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七年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441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 七年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文 七年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文 七年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文 七年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文 七年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 七年下.docx

《古文 七年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 七年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 七年下.docx

古文七年下

黔之驴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

词句注释:

选自《柳宗元集》卷一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

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lǐ)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

后来称贵州省为黔。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黔之驴》选自柳宗元的《三戒》。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

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

“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1.好事者:

喜欢多事的人。

2.船载以入:

用船载运(驴)进黔。

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3.至:

到。

4.则:

表转折,却。

5.之:

代词,代驴。

6.庞然大物:

(虎觉得驴是)巨大的动物。

庞然,巨大的样子。

然,......的样子。

7.以为:

把……当作。

8.蔽:

躲避,躲藏。

9.窥:

偷看。

10.稍:

逐渐地,渐渐地。

11.近: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2.慭慭(yìnyìn)然:

小心谨慎的样子。

13.莫相知:

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相:

一方对另一方,偏指另一方。

14.他日:

之后的一天。

15.大骇:

非常害怕。

大:

很,非常。

骇,害怕。

16.远遁:

跑得远远的。

遁:

跑,逃跑。

17.以为:

认为

18.且:

将要。

噬:

咬。

19.甚:

很,非常。

20.恐:

害怕。

21.然:

表转折,然而,但是。

22.视:

观察。

23.觉无异能:

(虎)觉得(驴)没有特别的本领。

异:

特别的,与众不同的。

能:

本领,能力。

24.者:

语气词,文中表示揣度语气,似的。

25.益:

渐渐地。

26.习:

熟悉。

27.终:

始终。

28.搏:

搏击,搏斗。

29.稍:

渐渐地。

30.近:

靠近。

31.益:

更加。

32.狎: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33.荡倚冲冒:

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荡,碰撞。

倚,倚靠。

冲,冲撞。

冒,冒犯。

34.不胜(shēng)怒:

非常愤怒。

35.蹄:

名词作动词,踢。

36.因:

于是,就。

37.计之:

盘算这件事。

计,盘算。

38.技止此耳:

(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

技,本领。

止,同“只”,只不过,仅仅。

此,这样。

耳,罢了。

39.因:

于是,就。

40.跳踉(tiàoliáng):

跳跃。

41.㘎(hǎn):

吼叫。

42.尽:

(吃)完。

43.乃:

才。

白话译文

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

(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

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

“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

”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

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陋室

(1)铭

原文:

山不在⑵高,有仙则名⑶。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⑷。

斯是陋室⑸,惟吾德馨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⑺。

谈笑有鸿儒⑻,往来无白丁⑼。

可以调⑽素琴,阅金经⑾。

无丝竹⑿之⒀乱耳⒁,无案牍⒂之劳形⒃。

南阳⒄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⒅,孔子云⒆:

何陋之有⒇?

[2]

词语注释:

⑴陋室:

简陋的屋子。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

在于,动词。

⑶名(míng):

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

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shì):

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

指示代词,此,这。

是:

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

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

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

只。

吾:

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

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

长到;入:

映入。

⑻鸿儒(hóngrú):

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

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

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

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经:

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

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

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

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

扰乱双耳。

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

(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

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

形体、身体。

⒄南阳:

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

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

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选自《论语·子罕》篇: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4]

⒇何陋之有:

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

有什么简陋的呢?

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

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白话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富哦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创作背景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

(1)爱者甚蕃

(2)。

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4);予(5)独爱莲之(6)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12),不蔓不枝(13),香远益清(14),亭亭净植(15),可(16)远观而不可亵(17)玩(18)焉(19)。

予谓(20)菊,花之隐逸者(2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22)者也。

噫(23)!

菊之爱(24),陶后鲜(25)有闻(2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7)?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8)。

词句注释:

1、可:

值得。

2、2、蕃:

通“繁”,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独,只,唯独。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

“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自,(自)从。

盛,很,十分,一作“甚”。

5、予(yú):

我。

6、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7、淤泥:

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8、染:

沾染(污秽)。

9、濯(zhuó):

洗涤。

10、清涟(lián):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1、妖:

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

12、中通外直:

(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13、不蔓(màn)不枝:

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4、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15、亭亭净植: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16、可:

可以。

17、亵(xiè):

亲近而不庄重。

18、玩:

玩弄。

19、焉:

助词。

20、谓:

认为。

21、隐逸者:

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2、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23、噫:

感叹词,相当于“啊”。

24、菊之爱:

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25、鲜(xiǎn):

少。

26、闻:

听说。

27、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8、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白话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4][5]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口技

原文:

(1)中有善

(2)口技(3)者。

会(4)宾客大宴(5),于(6)厅事(7)之东北角,施(8)八尺屏障(9),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10)而已。

众宾团坐(11)。

少顷(12),但(13)闻屏障中抚尺一下(14),满坐寂然(15),无敢哗(16)者。

遥闻深巷(17)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18)欠伸(19),其夫呓语(20)。

既而儿醒,大啼(21)。

夫亦醒。

妇抚(22)儿乳(23),儿含乳啼,妇拍而呜(24)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25)不止。

当是时(26),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27)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28)。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29),微笑,默叹(30),以为妙绝(31)。

未几(32),夫齁(33)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34)有鼠作作索索(35),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36),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37)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38)力拉崩倒(39)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40)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41)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42);人有百口(43),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54)。

撤屏(55)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56)。

字词注释:

京:

京城。

善:

擅长,善于。

口技:

杂技的一种。

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会:

适逢,正赶上。

宴:

举行宴会。

于:

在。

厅事:

大厅,客厅。

原指官府办公的地方,亦作“听事”。

后来私宅的堂屋也称听事

施:

设置,安放。

屏障:

指屏风、帷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

抚尺:

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团坐:

相聚而坐。

团,聚集、集合。

少(shǎo)顷(qǐng):

不久,一会儿。

但:

只。

下:

拍。

满坐寂然:

全场静悄悄的。

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寂然,安静的样子。

哗:

喧哗,大声说话。

深巷:

幽深的巷子。

惊觉(jue):

惊醒。

欠伸:

打呵欠伸懒腰。

欠:

打呵欠。

伸:

伸懒腰。

呓(yì)语:

说梦话。

啼:

啼哭。

抚:

抚摸,安慰。

乳:

作动词用,喂奶。

呜: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

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

在这个时候。

叱(chì):

呵斥。

众妙毕备:

各种声音模仿的惟妙惟肖。

毕:

全、都。

备:

具备。

侧目:

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默叹:

默默地赞叹。

妙绝:

妙极了。

绝:

到了极点。

未几:

不久。

齁(hōu):

打鼾(hān)。

微闻:

隐约地听到。

作作索索:

老鼠活动的声音。

(拟声词)

意少舒:

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意:

心情。

少(shǎo):

同“稍”,稍微。

舒:

伸展、松弛。

俄而:

一会儿,不久。

中间(jiàn):

其中夹杂着。

中:

其中间:

夹杂

力拉崩倒:

噼里啪啦,房屋倒塌。

力拉:

拟声词。

曳(yè)屋许许(hǔhǔ)声:

(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

曳:

拉。

许许:

拟声词,呼喊声。

虽:

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来不及一一辨识。

一端:

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口:

嘴巴。

名:

作动词用,说出。

于:

在。

是:

这。

变色:

变了脸色,惊慌失措。

离席:

离开座位。

奋袖出臂:

捋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

张开、展开出:

露出。

股:

大腿。

战战:

发颤。

几(jī):

几乎,差一点儿。

先走:

抢先逃跑。

走:

跑。

群响毕绝:

各种声音全部消失。

毕绝:

全部消失。

撤屏:

拉开屏风。

而已:

罢了。

作品译文:

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正赶上有户人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了八尺高的围帐,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围帐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

许多宾客围绕屏障而坐。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帐里面醒木拍了一下,全场安静下来,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远远地听到深巷中有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不久小孩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醒了。

女人抚摸着小孩喂奶,小孩含着乳头啼哭,女人一面拍着小孩一面哼唱着哄他。

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

正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轻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发出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起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

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心中默默地赞叹,认为是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的声音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

隐约听到有老鼠窸窸窣窣活动的声音,盆碗器皿被撞翻倾斜的声音,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

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渐渐地端正了坐姿。

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

”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

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房屋崩裂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许多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许多个人呼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起用力发出的呼喊声,抢夺财物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火灾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

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差一点争先恐后地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部消失。

撤去围帐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文章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

林嗣环,字铁崖。

饮酒

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字词注释:

结庐:

构筑房屋。

结,建造、构筑。

庐:

简陋的房屋。

人境:

人聚居的地方。

尔:

这样。

日夕:

傍晚。

相与﹕相伴。

见:

看见(读jiàn),动词。

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作品原文:

次北固山下⑴

客路青山外⑵,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⑶,风正一帆悬⑷。

海日生残夜⑸,江春入旧年⑹。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⑻。

词句注释:

⑴次:

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

行客前进的路。

青山:

指北固山。

⑶潮平两岸阔: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⑷风正一帆悬:

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风正;风顺。

悬:

挂。

⑸海日:

海上的旭日。

生:

升起。

残夜:

夜将尽之时。

⑹入:

到。

⑺乡书:

家信。

⑻归雁:

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2-3][4]

白话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

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登幽州台歌

创作年代初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古体诗作者:

陈子昂

作品原文:

登幽州台歌⑴

前不见古人⑵,后不见来者⑶。

念天地之悠悠⑷,独怆然而涕下⑸。

[1]

词句注释:

⑴幽州:

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

过去。

古人: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

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

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

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

古时指眼泪。

[2-3][4]

白话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3]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雁门太守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