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9636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x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x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张伟明

Ⅰ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1997年高考语文命题坚持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改革的原则,按照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

考试内容和试题难度要求与1996年保持相对稳定。

在此基础上,贯彻《考试说明》能力层级的要求,使能力考查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指导考生复习。

考试内容仍然为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文学和文化常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五个部分。

在能力考查方面,以考查阅读、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为主,三项合计约占全卷的90%左右,并且进一步从语文学科的素质特点出发,试题更加注重联系社会实际。

二、试卷设计语文试卷的考核内容与考查能力的比例见表1。

表1 考核内容与能力层次比例

题目数量/分值/占总分百分比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鉴赏合计

语言知识及运用2/4/2.7     7/22/14.7   9/26/17.3

字形音义2/4/2.7             

词语运用         3/9/6   

标点   1/2/1.3  

句子        1/3/2   

修辞     1/3/2   

文段修改        1/5/3.3    

文学文化常识3/8/5.3          3/8/5.3  

文学鉴赏  1/3/2       1/3/2 2/6/4

文化常识1/2/1.3            

文言文阅读1/2/1.36/15/101/3/2          

字词辨释  3/7/4.7           

文句翻译   2/5/3.3       

句意关系   1/3/2           

文意阐释     1/3/2        

现代文阅读   4/12/85/18/12      9/30/20

文意理解   4/12/8          

文意分析      5/18/12      

写作        2/60/40   2/60/40

合计6/14/9.311/30/206/21/149/82/54.71/3/233/150/100

三、总体评价(1997)

1.1997年抽样统计数据

1997年高等学校普通高考试题分析一览表

表21997年高考语文(文科)试卷各题统计数据

题号满分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区分度未答人数零分数

1.0030.013.310.444.8950.427046

2.0020.07.630.383.6560.3390100

3.0010.04.330.432.4460.2420288

4.0020.07.670.383.0020.332052

4.243.01.990.660.6570.310082

4.254.01.340.340.9690.1920504

4.264.01.510.381.3230.2050733

4.276.01.860.311.3860.2650543

4.283.00.960.320.9320.2020832

5.0010.05.190.522.4090.4050120.

5.293.01.900.631.0650.3780377

5.302.01.390.700.7630.3360442

5.315.01.890.381.3430.3300503

6.0060.035.560.5913.2110.733045

6.3220.014.000.702.7930.302049

6.3340.021.560.5412.0940.7340572

2.总体评价

1997年高考语文试题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7年《考试说明》命题。

全卷六个部分涵盖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重视基础知识测试的同时,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

1997年《考试说明》提出了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将语文能力划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5个层级。

试题中的33个题目分别体现出五个能力层级的不同要求,而且各个能力层级都有不同难度的测试。

全卷主、客观题目的比例恰当,赋分合理。

试题整体上立意准确,情境设置严谨,设问科学,具有对考生的语文素质较好的评测功能,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起到了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试卷的内容、结构、长度、题型等均与近年保持大体一致,总体难度0.53,略高于往年。

1997年语文试题的主要特点如下:

(1)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例如Ⅰ卷的“语言知识及运用”部分,Ⅱ卷实用语言部分(第31题)的试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所选多是中学生学习中常见而又易混易误的语言材料,也适当地选用社会(含各种传媒)的不规范用语,如“不尽人意”(应为“不尽如人意”)。

这部分内容考查了考生辩析“活”的语言的能力,对于评测考生实际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信度。

鉴赏题由一首诗改为两首诗的关联测试,加大了“鉴赏”、“评价”的力度;改错题变“指定”改错为“自选”改错,同时增加了倒扣分的规定。

这些都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

这一点比较突出的体现在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上。

例如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准确理解,对文章和要点的恰当把握,对文章所传递的新信息的精细筛选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较往年力度有所加强。

Ⅰ卷科技文阅读的四道题中有三道题需要不断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前后照应,才能完成题目的要求。

Ⅱ卷社科短文阅读的考查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第27题,只有把握了全文的内容,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答案,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这样的题目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对“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有某种“纠偏”作用。

“文言文阅读”选材平实、典型,在坚持“阅读能力”考查的同时,注意兼顾课内知识,注意词语、句子的理解与文意把握之间的联系,设题顺序由低能力层级到高能力层级,体现了一般认知规律以及阅读的综合性的特点,给考生作答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3)体现了较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

综观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时代感比较强,思想性突出。

全卷33个题目除了体现本学科内容以外,始终贯穿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主线,作文题特别反映出这个特别。

大小两个作文题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寓思想教育于试题之中。

不少大学的教师说,考生还没有进大学,就在考场接受了一场生动的思想教育。

1997年试题也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之处。

(1)难度过高。

1997年试题难度较往年有所提高,分析原因,大致有这样一些:

有的客观性试题的选项干扰过大;有的试题选用的测试词语属不够稳定(如“不孚众望”)或高频误用的(如“万人空巷”)。

试题意在判断正误,导向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是“错在社会,打了考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得分,而使试卷难度提高。

建议今后高考命题对这样的语言材料最好避开。

现代文阅读试题有的难度较大,答问涉及的“要点”多,综合性过强。

有的题目赋分强调了“整体性”,实际上考生的完整答对率极低,“自然流失分”(无效分)所占比例较高(如第24题、第26、第27题),从而导致分数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分度。

2)区分度不理想。

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个别题目区分度不好,主要原因是试题难度过大。

从高考语文的实践来看,难度过大时,区分度往往不好,难度适中则标准差较大,区分度较好。

从教学实际来看,某些测试内容(如“现代文阅读”)具有一定的超前导向作用,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目前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相对滞后性,不能很好地适应。

所以,适当降低难度,既是从现实出发,又不失为对教学的引导,有利于激励师生。

3)进一步加强题目设置的科学性和答案的唯一性。

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但是个别题目在表述上还欠严谨,例如第9题A项。

个别试题的答案应推敲得更加严密,具有唯一性,例如第13。

Ⅱ试题分析

第一大题

1997年语文高考试题的第一部分,是考“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和“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重点考了语音、汉字的字形、标点符号的使用、词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语言的连贯、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等。

下面就试题的命题意图与思路,逐题作简要的介绍。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拘泥(nì)  标识(zhì)  暴殄(tiǎn)天物

B匹(pǐ)配  戏谑(xuè)  风光旖(qí)旎

C参与(yǔ)  弹劾(hè)   审时度(duó)势

D倾轧(yà)  结束(sù)   杞(qǐ)人忧天

【答案】A

【分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语音,能力层级为A级。

B项中的“旖旎”表示柔和美好的意思。

“旖”当读作“yǐ”,现注作“qí”,音误,“戏谑”,是用有趣的话开玩笑,“谑”字的右边虽写作“虐”,但这个字的读音是“xuè,这里的注音没错。

C项中,“与”字有三个读音:

一读作“yú”和“欤”的用法、意义相同;二读作“yǔ”表示“给”、“交往”、“赞许”、“等待”的意义也常作介词或连词;三读作“yù”,有“参加”的意思。

所以“参与”的“与”当读为“yù”,现在注音作“yǔ”,音误。

D项中,“结束”的“束”应读为“shù”,现注作“sù”,音误;现在某些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就有这样的误读。

正确项A中,“标识”的“识”是个多音字,一读作“shí”,作为动词,义为“知道”、“认得”,也可用作名词,义为“知识”,“见识”;一读作“zhì”,作为动词,义为“记住”,也可用作名词,义为“记号”。

“标识”的“识”当读作“zhì”,而不是“shí”。

但由于在现代汉语中,音“shí”的“识”用得较为普遍,所以不少人,包括一些节日主持人和播间员,也往往念为“标shí”了。

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浑浑噩噩针贬时弊狗苟蝇营贪脏枉法

B脱颍而出繁文缛节回肠荡气不径而走

C风声鹤唳纷至踏来积毁消骨穿凿附会

C人才汇萃草菅人命风靡一时步履维艰

【答案】D

【分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把握汉字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D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汇”。

“汇”有“汇合”、“聚集”的意思,但现代汉语中没有“汇萃”这个词。

作为“英俊的人或精美的物会集”义的“huì萃”应写成“荟萃”,A项中“针贬时弊”的“贬”和“贪脏枉法”的“脏”两个字有误。

“贬”与“砭”字义不同,“贬”有“降低”或“指出缺点”的意思,而“砭”是古代治病用的古针。

“针砭”一词是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在现代汉语中没有“针贬”这个词,因此应说成“针砭时弊”。

再说“贬”(音biǎn)和“砭”(音biān),读音也不同。

所以会出现“针砭时弊”这样的错,也许是因为对“针砭”这个词的意义还不太了解。

“脏”和“赃”字音不同,“脏”有两个读音,一读作“zāng”,一读作“zàng”而“赃”只有“zāng”一音。

字义上“脏”既可表示有污垢,不干净,又可表示内脏,所以从“月”(肉)。

而“赃”是指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所以从“贝”。

“贪赃枉法”的意思是贪污受贿,违犯法纪,因此得写成“赃”。

B项中“脱颖而出”这个成语的“颖”和“不径而走”的“径”两个字有误。

“脱颖而出”中的“颖”,一说是指锥子的尖,一说是指锥子把儿上套的环,不管“颖”作何解,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人的才能全部得到了显示。

“颖”,原指某些禾木科植物子实的带芒的外壳,所以可引申出“尖端”的意思,而“颍”是水名,显然这里的“颖”是别字,形近而意讹。

“不胫而走”中的“径”指小腿,“走”指跑。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播得很快。

“径”有“小路”的意思,放在这里这个词语就无法解释。

因此,这里的“径”为“胫”字的形误。

C项中“纷至踏来”的“踏”和“积毁消骨”的“消”两字有误。

“纷至沓来”这一成语是纷纷到来的意思,“沓”有多而重复的意思,而“踏”却是“踩”的意思,将“踏”放在这个成语中,这个成语就变得不可理解了。

“积毁销骨”这个成语是积累起来的毁谤,足以把人的骨头都熔化了,比喻舆论力量之大。

其中“销”是“熔化”的意思,如果将“销”写成“消”,就错了,无法将这个成语说清楚。

可知此处“消”是“销”之误。

A、B、C三项,每项都有两个错别字,唯独D项只有一个错别字,所以D为正确项。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C出版社在1997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

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D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答案】A

【分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层级为D级。

B项中的“海尔—波普”的引号误用。

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引号主要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但B句中的“海尔—波普”不是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也不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因此个别报刊误用引号。

C项中的括号为误用。

根据《标点符号用法》,括号是用于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的,但C句中括号内的语句并不是注释性的文字,而是很重要的补充性话语,因此不应放入括号之中。

修改方法是,将括号去掉,在“详细地址”和“汇款单附言”中间加上逗号。

D项中,“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的顿号误用。

根据《标点符号用法》,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D句中的“任务重”、“工程难”和“规模大”不是句子内部的并列词语,而是三个句子,因此它们之间不应用顿号,该改为逗号。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答案】B

【分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成语的使用,能力层级为D级。

A项中,“莘莘学子”的“莘莘”有“众多”的意思,“学子”指学生,因此“莘莘学子”也就有众多学生的意思。

现在,在“莘莘学子”前用“一位”来修饰,显然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C项中,“趋之若鹜”的“趋”,有奔赴、归附的意思,“鹜”有野鸭子,这一成语的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去追逐某些东西,它多含贬义。

但C句是要表现艺术爱好者对齐白石画的热爱,并不是去追逐什么东西,所以无论是从语意表达上看还是从感情色彩上来盾,用“趋之若鹜”都是不妥当的。

D项中,“万人空巷”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这一成语是用来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物把居民吸引、轰动一时的情景。

但D句是说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那就谈不上“万人空巷”了。

可见这里是误解了这一个成语的意思,以为路上没有行人,才算是“万人空巷”。

正确项B中,“不孚众望”的“孚”有“使人信服”的意思,“不孚众望”就是“不使人们信服”。

在B句中,“不孚众望”用得正确。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____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

(2)就在两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江谷地___,一天内攀登上500米高的山岭,又下降到1000米深的峡谷。

(3)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______咨询,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A延续考察进行

B沿用考察提供

C沿用考查提供

D延续考查进行

【答案】B

【分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结合一定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问题,能力层级为D级。

“延续”有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延长下去的意思,“延用”有对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继续使用的意思。

(1)句,作者谈的是标点符号的“萌芽”、“诞生”直到“现在”,不是说将来的事,所以用“沿用”更为准确、恰当。

“考察”有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的意思,而“考查”却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一些行为、活动。

(2)句中“他”到“四川雅砻江谷地”,一天之中攀高岭、下峡谷,显然是为了进行实地的观察调查,因此,这里选用“考察”是恰当的。

“咨询”一词有“征求意见”的意思,“进行咨询”和“提供咨询”两种说法都可以,但表达的意思不同,“进行咨询”是重点讲“向别人”,“提供咨询”是重点讲“为别人”。

从第(3)句的上下文看,一些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要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那就应该用“为别人”的“提供咨询”。

这样,A项中使用“延续”不准确,“进行”也不恰当;C项中“考查”用得欠妥;D项中“延续”、“考查”、“进行”三个词用得都不恰当。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D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答案】C

【分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辨析病句,能力层级为D级。

A项中,“推广利用……”这里有语病,“推广”有“扩大事物使用的范围或起作用的范围”的意思,作动词用时是个及物动词,后面应该带有宾语,如“经验”等词。

现在“推广”之后缺少了一个宾语。

正因为缺少宾语,也就使“推广”什么不明确,到底是“利用……喂猪”这一件具体的事呢,还是“利用……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样较重要的经验?

这样的错,属于成分残缺。

B项中,“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有语病,“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示时间或空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而句中“得到了力量”,显然是说前面部分是力量的由来,汉语中要表示事物来源或由来,往往可用“从……中”这样的格式,因此,这句中的“在……中”应改为“从……中”。

本句的语病在于搭配不当。

D项中,“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有语病。

“分外”是个副词,意思同“特别”相近,在句中起状语的作用;“……多了”的“多”是形容词,在句中充当补语,如果只用前面的状语而删去“多了”,那句子就通了;如果只用后面的补语“多了”而删去前面的“分外”,句子也通。

现在两头都用,句子倒不通了,这是犯了成分赘余的毛病。

正确项C中,表面看,前面说了吸收储蓄额的“高低”两个方面,后面只说了“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一个方面,似乎犯了前后搭配不当的毛病,但我们只要结合语境分析一下就可发现,储蓄额的“增长”是有多和少两个方面的,而不论储蓄额的多和少,都是“增长”。

所以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称赞。

C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未尝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

D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答案】C

【分析】这道题考的重点还是词语的使用,能力层级为D级。

A项中的“反而”是个副词,它表示以某种行为或状况为前提,通常应产生某种结果,但实际上产生了相反的结果。

在A项中,改编者没能理解原作的精髓,而且凭主观想象添加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其结果必然是“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所以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反”的结果的问题,“反而”用在这里就错了。

B项中的“无论”是个连词。

在句子中起排除条件的作用,表示一件事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

它后面可跟上“谁”、“什么”、“怎么”等疑问词或跟上一个并列结构,当然跟着的疑问词并不是表示疑问,而是表示“全部”的意思;跟着的并列结构则是表选择关系的并列结构。

现在,句子中“无论”的后面跟着的并不是表选择关系的并列结构,而是跟着一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这样就不行了。

从这个句子看,“创作”、“演出”两者不是什么选择关系,所以说句中“无论”用得不对。

D项中“对”是介词,句子原来要表达的是“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错误做法”、“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加上了介词“对”,使后面句子的结构有了改变而造成了成分残缺,应将“对”删去句子才通顺。

8.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答案】B

【分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修辞中语言连贯的问题,能力层级为D级。

要保持语言的连贯,就是要注意语言的衔接和呼应,注意尽量使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

这道题中的文句,显然是以“南天门”为中心点来写的,所以顺着上文最好就是先说“门外”,然后再说“门两旁”,这样的描述给人一种统一的感觉。

再从下文看,它把对联的内容写了出来,那它的前面最好紧接着的就是“对联一副”。

这样,A项与上下文的衔接似乎都不太好,C项虽然与下文衔接较好,但与上文的衔接似松了些,因为它不是从“门”说起,而是跳着以“元代石刻”作话头了。

D项前面一句虽与上文衔接,但后面一句与下文的衔接就不太紧。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俪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C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分别是前苏联作家奥斯洛夫斯基和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作品。

【答案】C

【分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关于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方面的问题,能力层级为A级。

《青春之歌》(杨沫著)和《围城》(钱钟书著)虽然都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如前者塑造了林道静、卢嘉川、余永泽等形象,后者塑造了方鸿渐、李梅亭、韩学愈等形象。

但《围城》一书并没有反映方鸿渐等人“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而是描写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一群知识分子在名利场、情场上的争斗,揭露了他们内心的空虚、贫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