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9102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选择题参考资料

1、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世界范围进行了一次网上评选"千年思家"的活动。

结果,得票最多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创立一个半世纪以来,始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因为(  )

A、它正确反映了世界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它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体系C、它是检验其他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它对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法国里昂工人的起B英国的宪章运动C法国巴黎公社起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A、圣西门B、费尔巴哈C、欧文D、亚当·斯密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C、《德意志意识形态D、《哲学的贫困》

5、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B、历史唯物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D、科学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的启蒙思想

7、理想的意义在于()

A、它是人生航程的灯塔B、它是巨大的物质推动力量

C、它是人生前进的动力D、它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8、“与时俱进”是指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具有真实性B、把握规律性C、体现时代性D、富于创造性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

A、理论联系实际B、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D、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10、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因为当代实践给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其中,包括()

A、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B、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经济全球化问题D、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理论贡献是( BC )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D.唯物辩证法E.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表现在:

(ABCD)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E.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

1.ABD2.ABD3.AC4.AD5.ACD

6.ABC7.ACD8.BCD9.BCD10.ABCD

1、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C、包罗万象的学问D、关于整个世界普遍本质和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的问题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3、二元论错误地认为()

A世界是神创造的B世界没有统一性C世界有两个本D、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有两种基本历史形态,是指()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是()

A、朴素的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唯心主义辩证法D、客观唯心主义

6、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理在事先D、心外无物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包括()

A、细胞学说B、相对论

C、生物进化论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包括()

A、形而上学性B、机械性C、直观性D、不彻底性

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思想是()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B、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C、坚持唯物主义实践观,反对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D、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10、唯物主义基本历史形态有()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辩证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1、以下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C、“物是感觉的集合”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13、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因为运动是物质的()

A、唯一特性B、存在方式C、内部结构D、固有属性

14、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静止是()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B、事物永恒存在的平衡状态

C、特定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D、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15、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

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B、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C、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D、规定和测量运动的尺度

16、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寿命B、广延性C、伸张性D、存在方式

18、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19、实践的主要特点有()

A、客观的活动B、能动的话动

C、适应环境的活动D、社会历史活动

20、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

A、医生做手术B、警察抓罪犯C、农民种田D、科学家作实验

2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

A、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B、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

C、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D、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世界永恒发展的观点

2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

A、客观普遍的B、复杂多样的C、通过中介实现的D、有条件的

24、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B、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主观联系和客观联系

2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

A、对立统一规律B、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26、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因为()

A、它是联系的根本内容B、它是发展的内在动力

C、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D、它是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根本方法

2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D、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一个量变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C、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D、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运动变化趋势

29、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

A、它无比强大和完善B、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D、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30、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

A、普遍性B、同一性C、特殊性D、斗争性

3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

A、互相联系B、互相依存C、互相贯通D、自身等同

32、矛盾的斗争性是()

A、绝对的B、相对的C、无条件的D、永恒的

3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在于()

A、它们是矛盾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B、它们在事物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C、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D、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无条件

3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它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C、它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它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5、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是()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外因是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D、内因决定外因

36、矛盾普遍性的两个含义是()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B、一切矛盾都有自己的特点

C、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D、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矛盾

3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在于()

A、它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B、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C、它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D、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3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它是()

A、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依据C、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39、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

A、因地制宜B、掌握火候C、注意分寸D、适可而止

40、量变是指()

A、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变化B、事物不显著的变化

C、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4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2、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  )

 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3、辨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扬弃”D、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44、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会导致的错误有()

A、循环论B、直线论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

45、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因果联系()

A、物体遇热后膨胀B、白天过后是黑夜

C、电闪雷鸣D、水涨船高

46、下列现象中属于必然性的是()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水往低处流

C、功到自然成D、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47、现实性是指()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个别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

B、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客观事物和种种联系的综合

48、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表现为()

A、内容相对稳定,形式活跃易变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C、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D、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

49、本质和现象的区别是()

A、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

B、现象是把内容统一起来的结构方式,本质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C、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D、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

50、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

A、本质的联系B、主观的联系C、必然的联系D、稳定的联系

5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能够改变社会运动的规律D、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1.ABD2.AD3.BCD4.AB5.BD6.ABD7.ACD

8.ABCD9.ABD10.ABCD11.ACD11.ACD12.ABD13.BD

14.ACD15.ABD16.ABD17.BCD18.ABD19.ABD20.BCD

21.ABCD22.AD23.ABD24.AB25.ACD26.ABCD27.ABD

28.BCD29.BCD30.BD31.ABC32.ACD33.ABCD34.ACD

35.ABC36.AD37.ACD38.ACD39.BCD40.BCD41.ACD

42.ABD43.ABCD44.AB45.AD46.ABD47.AD48.BCD

49.ACD50.ACD51.ABCD52.ABD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指()

A、本体论B、实践论C、认识论D、经验论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

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C、相互作用的关系D、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5、以下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

A、赫拉克利特B、康德C、黑格尔D、休模

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B、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路线

C、从实践到认识的认识路线D、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认识论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A、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B、坚持可知论和坚持不可知论的对立C、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坚持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D、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坚持被动反映论的对立

8、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是()

A、脱离客观世界和人的自然属性去认识问题B、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C、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社会性去认识问题D、不能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理解的“主体”有以下特点()

A、对象性B、社会历史性C、自然性D、能动性

10、认识的客体由以下方面所构成()

A、自然客体B、精神客体C、实践客体D、社会客体

11、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实践和辩证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C、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12、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会导致()

A、唯理论B、不可知论C、诡辩论D、经验论

13、下列认识中属于理性认识的有()

A、苹果又香又甜B、地球围绕太阳转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14、“按图所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B、教条主义C、经验主义D、唯理论

15、感性认识之所以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

A、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B、感性认识只能认识现象,理性认识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形成科科预见,去指导实践D、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

1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是因为()

A、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C、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D、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7、实现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

A、要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D、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18、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B、人的认识能力往往是不可靠的

C、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D、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19、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是一种物质现象

C、真理中包含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D、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

2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B、没有确定界限的C、辩证统一的

D、在一定意义上的绝对真理,而在另一意义上的相对真理

2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二者互相依存B、二者相互包含C、二者相互渗透

D、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

22、“有用即真理”是一种()真理观

A、实用主义B、唯物主义C、唯心主义D、辩证法

23、不能把“圣人之言”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

A、圣人之言不具有客观实在性B、圣人之言是主观的东西

C、圣人之言是否正确需要实践的检验D、圣人之言是过时的东西

24、真理和谬误的关系表现为二者()

A、相比较而存在B、相斗争而发展

C、相互包含D、在确定的条件下是绝对对立的

2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6、以下观点中包含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原理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D、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7、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是因为()

A、逻辑证明前提是否正确需要实践的检验B、逻辑证明不能保证推理一定正确

C、逻辑证明的结论需要实践来验证D、逻辑证明的规则是在实践中确定的

28、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

A、有些认识实践是不能检验的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C、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有局限性

D、逻辑证明也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29、真理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

A、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能指导实践满足人的需要

C、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D、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指导下形成

30、真理的作用在于它具有()

A、指导实践的功能B、直接改造世界的功能

C、教育和激励的功能D、再认识的功能

31、“公说共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C、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D、否认了真理的多元性

32、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

A、实事求是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理论联系实际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AC2.ABCD3.ACD4.ABC5.BD6.AD7.BCD

8.BC9.BCD10.ABD11.BCD12.AD13.BCD14.ABD

15.BC16.BD17.AD18.ACD19.ACD20.ACD21.ABCD

22.AC23.ABC24.ABD25.ACD26.ABC27.ACD28.BC

29.BCD30.ACD31.ABC32.AC

1、社会存在之所以决定社会意识是因为()

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C、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A、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资源

D、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包括()

A、纳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资料B、纳入生产过程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物

C、自然界的一切物体D、经过加工的原料    

4、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A、地理环境B、国家政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

5、地理环境由下列哪些系统构成()

A、大气圈B、水圈C、岩石圈D、人类社会

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C、它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场所

D、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社会的发展

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A、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的制约B、它不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C、它不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它不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生产的进程

C人口多少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D只有与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

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A、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C、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条件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是因为()

A、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

B、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C、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D、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11、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规律盲目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则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

C、自然界是物质运动的较低形态,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

D、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12、生产力包括以下哪些因素()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渗透性因素

C、人和人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因素D、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13、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包括()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科学技术D、劳动对象

14、生产力中运筹性的综合性因素包括()

A、经济管理B、教育C、预测决策D、分工协作

1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

C、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个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6、科技进步之所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这是因为()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B、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素质

17、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建立在生产基础上的所有社会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8、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A、它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B、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它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形式D、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9、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和生产关系都属于()

A、物质关系B、思想关系C、政治关系D、经济关系

20、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