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8529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4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docx

《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docx

整理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训练题

(3)公众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意见;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

(1)非煤矿矿山的建设项目(注:

对煤矿建设项目有单独特别规定);

1.环境的概念

1.依法评价原则;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

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做重点分析。

3)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3)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可靠性;选择题

1、“伴随着阿夫乐尔号巡洋舰上一声怒吼,起义者攻打冬宫的战斗开始了!

”该叙述反映的场景是()

A.英国宪章运动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巴黎公社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

2、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D.斯大林

3、从“l917年”、“列宁”、“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信息可以联想到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4、下列革命和改革引起社会性质变化的是()

①法国大革命②俄国1861年改革③中国辛亥革命④俄国十月革命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A.巴黎公社的成立B.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苏联的成立

6、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英国光荣革命B.法国大革命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

7、斯大林指出某一政策的特征是“在于利用市场,通过市场,而不是以直接的产品交换,不要市场,在市场以外来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这一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五年计划

C.工业化政策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8、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当时苏俄实行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政策D.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

9、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既存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探索是()

①走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②实行新经济政策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10、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同之处是重点发展()

A.轻工业B.商业C.重工业D.交通运输业

11、下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A.俄国农奴制废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推动

12、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

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

该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罗斯福新政

13、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斯大林()

A.适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适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使苏联成为强盛的工业国②东欧各国大都曾照搬这一模式

③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④极大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凡尔登战役②五四运动③巴黎和会的召开④三国协约的形成

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④①③②

16、巴黎和会会议上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成立联合国B.武装干涉苏俄

C.限制海军军备D.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17、一战后,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中国五四运动的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D.德黑兰会议

1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得以确立,主要是依据()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

C.《四国条约》D.《五国海军条约》

19、《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它是哪次会议上签订的()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20、列宁曾经评论说: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这说明华盛顿会议没有很好地解决哪两个国家的矛盾()

A.美国和日本B.英国和德国

C.德国和法国D.美国和德国

21、下列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凡尔赛和约签订②三国同盟形成③萨拉热窝事件发生④华盛顿会议召开

A.①②④③B.③①②④C.②③①④D.①③④②

22、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短暂的经济繁荣。

其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消除

D.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23、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但这一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这是因为()

A.它便利了美国在中国的扩张

B.它严厉惩治了德国

C.它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它缓和了美日之间的关系

2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飞涨B.西方世界平静安宁

C.找工作非常困难D.各国同心协力,共度难关

25、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缩减了2/3。

这反映出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A.持续时间长B.波及范围广

C.破坏性特大D.引起政治危机

26、小红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做了以下读书笔记。

其中不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法西斯逆流在欧洲、亚洲泛滥

C.1930年,美国经济逐渐复苏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

27、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开始全面衰退。

为解决此危机,可以供我们借鉴的历史经验是()

A.罗斯福新政B.赫鲁晓夫改革

C.匈牙利改革D.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28、某同学通过互联网下载了一位历史人物的简介:

“他是连任四届的‘轮椅总统’,颁布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出席了雅尔塔会议……”“他”是()

A.威尔逊B.罗斯福C.杜鲁门D.尼克松

29、“……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总统为应对“恐惧”而采取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B.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控

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D.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30、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指出: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

”为此实行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B.整顿农业

C.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D.兴建公共工程

31、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没有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

A.日本B.意大利C.俄国D.美国

32、罗斯福政府根据相关法律对工业进行调整,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

上述措施体现了新政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A.人民生活改善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C.制止盲目竞争D.资本主义制度调整

33、1932年春,美国总统胡佛对著名歌唱家鲁迪瓦利说:

“如果你能唱出一支使人们忘记经济萧条的歌,我便送你一枚勋章。

”使美国人民最终摆脱经济萧条局面的主要措施是()

A.强行移民、开发西部B.倾销商品、抢占市场

C.实行“新政”、干预经济D.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34、美国内战与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D.消除了国内种族歧视

35、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和主要因素是()

A.法西斯势力的侵略B.美苏争霸

C.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D.宗教纷争

36、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面对这场大危机,各国采取的办法是()

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政权

③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④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7、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它”指的是()

A.英国B.德国

C.日本D.美国

38、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

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事件是()

A.纵容德国吞并奥地利B.日本偷袭珍珠港

C.纵容德国进攻波兰D.慕尼黑阴谋

39、“慕尼黑阴谋”,它的后果是()

A.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挑起了科索沃战争

C.引发亚洲金融风暴

D.导致苏联解体

40、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警示昭告后人的历史文件包括()

①《权利法案》②《南京条约》③《九国公约》④《慕尼黑协定》⑤《双十协定》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

41、下列搭配中,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苏联解体——“冷战”正式开始

B.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C.《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国际联盟成立

D.《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2、“他们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这句话评价的是()

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D.《联合国家宣言》

43、下列事件和法国有关的是()

①《人权宣言》②滑铁卢战役③启蒙运动④慕尼黑阴谋⑤珍珠港事件

A.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④

44、下图为苏维埃宣传海报——《为家园而战,为斯大林而战》。

根据图文信息,请你推断该海报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

D.俄国1861年改革

45、70年前的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12月,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其标志是()

A.莫斯科保卫战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战役D.诺曼底登陆

46、正义照耀着人类历史前进的航程,正义感是人类的高贵品质。

从建立的背景分析,下列集团具有正义性质的是()

A.“三国同盟”B.“三国协约”

C.反法西斯同盟D.华沙条约组织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说:

“那时,俄国军队是我们抗击同一不共戴天敌人的盟军……帮助我们赢得了胜利”,苏联与英国缔结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打败了法西斯。

这说明()

①英国牺牲他国利益保全自己②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二战胜利的基础

③只有战争期间苏英才能和平相处④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结成联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

A.联合国的建立B.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C.雅尔塔会议的召开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3、同学们,我们如果要撰写有关“二战”历史的小论文,应该选择的内容是()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③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集团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下边是关于某次战役的资料卡片,根据卡片信息推断它是()

关于战役的卡片

信息1: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

信息2:

苏德战场

信息3:

苏军胜利

信息4:

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A.珍珠港战役

B.诺曼底登陆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柏林战役

5、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输入的关键词是“二战、转折点”。

你判断他们想了解的历史事件是()

A.珍珠港事件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

6、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议内容的是()

A.决定分区占领德国B.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C.苏联答应对日作战D.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7、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其登陆地点可在下列哪一图中标注出来()

8、1944年,斯大林在评价某次军事行动时说“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

它“迫使希特勒德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

他所说的“这次行动”是()

A.莫斯科战役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战役D.柏林战役

9、下列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德国突袭波兰②斯大林格勒战役③诺曼底登陆④太平洋战争爆发

A.①④②③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①③

10、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0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请问下列哪次会议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雅尔塔会议D.慕尼黑会议

11、下面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制作的一个反映世界史上重要会议的年代尺。

在这个年代尺上标出的会议中,决定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及苏联参加对日本法西斯作战的是()

12、某会议公报:

“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该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

13、下列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苏对日宣战④德国投降标志着二战的最终结束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①③

14、“坦克的使用”和“原子弹的爆炸”分别出现于“一战”和“二战”。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

()

A.坦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原子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都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D.都加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15、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上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幕。

“这一幕”应是()

A.法国签署停战协定B.日本签署投降书

C.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D.德国签署投降书

16、慕尼黑阴谋的结果和二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启示我们()

①对邪恶势力绝对不能姑息养奸②在生存挑战面前人类应加强团结

③召开国际会议不能解决问题④战争是解决国际问题的最好手段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17、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1亿人,物资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

反思二战,你得出的最深刻的认识是()

A.战争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手段

B.战争有利于尖端武器的研制与发明,从而推动科技进步

C.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人类应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D.只有努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低通胀低失业B.多元化现代化

C.高速度高债务D.信息化全球化

19、“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战争的可能性。

”这表明欧洲联合的目的是()

A.发展经济,避免战争B.摆脱美国的控制

C.对付苏联的威胁D.提高欧洲的地位

20、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强调:

“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

”基于这一认识,欧洲国家在60年代建立了()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轴心国集团

C.欧洲共同体D.统一的欧洲国家

21、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作用是()

①争取美国援助②促进经济发展③医治战争创伤④提高国际地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2、有人说,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但是从今天的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应是()

A.欧洲联盟的建立B.联合国作用的加强

C.世贸组织的成立D.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3、下列图片展示了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组织的标识,代表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标识是()

ABCD

24、李老师在教世界史的内容时,多次提到“欧元”、“《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等词语。

请问李老师正在讲解哪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

A.亚太经合组织B.欧洲联盟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华沙条约组织

25、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至80年代下半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下列哪一项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A.美国的扶持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D.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

26、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其经济遭受重创。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调整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除自身的原因外,其经济发展还得益于

()

A.适当的经济政策B.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C.美国的大力扶持D.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

27、根据图片信息,下列各项最符合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特征的是()

A.经济持续、高速增长B.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C.经济持续、缓慢增长D.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28、下列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实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实施新经济政策

B.卡斯特罗——领导古巴民族解放运动

C.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29、2011年是苏联“剧变”20周年。

提到这次“剧变”,我们有许多关于苏联解体的不同解说。

其中,“领导人因素说”一直是最有影响的“主流”说法之一。

苏联解体时的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B.戈尔巴乔夫C.叶利钦D.勃列日涅夫

30、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B.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3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苏联解体B.南斯拉夫分裂

C.东欧剧变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32、下列属于同一性质改革的是()

①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②美国南北战争③戊戌变法④俄国十月革命⑤赫鲁晓夫改革

⑥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⑦中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⑧1991年苏联解体

A.①②⑤B.③④⑦C.④⑤⑧D.⑤⑥⑦

3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崩溃

C.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D.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34、下列事件中,属于二战后,亚非拉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进行斗争的是

()

①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②古巴革命③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战争④纳米比亚独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5、小刚同学以“二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与振兴”为主题作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③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④亚非拉国家独立后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下列历史人物中,领导本国人民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是()

ABCD

37、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矛盾错综复杂的因素有()

①民族问题②历史问题③大国介入④宗教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8、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地区的民族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其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也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这一地区是()

A.巴拿马B.中东地区C.阿富汗D.巴尔干半岛

1、下列对“冷战”政策含义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A.用非战争手段遏制共产主义B.用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

C.用联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包围苏联D.用经济手段援助西欧

2、“(美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

……这一巨大的投资帮助欧洲生产和生活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材料指出了二战后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B.美苏争霸的有利形势

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D.欧洲国家高素质的劳动力

3、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进行经济援助,最重要的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B.扩大海外商品市场

C.向西欧、日本输出新技术D.推动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

4、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这里的“战时同盟”指()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