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683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扶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旅游扶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旅游扶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旅游扶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旅游扶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扶贫.docx

《旅游扶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扶贫.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扶贫.docx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即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借助于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脱贫,旅游扶贫的效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依赖于贫困地区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功”。

当然,贫困地区只有得到外部的有效支持,旅游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一、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

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

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二)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

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

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

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

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三)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

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

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

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四)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这里我们所谈的旅游扶贫问题,是就有旅游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而言的,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可以走旅游扶贫、旅游脱贫的道路。

我们知道,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旅游资源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条件难以满足,旅游扶贫将是一句空话。

二、旅游扶贫开发中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旅游扶贫与政府是等同起来,认为政府主导旅游扶贫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对旅游扶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许多省市都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

事实上各个地方在利用旅游业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时,政府也的确是倾尽全力。

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下,需要政府注入一定的资金,而且各个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政府进行全面规划。

因此由政府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弥补市场所存在的缺陷,这本身并没有错。

但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倘若我们仍然是采取政府一条腿走路的方式,而不是学会让市场与政府两个轮子转,还由政府包办旅游扶贫,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观念未免有些落后,扶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认为只要能脱贫,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对社会与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无所谓。

这样的结果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效果不会持久。

实施旅游扶贫攻坚,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

但与此同时,还须从整体角度、长远角度考虑。

贫困地区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

因而,在开发资源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依照自然法无偏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行事。

(三)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一味仿效现象严重,这是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一味的模仿,抄袭他人的路子;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缺乏规划。

你开发溶洞,我也开发溶洞;你搞人造景点,我也搞人造景点。

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缺乏经验,没有认清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从短期来看有利可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三、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措施与对策

(一)严格筛选旅游扶贫对象

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扶贫的目的、效果,甚至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

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旅游扶贫的对象必须是贫困地区,即国家或省级行政单位已认定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严格防止其他地方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为充当旅游扶贫对象而弄虚作假。

其次,要认真评估扶贫对象所具有的旅游开发潜力。

其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评估,包括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特点、地域组合状况等;二是市场条件评价,包括市场指向、市场规模、市场稳定性,以及市场需求弹性和市场需求敏感性等;第三,环境条件评估,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评价二个方面。

前者主要是指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和气象气候各要素状况及其综合性特点;后者主要是指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以及当地领导阶层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等。

(二)彻底解放思想认识

根据有关方面信息和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时至今日某些有条件开展旅游扶贫的地区,依然没有能真正的发挥出当地的资源优势,迟迟没能利用或充分利用旅游扶贫手段进行脱贫致富。

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主要根源在当地领导层。

这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对旅游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很不熟悉。

“治穷先治愚”,首先应采取措施使贫困地区的一些领导解放思想认识,如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全省有条件发展旅游的贫困县的领导干部进行集中思想培训,或到旅游扶贫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认真做好旅游规划

实践证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风险,如若弄得不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习俗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地方文化特色消灭。

旅游规划的历史使命,就是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发展,以规划风险,充分保障贫困地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吸取教训。

旅游规划可为扶贫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框架,避免重蹈粗放性、随机性、破坏性发展的历史覆辙。

第二,确保目标。

在充分研究旅游地域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市场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最为理想并可实现的发展目标。

第三,促进整合。

旅游发展涉及到地区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是这些行业和部门为旅游市场共同提供旅游产品。

为了使多行业、多层次、多部门协调行动,使当地旅游形成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市场供需匹配、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整体运转和谐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内各相关部门的整合。

第四,修正偏离。

建立、改进或强化规划反馈与实施监管系统,使旅游的实际发展能够不断地缩小与规划目标的距离及方向偏差。

(四)多方筹措旅游扶贫资金 

目前,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旅游开发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投入,就会使旅游扶贫工作搁浅,就会贻误旅游开发的良好机会,对此,笔者认为,旅游扶贫工作必须跳出资金短缺的圈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发展资金。

其主要措施有:

(1)建议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

(2)优化环境,招商引资。

政府扶贫投入的资金毕竟有限,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3)广聚社会闲散资金。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利率不断下调,国民手中游离出来的闲散资金较多,有效吸纳这些闲散资金,对旅游扶贫的帮助很大。

(4)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这条原则对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保证程度较高,而且可保障旅游扶贫事业的稳步发展。

(五)积极培养旅游人才 

发达地区之所以比贫困地区先发展起来,自然具备贫困地区所没有的许多优势。

但在许多优势中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而不是国家投入。

贫困地区的最大劣势是人才奇缺,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

在人才问题上,帅才也很重要,但帅才不一定通过人才培养的途径产生,可以通过招聘竞选的方式获得。

(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计划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

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区域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贫困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共有空间,是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任何开发都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

在环境保护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但社会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

根据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和教训,社会环境污染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也很大,若稍有疏忽,也可给当地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旅游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2011年12月16日21:

52来源:

环球时报

“会讲中文的前台接待、中文说明书、中文电视节目、粥、油条......”,希尔顿和喜达屋推出的针对中国旅行者的新举措,说明了中国游客在海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游客对当地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大。

不单是海外,在国内,旅游行业更是被定性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人们对旅游业的发展同样寄予厚望,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预计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

的确受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旅游法制化进程加快等利好政策的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同时受居民收入的增长、带薪假期的增多,以及交通出行越来越便利等利好的带动,居民旅游的意愿越来越高,中国旅游产业供需两旺,逐渐步入黄金发展期,但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关注。

旅游项目的多样化和特色化,避免旅游项目同质化和盲目的高端化

按照国际惯例,旅游消费通常会经历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一般分为“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三个阶段,在人均GDP约在1000-2000美元时为观光游阶段,在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产品结构单一,单位居民消费较低;在人均GDP约为2000-3000美元时为休闲游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等形式开始盛行;当人均GDP超越3000美元,居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快速增长,旅游行业进入快速扩张期,旅游产业进入度假游高级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人均GDP超越了3000美元,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省市之间的人均GDP差距较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旅游消费的多样化,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多样化。

同时我们要看到的一个问题是,虽然2010年国内旅游的市场规模是21亿人次,1.26万亿收入,但人均年旅游消费量还很低,不到600元,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依靠游客人数的增加而实现的,基数大,人均消费水平低仍是国内旅游市场的突出特征,这也决定了未来我国的旅游市场的发展仍将会是一个大众旅游的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特征仍然存在,高端产品的所满足的仅仅是一部分人。

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大众化的旅游市场决定了观光游仍然是旅游市场的基础,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首先应该在丰富完善满足观光游的基础上,加大加快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同时深化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既满足大众旅游者对观光产品需求的同时,同时关注不同市场层次的旅游需求。

其次,针对单个的项目,旅游产品的多样化表现在对不同消费层次消费者的满足上面,比如既要有面对高端客户的五星级酒店,也要有面对普通消费者的经济行酒店。

旅游项目规划的长期化和可持续,避免旅游开发短期“地产化”

旅游项目的建设或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同时旅游项目的回收周期又比较长,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回收期长导致了旅游项目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

而国内“旅游+地产”的模式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旅游项目部分持有经营,部分作为地产开发销售,通过旅游项目炒热地块提高房屋售价和收益率,通过地产开发销售获得现金,来反哺旅游项目建设。

笔者并不否认“旅游+地产”模式的作用,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去平衡短期的销售和长期的持有经营,我们应该看到短期的地产开发销售不是旅游项目所要追求的,其最终的核心重点在于旅游产业的打造,旅游产业的成功才能持续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地产开发销售”仅仅是实现旅游产业成功的手段,而本末倒置的“旅游+地产”所带来的往往是地产业短期的繁荣和后期大量房屋空置的“鬼城”“荒城”,以及优质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京津新城便是一例,它在短短几年时间耸立起了五星级酒店、温泉城、商业街和高尔夫球场,以及在荒野上建起的数千栋欧式别墅(多数已售出)。

但现在这个最初为50万人居住、生活、娱乐而设计的新城如今正上演着凄凉的空城计。

这就要求旅游项目在前期规划时要从长期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的与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产业等方面进行对接,合理的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以及与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协调关系,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其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或互补性,要符合全国和区域的旅游战略规划导向,同时体现差异化的经营的特色,真正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而不应该是短期的,以销售为目的的“地产开发销售规划”。

同时旅游项目规划的长期化和可持续也包括动态性的内容,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规划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优化调整,对于目前无法使其价值最大化的资源,先从保护角度进行搁置,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而不是破坏性的开发。

 

缓解贫困:

不仅是增收减支与增收同样重要

http:

//news.QQ.com 2006年10月15日14:

31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要评论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很多市场经济的国家一样,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已经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平均的国家,但却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前列的国家之一。

因此,政府把收入分配问题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层面上加以考虑。

重点是贫困人群

解决收入分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但在我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收入分配都在快速恶化。

特别是在当前科技与生产力的快速变化下,财富的积累是十分迅速的。

相应地,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

要缓解贫困差距问题,我们不能回到改革开放前的那种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时代。

那种所谓的收入分配均等,是以人为的压制创造力和社会生产力为代价的。

要缓解收入差距问题,也不能面面俱到,全面出击。

要根据我们的财力与资源,抓住主要矛盾,先解决那些紧迫的问题。

从这一点出发,当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贫困人群身上。

很多人可能错误地认为,中国的贫困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

这是一种错觉。

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我国目前对贫困人群的界定是每年的人均收入低于680多元的人群。

这一标准是二十多年前定的。

中间无非是加了一些价格调整而已。

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贫困标准或与国际标准一样,或略高于国际标准。

而国际上对低收入国家贫困界定为一天一美元的支出。

按这一标准,中国现在还有一亿两千万到一亿三千万的贫困人口。

中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

如果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中等收入国家的贫困标准,即一天两美元的支出来衡量,那么中国如今大约还有五亿贫困人口。

因此,中国的反贫困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减支出与增收同样重要

要解决贫困人群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从收入的角度来看。

实际上,影响人们贫富差距的不止是收入分布,还有支出分布和财富分布。

我们要从各个角度来看待分配不公平现象。

在我国,这三种分配之中财富分布差距最大,收入分布次之,相对比较小的是支出差距。

一个人可能很有钱,但他的支出不一定很多;相反,一个人可能没有那么多财产,但他还是要支付日常的开支。

因此,就研究分配来说,很多学者认为应该从保证贫困人群的稳定支出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贫困人群来说,减少他们的支出是与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样重要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减少贫困人群的支出比增加他们的收入更紧迫,更直接,更重要。

而对政府来说,补助贫困人群,像发放低保固然重要,但是,仅有低保还不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

比如有些家庭成员突然病了,上高中、大学等等,低保根本不足以支付。

从减少贫困家庭的支出角度出发,政府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更强。

而从整个社会来讲,减少支出的成本更低,而且能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

那么,如何减少贫困人群的支出呢?

从教育方面来看,从明年起,农村的基础教育已基本实行免费教育。

应该同时执行对城市贫困人群的子女的免费基础教育。

还可以考虑在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上,对贫困人群减免学费。

在卫生医疗方面,也应考虑对贫困家庭提供免费医疗。

国际上包括比我们穷的多的国家,如越南、印尼等,都对贫困家庭发放免费医疗卡。

另外,在住房、水、电、气、供热、公共交通方面,最佳的解决办法是让贫困人群少付费。

也就是说,通过减少贫困人群支出来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减少支出的角度出发,还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

学校可以挖掘潜力,或是找校友资助,对贫困生减免学费,还可以提供一些生活费。

医院也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来,鼓励医生加班义诊,为贫困人群服务。

在为贫困人群服务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企业与群众的自愿参与,扩大资源投入,减少贫困人群的支出。

而这些都是从收入的角度考虑问题,仅靠建立低保体系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能动员出来资源。

谨防富人搭穷人的便车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审视当前的政策,我们会发现很多以贫困人群承受不了的名义制定的公共产品低价政策,实际上没让穷人占到多少好处,反而使富人搭了便车。

比如社会上诟病较多的扩招后的大学学费问题。

实际上,尽管交了5000元一年的学费,国家与学校对每个大学生每年还要补贴7000多元。

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5000元一年的学费是个大数目,即使是减到扩招前的3000元一年,他们也付不起。

但是这5000元对很多富人来说,是完全可以付得起的。

然而,我们对所有学生都一刀切式的收一样的学费,给一样的7000元补助。

这样,就会使贫困学生上大学难,而富裕家庭在受非义务教育时享受补助。

再以油价为例,当前我国的油价为香港的三分之一、印度的二分之一。

不能提油价的原因是怕增加了群众的负担。

然而,有几个贫困家庭是用汽油的?

低油价政策受益更多的是富人。

如果真的要帮助穷人,就要采取别的方式,如补贴公共的交通、补贴出租司机。

同样地,电价、水价、取暖费、学费、油费等等都应该采取这种政策,即补助穷人,不要补助全社会。

这种低价政策,富人看似占了便宜,实际上从长远来看,也是吃亏的。

因为对富人来说,他们需要更好的服务,而这种向穷人看齐的政策使得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富人得不到优质服务,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

因此,要走出这种低价政策,穷人与富人才能都受益,我们的社会服务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应该看到,从减少支出的角度来缓解收入分配问题,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首先一个是福利陷阱,即变成福利社会,懒人社会。

现在一些欧洲国家,很多人躺在福利上过活。

其次是边缘人问题,由于贫困界限的划定,使得略高于贫困线的人群往往生活得还没有贫困人群好。

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很多国家已经找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

因此,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们就要改变思路,从补助全社会到补助穷人,加强从支出角度帮助贫困人群,发动全社会参与。

同时要设立完善的机制,防止提供过度福利。

(汤敏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如何缓解和消除贫困

2007年12月24日20:

08中国财经报

      日前,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开发计划署与亚洲开发银行在题为《千年发展目标:

2007年亚太地区进展状况》的报告中说,中国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多个方面走在亚太地区的最前列。

“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

  有几组数据可以成为上述论断最好的注脚: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6年的3550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从6.7%下降到3.7%;“十五”期间,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7元增加到1723元,五年中增长了35%,略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到2006年,这一数字已达到1928元。

  中国扶贫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我国扶贫政策主要分为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从功能上讲,救助式扶贫保障生存,开发式扶贫促进发展。

  国际反贫困经验证明,通过开发式扶贫,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发展问题和能力问题,形成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事实上,开发式扶贫正是我国多年来农村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目前扶贫工作中坚持的一个基本工作方针。

  具有我国特色的开发式扶贫的经验是全力推进重点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在这些重点工作中,整村推进、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等成为了亮点。

  国务院扶贫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整村推进是将好钢都用到了刀刃上,将扶贫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对扶贫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着力改善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建设,是变“输血”为“造血”,力促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教给农民工一技之长,为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契机。

互助资金的运行,既方便了农民贷款,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激发了农民的创业发展意识。

  那么,中国当前的扶贫战略框架是否需要完善?

如何完善?

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前景如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建议,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致力于消除生存贫困。

事实上,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是要让农村贫困人口生有所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贯穿了救助式扶贫的理念。

  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33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地方各级财政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41.6亿元,月人均补助水平为33.2元,比2005年增长11%,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完善扶贫战略框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在我国,财政投入是扶贫开发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扶贫成就的取得和各级财政逐年加大投入息息相关。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由最初的5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44亿元,累计投入1600多亿元。

  实际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