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药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9702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期药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三期药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三期药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三期药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三期药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期药讯.docx

《第三期药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期药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期药讯.docx

第三期药讯

北仑区人民医院2010年第三期药讯

一、药物与临床

二、药物不良反应

三、知识介绍

临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呼吸系统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l蔡柏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现状

1.1COPD的治疗

COPD的治疗目标为减轻症状,防止疾病进展,改善运动能力,改进健康状态,预防和防治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降低死亡率,预防和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

COPD的分级治疗:

I极(轻度):

避免危险因素;接种流感疫苗;Ⅱ级(中度):

在I极治疗基础上按需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Ⅲ级(重度):

在Ⅱ级治疗基础七规律应用一种或多种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康复治疗;Ⅳ级(极重度):

在Ⅲ级治疗基础上反复急性发作,可吸入糖皮质激素,如有呼吸衰竭,予长期氧疗,可考虑外科治疗。

1.2COPD稳定期的治疗

稳定期COPD患者的治疗应该是个体化,以减轻症状和生活质量。

支气管扩张剂控制COPD症状的最主要治疗措施。

短期按需应用可缓解症状,长期规律应用可预防和减轻症状和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剂有3类:

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和甲基黄嘌呤。

支气管扩张剂主要作用是松弛平滑肌,改善潮式呼吸过程中的肺排空。

现有的COPD治疗药物不能逆转患者肺功能下降的长期趋势,目前COPD的药物治疗仅仅是减轻症状和/或减少并发症。

COPD有症状者均应接受药物治疗。

COPD稳定期其他药物的治疗。

抗生素只应用与感染的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抗氧化剂除了未经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外,N一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加重的频率无影响。

稳定期COPD患者,不推荐应用黏液溶解剂,止咳药物,血管扩张剂。

糖皮质激素在COPD治疗中的疗效不像哮喘治疗中明显,在COPD稳定期的应用仅限于部分有适应证的患者。

对于稳定期COPD患者,各指南均不推荐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于COPD患者,目前不推荐常规进行短期(2周)口服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来判断患者对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效果。

联合吸人性糖皮质激素和β2激动剂比各自单用效果更好,目前有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氟替卡松/沙美特罗两种联合剂型。

流感疫苗可减轻COPD的严重程度和降低死亡率.每年给予1次(秋季)或2次(秋、冬季)。

推荐使用含有杀死的或活的、无活性的病毒疫苗,应每年根据预测的病毒种类制备。

对老年COPD患者更有效。

1.3急性加重期治疗

1.3.1糖皮质激素在AECOPD中的应用: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使用)。

推荐用于治疗AECOPD:

泼尼松口服30~40mg·d-1,7~10d。

可缩短康复时间,改善肺功能(FEVI)和低氧血症(PaO2),减少早期复发,治疗失败,延长住院时间的风险。

1.3.2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的疗效与全身用药相近,快速改善肺功能、改善低氧血症。

雾化糖皮质激素治疗非酸中毒AECOPD,替代或减少全身激素治疗的剂量;并减轻全身激素的不良反应。

雾化吸人布地奈德8mg治疗AECOPD与全身泼尼松龙40mg疗效相当。

1.3.3支气管扩张剂在AECOPD的应用:

(1)沙丁胺醇(万托林)雾化溶液:

雾化溶液:

5mg·mL-1。

呼吸机或喷雾器给药。

间歇性用法可每日重复4次。

成人1次0.5~1.0mL,(2.5~5.Omg硫酸沙丁胺醇)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2.5mL。

稀释后通过适当的驱动式喷雾器吸入。

如喷雾器和驱动装置匹配得当,则喷雾可维持约lO分钟。

可不经稀释而供间歇性使用,为此,将2.OmL本品(10mg硫酸沙丁胺醇)置人喷雾器中,通常约需3~5分钟。

(2)异丙托溴铵(爱全乐)雾化吸人溶液:

雾化溶液:

500μg/2mL,250μg/2mL。

用法和用量:

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溶液只能通过合适的雾化装置吸入,不能口服或注射吸入用异丙托溴铵(爱全乐)溶液可使用普通的雾化吸入器。

给氧设施情况下,吸入雾化液以每分钟6~8升氧流量给予雾化吸入。

用量应按患者个体需要做适量调节;每次吸人500μg/2mL。

(3)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可必特):

雾化溶液:

2.5mL;含有异丙托溴铵0.5mg和硫酸沙丁胺醇3.Omg(相当于沙丁胺醇碱2.5mg)。

通过合适的雾化器或间歇正压通气机给药。

适用于成人(包括老年人)和12岁以上的青少年。

急性发作期:

2.5mL的治疗剂量能缓解症状。

对于严重的病例2.5mL的治疗剂不能缓解症状时,可使用2x2.5mL的药物剂量进行治疗。

(4)氨茶碱注射液:

静脉用注射液:

250mg(10mL)/支。

①成人常用量静脉注射,1次O.125~O.25g,1日0.5~lg,每次O.125~0.25g用5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0~40mL,时间不得短于10分钟。

②静脉滴注,1次0.25~0.5g,1日0.5~1g,以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滴注。

③静脉泵注射输入:

0.6~0.8mg·kg-1·h-1。

茶碱有效血浓度应该控制在:

5~12μg·mL-1。

注射给药,极量1次0.5g,lg/日。

1.4临床常见问题

1.4.1不建议应用呼吸兴奋剂:

2008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关于呼吸兴奋剂使用的论述:

(1)COPD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时不建议使用呼吸兴奋剂;

(2)只有在无条件使用或不建议使用无创通气时,可使用多沙普伦。

1.4.2利尿剂:

(1)AECOPD合并右心衰竭时用缓慢或中速利尿剂,减少血容量及减轻肺水肿,改善肺泡通气及动脉血氧张力。

(2)应用利尿剂时,不应过快及过猛,以避免血液浓缩,痰粘稠而不易咳出。

(3)应用利尿剂可产生低钾血症,促进肾对碳酸氢盐的再吸收,产生代碱,抑制呼吸中枢和加重呼吸衰竭。

目前有些学者已不主张在AECOPD合并右心衰竭时应用利尿剂。

1.4.3强心剂:

(1)AECOPD合并有左心衰时可适当应用强心剂,但需十分小心。

缺氧时对洋地黄的耐受性低,治疗量与中毒量相当接近,易发生毒性反应,引起心律失常。

(2)AECOPD合并有心衰竭不是应用强心剂的指征。

1.4.4抗凝药:

AECOPD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时应使用抗凝剂。

对卧床、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压积>55%)或脱水的患者,无论有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均需考虑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2王洪武:

COPD稳定期治疗药物吸入糖皮质激素与支气管扩张剂研究进展

COPD稳定期治疗药物多为茶碱、SABA、糖皮质激素、ICS+LABA和噻托溴铵。

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是控制COPD症状的中心环节;支气管扩张剂主要有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

药,甲基黄嘌呤单用或合用;规律应用LABA比SABA更有效和方便;推荐FEVl<50%Pre患者(Ⅲ或Ⅳ期COPD)在β2受体激动剂的基础上加用吸入糖皮质激素以控制症状;长期治疗

应避免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2.1ICS/LABA在COPD稳定期治疗中的作用

GOLD推荐LABA治疗有症状的中度至重度COPD,对重度COPD及反复急性加重患者加用ICS。

ICS+LABA=抗炎+支气管舒张,疗效大于ICS单药或LABA单药。

临床试验显示,ICS+LABA可改善肺功能,包括:

改善气流受限(FEVl),改善慢性气道症状,增加无症状睡眠,减少夜间憋醒。

降低急救药物使用频率。

与单药治疗相比,提高生活质量。

一项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舒利迭降低全因死亡危险17.5%,无统计学差异(P=0.052);提高并维持生活质量(P

大量临床试验支持ICS单药也可减少COPD急性加重达10%~20%,但支持LABA单药减少COPD急性加重的证据则较少。

与治疗重度COPD患者一样,舒利迭显著减少中度COPD患者的急性加重。

ICS/LABA联合治疗,还优于ICS+短效抗胆碱能药物或ICS+SABA,显著改善呼吸困难、肺功能、夜间症状。

ICS/LABA联合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ICS/LABA联合治疗与安慰剂相比肺功能减退延缓(FEVl)。

2.2长效胆碱能受体拮抗剂:

噻托溴铵

长效抗胆碱能药物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一样,均可缓解呼吸困难、降低症状评分、提高肺功能。

研究显示,噻托溴铵可提高FEVI。

INSPIRE研究是第1次对治疗COPD的两大主流药物的头对头研究,治疗COPD急性加重2年时间内对症状评分的影响未见差异,ICS/LABA组较噻托溴铵组,提高并维持生活质量。

ICS/LABA联合噻托溴铵相比ICS/LABA或单用噻

托溴铵,更利于改善肺功能。

3阙呈立:

COPD急性加重期的抗菌治疗

3.1概述

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其自然病史的特点是间断急性发作,表现为呼吸症状的增加和肺功能的恶化,可能伴有发热和其他全身症状。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AECOPD),广义

为患者的病情从稳定到急性持续加重,超出日间变异并需要额外的治疗,症状的加重应当持续至少24小时。

AECOPD是造成患者就诊,住院的主要原因,导致COPD花费大幅增加,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

不同患者加重的频率相差很多,但通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COPD的病程有关。

COPD患者平均每年加重2次,这些加重的10%需要住院,尽管患者

可能需要数月才能恢复到基础的功能状态,但每次发作的平均病程为7天。

AECOPD最常见的原因是气管支气管树的感染和空气污染,约1/3的严重AECOPD的病因不清。

3.2AECOPD的治疗

判断加重的严重程度;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及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一旦决定使用抗菌药物,需进行分层以选择合适的抗菌治疗;最佳的抗菌治疗依赖于:

正确的诊断,包括谨慎的使用诊断的检查。

患者症状显著加重(静息下呼吸困难);出现如发绀,水肿的体征;初始治疗失败;有严重的伴随疾病;新发生的心律失常;高龄;院外治疗条件久佳;入住普通病房治疗。

患者严重呼吸困难且对初始治疗反应不佳;意识障碍;经氧疗和无创通气后;低氧血症(PaO250mmHg);高碳酸血症(PaCO2,70mmHg);严重呼吸性酸中毒(pH7.3)持续进行性恶化;入住ICU治疗。

AECOPD的治疗方法:

控制性氧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的使用;电解质,出入量平衡,营养,痰液引流,合并症处理;机械通气。

3.3抗菌药物在AECOPD中的地位

3.3.1抗菌药物与AECOPD荟萃分析显示:

在COPD加重伴有痰量增加和痰色变脓的情况下,无论选择何种抗菌药物,降低短期病死率77%,使治疗失败的风险下降53%,使出现脓痰的机会下降44%。

荟萃分析支持中或重度COPD加重的有咳嗽增加和痰色变脓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40%的患者PCT<0.1g/L,仅有29%的患者>0.25g·L-1;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低的患者(40%withPCT

3.3.2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征:

(1)具有以下3种主要症状:

呼吸困难加重,咳痰量增多,脓痰增加;

(2)脓痰增加伴有以上一种主要症状;(3)机械通气。

3.3.3如何选择抗菌药物:

根据危险性高低选择抗生素,对高危的患者才用广谱抗生素。

尚无前瞻对照实验来证实根据危险分层选择抗生素改善AECOPD的预后。

轻度:

病原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衣原体,病毒;只有一项主要症状者无需抗菌治疗,否则口服β一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第2、3代头孢菌素,复方磺胺甲噁唑。

中度:

病原轻度病原+耐药菌(PRSP),肠杆菌科(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肠杆菌等);口服β一内酰胺类/酶抑制剂,氟喹诺酮;静脉β一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第2、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

重度:

病原为中度病原+铜绿假单胞菌;静脉氟喹诺酮(环丙沙星,大剂量左氧氟沙星)或抗绿脓的β一内酰胺类抗生素。

AECOPD耐药菌感染的可能性小时选用适当窄谱抗菌药物:

阿莫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多西环素。

高度耐药菌感染风险及初始抗菌治疗失败时选用更加广谱的抗菌药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代或3代头孢菌素、呼吸氟喹诺酮。

大多数痰培养阳性的患者感染的并非肺炎链球菌,主要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

FEVI

警惕异维A酸的严重皮肤损害及其他使用风险

  异维A酸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在全球已上市20余年,用于治疗痤疮及角化异常性疾病,包括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

近期,国外药品管理当局发布了有关使用异维A酸口服制剂引起严重皮肤损害的安全性信息,鉴于此风险在我国临床使用中也同样存在,且该药品的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特发布此信息通报。

  一、国外发布的药品安全性信息

  1、加拿大警示异维A酸口服制剂的严重皮肤损害

  2010年2月,加拿大卫生部网站发布了罗氏制药公司致医务人员的信,提醒他们注意异维A酸(商品名:

ACCUTANE,口服制剂)的严重皮肤损害。

  截至2009年11月6日,罗氏公司药品安全数据库中共收到66例来自全球的关于成人和儿童使用异维A酸后出现严重皮肤损害的病例报告,包括多形性红斑、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其中两例死亡。

虽然大多数病例还存在其他可能引起皮肤反应的危险因素,但不能排除异维A酸和这些严重皮肤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罗氏公司针对此安全性问题对异维A酸产品说明书做出了修订。

  罗氏公司称,在过去25年,全球使用ACCUTANE的患者大约为160万,出现严重皮肤反应的不良事件报告非常罕见。

  2、欧洲药品管理局对异维A酸的皮肤损害进行评估

  鉴于罗氏公司发现的安全性问题,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于2010年3月对异维A酸的严重皮肤损害风险进行了评估。

在对其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自发报告系统以及文献报道进行审查后,EMA在全球范围内发现了44例多形性红斑、15例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5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病例。

  其中,多形性红斑是这些严重皮肤反应中最常见的报告病例。

超过半数的病例(26例)不具备导致这一皮肤反应的其他原因,其中7例明确显示患者在停止服用异维A酸后不良反应消失,另外4例显示患者在重新接受异维A酸治疗后多形性红斑又再次出现。

EMA认为,这些病例已经为证明异维A酸与多形性红斑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在评估了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病例后,EMA称,由于病例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极为有限,以及患者都还存其他可能导致皮肤反应的危险因素,因此尚无法确定异维A酸与这些严重皮肤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对已有病例的评价结果,EMA建议在含异维A酸的口服制剂的说明书中增加“多形性红斑”这一不良反应,并建议患者在出现严重皮肤损害时停止用药并就诊。

对于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EMA认为将其纳入产品信息的证据还不足,但作为常规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内容,EMA将对企业提交的定期安全性报告进行评估。

  二、异维A酸口服制剂的其他安全性问题及注意事项

  1、致畸作用

  已知异维A酸对人类有严重的致畸作用,包括颅面部畸形、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心血管系统畸形等。

已经怀孕、准备怀孕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该药品。

育龄妇女在使用异维A酸前应作妊娠试验,在确保未怀孕的情况下才可开始服药。

服药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育龄妇女及其配偶应采取严格的避孕措施(国外建议采取两种措施避孕),确保无妊娠。

  2、对精神系统的影响

  异维A酸可能引起精神系统紊乱。

患者可出现情绪不稳定、精神异常症状,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抑郁、自杀观念、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等罕见不良反应。

因此,医生在处方异维A酸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史,向患者说明可能造成的严重精神疾患及后果,并评估患者用药后的精神状况。

  3、对血脂的影响

  异维A酸对患者的血脂水平可能产生影响,包括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

在国外临床试验中,接受ACCUTANE的患者约25%被报告出现甘油三酯明显升高。

存在发生高脂血症易感因素,如糖尿病、肥胖、酗酒、吸烟、家族性高脂血症的患者应权衡异维A酸的用药利弊,长期服用异维A酸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脂水平。

  4、良性颅内压升高

  使用异维A酸与良性颅内压(又称假脑瘤)升高有关,并用四环素类抗感染药可能增加此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觉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进行排查。

为了防止假脑瘤的发,应避免同时使用四环素类药品。

  5、其他不良反应

  异维A酸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

口唇及皮肤干燥、唇炎、脱屑、皮疹、瘙痒、皮肤脆性增加、过敏反应、听力及视力损害、骨质疏松、肝酶升高、炎性肠道疾病、急性胰腺炎等。

患者应按照说明书或医嘱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仔细阅读说明书,出现不良反应应咨询医生,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三、异维A酸口服制剂的国内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7月15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异维A酸口服制剂报告259例,不良反应表现共计342例次。

  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占60.8%,如皮肤干燥、皮疹、瘙痒、脱屑、脱发、口唇干燥等,未见严重皮肤损害;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包括头晕、头痛、感觉异常、嗜睡、失眠等;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

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过敏样反应、肌肉痛疼、听力异常等。

严重病例4例,其中3例表现为肝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另1例因精神科事件死亡。

  四、建议

  异维A酸是治疗痤疮的有效药品,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建议医师详细了解异维A酸的禁忌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相互作用等安全性信息,在处方异维A酸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疾患史(如精神障碍、高血脂症、肝损害)、联合用药情况、女性妊娠情况等,与患者沟通药品的潜在风险信息,权衡用药利弊。

  异维A酸为处方药,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超剂量或疗程用药。

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尤其是皮肤反应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诊。

  建议药品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产品说明书和标签中的风险提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医务人员和患者。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警惕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类抗病毒药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的横纹肌溶解症

  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都是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类抗病毒药,横纹肌溶解是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已知的不良反应,虽然目前两个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中均在药品不良反应项下明确了此类不良反应,但此类反应发现、诊断和治疗的及时性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故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近期对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

  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类由于横纹肌破坏和崩解,导致肌酸激酶等肌细胞内的成分进入细胞外液及血循环,引起内环境紊乱和急性肾衰竭的疾病,常由药物引起,其表现有:

肌痛,无力,肌酸激酶升高、血肌酐升高等。

由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病例报告描述信息局限,能明确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的典型病例较少,故在对两个品种病例报告的分析评价中,除了对横纹肌溶解症进行了分析以外,对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一些表现也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肌痛,这些症状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周围神经炎。

  一、替比夫定

  替比夫定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活性。

主要用于有病毒复制证据以及有血清转氨酶(ALT或AST)持续升高或肝组织活动性病变证据的慢性乙型肝炎成人患者。

2007年2月14日获得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商品名为素比伏,2007年4月在我国上市。

目前该药已在90多个国家得到批准。

替比夫定的产品剂型为片剂,规格600mg。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较为突出,尤其是引起的横纹肌溶解值得关注。

  

(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情况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替比夫定相关病例报告329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97例,严重病例报告70%来源于生产企业报告(其中10例来源于文献报道)。

  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中,肌肉骨骼系统损害61例,约占63%,其中横纹肌溶解症7例,其他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具体表现为肌酸磷酸激酶升高41例次、肌痛10例次、肌病7例次、无力4例次、肢体疼痛4例次、肾功能异常1例次、肌炎1例次。

  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其他系统损害:

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局部麻木、头痛、感觉神经病、神经根损伤等;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

恶心、腹泻、肝功能异常等;其他系统损害表现为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白细胞减少、低血钾等。

  

(二)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情况

  截至2010年4月30日,共检索到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替比夫定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127例次,不良反应表现也是以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为主,与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基本一致。

其中横纹肌溶解2例次,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表现31例次,其中肌酸磷酸激酶升高11例次、肌痛7例次、肌病7例次、关节痛1例次、肌无力1例次、肌炎1例次、关节炎1例次。

  (三)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29岁。

因“慢性乙型肝炎”于2008年9月16日开始服用替比夫定片,每日一次,每次一片(即600mg)。

2009年8月29日,患者出现腿部疼痛,导致上楼困难,X射线检查显示无异常。

2009年9月22日,患者出现下肢水肿伴少尿,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

肌酸磷酸激酶(CK)4490U/L、肌酐(Cr)277umol/L、尿酸(UA)712umol/L、血乳酸6.5mmol/L、尿蛋白2+,尿隐血3+,尿酸918umol/L,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合并酸中毒。

停止使用替比夫定片,并住院治疗。

  二、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具有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肝病毒(HBV)的活性。

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联合使用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1999年在中国上市,目前有3个规格,商品名分别为贺普丁(100mg,用于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和病毒活动复制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疗)、益平维[150mg、300mg,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联合使用,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成人和儿童]。

  

(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情况

  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拉米夫定相关病例报告405例,其中严重病例33例。

拉米夫定的病例报告中23%来源于药品生产企业。

  拉米夫定病例报告的主要表现为:

皮肤及附件损害:

如皮疹、瘙痒、斑丘疹、剥脱性皮炎等;消化系统:

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谷丙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HBV-DNA升高、胃肠胀气、胃肠道反应等;肌肉骨骼系统:

如肌肉疼痛、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关节痛等;神经系统:

如头晕、头痛、失眠等;血液系统: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如全身性损害:

如无力、过敏样反应、发热等。

  405份报告有关肌肉骨骼系统和代谢损害情况中,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病例报告19例次,其中肌痛报告10例次,其次是关节痛5例次,肌酸激酶升高4例次(均高于正常值10倍)。

  

(二)WHO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情况

  截至2010年4月30日,共检索到横纹肌溶解14例次,其他可能与横纹肌溶解相关的不良反应292例次,肌痛136例次、肌酸磷酸激酶升高88例次、肾功能异常53例次、骨痛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