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素材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9114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素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素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素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素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素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素材doc.docx

《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素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素材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总结素材doc.docx

精选教育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总结素材doc

十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单元综述: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胜枚举。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发明概况:

1.造纸术:

①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

②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外传:

A向东: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

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

B向西:

造纸术传入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

那一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部与大食

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的——12世纪

2、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外传: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

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圣象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

我国的木活字技术大约13-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

朝鲜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创制了铜活字。

3.火药:

①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

东晋时期确切的提到火药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③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外传: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探究:

北宋广泛用于航海的原因?

A北宋封建经济取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传统科技的进步,使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B唐宋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技术发展,使指南针在北宋时期用于航海

外传:

12C末13C初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四大发明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对欧洲社会和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1造纸术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

2火药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定作用

3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开辟,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并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连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④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三)明清时期科技衰落而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

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

……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

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李约瑟

其他文明?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1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技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

2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等封建统治政策的阻碍;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政治保障。

3思想文化

中国文化专制的禁锢(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使中国培养不出科技人才。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④对外: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中外文化交流;西方殖民扩张扩大了世界市场。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知识要点归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

京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中国古代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①汉字起源:

原始文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②汉字的演变:

a.演变阶段和脉络:

古文字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隶楷阶段:

隶书(汉代盛行)、楷书(唐代盛行)。

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b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c.演变总趋势:

由繁到简。

③汉字的作用:

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团结凝聚中华民族(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

汉字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连接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

2.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

A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

B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自发阶段:

魏晋以前,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自觉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简单来说,书法开始变成艺术的一种就是步入自觉阶段的标识

C隋唐达到新高峰:

背景:

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

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D宋明时期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并不断加强:

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

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2)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特点及成就: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①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

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识别

②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③小篆:

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

a.特征:

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b.发展及成就:

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草书

a.特征: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b.发展及成就: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魏晋以来名家辈出。

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a.特征: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b.发展及成就:

经过东汉至西晋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二)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国画:

A地位:

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B分类:

1以题材不同:

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

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

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

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

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2表现技法上:

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工笔——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写意——心灵感受、笔随意走,视为意笔,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

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③艺术风格上:

分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类

(1)山水画:

A地位:

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B特点: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

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A地位:

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B时代背景:

“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

C特点: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风俗画是主物画的一种,描绘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

⑴起源:

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颧鱼石斧图》、岩画、壁画、地画。

⑵演变

①夏商周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壁画和帛画。

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等。

《夫妇宴饮图》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士人画:

以顾恺之成就最高,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开创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强调“以形写神”。

⑤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高峰。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善作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有宗教人物画《送子天王图》,后人称他为“画圣”。

⑥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

商品经济发展,又使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⑦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高,元代王冕《墨梅》、明代徐渭《黄甲图》明清时期,绘画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实用化。

(三)戏曲——京剧

1.产生原因:

①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有较好的文化氛围;

②徽汉合流,并兼收其他剧种优点。

③封建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

④统治者的喜爱与重视

⑤戏曲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与努力

2.产生与发展:

①形成:

清乾隆1736-1795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新剧种——京剧。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

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正式形成大约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

②发展:

a.同治1861年至1875年、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涌现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b.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c.民国以来,它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

京剧作为一种纯文化,对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有很大影响.总之,国粹对大学生树立人生观,加强人文教育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

爱因斯坦曾说过:

“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

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是:

批判继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因为只有发民族性的文化,才能世界性。

(四)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知识要点归纳:

●《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中国历代主要的文学成就

(1)《诗经》:

A概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特点:

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C.地位:

经孔子整理编定,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D.影响:

①史学价值:

以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②艺术价值: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③社会价值:

教化人生的百科全书。

(2)楚辞

A.概况: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B.特点:

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C.代表:

屈原的《离骚》,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①《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②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延伸阅读:

文学史上,人们常以“风”“骚”并举。

“风”指《诗经》,“骚”指楚辞。

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由此可见,《诗经》、楚辞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之深远。

E影响:

①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骚体”,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②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3)汉赋

1.产生:

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汉赋繁盛的背景:

两汉国家统一,高度繁荣。

4.代表: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4)唐诗:

A.唐诗繁荣的原因:

①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家统一和国力强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③开明和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促进人们思想活跃和诗歌的繁荣。

B.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②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顶峰。

a.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写出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b.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富于诗情画意;

c.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③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④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合称“小李杜”。

(5)宋词

1.宋词兴盛的原因

①经济: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阶级关系:

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③政治:

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2.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①婉约派:

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北宋:

柳永《雨霖铃》;两宋之际:

李清照《声声慢》

②豪放派:

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北宋:

苏轼(东坡)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

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南宋:

辛弃疾作品以豪放为主,表现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代表作: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6)元曲

1.形成:

宋代在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具,更为生动活泼。

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的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2.特点: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3.主要代表:

关汉卿——《窦娥冤》(杂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7)明清小说

1.繁荣的背景:

①明清时期,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同时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尖锐,文人开始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

②经济领域出现一股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③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为小说的传播创造条件

2.明清小说特点:

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

3.明清小说的成就及代表:

①成就:

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②代表:

《三园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吏》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附注:

明代书商首提“四大奇书”。

最近几十年流行起来“四大名著”。

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

《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

区别就在这“大”——伟大。

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艺术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红楼梦》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

  《红楼梦》把中国人最文雅的表达方式——诗、词、曲、赋全吸纳进来,把中国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建筑、美食、园林、绘画全利用起来,充满了一般小说达不到的雅趣。

因此,这书不只是文人必看,毛主席还让大将许世友有空也看看。

  外国人怎么看这本书?

红楼梦学会第一任会长吴组缃给一个捷克留学生一对一地讲了一年《红楼梦》。

学生学完后问:

“吴先生,《红楼梦》所有的问题我都弄明白了,只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

大观园里有那么多的珍宝,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不卷包而逃呢?

  无独有偶,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也曾给一个日本学生讲《红楼梦》,她讲到“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该生大惑不解,问:

“老师,您总是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是个大悲剧,它有什么悲剧可言呢?

您看这一段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两个不是已经上床了吗?

  为什么留学生会产生如此离奇古怪的问题?

归根到底,他们没有看懂宝黛爱情是怎么回事,看不懂的关键是他们从俗世人的角度来观照高雅的人生态度。

《红楼梦》中的爱情雅到了无尘无土,像它的文字一样美到极致。

怪不得红学家蒋和森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却不能没有《红楼梦》。

《水浒传》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

  义者,宜也。

在中国人眼里,行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这在《水浒传》的前半部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尤其是鲁智深那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贫济危救人救彻。

  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说:

“侠义之精神,则由宅心公平,欲抱不平,以显正直,而归平顺”,并“伸展人间之委曲,使千里之外,闻风慕悦。

”中国人对义举的赞美不遗余力,对义士的期盼古今同一。

  义的一大敌人是钱。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这是勇,义是体现在他对待金钱的态度。

当时,知县决定把悬赏的1000贯给武松。

宋朝文官最高的宰相,武官最高的枢密使,每月工资300贯。

武松不是有钱人,可他听说一些猎户由于没有按期完成打死老虎的任务,挨了好多板子,于是武松就把1000贯全都分给那些猎户。

同样,宋江、柴进、晁盖都是不拿钱当回事,仗义疏财。

人有求,我帮;人无求,应帮,我也帮。

  义的又一大敌人是色。

《水浒传》里美色的作用就是诱惑、威胁,好汉们也干脆,杀。

这固然跟作者的价值观脱不开干系,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中,侠义跟女色基本是绝缘的。

《西游记》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

  《西游记》不尊重佛教。

玄奘到大雷音寺求经,佛祖两个助理——阿难和迦叶跟师徒几个要人事。

没有?

对不起,只能取无字经。

师徒找如来评理。

如来说:

前两天我们这边有人下去给人家做法事,收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你们来取经也应该给点东西吧。

把佛教的最高领袖描写成了一个市侩之徒。

  《西游记》也不尊重道教。

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现的,有的还是“国师”、“国丈”,飞扬跋扈,滥用邪术,危害百姓。

  两大宗教在《西游记》中被贬抑,这反映了汉族的传统国民性里面,没有固定的信仰。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汉人对信仰缺乏敬畏之心,只信能给自身带来好处的东西。

从唐僧仨徒弟的人物设定可以看出汉人期望的理想状态。

  沙和尚什么重活都干,什么好处最后才能捞上,但这个老实人在唐僧眼里基本没有地位。

孙悟空有能力,但是不驯服,可西行求法,要靠他消灾。

不好管怎么办?

紧箍咒。

  猪八戒最舒服,担子主要是沙和尚挑,打架主要是孙悟空去。

唐僧永远非常体谅猪八戒,他说什么,唐僧一般都信。

这么一个好吃懒做、投机取巧的人,却很受上峰的喜爱。

这说明汉民族内心非常羡慕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不负责任,利益均沾。

《三国演义》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

  梁山好汉充满了英雄气概,而三国人物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国事情怀”。

《三国演义》不太关注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伦理道德,比如曹操有几位夫人,家是哪里的,关羽的媳妇儿叫什么,有没有姐妹……罗贯中都没有交代,因为他关心的是天下大事、社稷苍生。

这个关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民众的爱憎褒贬血肉相连。

  《大学》八条目,最高就是平天下。

《三国演义》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向往安定太平的天下观。

  在世界上的几个文明古国当中,中国文明从未曾中断。

为什么?

《三国演义》说,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向往统一、向往安定的民族心理。

这种心理是如此强烈,成为中国最大的聚合力。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止一次被分开,但是每一次分裂,中国人总是以坚忍的毅力、巨大的牺牲去实现新的统一。

  《三国演义》写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刘、孙脱颖而出。

尽管小说对这三家的态度有区别,尊刘,对曹操有褒有贬,对孙权有所议。

但小说充分肯定了三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眼观天下、志在统一。

鼎立以后,谁都没有满足,大家都要继续追求国家的全部统一。

统一是中国人的共识,早就印烙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千载而下,永无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