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186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docx

《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docx

精编版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

2012年浙江农林大学农业知识综合考研真题

农业知识综合一

土壤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得分2分,共10分)

1、土壤

2、矿物

3、粒级

4、阳离子交换量

5、土壤养分

二、选择题(单选题、每题得分1分,共10分)

1、下列矿物中无解理的是()。

A、正长石B、斜长石C、石英D、白云母

2、与花岗岩具有相同矿物成分的岩石是()。

A、闪长岩B、安山岩C、流纹岩D、辉长岩

3、下列岩石中是变质岩的为()。

A、大理岩B、石灰岩C、白云岩D、石英斑岩

4、属于2:

1型次生矿物的是()。

A、三水铝石B、蒙脱石C、高岭石D、氧化铁

5、某土壤容重为1.2g/cm3,问该土壤1公顷(1万平方米)30厘米土层的干重是()。

A、3600吨B、1200吨C、3000吨D、360吨

6、盐基常接近于饱和的土壤是()。

A、石灰性土B、红壤C、砖红壤D、黄壤

7、下列离子中交换能力最强的是()。

A、Na+B、NH+4C、Mg2+D、H+

8、土壤氮形态中,()是最主要形态。

A、有机态氮B、NO3-C、NH4+D、NO2-

9、下列肥料中属于生理酸性肥的是()。

A、尿素B、硝酸铵C、硫酸铵D、碳酸氢铵

10、土壤容重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温度B、质地C、有机质含量D、孔度

三、简答题(共20分;答题要求:

对影响因素要简单阐述理由)

1、比较以下两组矿物的异同。

(4分)

a、正长石与斜长石b、白云母与黑云母

2、比较砂土和粘土的肥力特点。

(4分)

3、什么是土壤有效水?

影响有效水最大含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4分)

4、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的方式有哪2种?

(4分)

5、为什么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4分)

四、问答题(共10分)

1、详细阐述土壤有机质的肥力作用。

植物生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25分)

1、共质体途径

2、伤流

3、诱导酶

4、荧光现象

5、原初反应

6、抗氰呼吸

7、临界暗期

8、糖酵解

9、抗性生理

10、冷害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植物必需元素必须符合的3个条件?

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4、植物向光性的原理?

5、外源脱落酸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原因?

植物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质体

2.树皮

3.维管组织

4.定根

5.年轮

6.栅栏组织

7.完全叶

8.双受精

9.单性结实

10.四强雄蕊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比较双子叶植物根与茎的初生构造。

2.水生植物是如何适应水生环境的?

3.阐述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农业知识综合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期货交易;

2、农业剩余劳动力;

3、农产品供给;

4、政策的过程模型;

5、恩格尔系数;

6、农村社会学;

7、农村权利结构;

8、现代农业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生产条件是()

A.土地B.劳动力

C.农机具D.资金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

B.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C.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收入降低

D.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销售市场

3、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是()

A.向境外移民B.国内大规模移民开荒

C.农业内部消化吸收D.向农业外部转移

4、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技术密集的农业发展道路,这取决于我国的()

A.基本国情B.经济发展速度

C.人口素质D.改革环境

5、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表明()

A.供给量的变动幅度大

B.价格的变动幅度大

C.供给量的变动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D.供给量的变动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6、如果农产品需求弹性是富有弹性,那么价格变动幅度()需求量变动幅度

A.大于B.小于C.等于D.其他

7、下面哪一个不是农业的具体特点()

A.生产周期长B.自然环境影响大

C.收获时间集中D.空间分散

8、农产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

A.能够购买的农产品数量

B.愿意购买的农产品数量

C.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农产品的数量

D.愿意并且需要购买的农产品数量

9、一股情况下,农产品需求与()成正方向变化

A.农产品价格B.农产品成本

C.消费者的构成D.消费者收入水平

10、可替代农产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在()上相似,并可相互代替的农产品

A.产量B.效用C.规格D.品质

11、政策生命周期模型也被称为是()

A.政策过程模型B.政策系统决策模型

C.理性决策模型D.浙进决策模型

12、下列政策手段中,属于经济手段的是()

A.价格管制手段B.财政手段

C.法制手段D.信用管制手段

13、农业政策调整的形式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农业政策增加B.农业政策删减

C.农业政策分解D.农业政策更新

14、系统模型认为,政策的输出是()的结果

A.社会团体和个人互动B.政治系统与社会团体互动

C.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D.内部与外部环境互动

15、土地整合和土地利用政策属于()

A.农业发展政策B.农业结构政策

C.农民增收政策D.农村发展政策

16、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农村发展

B.农民增收

C.农业增产

D.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

17、农村社会学产生于()

A.19世纪三四十年代

B.19世纪七八十年代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20年代

18、农村社会学的发源地是()

A.西欧

B.东欧

C.美国

D.日本

19、《江村经济》一书的作者是()

A.李景汉B.费孝通

C.杨开道D.梁漱溟

20、当代发达国家的农民完全是个()的概念

A.居住地B.身份

C.职业D.生产方式

21、在中国农村社会学史上,《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的主要作者是()

A.费孝通B.梁漱溟

C.杨开道D.李景汉

22、家庭是社会的()

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

C.趣缘群体D.弱势群体

23、从性质上说,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A.农村党支部B.村民委员会

C.乡镇人民政府D.公安派出所

24、1908年,美国政府成立的农村生活委员会是()

A.主持美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机构

B.负责美国农村救济工作的机构

C.主持美国农村家庭主妇培训的机构

D.负责美国农村儿童福利的机构

25、农村社会的主体是()

A.农业经济

B.农村人口

C.农村土地

D.乡镇企业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农业的根本特点是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分离。

()

2、恩格尔定律指随着家庭收入的减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

3、供给价格弹性是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商品自身需求相对变动的比值。

()

4、超市、连锁、配送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

()

5、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人口、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替代商品和

补充商品的价格。

()

6、我国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

7、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

8、农产品市场按交易方式可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

9、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政策干预更趋全面,尤其是加

强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干预。

()

10、过程模型把公共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对外界环境压力所做了反应。

()

11、当政策机构不健全时,我们需要对政策方案进行调整。

()

12、社区概念最早提出者是滕尼斯。

()

13、中国农民的概念主要是代表居住地。

()

14、中国土地改革中地主与富农的区别主要是土地占有量。

()

15、种植、养殖、采掘、加工等生产组织属于经济组织。

()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农业政策分析主要采用哪些方法?

3、中国农业政策有哪些基本目标?

4、简述农户的涵义与农户的特点。

5、简述农村社区的特点与不同类型。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认为应如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2、试结合实际阐述农业政策评估标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期货交易是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定买卖合同,而货款的交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3、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4、政策的过程模型也被称为政策生命周期模型,它试图通过阶段性的描述,对政策进行了程式化的分析。

5、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比重逐渐降低。

这一规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

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6、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农村社会的整体出发,通过农村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以综合的观点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7、农村权利结构是指农村社区的决策权力在各个阶层的分配状态,它具体表现为决策人的阶层构成及组织形式。

8、现代农业是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手段装备的,采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科研成果的、运用管理科学和电脑等管理设备的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A;2、C;3、D;4、A;5、C;6、B;7、C;8、C;9、D;10、B;11、A;12、B;13、

C;14、C;15、B;16、D;17、C;18、C;19、B;20、C;21、D;22、A;23、B;24、A;

25、B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3、×;4、√;5、×;6、√;7、√;8、√;9、√;10、×;11、×;

12、√;13、×;14、×;15、√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⑴产品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食品贡献,第二是原料贡献。

(2分)

⑵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2分)

⑶市场贡献。

市场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活跃工业品,二是促进农产品流通。

(2分)

⑷外汇贡献。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2分)

2、农业政策分析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⑴社会调查法;(2分)

⑵历史分析法;(2分)

⑶结构分析法;(1分)

⑷模型分析法;(1分)

⑸社会试验法;(1分)

⑹群众路线法。

(1分)

3、⑴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2分)

⑵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2分)

⑶提高农业收入水平;(2分)

⑷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2分)

4、⑴农户的涵义: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组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家庭,称为农户。

它是唯一能够同时担当人类自身生产即种的繁衍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个双重生产任务的社会群体。

(2分)

⑵农户的特点:

①一个农户通常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

它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

而城市居民户,一般只是一个人类自身生产的单位,而不是一个物质资料市场单位。

(2分)②一个农户也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

特点是在自然经济的状态下,农户是农民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场所,与其他群体划分开来。

(2分)③农户也是农村社会结构中基层的单位。

研究农村,往往不是研究农民个人,而是研究农民的家庭集体,研究农户。

(2分)

5、⑴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而聚居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其特点:

①在职业结构上,农村社区比较简单,人们多数以农业为生。

(1分)②在工作生活上,农村人民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进行户外生产和生活。

(1分)③从人们的职业和心理素质来说,农村人口趋向同质化,在阶层区分上层次较少。

(1分)④在社会流动上,无论横的还是纵的方面的流量较少,速度也较慢。

在人口流动的方向上,主要是单向流动。

(1分)

⑵农村社区的类型:

①单村或联村社区。

(1分)②村镇和集镇社区。

(1分)③庄园社区。

(1分)④历史形成的特殊农村社区。

(1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⑴加快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业产业部门转移。

城市化加速是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开发为先导的,而这些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先决条件。

发展城市要对交通运输、住宅、水电供应教育服务、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等进行巨大的投资,这些行业吸收劳动成本低,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4分)

⑵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

一般劳动力素质高者,转移速度要快于劳动力素质低者,同时转移层次也较高。

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我国农村劳动力凭借着人均受教育年限仅达到小学毕业的水平,如何致富?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作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条件,以及抓好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使农民的子孙后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现代公民,是我国农民彻底告别贫困、我国农村彻底告别落后的根本之路。

(4分)

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加快步伐。

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农村,土地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紧密依存关系必然存在,农民担心失去土地后在城市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大部分农民进城后不愿交出承包土地,他们虽然流入城市,却仍把土地看成是自己生活最可靠的基本保障,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彻底性和稳定性。

所以,只有

改革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同城市居民一样,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直接受益者,取消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城乡差别,才能使进城农民彻底割断对土地的依赖关系,顺利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4分)

⑷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

在国家总体就业规划与就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引导农业劳动力向有需求的产业与地区流动,实现劳动力与其他产业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劳动力在地区与产业间的合理布局,通过、完善政府的疏导和调控功能,降低农民的进城门槛,尽快取消影响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政限制,实行城乡劳动力就业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制度,切实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农村就业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范畴,取消各种就业准入制度,拆除对本地劳动力就业擦去保护的壁垒,初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开放、规范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劳动力凭学历、技能竞争就业,农民和市民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

(3分)

2、农业政策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标准:

⑴生产力标准(5分)

农业政策作为国家和正常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农业制定的行动指南,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生产力。

因此实践中往往把农业政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政策评估的依据。

如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以评估政策有效与否。

如农业科技政策的评价。

⑵政策效率标准(5分)

农业政策效率是指农业政策效益与其运行费用之间的关系和比例。

政策效率标准追求的是如何以更快、更好、更省的方法来实施政策。

主要从实施成本、实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两方面来评价。

如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评价。

⑶社会福利标准(5分)

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在评价农业政策的优劣时,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能否改善人民生活,能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如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社会救济政策等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