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319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四单元导学案

11《春》导学案

班级:

-------姓名:

----------

【导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嘹亮、静默、应和、抚摸、繁花嫩叶、抖擞精神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诵读、品味本文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语言。

4、背诵优美语段。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有:

《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类散文,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自学导航】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蓑衣()黄晕()

抖擞()()眨眼()lǎng()润

第1课时

【自主学习】

一、竞读:

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做到真情流露。

二、整体感知

A.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填空:

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用诗的笔调,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融情于景,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B.文章围绕“春”可分为三部分

________春天_______春天________春天

C.默读全文,同桌讨论,在文章第二部分,作者分别描绘了春草图,________图、_________图、_________图和________图。

D.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图,发挥想像,绘成一幅美术画。

【合作探究】

学生展示,赏析美景

1.盼春。

分析:

为什么一连说了两个“盼望着?

”两个“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反复,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

朗读时要上扬。

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中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2.绘春

(1)指名读第2—7自然段,第二部分怎么描绘春天的?

第2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3段至第7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描绘了五幅春天的图画: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齐读第2自然段,分析:

本段两句话,分别用了怎样的修辞?

侧重写什么?

_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

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

(3)分组研讨

A组:

春草图,着力描绘春草的勃发景象,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哪些词用得好?

示例:

(1)情态:

如“偷偷”、“钻”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一大片一大片”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

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B组:

春花图,着力描绘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景象,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角度来写?

作者为什么能把春花竞相开放的景象写得如此栩栩如生?

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以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树写活了,“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C组:

春风图,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课文从哪些角度写春风?

找出相应的语句。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六种感觉。

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

D组:

春雨图,描绘了江南特有的雨景。

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特色。

a.“最寻常”和“一下就是三两天”,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c.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雨,雨中人,有哪些词用得精当?

为什么?

“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静默”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E组:

迎春图,写春早人勤。

想一想:

引用俗语的目的是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组研:

“颂春”部分

想一想:

三个比喻各有什么含义?

三个比喻的顺序能颠倒吗?

为什么?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12济南的冬天

班级:

姓名:

【导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温情、水藻、澄清、着落、慈善

2、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景物的特征。

3、品味比喻、拟人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

【知识链接】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自学导航】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伦敦()水藻()贮蓄()

着落()看护()xiāngqiàn()()

发jì()chéng()清绿píng()响()晴

2.收集有关写冬的小美文,古诗词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特点是什么?

课文从什么角度,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这一特点的?

济南冬天的“温晴”。

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色调对比,烘托形象

以北京冬天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肃杀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

(以寒衬暖)

以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

(以暗衬明)

以热带地区烈日高照的可怕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

(以热衬温)

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

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

二、语言品味

1.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

仔细读文,试着找出几例,品味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2.除了拟人外,课文还运用了哪些比喻的修辞,试着找一找,读一读,体会其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三、对比阅读

1.《济南的冬天》与《春》的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你更喜欢哪一篇?

为什么?

提示:

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

《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

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当堂练习】

1.阅读课文第三段,完成下列各题。

(1)本文围绕哪个字描绘写后山景?

写景应按什么顺序?

找出标志性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树尖上顶着一鬓白花中的“顶”改为“覆盖”,好不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想象,你认为文中“更美的山的肌扶”指什么?

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中“就是”是什么意思?

“太秀气”有没有责怪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好的是下点小雪,你能说说妙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助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写下来。

(300字以上)

 

14《秋天》导学案

班级:

------------姓名:

----------------

【导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肥硕、栖息、芦蓬、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自由诵读,注意语调、节奏,要求渗透感情。

3、寻找喜欢的美词、美句,揣摩和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和意味

【内容导航】

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

【自学导航】

1.根据拼音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肥shuò()qí()息鸟jiù()梦mèi()

清liè()枯hé()lián()刀

xīshuài()()liàokuò()()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范读,可轻声跟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美、意境美。

3.男、女生对读,进行比赛。

【合作探究】

1.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农家丰收图第二幅图:

霜震归渔图第三幅图:

少女思恋图

2.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

并谈出理由。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

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稻香”使人满口生香。

“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是收割的形象说法。

“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

“梦寐”名作动,喻安详、奇妙之义。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班级:

---------姓名:

--------------------

【导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熟读成诵。

第一课时

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知识链接】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观沧海》导学要点:

学习虚实结合,描写景物的技巧;感受其间蕴含的情感。

.

一、初读,整体感知

1.小组竞读,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2.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

【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前两句写什么?

中间十句写什么?

最后两句又写什么?

叙述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写景抒情前六句描写海水和山岛,现实中的实景。

后四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写景部分采用____动静结合___手法,勾勒了汹涌澎湃湃的_______,耸立海中的_______,岛上繁茂的_______,给人一种如画的感觉。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次北固山下》导学要点:

赏景悟情,熟读成诵。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小组竞读,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2.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

【合作探究】

1.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

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

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

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

哪些句子属于写景?

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发思乡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知识链接】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2.马致远(1250?

一1321?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钱塘湖春行》导学要点:

1.体会本诗所描绘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点,感受西湖的美。

2.抓住重点词,品味诗歌内容。

一、初读,整体感知

1.小组竞读,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2.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哪一时段的西湖之景?

从哪些之词可体会到?

并对这些字词作点赏析。

早春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哪些词可体会到?

《天净沙秋思》导学要点:

1.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天净沙•秋思》,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初读,整体感知

1.小组竞读,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合作探究】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

写了多少种景?

(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话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词。

2.文中哪句抒情?

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它与曲中景物描写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景,既不夸张,写不用典,纯用的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人留下无尽的想像空间,请你张开想像的翅膀,翱游其间。

或用“我以为___________用得好,好在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

紧扣原作,展开想像,尽量填补艺术空白。

 

16《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班级: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

【导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

迸溅、挑逗、沉淀、仙露琼浆、伫立、繁密、稀落、伶仃、盘虬卧龙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学习景物描写和有序观察,领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并有意识地将其引入自己的写作中。

【知识链接】

历史背景,1966-1976年,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联系历史背景,你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落到毁掉,到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

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而写作此文时她的小弟——一位娴科技、娴艺文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贡献了血汗、才华的正当盛年的工作者却身患绝症。

作者悲痛中徘徊于庭院,见一树如瀑的藤萝花睹物释怀,写下了这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优美散文。

【前提测评】

1.练习朗读后,根据下列拼音写汉写

bèngjiàn_________xiānlùqióngjiāng__________________

rěnjànbùjín______________íngdīng_________jiǔniàng_________

pánqiúwòlóng____________fánmì_________xíluò_________

2.理清本文行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自我研讨】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1)整体形状——“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体会:

用瀑布形容花的繁茂,体现出其生命力的旺盛。

(2)局部形状——“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体会:

用张满的帆和就要绽放的笑容比喻,突出了花的生机活力和美好形态。

(3)整体颜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

体会:

写出了藤萝的壮观气势和蓬勃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