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9064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docx

《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docx

平板电脑的发展状况分析

平板电脑市场的发展现状

时间:

2012-07-10

(一)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苹果推出的iPad立刻在业内掀起了一股平板电脑热潮,Motorola、三星、LG、索尼、东芝、联想、华硕等一线品牌,以及台电、昂达、爱国者等二线品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平板产品。

尤其是2011年的CES几乎成了平板电脑专场,近百款平板电脑产品在CES上集中亮相。

  在厂商的大力推广和消费者的热捧下,平板电脑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11年的市场销量已经突破6000万台,预计2015年的销量会超过1.6亿台。

  图1,2010年-2015年平板电脑销量的统计及预测

  (数据来源:

TrendForce)

  随着高性价比Android平板的出货量稳步上升,预计iPad的份额将从2010年的87%降到2015年的60%以下,但iPad的年销量仍然会增加近7倍。

其他厂商赖以抢占市场的手段无非是更低的价格、更强的硬件配置。

从目前来看,从软硬件的总体优化上,其他平板的综合性能还达不到iPad的水平。

为达到或超过iPad的性能,只能采用更高性能的处理器。

例如华为最新的MediaPad采用4核CPU,单核速度达到1.0GHz,支持10英寸屏幕。

这样通常以增加功耗、增加尺寸和重量、增加电池容量为代价。

  图2是2011年全球主要平板电脑厂商的销量统计,苹果高居榜首,占62%的市场份额,三星次之,占9%,Amazon和BarnesandNoble这两家电子商务和图书销售商占11%,华硕占3%。

剩余的约940万台的市场由上百家厂商分食。

  图2,2011年主要平板电脑厂商销量统计

  (数据来源:

NPDDisplaySearch)

  以上是2011年全年的数据。

2011年4季度,Amazon凭借KindleFire的热销,份额迅速扩大到16.7%。

2012年1季度,Amazon受到苹果发布NewiPad和iPad降价的双重打击,份额直降到4%。

三星、华硕等厂商的销量也大幅下降。

  图3,2011年4季度主要平板电脑厂商销量统计

  (数据来源:

NPDDisplaySearch)

  尽管1季度的市场销售同比下降,各个市场分析机构对平板电脑未来的市场还是非常乐观的。

根据NPDDisplaySearch最新出版的季度平板电脑报指出,2017年平板电脑出货量将从2011年的6200万台上升到4.2亿台,预计2016年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将超出笔记本电脑。

不断发展的操作系统与更多元应用,以及快速演进的产品性能将推动平板电脑市场快速成长。

另一方面制造厂商也不断的提高产能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在国内市场方面,赛迪顾问(CCID)统计,2011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规模年增10倍达492.5万台,同时营收方面则是年增近8倍,达人民币189.8亿元,成长相当显著。

同时市场出现结构性的改变,开始往两极化发展。

  首先是低价策略奏效,让中国本土厂商的市占率快速提升。

有很多中国本土的PMP(PortableMediaPlayer)厂商和手机厂商都在去年进入平板市场,且主打的产品多是7寸Android平板电脑,而价格则多在人民币1000元以下,包括联想(Lenovo)也在去年第四季于中国推出了价格在1000元左右的产品,对低价平板市场带来显著冲击,同时也扩大了LePad的市占率。

  第二项改变则是中国的Android平板电脑有往两极化发展的趋势。

2011年中国平板电脑的主流价位分别在3500元以上,以及1500元以下,而在1500元~3500元之间的产品则未有好表现。

  第三点值得注意的在于行业应用的平板电脑已经在中国市场起飞,例如餐饮业、娱乐业或是旅游业等,纷纷都在去年开始采用平板电脑,另外也有多家平板厂商则是试图往教育、金融、医疗或电子化政府等领域发展。

(二)产品规格多样,以低价产品为主

  平板电脑的外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屏幕尺寸、操作系统和价格定位上。

我们对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约800款平板电脑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出于易用性及成本因素,国内平板产品仍以8英寸、7英寸及以下的平板为主,一些低端产品还在采用不支持多点触摸、使用寿命不是很长的电阻屏。

中高档平板普遍采用9.7寸或10寸以上的支持多点触摸的电容屏。

  图4,平板电脑屏幕尺寸统计(数据来源:

中关村在线)

  在操作系统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平板采用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苹果采用自己的iOS,联想采用乐OS,RIM采用自己的BlackBerryTabletOS,一些定位商务应用的平板采用微软的Win7或Win8操作系统。

  图5,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统计(数据来源:

中关村在线)

  在价格区间上,品牌产品与白牌产品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对中关村在线的平板电脑产品报价,大多数平板产品的价格在1000元以上。

这些数据大多是官方报价,未考虑实际购买时的优惠或促销,与实际情况可能有些出入。

  图6,平板电脑的价格统计(数据来源:

中关村在线)

  价格超过万元的平板主要是采用Intel酷睿处理器和微软Win7操作系统的高档产品,定位在商务应用,能够与用户的PC和笔记本电脑保持统一的用户界面和使用体验。

  下面的报价统计是摘自某个所谓的白牌平板电脑厂商的报价单。

从中可以看出,近半数的白牌平板是500元以下的低端产品,其余是500-1000元的产品,没有1000元以上的中档产品。

  图7,某深圳平板电脑制造商的价格统计

  不只是国内厂商想以低价抢市场,这个招数在国外也屡试不爽。

比如,销量能够与iPad比美的两款平板电脑是巴诺书店的Nook平板电脑和亚马逊的KindleFire。

这两款平板电脑有两大共同点:

其是售价都很低,只有199美元,基本上是硬件的成本价;其二是,这两家公司的平板电脑都由拥有自己的数字内容商店的公司销售,可以用销售图书、音乐的收益补贴不赚钱的硬件。

这两款平板电脑的屏幕尺寸也都小于iPad,成本比iPad低。

此外,用户通过这两家商店所购买的多数图书,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应用在iPad上阅读。

  HP、RIM、Motorola也曾希望用高性能、高价平板与苹果抗衡,但其产品在性价比上与iPad、iPad2几乎没有优势,销售十分惨淡,最后只能通过大幅杀价、清理库存的方式退出市场。

比如,HP在2011年9月宣布退出平板市场,把TouchPad的价格从499美元狂降到99美元,原本滞销的产品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

RIM在11月份把PlayBook的价格从499美元降到199美元。

  199美元似乎成为了非苹果平板的价格标杆。

Google计划推出的7英寸平板预计定价199美元,NVIDIA计划于近期推出199美元Tegra3平板,不仅提供处理器,还有包括显示器和其他芯片的完整参考设计方案。

(三)国内平板企业众多,缺乏领军企业

  自从苹果掀起平板风潮后,大批中国本土企业也看好这个商机。

根据粗略统计,中国目前已有超过百家品牌业者投入平板电脑市场,产品型号更高达六百个以上,并且每周都有新型号推出。

  中国本土的IC厂商也相继跨入此市场,如瑞芯微、盈方微、新岸线等都早已布局市场。

珠海炬力、中星微等供应商也开始供货,希望能在这个市场分到一杯羹。

国内芯片主要供给二三线品牌和白牌市场。

  根据深圳半导体应用联盟针对中国二、三线品牌统计,2011年中国平板电脑芯片片出货量为1400万颗。

白牌平板大多定位在中低端市场,出于价格的考虑,大多会选择国内芯片供应商,如瑞芯微、君正、盈方微、全志等。

另外,台湾的威盛也是芯片出货量较多的供应商之一。

这些厂商大多有PMP、MP3等消费性电子处理器的经验,在既有市场饱和的状况下,转而寻求平板新商机。

其中以威盛2011年出货量最多,达450万颗芯片。

  仅次于威盛的是瑞芯微,2011年出货量达350万颗。

瑞芯微在软硬件优化、技术支持、低功耗方面做得不错,芯片主打以低廉的成本实现3D游戏运行、高清视频播放等功能,在低端平板电脑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2011年的CES上,瑞芯微展示了RK29XX系列芯片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不仅在当年中国低端市场表现不错,甚至一度进军美国。

2012年瑞芯微推出了双核产品RK3066。

  珠海全志的A10是2011年的一匹黑马,依靠高性价比迅速把平板的价格拉了下来。

A10热销的佐证是,在电子市场里可以轻松找到与该芯片配套的USB网卡。

今年推出的A13去掉了一些不常用的接口,价格进一步降低。

  中国本土品牌如联想、e人e本、万利达等平板电脑产品定位主要在中高端市场,原道、酷比魔方、昂达、纽曼等二线品牌,以及白牌则主打中低端阶市场。

  芯片厂商提供的完整方案使市场进入门槛大大降低,很多做山寨手机的企业开始做白牌平板。

根据1P统计,在深圳只要有10万元资金就可以开一个组装工厂,这样的组装工厂仅在深圳就有300家左右。

开一套新设计的模具,成本也只有2-3万元。

这种单纯组装的小规模企业肯定与品牌无缘,只能是比拼谁的加工成本更低、交货时间更短。

在其他方面,包括主要元器件、PCB板、外壳的成本,则基本上是完全公开透明的。

激烈的竞争使深圳的山寨平板企业从2011年鼎盛时期的2000家减少到500家左右。

  在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似乎已成为电脑领域的硬伤。

消费者发现,相同的系统、类似的配备,差别只在于品牌形象。

  如今,平板电脑也似乎正在重蹈上网本覆辙。

新颖的外观、触摸屏技术,与众不同的应用,是平板电脑风靡全球的卖点,从市面上的销售情况来看,娱乐应用已成为最大卖点。

当这种新鲜劲过后,消费者更新换代的积极性就会变低。

  除了在外观、性能及应用服务上,消费者现在也开始注意尺寸。

有调查显示,比起iPad大尺寸屏幕,亚洲消费者似乎更喜好小尺寸产品。

以中国消费者来看,7寸产品是最受青睐的,预估7寸平板电脑将占整体出货量的60%左右。

  根据易观国际《2011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调研报告》的数据,用户使用平板电脑仍以游戏、影音等娱乐功能为主。

从非苹果产品的销量变化上看,第3季度19.3%的增速远小于第2季度64.8%的突飞猛进,也小于同期iPad2产品23.7%的增长幅度。

  平板电脑市场增长放缓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用户使用平板电脑仍以游戏、影音等娱乐功能为主,缺乏深入的用户需求;另一方面,产品的竞争没有跳出品牌和硬件的局限,消费者对平板电脑的认知更多依靠苹果产品的发展和宣传。

  大唐电信以主打“定制化”的概念,想在差异化方面取得突破。

其推出的平板电脑,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在外观上可采用专属配色或印制公司LOGO等;内部软体方面也可以量身订做,整合办公室软体,提升工作效率。

避开竞争激烈的个人用户市场,以客制化的方式,转而走向企业用户,这可能是平板电脑厂商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联想、戴尔等一线品牌企业,更多考虑从教育、办公、运输、零售等行业应用入手,开发一些高利润的定制产品。

(四)Android阵营呈现碎片化特征

  Android是一个免费开源的应用平台,虽然可以迅速占领市场,但也造成了今天的重重问题。

艾瑞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Android开发者数量达100.1万名,到2012年开发者数量增至约220.8万名。

超过63%Android开发者最为头疼的问题是“终端碎片化”,即成百上千个终端的规格和性能各不相同,其次是版本不兼容、分辨率多样化、支付困难和应用商店过多等问题。

同时,只有13.8%的软件开发者对收入情况表示满意,而感觉较差甚至很差的开发者接近71%。

  Android系统由谷歌开发,以开源软件方式免费提供给全球手机和平板电脑厂商,外部厂商可以自由修改定制,这导致市场上的Android系统版本十分凌乱,缺乏统一管理也导致Android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吸取用户话费的恶意应用。

面对业界长期抱怨的Android平台碎片化问题,谷歌似乎仍未找到解决的良方。

  Animoca是香港的一个应用开发商,它的应用已经有7000万下载量,为了让应用有最佳的表现,他们购买了400多款手机对应用进行质量测试。

据Animoca母公司OutblazeCEO称,他们在网络上已经检测出有600多款不同的Android设备,有很大的一部分设备在市面上已经无法买到。

  Android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各个厂商都要搞一套自己的硬件平台、用户UI、应用商店、服务。

在用户界面上,HTC有Sense,华为购买了SPBShell,三星有TouchWiz。

在屏幕尺寸、按键设置、接口上,各家不尽相同。

而且各家都在运营和维护应用商店。

Android的碎片化,使各个厂商没法形成可与苹果抗衡的规模优势。

  随着Android终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应用与终端的不适配导致的App应用不能安装、程序崩溃、意外终止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广大的用户,也是终端厂商遭到投诉最多的一类问题,糟糕的口碑也使得愈加激烈的终端市场竞争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大量终端厂商的低成本、低配置Android终端,以异常迅猛的趋势覆盖国内二三线城市、中亚和非洲国家市场,使得应用和终端的不适配问题迅速国际化。

据独立第三方测试机构Testin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主流的App应用对Android系统的适配率不到70%。

同时,有接近半数的应用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无法安装、点击后闪退、启动时间超长、UI错位、运行不稳定、与其他应用程序冲突等问题。

  图8,Android4.0应用适配主要问题(数据来源:

Test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