,如氯化钠(食盐)。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4)气体的溶解度不仅取决于气体的性质,还取决于压强和温度。

当温度不变时,

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也增大;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八、溶解度(S)的计算

九、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

(1)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2)称量(固体:

用天平称取;液体:

用量筒量取);(3)溶解(装瓶,并贴上标签)。

十、结晶

1.结晶通常用于分离含有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2.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

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海水晒盐。

(2)冷却热饱和溶液: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硫酸铜晶体的形成。

 

十一、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法:

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

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能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活性炭能吸附溶解于水中的一些杂质。

2.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

3.软水与硬水:

溶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叫作硬水,不含或含较少钙、镁离子的水叫作软水。

日常生活中可用肥皂水充分振荡来鉴别硬水与软水,浮渣较多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煮沸水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复习难点】

1.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但在实际实验中,若考虑到气体溶解度的因素,由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氢气,故收集到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一般会略小于1∶2。

2.溶液中只要有水,一般把水作为溶剂,而不考虑水的质量占整个溶液的比例大小。

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不是根据是下沉还是上浮来区分的,而是根据是固体颗粒还是液体放入另一液体来区分的。

不能根据是否透明来区分溶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因为这三种混合物都可能有显示为透明或有各种颜色的情况。

4.溶解度的四个关键词:

(1)一定的温度;

(2)100g溶剂;(3)达到饱和;(4)

溶质的质量。

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5.溶解性与溶解度不同,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通常用易溶(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可溶(溶解度在1~10g)、微溶(溶解度在0.01~1g)、难溶(溶解度小于001g),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6.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须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7.对于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的计算,要抓住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易考点】

1.电解水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与质量比。

2.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

3.溶解度曲线的分析,结合饱和溶液与

不饱和溶液的转变。

4.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5.质量分数的计算,常穿插于其他化学计算之中。

6.溶液的稀释与配制。

考点精析

考点一对电解水实验的掌握

例1、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

C.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解题思路】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为H2O可知氢、氧元素的质量比=2∶16=1∶8。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水分子中不能含有氢分子。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较少;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是氢气,较多;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据此结合分解反应的特征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易错误区】电解水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1∶8,体积比是2∶1,学生容易将两者搞混淆。

考点二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

例2、现对某物质A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

若蒸发10g水析出ag固体;若蒸发20g水析出bg固体;若蒸发30g水析出cg固体。

则下列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c=a+bB.c=2b-a

C.c=2b+aD.c=2a+b

【解题思路】虽然原溶液未指明是否饱和,但由于第一次蒸发水分后有固体析出,所以第一次析出后所得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则第二次蒸发可以看作是在第一次蒸发的基础上继续蒸发掉10g水,同样第三次可以看作是在第二次蒸发的基础上继续蒸发掉10g水。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第二次和第三次多蒸发的10g水析出的固体质量是相等的。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解答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题,溶液必须是饱和溶液,否则数据不可用。

【易错误区】将刚开始时的A溶液当作饱和溶液来思考解题。

考点三物质溶解度概念的应用

例3、在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A物质;30℃时,25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B物质。

则A和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A.SA>SBB.SA=SBC.SA

【解题思路】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溶解某物质的质量,说明该溶液已经达到饱和。

按照溶解度的定义计算其溶解度如下:

A物质的溶解度SA=

×100g=80g;B物质的溶解度SB=

×100g=80g。

所以,如果不对溶解度的定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容易误选B选项。

由于A和B两种物质所对应的温度不相同

故两者的溶解度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本题对溶解度的概念进行了另一种较为抽象的理解,关键在于两者的温度不同。

【易错误区】若不对溶解度的定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容易误选B。

考点四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例4、A、B两种化合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现要用结晶法从A和B的混合物中提取A(不考虑A、B共存时对各自溶解度的影响)。

(1)取60g混合物,将它溶于100g热水中,然后冷却到20℃。

若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则混合物中A的质量分数应在什么范围?

(写出推理及计算过程)

(2)取wg混

合物,将它溶于100g热水中,然后冷却到10℃,若仍然要A析出而B不析出,请写出在这种情况下混合物中A的质量分数(A%)应该满足的关系式(以w,a,b表示)。

①当w

②当w>a+b时,A%。

【解题思路】

(1)要想达到题中要求,必须使B物质在20℃时溶解在100g

水中未达到饱和或者恰好刚刚饱和,根据曲线可知20℃时B物质

的溶解度为20g,因此混合物中物质B的质量不能超过20g,则A物质的质量在混合物中至少应为40g。

(2)要使A析出而B不析出,至少要满足:

A%=

当w

>

;当w>

a+b时,即a

【参考答案】

(1)为达到题中要求,混合物中

B物质的质量不超过20g,则A物质的质量至少应为60g-20g=4

0g。

此时混合物中A的质量分数A%=

×100%=66.7%。

所以冷却至20℃,若使A析出而B不析出,混合物中A的质量分数应在66.7%~100%的范围内。

(2)①>

②>

【方法归纳】20℃时要使B物质不析出,对于100g水,B的质量必须不大于其溶解度20g。

同理,100g水中,10℃时要使B物质不析出,B的质量不能大于bg。

【易错误区】第

(2)小题,用符号和代数式来代替数字进行分析和解题是许多学生的弱项,应加强练习。

 

考点五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联系

例5、t℃时,Na2CO3溶解度为Ag,现有饱和Na2CO3溶液(100+A)g,溶质质量分数为a%;向该溶液中投入无水碳酸钠Ag,静置后析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Bg;加水使晶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a%,则加入水的质量为()

A.(100+A)gB.100g

C.(100-

)gD.(100-A·a%)g

【解题思路】t℃时,Na2CO3溶解度为Ag,现有饱和Na2CO3溶液(100+A)g,溶质质量分数为a%。

向该溶液中投入无水碳酸钠Ag,静置后析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Bg;加水使晶体全部溶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a%。

说明所得溶液还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就相当于计算该温度下溶解Ag无水碳酸钠所需要的水的质量,该温度下,Na2CO3溶解度为Ag,说明100g水该温度下正好饱和。

所以加入水的质量为100g。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根据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解答。

【易错误区】本题干扰项较多,若未能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易得出错误的答案。

考点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的配制和稀释

例6、40℃时,要使100g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变为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在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g)

①将温度降到20℃②加入80g水③加水使溶液的质量为200g④蒸发水,析出10g固态食盐

⑤加入200g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

【解题思路】对照质量分数的概念逐项分析或计算加以判断。

①将温度从40℃降到20℃,并不能析出多少食盐,因为食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②加入80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食盐%=

×100%=11.1%。

③加入水后使溶液的质量为200g,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食盐%=

×100%=10%。

④蒸发水,析出10g食盐后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饱和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食盐%=

×100%=26.8%。

⑤加入200g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溶液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食盐%=

×100%=10%。

【参考答案】③⑤

【方法归纳】本题是考查关于溶液组成知识的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和应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

【易错误区】误认为温度降低后,食盐的溶解度会降低相同的幅度而错选①,或对质量分数理解及计算不熟练而错选②④两项。

探究提升

例、在我国某些地区有一种“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说法。

这里的“碱”是指Na2CO3,“盐”是指NaCl。

这样捞得的“碱”中含有少量的NaCl。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解释捞碱、晒盐的原理和测定“碱”样品中Na2CO3的含量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根据上图回答:

①t1℃时,Na2CO3的溶解度为g;t2℃时,Na2CO3的溶解度(填“<”“>”或“=”)NaCl的溶解度。

②“冬天捞碱”的原因是由于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夏天晒盐”是利用(填字母)的方法,使NaCl晶体析出。

A.风吹日晒,使溶剂蒸发

B.温度升高,使NaCl溶解度增大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称取34.6g“碱”样品。

第二步:

将样品放入130g稀盐酸中,固体全部溶解,恰好完全反应。

其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第三步:

完全反应后,称得溶液的总质量为151.4g。

【数据分析】

(2)若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逸出,试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①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

②34.6g“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③“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继续探究】

(3)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解题思路】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来完成该部分①②③小题的解答;根据题目的条件可以知道所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反应中溶液质量减少的量即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所以可以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结合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来完成【数据分析】和【继续探究】部分。

【参考答案】【查阅资料】①a=②减小③A

【数据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

34.6g+130g-151.4g=13.2g,设34.6g“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所以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Na2CO3%=

答:

①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13.2g;

②346g“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31.8g;

③“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919%。

【继续探究】氯化钠的质量为:

34.6g-31.8g+35.1g=37.9g;所以反应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NaCl%=

×100%=25.0%

答: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5.0%。

【方法归纳】熟练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能够熟练的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以及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易错误区】计算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时,不能准确求出氯化钠质量。

【考点范围】分析溶解度曲线、结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分数的计算等。

 

2019-2020年中考科学培优讲义专题集训第1讲科学测量与物质的密度试题

知识梳理

【复习重点】

1.长度的测量

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国际单位制中,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特殊的测量方法:

①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即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后再求得单一长度;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即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在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然后拉直测量;③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即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④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即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以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

行测量。

误差及其处理: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误差的原因:

测量工具、测量环境和人为因素。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用更精密的仪器。

2.体积的测量

(1)固体体积的测量

长方体、柱形体等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先测量有关长度再用相关体积公式计算而得。

不规则的固体可以用细线绑住物体在量筒中用“排水法”进行测量。

若被测固体密度小于水,则可用“针压法”或“悬物法”进行测量。

(2)液体体积的测量

液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注意选择量筒的规格,一般要求被测液体的体积不小于量筒的分度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量筒是测量体积的仪器,温度变化将导致形状变化而影响其准确性,不能用作化学反应和配制溶液的容器。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要求平视凹液面底部,若俯视则读数偏大,实际体积偏小;若仰视则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偏大。

3.质量及其测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千克(kg)。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形状、温度、状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要掌握使用天平的正确方法。

使用过程包括“放水平、调平衡、称质量、读数据、归整齐”五大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些注意事项。

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即量程),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被测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向右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以防生锈。

加砝码要从大到小,以防砝码不够用。

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称量,可以放在烧杯或称量纸中称量。

 

4.密度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其计算公式是

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主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是克/厘米3(g/cm3)。

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g/cm3=1.0×103kg/m3。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

(要求识记水的密度值,了解铜、铁、铝、酒精、空气、氢气等常见固、液、气体的密度,对分析相关习题有一定的帮助。

密度知识的应用:

(1)利用

,求出物质的密度,鉴别物质;

(2)利用m=

V,求质量;

(3)利用V=

,求体积。

5.密度的测量

(1)密度的测量原理:

;所需仪器有天平、量筒(或量杯)等。

(2)密度的测量方法:

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或量杯)测出被测物体的体积(直接或间接);根据公式

,求出

物质的密度。

6.结合浮力测量物质的密度

(1)利用某物体在液体中悬浮可推知该物体的密度就等于液体的密度。

(2)物体漂浮在水中时,利用

求出该物体的密度。

(3)利用阿基米德浮力公式变形(ρ液=

)可求出某液体的密度等。

【复习难点】

1.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密度公式的常见应用及其有关计算。

2.会应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以及对密度公式

的应用。

【易考点】

1.密度的计算往往不独立考查,而是夹杂在压强、浮力、机械功、功率等计算中出现。

2.探究密度概念实验和密度的测定实验,并会涉及天平、量筒等基础实验工具的使用和探究方法的应用。

3.密度的知识对学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密度的测量,不仅要懂得实验原理和测定方法,而且要能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考点精析

考点一长度的测量

例1、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正确的是()

A.8.60cm

B.1.69cm

C.1.6cm

D.以上读数都不正确

【解题思路】根据图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金属块左端对准的刻度是7.00cm,右端读数是858cm;所以金属块的实际长度是:

8.58cm-7.00cm=1.58cm。

【参考答案】D

【方法归纳】刻度尺在测量前,要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0”刻度线。

若“0”刻度线发生磨损,则可以从某一个完整刻度线开始测量,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易错误区】一是要注意刻度的起点;二是读数要有估计值。

考点二天平的使用、质量的测量

例2、某同学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之前,将游码错误地放在0.1g的地方就将横梁调平衡了。

这样测某个物体的质量时,右盘放了45g的砝码,天平再次平衡,该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A.44.9gB.45.0g

C.45.1gD.无法测量

【解题思路】虽然游码并未回零,但天平在测量前是平衡的,而且游码的位置也并没有再移

动,所以此时左

、右两盘中的质量是相同的,并未受到游码的影响,因此物体的实际质量为45.0g。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掌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①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位置;

③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易错误区】使用天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调水平和调平衡的顺序颠倒;调水平后的天平随意移动位置;在调平衡时游码未归零;不遵循由大到小的顺序选用砝码;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的规则混乱等。

 

考点三密度及其特性

例3、【钦州】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像是()

.

【解题思路】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实际上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增大几倍,而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不改变。

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它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

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它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

【易错误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图像为直线,且图像经过原点。

考点四量筒的使用、密度的应用

例4、如图所示,量筒的分度值是mL。

小明家有一枚质量为2.1g的银币(ρ银=10.5g/cm3

),可求出此银币的体积为cm3。

他想用此量筒测出该银币的体积,从而鉴别银币是不是纯银的。

请问他能否鉴别出该银币?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解题思路】

(1)假设该银币是实心、纯银的,银币的体积:

V=

(2)由图知,量筒的分度值是1mL,银币的体积小于量筒的分度值,所以用量筒测量银币的体积时,会使测量值不准确,也就无法得出准确的密度值,所以用量筒不能鉴别出该银币是不是纯银的。

【参考答案】10.2不能此银币的体积小于量筒的分度值

【方法归纳】用量筒测量(排水法)固体的体积时,固体的体积必须要大于量筒的分度值,测

量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