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9360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docx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docx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范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索取号:

密级:

博士学位论文

书话与现代中国文学

研究生:

ⅹⅹ

指导教师:

ⅹⅹ教授

培养单位:

文学院

一级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完成时间:

2009年3月10日

答辩时间:

2009年5月10日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ⅹⅹ

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南京师范大学。

学校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复印等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校可以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论文,保密期限为年。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摘要

书话,是现代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庞大创作群体和丰富创作实绩的重要存在。

书话又是现代中国文学中一个边缘性的存在。

源自传统读书杂记、藏书题跋、笔记随札的书话写作,大都是游弋于文学与文化、创作与述学、趣味与思想之间,葆有颇为有趣的弹性和张力。

要看在20世纪以来东西文化的碰撞激荡,古今文学的缱绻与决绝,五四以来作家文人的精神、文化意识,作为文学创作现象却长期被文学研究者忽略的书话,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又提供了颇具意义的研究对象。

本文论题“书话与现代中国文学”包含着双向的努力:

一方面,将书话放置在现代中国文学的视野中进行考察;一方面,以边缘的书话文体为途径去探究现代中国文学的诸种问题。

基于此,笔者拟设立的论述框架由此凸显,全文的论述分为两大部分展开。

……

 

 

关键词:

书话,现代中国文学,研究途径,研究对象,反思

 

Abstract

BookChatisanimportantproveoftheexistenceofthepresenceofalargenumberofdifferentgroup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aswellasit’srichharvestincreativewriting.BookChatprovidesuswithanuniqueperspectiveandanobjectiveconsiderationinliterarystudy.Asaliterarystyle,BookChathasexpendedthespaceandmeaningofprose.History,asanacademiccontentinBookChatreceivesmuchattention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studies.TheliterarysignificanceofculturalvaluesembodiedinBookChatarecomparativelymoreimportant.

Titleofthisresearch“BookChatandModernChineseLiterature”containsoftwo-wayeffort:

ononehand,ittakestheborderstyleasanapproachtoexploretheproblemsinModernChineseliterature;ontheotherhand,itisanefforttoplaceBookChat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forreviewandinspection.

…………

 

 

Keywords:

BookChat,ModernChineseLiterature,Studyapproach,Studyobject,Reflection

导言

本文论题“书话与现代中国文学”包含着双向的努力:

一方面,以边缘的书话文体为途径去探究现代中国文学的诸种问题;一方面,将书话放置在现代中国文学的视野中进行考察。

无论作为研究途径,还是作为研究对象,书话在此前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几乎无人涉及,这注定一切都将是一个崭新的和充满挑战的课题。

但是,必须首先声明的是:

书话作为文体概念并非笔者的新创,而是确实是一个独特的文体存在;书话作为文学问题,并非我们的主观臆想,而是百年中国文坛中一个具有庞大创作群体和丰富创作实绩的存在;书话作为文化现象,是一个有着悠久写作历史渊源和繁荣的现实实践的存在。

当然,书话之所以是崭新的充满挑战的课题,一是因为书话是一个边缘的存在,这种边缘性文体必然要招致很多不屑的目光,处于被研究者遗忘的角落;一是源于书话文体本身的庞杂繁复。

这种庞杂不仅使研究者无法为其归类,难以把握其文体本质特性,如同面对一个缩成一团的刺猬,尽管知道里面“营养”丰富,但却不知从哪里入手。

然而,事实上,这种庞杂却正是它的价值所在,特点所在。

在这个领域里有着更多的内容,有着复杂的关系,从而使得书话成为折射现代中国文学、文化、文坛、文人等等复杂的网络的一个侧面,要清理这个复杂的网络,从书话文体这一侧面入手,不失为一种颇佳的选择。

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甚至多面的,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选择书话入手重识和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历史本相,努力去解开这一个个复杂的缠绕,既是一个空白的领域,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也很可能是一个陷阱,陷入网络而无法脱身。

当然,要解开这一个个复杂的缠绕,需要耐心,需要细心,也需要勇气。

面对这一课题,让我们从书话开始……

……

一、书话作为现代中国文学重要的写作现象

近代以来百年时间里,有大批的作家及学者致力于书话的写作,也先后出版了大量的书话集。

现代书话以专集形式出现,似应追溯到叶德辉。

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可以看作近现代书话形式之滥觞,也是近现代书话成集出现之开端。

后来三十年代周作人从《夜读抄》(上海北新书局1934年版)开始,就已建立了自己成熟的书话文体风格。

关于自己这类文章写作的缘起、写作状态及风格,在《夜读抄》的小引中周氏有说明:

“若从广义上说来,凡是拿着一本书在读,与那些不读的比较,也是读书人了,那么,或者我也可以说有时候是在读书……看了如还有功夫,便随手写下一点来,也并无什么别的意思,只是不愿意使自己的感想轻易就消散,想叫他多少留下一点痕迹,所以写下几句。

因为觉得夜读有趣味,所以就题作《夜读抄》,其实并不夜读已如上述,而今还说诳称之曰夜读者,此无他,亦只是表示我对于夜读之爱好与憧憬而已。

”随后的《苦茶随笔》(上海北新书局1935年版)、《风雨谈》(北新书局1936年)等都继承了《夜读抄》的风格与写法。

……可以说周氏以丰富创作为此后的现代书话创作树立了典范,开启了现代书话写作的流脉。

周作人从三十年代开始着力经营自己的文抄式读书笔记文体,从实验到最终成熟,这种“文抄体”作为周作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其招牌创作。

从周作人这些书话集子的序言或跋语可以看出,周氏对自己的这类文体有着相当自觉的意识。

除了周作人外,最早有意识地进行书话创作的还有郑振铎、阿英、周越然、唐弢、曹聚仁等现代作家学者。

早在1929年郑振铎以“西谛”为笔名在当年第1-5期的《小说月报》连续发表了20则《读书杂记》,介绍国外文学经典及中国古代典籍。

最迟至1931年,曹聚仁首先明确地以“书话”为名撰写的文章《书话二节》,发表在当年8月15日出版的《涛声》创刊号上。

……

二、书话研究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丰富的书话创作,必然带动研究的开展。

如同其他的文类一样,书话也经过先有写作之事,继有书话之名,终有书话研究之学的过程。

正如程千帆谈及校雠目录时有言:

“盖始有校雠目录之事,继有校雠目录之名,终有校雠目录之学。

其始也相别,其继也相乱,其终也相蒙。

”此学术研究之通例也,书话研究亦然。

目前为止,国内关于书话的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书话概念的争论与文体的辨析。

……

第一章书话:

现代中国文学的边缘性存在

第一节书话的“前世今生”

一、书话概念的混沌与厘定

通过导言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以来百余年的文学发展中,书话有着十分丰富的创作实绩,已具备了形成文体的条件。

但与书话的创作、出版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对书话的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和冷寂。

从曹聚仁1931年发表《书话二节》至1945年春唐弢在《万象》上连载书话,这期间虽然有大量的书话创作,但仍找不到对书话的界定和理论概括。

最迟至1962年北京出版社印行《书话》单行本时,唐弢才在序言中谈及了书话体的写法和特点。

他认为“……作为调剂精神消除疲劳的一种方式,……我曾竭力想把每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

有时是随笔,有时是札记,有时又带着一点絮语式的抒情。

”这种描述式的定义给人们以书话的大致轮廓。

后来在《晦庵书话·序》中他再次强调书话的散文因素,并明确提出“四个一点”的要求,即:

“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

这个概括迄今仍是比较完善的表达。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唐弢先生呼吁理论界要根据书话本身特点“进行探索与追求”,使其“从枯燥、单调逐渐走向新鲜、活泼和多样。

”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对书话的理论研究仍少有进展。

人们习惯于将书话笼统地归入散文这一大类,于随笔、题跋、书简、序跋中遭遇着呼来喝去的命运,使其被“淹没在混沌汗漫之中。

……

书话形式的繁杂有着内在原因。

对于创造主体来说,书话创作状态(尤其是唐弢之前的大部分近现代书话家)迥异于其他文类的创作。

如小说、诗歌等,作家在创作前内心往往有一种自觉的意识。

文体规范文类标准本身就是一种限制,它要求作者最符合某些先在的既定的形式。

作家一方面极力否认创作的成法(“文无定法”),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向既定规范靠拢。

贾平凹就曾坦言:

“在我的写作中,有时才动笔,就踌躇了,自问:

按这个构思写出来,象个小说吗?

往往就力求写得象小说。

”而书话的创作者则开始就少有这种“集体无意识”,书话家在创作前几乎不问自己写得像不像书话。

书话以外的文体规范尺度往往是先于作家个体特征而存在的,如小说、诗歌等就常冠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先锋派等定语,而这对于书话是不会有的。

书话文体规范尺度的缺失使个体特征成为归纳其特点的首要依据,于是我们更多地想到的是某某人的书话,如“周作人书话”、“阿英书话”等,这样个体瓦解了文体。

这就在根本上造就书话的繁杂多元,而这种繁杂使得书话统一尺度阙如,进一步归纳与细分书话的特点就愈加困难。

对于唐弢的书话文体认识,止庵曾有评价。

止庵在2007年2月11日寄山东徐明祥的信中说:

“我是觉得,唐弢‘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这样,我以为书话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一番话,讲得并不严谨,不足以规范一种文体……相比之下,知堂所谓‘读书录’或‘看书偶记’只着眼于文章内容,是以没有流弊。

”其实在我看来,唐弢对书话文体的归理的问题,并非是不严谨,不足以规范一种文体,而是太过于严谨,太过于对一个文体进行“规范”了,这种规范的结果的流弊在于限制了书话本来多元的丰富的博杂的形态,所以与周作人从内容上大而化之却切中肯綮的“着眼于文章内容”相比,周氏的虽然笼统但是却更符合书话本身的实际情况。

第二节书话的文体特征

在东西文化碰撞交汇的大背景下,书话在充分借鉴延续了传统著述特点的基础上萌生发展,加之现代观念的演进,创作主体的形成完备,这诸种条件的际合,使书话得以发展和丰富,最终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而崭露头角,并且逐渐呈现出日益完整定型的面貌,显示出大致的文学文体特征。

书话文体的特征的彰显对现代散文文体的拓展与丰富的意义不可小觑。

其深厚的传统内蕴对现代散文的文化内涵的充实,对现代散文写作体例的丰富,作用巨大,并形成一个脉流影响着现代散文的发展,流风所致,也影响着散文的当代走向。

一、纷杂和规范:

书话体制的建构

文体(style)简单地讲是指文学的体裁、体制和样式,也可以表述为文本的结构方式,或文学作品的话语体式,它是一个表征作品形式特点的概念。

历史上种种对“文体”大致相同的界说,为本文揭示和彰显“书话”文体特征提供了支持。

……

二、交糅与独异:

书话的体式特征

与书评等理论性评论性文字不同,书话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它以感性为主,辅以知性,将知性与感性恰当地交融搭配在一起。

而感性与知性的协调是借助于对叙事、抒情、议论、说明等表现方式的综合运用并适当加以变化来实现的。

……

(一)朴拙平实的叙事:

旧闻故实的娓娓道来

书话作者大都是文坛中人,书话中常叙述人情故实、文坛掌故,从中漶漫出历史的氛围和文化的气息。

这种叙事不讲求故事的生动或情节的传奇,只着意所叙述的书、人、事本身具有的历史意味,所以叙述极为平实朴拙。

简单的几句对话、简要的几笔白描就已经叙述完某个事件的过程,就已经刻画出某位文人的音容笑貌和真实性情。

如周作人的《厂甸》一文,用极平实的文笔记述自己去厂甸淘书的琐事,平淡中仍可窥见书与文人的特殊感情。

唐弢作为二三十年代文坛中人,对左翼文学的出版活动非常熟悉,他在自己的书话中常常不经意的谈及当时的文化活动的珍闻佚事。

如《〈子夜〉的翻印版》就是讲述《子夜》为了逃避文网封锁的一段趣闻,从中折射出历史的真实面影。

藏书家、书话家周越然在自己的书话中曾多次提到自己辛苦经营的言言斋被焚,大批中外书籍付之一炬的惨痛经历,读来内心不能不为之揪心。

另如林纾的书话,多有对自己译书的缘起或经过的简单记述,这为后人考察林译小说大有裨益。

(二)闲话式评论:

印象式的批评与感悟

书话即是“话”书、谈书,这其中自然包含着对“书”的品评谈论。

书话“含英咀华,比书评更有兴味,更见机锋,更显性情;它辨书识书,品书论书,比其它内容的散文随笔多了一份书卷气,多了些儒雅、博洽和恬淡。

”也有的书话“如老友神聊,夫妇闲话,尽可无拘无束无始无终。

不是形散神不散之类的作闲散科,而是真正的海阔天空得意忘形,只求有趣,不问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书话这种评论特质,更见传统诗话、词话的遗传因子,是与这些传统文学评论形式有着血缘关系的明证。

唐弢所谓的“四个一点”中的“一点观点”本身就包含着对书话印象式、顿悟式评论的要求。

大多数书话均具有这一特点。

如周作人,他的大部分书话如《镡百姿》、《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对原书的介绍与评点都是极扼要和简洁的。

书话的评论性还体现在对读书活动本身的看法上,这种看法实际上对阅读起到导向作用。

如周作人在20年代中期兴起的“整理国故”的热潮中表现出了特有的理性与审慎:

我以为古书绝对的可读,只要读的人是“通”的。

我以为古书绝对的不可读,倘若是强迫的令读。

读思想的书如听讼,要读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读文艺的书如喝酒,要读者去辨别味道的清浊:

这责任都在我不在它。

第二章书话的现代中国文学文献学价值

在前文第一章第三节中,笔者详细论述并强调书话有着突出的“文”(文学性)与“学”(学术性)的双重属性。

对于书话的文学性,亦即书话作为文学文体之一种,我在前文中已专述。

而书话的学术性,对于文学研究来讲,似乎更为重要。

在书话的学术价值中,其作为文献史料的意义及对于现代文学文献学建构的启示尤为显著。

文学文献史料的保存研究与书话这种文体形式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从阿英、唐弢“开拓了版本学的天地”,到马良春在新时期明确提出建立新文学史料学的呼吁,越来越多的作家、学人用书话形式来进行文献史料的发掘、保存与研究工作。

……

事实证明书话的写作与史料的开掘及新文学史料学的建立关系密切。

……

第一节书话:

遗落的文学史料

因为书话并非五四以来新文学意义上的文学文体,处在边缘地位,所以一直为人所忽略,除了作家文人的自编书话集外,更多是作家没有自觉文体意识下的写作,所以这类文字就被混入其他的文章中,变得面目不清。

那么将他们的书话文字从其他的篇章中辨析出来,另编集子,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

 

结语

 

附录A

书话集出版情况简表(1917-2008)

……

 

参考文献

一、书话及相关读书类著述

1、阿英:

《阿英全集》,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巴金:

《巴金书话》,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6年。

3、曹聚仁:

《北行小语》,北京:

三联书店2002年。

4、朱文育编:

《读书漫话》,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5、朱自清:

《经典常谈》,北京:

北京出版2004年。

……

二、连续出版物

1、《读书杂志》(北京,1922-1924年)

2、《小说月报》(上海,1929年)

3、《读书月刊》(上海,1930-1933年)

4、《涛声》(上海,1931年)

5、《时与文·艺文志》(上海,1947年)

……

三、理论与资料专书

1、MichelHockx.QuestionsofStyle:

LiterarySocietiesandLiteraryJournalsinModernChina,1911-1937,Leiden:

Brill,2003.

2、StephenGreenblatt,GilesGunn.RedrawingtheBoundaries:

TheTransformationofEnglishandAmericanLiteraryStudies.NewYork:

The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ofAmerica,1992.

3、阿英:

《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4、阿尔维托·曼古埃尔(Manguel):

《阅读史》,吴昌杰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年。

5、拜尔(Peyre.Henri)编:

《方法、批评及文学史:

朗松文选》,徐继曾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查尔斯·麦格拉斯(McGrath)编:

《20世纪的书》,朱孟勋等译,北京:

三联书店2001年。

7、陈崧编: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8、陈登原:

《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6年。

……

9、朱晓进:

《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后记

三年前,写硕士学位论文后记大概就是在这个时节。

在那个后记的开篇,我说:

“论文的完稿,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而如今博士论文的完稿,对于即将走入学术之路的我,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时间的单向直线流动中,结束就是开始。

在这个结束和开始的质点上,我不由自主地回顾那被时间冲刷带走的过去。

……

感谢我的导师……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从知堂到黄裳:

周作人书话及其影响》,载《福建论坛》2009年第1期,独著,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2、《新文学书刊广告类书话刍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6期,独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