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9170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docx

《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docx

最新化工工艺学习题考试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化工工艺学:

研究由化工原料到化工产品的转化工艺,系指原料物质经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实现这种转化的全部化学和物理的措施。

2、化工工艺学是研究内容:

由化工原料加工成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的生产方法、原理、流程和设备。

3、化工工艺学的研究目的:

是创立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安全、环境无害的生产过程。

4、化工生产过程:

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产品分离及精制和产品包装与储运四大步骤

6、“三烯三苯一炔一萘”:

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以及乙炔和萘。

7、绿色化学目标为任何一个化学的活动,包括使用的化学原料、化学和化工过程、以及最终的产品,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都应该是友好的。

第二章化工原料

1、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农副产品等。

2、煤的化工利用途径主要有煤干馏、煤气化、煤液化、煤制电石。

3、煤的干馏是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形成气态(煤气)、液态(焦油)和固态(半焦或焦炭)产物过程(炼焦、焦化)

4、煤的气化以煤、焦炭(半焦)为原料,以水蒸汽、氧气或空气为气化剂,在高温(900~1300℃)条件下,转化成主要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的过程。

5、对石油进行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

一次加工方法为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二次加工主要方法有:

催化重整、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和烃类热裂解等。

6、原油预处理:

方法:

用加破乳剂和高压电场联合作用的脱水脱盐——电脱盐脱水。

罐注水目的:

溶解原油中结晶盐、减弱乳化剂作用、利于水滴聚集。

原理:

破乳剂和高压电场作用下破乳化,使水凝聚沉降分离。

为什么原油要进行预处理:

含盐、含水来源;含水——增加燃料消耗和冷却水消耗;含盐、----在炉管、换热器管形成盐垢,堵塞管路;设备腐蚀

7、原油常减压蒸馏主要设备:

常压塔,蒸馏塔。

原因:

其中350℃以上的高沸点馏分,在高温(>400℃)会发生分解和缩合反应,产生焦炭,导致管路堵塞.现代技术通过减压蒸馏可从常压重油中拔出低于550℃的馏分。

8、辛烷值:

概念:

汽油在内燃机中燃烧时抗爆震性能指标。

与汽油组分有关。

辛烷值越大抗爆震性越好。

规定:

异辛烷的辛烷值为100,正庚烷为0,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成标准燃料油。

提高方法:

Ⅰ、添加四醋酸铅(有毒,无铅汽油替代)Ⅱ、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得到芳烃、环烷烃、异构烷烃调整汽油(最好方法)Ⅲ、添加高辛烷值组分如MTBE(MTBE致癌作用)

9、原油二次加工概念:

重质馏分及渣油再进行化学结构上的破坏加工生成汽油、煤油等轻质油品过程。

原油二次加工方法:

热裂化、催化裂化、催化加氢裂化、催化重整。

10、催化加氢裂化优点:

(1)生产灵活性大;

(2)产品收率高,质量好;(3)没有焦炭沉积,不需要再生催化剂,可采用固定床反应器;(4)总的过程是放热,反应器中需冷却;(5)加氢裂化所得的汽油辛烷值低,须经重整将它的辛烷值提高。

11、催化重整:

重要的二次加工方法,以石脑油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烃类分子重新排列成新分子结构的工艺过程。

目的:

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为化纤、橡胶、塑料和精细化工提供原料,生产化工过程所需溶剂、油品加氢所需高纯度廉价氢气和民用燃料液化气等副产品。

12、催化重整工艺流程:

1)预脱砷和预分馏工序:

2)预加氢工序:

脱除S、O、N、As等杂质。

氢气在反应器中的作用是加氢,带出杂质气体和导出加氢反应产生的热量。

3)催化重整工序:

4)后加氢工序:

在重整油中混入部分不饱和烃,它们若混入芳烃产品中,会使芳烃变色,质量变坏,故要在和预加氢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再进行一次加氢操作。

5)稳定系统6)芳烃抽提7)芳烃分离

13、天然气制合成气的方法有蒸汽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主要反应分别是

第三章无机化工

合成氨

1、合成氨生产过程:

(1)原料气制备:

用煤或原油、天然气制含氮、氢的原料气。

(2)原料气净化:

将CO、CO2、S脱除到ppm级。

(3)压缩和合成:

高温、高压,净化后原料气经过压缩到15~30MPa、450℃左右,在催化剂作用下在合成塔内生成氨。

2、合成氨原料气制备二段转化目的和设备:

目的:

转化率高必须转化温度高,全部用高温度,设备和过程控制不利,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高。

一段温度只在800°C左右,对合金钢管要求低,材料费用降低。

在二段才通入空气,使与一段的H2反应产生高温,保证二段转化完全。

因此,采用二段方式将一段转化气中的甲烷继续转化;加入空气提供合成氨反应需要的氮;燃烧部分转化气中的氢气为转化炉供热,设备:

一段转化炉,二段转化炉

3、合成氨原料气制备工艺条件:

a.压力:

3~4MPa,降低能耗,提高余热利用价值,减少设备体积降低投资;b.温度:

一段炉温度760~800℃,主要考虑投资费用及设备寿命c.水碳比:

水碳比高,残余甲烷含量降低,且可防止析碳。

因此采用较高水碳比,约3.5-4.0。

d.空速:

以整个原料气的干基、湿基,或以甲烷、氮气为基准。

4、合成氨原料气制备中天然气蒸汽转化法原理与流程:

CH4(g)+H2O(g)=CO(g)+3H2(g),一定比例氢氮合成气预热后,进入加氢反应器和氧化锌脱硫罐,配入中压蒸气达到一定水碳比后进入一段转化炉,一段转化气再进入二段转化炉,与二段转化炉中的工艺空气汇合,通过催化剂床层继续反应。

5、水煤气是以水蒸气为气化剂制得的煤气,主要成分是CO和H2。

半水煤气是以空气和水蒸气作气化剂制得的煤气,主要成分是CO、H2和N2。

6、煤为原料间歇制取半水煤气时,一个循环包括包括一下五个过程:

(1)吹风阶段:

空气从炉底收入,进行气化反应,提高燃料层的温度(积蓄热量),吹风气去余热回收系统或放空。

(2)一次上吹制气阶段:

水蒸气相加氮空气从炉底送入,经灰渣区预热进入气化区反应,生成的煤气送入气柜。

此过程中,由于水蒸气温度较低,加上气化反应大量吸热,使气化区温度显著下降,而燃料层上部却因煤气的通过,温度有所上升,气化区上移,煤气带走的显热损失增加,因而在上吹制气进行一段时间后,应改变气体流向。

(3)下吹制气阶段:

水蒸气和加氮空气从炉顶自上而下通过燃料层,生成的煤气也送入气柜。

水蒸气下行时,吸收炉面热量可降低炉顶温度,使气化区恢复到正常位置。

同时,使灰层温度提高,有利于燃尽残碳。

(4)二次上吹制气阶段:

下吹制气后,如立即进行吹风,空气与下行煤气在炉底相遇,可能导致爆炸。

所以,再作第二次蒸汽上吹,将炉底及下部管道中煤气排净,为吹风作准备。

(5)空气吹净阶段:

二次上吹后,煤气发生炉上部空间,出气管道及有关设备都充满了煤气,如吹入空气立即放空或送往余热回收系统将造成很大浪费,且当这部分煤气排至烟囱和空气接触,遇到火星也可能引起爆炸。

因此,在转入吹风阶段之前,从炉底部收入空气,所产生的空气煤气与原来残留的水煤气一并送入气柜,加以回收。

7、原料气净化除去有害物质,如硫化物、CO、CO2等,净化主要包括脱硫、CO变换和脱除CO2和少量CO。

8、合成氨原料气净化脱硫:

主要是硫化氢,其次是二硫化碳、硫氧化碳等有机硫。

脱硫的方法:

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

9、合成氨原料气净化干法脱硫:

干法脱硫适用于含S量较少情况。

氧化锌法(氧化锌脱除有机硫的能力很强,一步脱硫就行。

)、钴钼加氢脱硫法(脱除有机硫十分有效的预处理措施。

几乎可使天然气中有机硫全部转化成硫化氢。

钴钼加氢法还可将烯烃加氢转变成饱和烷烃,从而减少蒸汽转化工序析碳的可能。

10、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湿法脱硫:

湿法脱硫适用于含S量较大场合情况。

优点:

脱硫剂是便于输送的液体物料;脱硫剂可以再生,并能回收富有价值的化工原料硫磺。

分类:

化学吸收法(蒽醌二磺酸钠法,即ADA法)和物理吸收法。

11、合成氨原料气净化一氧化碳变换:

原因:

脱硫后原料气都含有CO,但氨的合成生产中不需要CO,而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与合成氨的体系催化剂反应,导致催化剂失活,应将其除去。

大多数CO通过变换反应除去,少量通过其他净化法除去。

变换反应:

CO+H2O→CO2+H2,变换目的:

将原料气中CO变成CO2和H2,H2是合成氨需要的最重要成份。

变换反应特点:

1、可逆:

化学平衡的问题,转化率问题?

2、放热;3、等体积;4、催化剂,因此温度越低,水碳比越大,平衡转化率越高,反应后变换气中残余CO量越少。

变换过程工艺条件:

温度、压力、水蒸气比例。

12、变换反应通过分段冷却来实施降温:

原因:

低温条件下变换后残余CO含量可以有较大的降低;但降低温度,对反应速度不利,因此选择适宜温度进行以提高反应器利用率、减少催化剂用量。

由于反应初期转化率低,最适宜温度较高;反应后期,转化率高,最适宜温度较低。

随反应进行,转化率增加,需降低反应温度,而反应放热,需采用分段冷却降温。

13、合成氨原料气净化中压变换和低压变换:

中变温度约370℃,中变后CO降至3%,温度升高到425-440℃,经换热后温度约220℃进入低变,低变出口约240℃,残余CO为0.3-0.5%。

14、合成氨原料气净化二氧化碳脱除:

原因:

(1)CO2是合成氨催化剂毒物。

(2)太高CO2稀释了原料气,降低了氢氮分压。

(3)在铜氨洗液、含氨循环气形成碳铵结晶而堵塞管道。

(4)CO2可以再利用合成尿素、纯碱、NH4HCO3等。

方法:

物理吸收法(甲醇水洗法);化学吸收法(热钾碱法);主要分脱碳(吸收塔)和再生(再生塔)两部分,再生需要供给很多热量,也是合成氨中耗能的一个较重要部位。

15、合成氨原料气净化少量一氧化碳的脱除:

铜氨液洗涤法;液氮洗涤法---深冷分离法;甲烷化法CO+3H2=CH4+H2O

16、氨合成基本原理:

特点:

可逆反应-----转化率的问题?

;放热反应----反应热及时移走,温度控制?

;体积缩小----反应压力?

;催化剂加速----选择问题,寿命问题?

-----平衡氨含量随压力升高、温度降低、惰性气含量减少而增大。

17、氨的合成影响平衡氨含量的因素:

1、氢氮比的影响;2、惰性气体含量的影响

18、氨的合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空速:

空速增加,生产强度提高。

温度:

最适宜温度小于平衡温度。

压力:

选较高压力。

氢氮比:

选取合适比例

19、氨的合成流程和主要设备:

新鲜气压缩与循环气混合冷却、升温进入氨合成塔。

反应后气体经锅炉给水预热器后再向新鲜气供热。

只分离很少部分氨后就进入循环压缩,与新鲜气混后冷却,分离氨后再升温进入氨合成塔。

主要设备:

氨合成塔

20、氨的合成先分离氨与后分离氨:

先分离氨再循环,分离功耗小,但压缩功大,合成压力30MPa。

先循环混合再冷却分离,冷冻功耗小但循环功耗大。

总能耗小。

21、轴向冷激式合成塔优点:

结构简单、催化剂分布和温度分布均匀、控温调温方便、床层通气面大阻力小。

径向冷激式合成塔优点:

气体通过床层路径短,通气面积更大,阻力更小;适宜用更小粒度催化剂,提高内表面积,减少内扩散影响;催化剂还原均匀;降低能耗,更适宜于离心式压缩机。

硫酸

1、硫酸生产方法:

硝化法(SO2+N2O3+H2O=H2SO4+2NO,2NO+O2=2NO2,NO+NO2=N2O3)、接触法(4FeS2+11O2=2Fe2O3+8SO2,SO2+0.5O2=SO3,SO3+H2O→H2SO4)

2、硫酸生产流程:

预处理(粉碎、配矿、干燥);焙烧;净化;转化;吸收。

3、焙烧速率提高途径:

提高操作温度、减小硫铁矿粒度、增加空气与矿粒的相对运动、提高入炉空气氧含量。

4、沸腾焙烧炉特点:

优点:

生产强度大、硫的烧出率高、传热系数高、产生的炉气二氧化硫浓度高、适用的原料范围广、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不足:

炉尘量大,炉尘占总烧渣的60%-70%,除尘净化系统负荷大、需将硫铁矿粉碎至较小粒度,需高压鼓风机,动力消耗大。

5、酸雾:

炉气中少量三氧化硫要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温度较低时,炉气中大多数三氧化硫都转化成硫酸蒸汽(酸雾)。

清除方法:

静电沉降法。

6、净化杂质目的:

除去无用杂质,提供合格原料气。

①矿尘(使催化剂中毒);②As2O3和SeO2(使催化剂中毒);③HF和SiF4;④H2O和SO3(形成酸雾)

7、净化流程比较:

水洗流程:

简单、投资省、操作方便,砷和氟的净化率都高。

但SO3和SO2溶于水难于回收,使S的利用率低。

最大不足是排放有毒含尘污水多,环境污染大。

酸洗流程:

酸可循环使用,多余酸排出系统他用。

可利用炉气中的SO3,提高了S的利用率。

酸泥中的砷硒也可回收。

最大优点是排污量少,为水洗流程的1/200~1/300。

8、炉气干燥工艺条件选择:

①吸收酸的浓度(93-95%硫酸)②气流速度(空塔0.7~0.9m/s)③吸收酸温度(30-45℃)④喷淋密度(10-15m3/m2·h)

9、吸收硫酸浓度:

当硫酸浓度<98.3%时,水的平衡分压很高,SO3平衡分压很低,当硫酸浓度>98.3%时,水的平衡分压很低,SO3平衡分压很高。

只有硫酸浓度=98.3%,水和SO3平衡分压都接近于零,可得到最大的吸收率。

10*、转化→SO2催化氧化工艺条件:

1、最适宜温度2、二氧化硫的起始浓度3、最终转化率

11、吸收影响因素:

1、吸收酸浓度2、吸收酸温度3、进塔气温度

12*、三废治理:

氨-酸法,SO2(g)+2NH3•H2O(aq)=(NH4)2SO3(aq)+H2O,(NH4)2SO3(aq)+SO2(g)+H2O=2NH4HSO3(aq)

13、两转两吸流程特点:

①反应速度快,最终转化率高;②可用SO2浓度较高的炉气;③减轻尾气污染和尾气处理负荷;④需增加一换热器:

一次吸收后需要再加热到420℃左右才能进行转化反应;⑤动力消耗增加。

纯碱

1、纯碱生产方法:

氨碱法、联合制碱法(侯氏法)

2、氨碱法原理:

NaCl+NH3+CO2+H2O=NaHCO3(s)+NH4Cl

3、氨碱法过程:

(1)饱和盐水的制备和精制;

(2)吸氨;(3)氨盐水的碳酸化;(4)过滤和煅烧;(5)氨的回收(6)制CO2和石灰乳(7)重质纯碱的制造

5、饱和盐水制备和精制:

精制的目的:

将粗盐中所含杂质如Ca盐和Mg盐等除去。

因为在吸收氨和碳酸化过程中,可能生成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沉淀,使管道堵塞或影响产品质量。

两种除钙方法比较:

氨法:

可用尾气中的氨,省原料,但生成的氯化铵对碳酸化过程不利。

纯碱法:

用产品碱去除钙虽损耗了部分产品,但没有氯化铵生成,对后续工序碳酸化有利。

6、吸氨原理:

NH3+H2O=NH4OH;2NH3+CO2+H2O=(NH4)2CO3,吸氨的主要设备是吸氨塔

7、碳酸化原理:

氨盐水先与CO2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铵;②氨基甲酸铵水解生成碳酸氢铵;③碳酸氢铵与钠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8、煅烧反应:

2NaHCO3(s)=Na2CO3(s)+CO2(g)+H2O(g)

10、氨碱法和联碱法比较:

①氨碱法的优点:

原料易得且价廉,生产中氨可循环利用,损失较少;能大规模连续生产,易于机械化、自动化;可得高质量纯碱。

缺点:

原料利用率低,大量废液废渣污染环境;消耗大量蒸汽和石灰,流程长,设备庞大和能量浪费。

②联合制碱法优点:

原料利用率高;不需石灰石及焦碳,成本低;不需要蒸氨塔、石灰窖、化灰机等笨重设备,流程短,建厂投资减少;无大量废液、废渣排出,可在内地建厂。

11、析铵:

用冷析和盐析,利用不同温度下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差异从母液中分出氯化铵。

烧碱

1、烧碱生产方法:

隔膜法,离子交换膜法。

2、隔膜法原理(流程):

食盐水进入阳极区,在阳极上析出氯气,钠离子通过隔膜进入进入阴极区与OH-生成氢氧化钠,阴极上析出氢气。

生成的氢氧化钠由下部电解液出口排出,整个操作过程是连续的。

3、隔膜法电解工艺条件:

(1)盐水质量与温度

(2)盐水流量与电解液组成(3)电流密度和槽电压(4)绝缘性和电能效率(5)气体纯度和压力

5、副产品:

NaClO、NaCl,副反应消耗产品氯气和氢氧化钠,还降低产品纯度。

6、离子交换膜法原理(流程):

食盐水进入阳极区,在阳极上析出氯气,钠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进入阴极区与OH-生成氢氧化钠,阴极上析出氢气。

生成的氢氧化钠由下部电解液出口排出,整个操作过程是连续的。

7、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工艺条件:

(1)饱和食盐水质量

(2)电解槽操作温度(3)阴极液NaOH浓度(4)阳极液NaCl含量

第四章有机化工

烃类裂解

1、烃类热裂解:

轻质烃类在高温(850°C)下受热分解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烃类以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和芳烃等基本有机化工产品的化学过程。

2、烃类裂解过程:

一次反应(脱氢反应;断链反应):

原料烃类经热裂解生成乙烯和丙烯的反应。

二次反应:

一次反应产物进一步发生反应生成多种产物,甚至最后生成焦或碳。

3、烃类裂解规律:

键能方向

(1)同碳原子数烷烃,C—H键能大于C—C键能,断链比脱氢容易。

(2)烷烃相对热稳定性随碳链增长而降低,越长的烃分子越容易断链。

(3)烷烃的脱氢能力叔氢最易脱去、仲氢次之,伯氢又次之。

(4)带支链烃的C-C键或C-H键的键能小,易断裂。

故有支链的烃容易裂解或脱氢。

热力学方向

(1)脱氢反应比断链反应所需热量多。

(2)断链反应△G0有较大负值,是不可逆反应,脱氢反应△G0是较小负值或正值,是可逆反应,断链比脱氢易进行。

(3)断链反应中,低分子烷烃C—C键在分子两端断裂比在分子中央断裂在热力学上占优势,断链所得的较小分子是烷烃,主要是甲烷;较大分子是烯烃。

随烷烃碳链增长,C-C键在两端断裂减弱,在分子中央断裂大。

(4)乙烷不发生断链反应,只发生脱氢反应,生成乙烯及氢。

甲烷生成乙烯的反应值是很大的正值,一般热裂解温度不变化。

4、环烷烃裂解规律

(1)侧链烷基比烃环易断裂,长侧链的断裂从中部开始,离环近的碳键不易断裂;

(2)带侧链环烷烃比无侧链环烷烃裂解所得烯烃收率高;(3)环烷烃脱氢生成芳烃的反应优于开环生成烯烃的反应;(4)五碳环烷烃比六碳环烷烃难裂解;(5)环烷烃比链烷烃更易于生成焦油,产生结焦。

5、芳香烃热裂解:

(1)烷基芳烃侧链发生断裂生成苯、甲苯、二甲苯等反应和脱氢反应;

(2)较剧烈条件,芳烃发生脱氢缩合反应。

如苯脱氢缩合成联苯和萘等多环芳烃,多环芳烃还能继续脱氢缩合生成焦油直至结焦。

6、各族烃类热裂解规律:

异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C6>C5)>芳烃

7、烃类热裂解二次反应:

二次反应中除了较大分子的烯烃裂解能增产乙烯、丙烯外,其余反应都要消耗乙烯,降低乙烯的收率。

应当尽量避免二次反应。

8、结焦与生碳:

结焦是低温度下通过芳烃缩合而成,有微量氢。

生碳是高温度下通过生成乙炔中间阶段脱氢为稠合的碳原子团,几乎不含氢。

9、PONA值:

含氢量P>N>A;乙烯收率P>N>A;液体产物收率P<N<A;容易结焦倾向P<N<A;

10、裂解工艺参数:

PONA值(烷烃P烯烃O环烷烃N芳烃A,烷烃含量越大,芳烃越少,则乙烯产率越高),原料含氢量(氢含量高则乙烯产率越高),特性因数K(K值越大则乙烯产率越高),芳烃指数BMCI(BMCI值越小则乙烯潜在产率越高)

11、裂解结果指标:

转化率、产气率、选择性、收率和质量收率

12、裂解工艺条件:

温度(提高温度有利于提高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相对速度,提高乙烯收率),停留时间(短停留时间对生成烯烃有利),烃分压(低压有利于乙烯的生产,有利于抑制结焦过程。

13、烃类热裂解采用什么样的温度、保留时间和烃分压能得到较好的产物分布?

裂解温度:

750-900℃,原料分子量越小,所需裂解温度越高,乙烷裂解温度最高;温度——停留时间的影响:

对于给定原料,相同裂解深度,提高温度,缩短停留时间,可以获得较高的烯烃收率,并减少结焦抑制芳烃生成,所得裂解汽油的收率相对较低,使炔烃收率明显增加;压力对裂解反应的影响,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压力只对脱氢反应有影响)对一次反应:

A↔B+C

ρn<0时,P¯,平衡向生成产物的方向移动,对于二次反应中的聚合反应,降低压力可减少结焦生碳,结论:

低压有利于乙烯的生产.

14.裂解过程中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尽力促进一次反应而抑制二次反应?

15.裂解生产中为什么不采用抽真空办法降低系统总压?

从化学平衡上看,生成烯烃的一次反应△n>0,烃聚合缩合的二次反应△n<0,因此降低压力有利于提高乙烯平衡组成,有利于抑制结焦过程;从动力学分析上看,一次反应多是一级反应,烃类聚合和缩合的二次反应多是高于一级的反应,因此降低压力,可增大一次反应对于二次反应的相对速率,有利于提高一次反应选择性,减轻结焦。

但是由于裂解是在高温下进行的,不易用抽真空减压方法实现减压,这是因为在高温不易密封,一旦空气漏入负压操作系统,与烃类气体混合会引起爆炸,同时还会多消耗能源,对后面分离工序的压缩操作不利,因此工业上加入稀释剂,P烃↓,常压操作,从而乙烯量↑。

16、稀释剂:

目的:

降低烃分压;稀释剂种类:

水蒸气、氢气、惰性气体;优点:

设备在常压或正压操作,安全性高,不会对以后压缩操作增加能耗。

17.裂解过程中为什么要加入水蒸汽起到了哪些作用:

热容量大,可稳定炉管温度,防止过热;易分离,价格便宜、易得。

抑制原料中的S对镍铬合金炉管的腐蚀;钝化作用。

高温蒸汽可减缓炉管内金属Fe、Ni对烃分解生炭反应的催化,抑制结焦速度;清除积炭。

高温水能与积炭反应而清除积炭。

H2O+C→CO+H2

18.裂解气为什么要急冷?

急冷有哪些方法?

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目的:

①回收高温热能,产生高压蒸汽;②终止裂解反应(二次反应);急冷的意义:

决定清焦周期,甚至决定裂解炉的周期;影响全装置的能耗和原料的单耗;方法:

①直接急冷:

冷却介质(水、油)与裂解气直接接触。

②间接急冷:

急冷锅炉废热锅炉用换热器回收大量的热量,冷却介质用高压水。

19、裂解主要设备与工艺:

设备:

管式裂解炉。

工艺:

烃的热裂解,裂解气的预分馏,气体净化系统,压缩和冷冻系统,精馏分离系统

20、裂解气体净化:

1.碱洗法、乙醇胺法脱除酸性气体CO2,H2S,危害为:

干冰堵塞管道,也使催化剂中毒,产品达不到规定;2.脱水,危害为生成结晶物堵塞设备及管道;3.溶剂吸收法和催化加氢法来脱炔,危害为影响催化剂寿命,恶化产品质量,形成不安全因素,产生副产品。

21、精馏分离方法:

顺序分离流程(后加氢);前脱乙烷前加氢流程;前脱乙烷后加氢流程;前脱丙烷前加氢流程;前脱丙烷后加氢流程。

22、深冷分离:

深冷分离过程需要制冷剂。

制冷是利用制冷剂压缩和冷凝得到制冷剂液体,再在不同压力下蒸发,则获得不同温度级位的冷冻过程。

催化加氢

1、催化加氢类型:

不饱和键的加氢;催化还原加氢;加氢分解。

(热力学):

第一类加氢反应(乙炔加氢,一氧化碳甲烷化,有机硫化物的氢解)第二类加氢反应(苯加氢合成环己烷)第三类加氢反应(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

2、催化加氢反应原理: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子氢被活化与有机化合物中的不饱和官能团加成反应。

2、催化加氢工艺条件:

温度:

低温有利于加氢反应。

压力:

提高压力对反应有利。

用量比(摩尔比)。

3、催化加氢精制产品:

1、裂解气的净化除炔2、裂解汽油的精制3、精制苯4、精制氢气

4、催化加氢催化剂:

金属催化剂、骨架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金属硫化物催化剂和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等。

5、CO加氢合成甲醇工艺流程:

①造气②压缩③合成④分离精制

6、CO加氢合成甲醇速度因素:

温度,压力,催化剂

7、CO加氢合成甲醇工艺条件:

a.反应温度及压力(催化剂种类而异)b.空速(适宜空速与催化剂活性、反应温度及进塔气体组成有关)c.原料气组成(Zn-Cr2O3催化剂:

H2:

CO=4.5;铜基催化剂:

H2:

CO=2.2-3。

CO含量高不好:

不利温度控制,引起羰基铁积聚,使催化剂失活,一般采用氢过量;H2过量:

抑制高级醇、高级烃和还原性物质的生成,提高甲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