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docx
《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
————————————————————————————————日期:
1。
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怎样建立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有哪些类型?
答:
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恩格斯说过: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可见,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又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基本程序之一。
假说作为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要素,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假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在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说明。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就是构成事物的诸种要素;形式就是事物诸种要素的结构表现.定律的确立、学说的形成、理论的建立和研究远景的展示等就是构成自然科学发展自身的要素,而假说的不断提出、被证实或被证否,就是它的发展结构的表现,假说在自然科学大厦各层次的兴建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
第二,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
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
科学假说的建立:
为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现象作出一种猜测性的陈述或假定性的说明。
科学假说的类型:
一种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材料,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之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提出关于现象之间某种联系的普遍的假定.另一种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材料,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之下,不仅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方法,而且更突出的是应用类比、想象、抽象等方法,提出关于现象之间具有普遍性的某种联系是如何形成的假定。
2。
怎样理解“范式”?
答:
“范式"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
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
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
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科学理论不是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个别命题的集合,而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组成的系统整体.库恩将这一系统整体称作范式,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探索、教育和训练中形成的共同信念。
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思路,为他们提供了考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共同方法,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其发展确定了共同方向。
哲学范式决定科学范式,范式决定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决定具体理论,理论决定模型,模型决定模式。
方法是理论的功能,和理论之间不是层次关系。
虽然由于认识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协整作用,在同一个范式基础上会产生学术观点基本相同、学术荣誉等既得利益和学术目标基本一致的“科学共同体”,对共同体外的学说和学者会产生“异体排斥”,但任何一门科学的真正进步,都最终要表现为范式的转换。
不同的参照系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参照系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不同范式之间也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能否做到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科学范式的不同层次、发展的不同阶段。
“范式”理论是我们把握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定位、相互关系、发展规律、发展趋向的钥匙。
)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3。
怎样理解技术的本质?
答:
(广义的技术泛指人类所从事的一切行为,技术是人类利用、控制与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的一切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集合,即是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它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等;人们通常所指的技术是狭义的技术,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即自然技术,它指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物质装置、技艺和知识等,并体现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的统一。
)
技术的本质:
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理解: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
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这体现在:
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人类改造的自然的活动离不开利用自然物的机械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即技术器物,即人类借助技术来体现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这里的理性和目的并不直接使自然界发生任何变化,而是需要借助技术工具的中介作用在自然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的话语加以诠释:
“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技术作为实现理性目的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还体现在技术与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人的本质的展现以及人类社会的变革。
技术世界是人和存在的依据和出发点。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起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
通过技术实践,人成为人本身。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
人在技术实践过程中,不仅确立人的本质属性,还不断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目前的人的心理学.”同时,在此过程中,又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人类社会。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的合理的解决。
”
可见,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渗透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活动之中,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郎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并曾以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为例,说明技术进步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4.怎样理解技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
科学和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转化和控制。
这久决定了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1)从任务看,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认识财富;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从而增强人类利用、控制自然的能力,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从方法看,科学是研究如何从知识过程的经验水平上升到理论水平,追求尽可能精确的数据和完善的科学原理,经验的估计是不行的,而技术则离不开经验的估计.
(3)从研究过程看,科学研究的目标相对不稳定,技术恰好相反。
(4)从结果和评价看,科学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技术则存在区域性
(5)从价值和意义看,科学具有长远的、根本性的经济价值,技术则对科学具有推动作用,更直接的是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军事价值.
联系:
科学和技术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是科学与技术统一性的重要体现.科学的技术化体现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涵大量的技术活动,如技术发明、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等活动;技术的科学化,指技术的创造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
5.技术认识的一般过程怎样?
答:
技术认识的一般过程:
技术任务的提出、技术设计的进行、技术后果的评价.
技术任务的提出:
技术认识不同于科学认识,技术认识是一种实践性认识,即具有特定实践目标的认识,而技术任务就是特定的实践目标。
技术任务是技术出现的第一步,属于实践性认识中“做什么”的起始的实践观念,或者是技术活动的实践计划。
由于任何人工制品都是人的有目的制造的结果,都具有“本质先于存在”的特性,因此没有相应的技术任务,就没有相应技术的出现.提出技术任务,也是分析技术的可能性。
技术的可能性既是物的可能性,也是人的可能性,更是社会的可能性.我们不可能仅仅根据物的可能性去确定做什么技术,更要根据人的可能性和社会的可能性去确立技术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脱离开后者,技术构想就是一种空想.
技术设计的进行:
技术设计是人对于具体的技术客体的观念建构,是技术决策活动中的微观部分。
设计是将技术任务加以具体化、细节化、可操作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建构同样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如在发明时,就发生着发明家的技术知识和使用者的需求愿望的共同建构。
成功的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逻辑运作的结果,也不是单纯的使用需求的产物,而是两者的对接.
技术后果的评价:
对技术的评价,既有对技术事先的评价,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或技术后果的预测,也有对技术出现并产生效果后的“后果评价”,是技术决策中的反馈活动。
显然,技术评价是对技术的价值衡量和判断,它是技术发展的认识性关怀性产物,既反映了技术的实际社会效应,也包含了社会传统、文化的积淀,显然包含了对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后果、环境影响、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分析,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可能性的分析,是一种社会建构性的分析;并且从不同的视角形成不同标准下的评价,如物性标准、人性(人文)标准和政治标准等。
6。
科学社会规范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
內容:
科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部分,科学家的行为是受特定规范制约的,这些规范指的是普适性、有性、去私利性、条理的怀疑
意义:
首先,科学社会规范给了人们解读科学的新视角。
其次,科学社会规范的形成使科学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分支一样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而不再是没有自己研究纲领的一种单纯研究方法。
为科学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更宽广的发展道路,成为一门颇具影响的学科。
7。
怎样理解技术运行的社会保障?
答:
技术的运行需要社会生产、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科技体质等作为保障才能得到良性的运行.
社会生产:
是技术运行的根本动力,是促进技术发展的基本保障;
政治制度:
对技术的运行有制约作用,一般来说,先进的、民主的社会制度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落后的。
专制的社会制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但是,即使是同一社会制度,由于采取不同的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宗教、哲学、道德、文化传统等,对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哲学、道德和文化传统对技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科技体质:
科技体制对社会科技能力的发挥起制约作用,科技体制是其他各种社会因素对科技的作用得以落实的保证和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