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237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ocx

《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ocx

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何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现今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仍然是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

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

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

是否可以让孩子从写一段话开始对写作真正地感兴趣?

是否可以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写作服务呢?

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加大小练笔的密度,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练笔不适时机或流于形式,或蜻蜓点水,没有挖掘到适合小练笔的时机,把握好小练笔的序、量、度的问题,导致收效不大。

且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教师凭借教学经验确定某课书的小练笔,学生奉命而作,结果往往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干涩寡味,使学生思想僵化,个性泯灭。

小练笔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而我国致力于课堂练笔研究的同行很多,但其着眼点大都是从文本出发,即看课文有哪些可供训练的点,对学生的学情很少分析,造成了在学生与课本之间划上一道深深的鸿沟的可悲现象。

因此,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校选定了“通过作业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子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

2、小练笔:

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

3、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指导性理论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

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

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

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

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观察角度直接影响到他对这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程度。

阅读教学中“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

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3、生活是作文之源。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快乐地习作,有创意地表达,写出真实真挚、充实生动、自然清新的片段。

2、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将新课程实验教材资源与小练笔有效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以及便于大面积推广的教学策略。

3、实验教师通过研究发展自己,成为会教学,善研究,能撰文的科研型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怎样精心设计有效的练笔内容

设计有效的练笔内容,关注学情,让文本和学生走向和谐。

从而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使他们有活可写,有情可抒。

(二)把握有效的练笔时机,努力让学生做到情动而辞发

我们认为根据在教学过程中顺水推舟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

更重要的是,练笔随即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

1、巧用学生的“说”——由此及彼,趁热打铁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

因此,根据学生的说,我们可顺势让他们写一写,让“说”为“写”铺设平台,以此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

2、善用学生的“问”——顺势延伸,乘胜追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那么可不可以让随文练笔也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呢?

3、妙用学生的“争”——因势利导,开拓思路

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着很强的个性色彩,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差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

让学生围绕着分歧展开争辩,是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上辨别是非曲折,是使学生的理解趋于一致的有效措施。

4、引用学生的“感”——情动辞发,教书育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有描写至真至爱的亲情,有抒发纯洁无瑕的友情,有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等,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

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让学生在感情氛围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

5、活用学生的“爱”——自由选择,释放心灵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学的范本,值得大家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好好吸收。

但在崇尚自由与个性的时代,学生对文本的吸收可以是多元的。

因此在学习中,要让学生自由发现,自由选择,看看课文中什么最吸引你,哪怕是几个词,一段话。

学生根据喜好,可模仿某一个句子、某一片段写一写,可用喜欢的几个词编一编,以体现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6、利用学生的“究”——超越文本,激活潜能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

因此,在学习中,应该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探索研究课堂小练笔的训练方式

1、读写迁移、尝试运用——仿写

“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青少年的天性,模仿是青少年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青少年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

”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老师说的要写得生动具体。

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才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自然也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2、增添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扩写就是紧扣中心,抓课文“空白”,把原有句、段或篇中不够具体的地方写具体。

语文教材中,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有的地方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扩展、延伸的空间。

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明确,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补扩充。

3、依据材料、重新构思——改写

4、弄清图意、再现形象——补写

教材中省略号意蕴深远,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空白。

如结构上的分段换行,情节的跳跃跌宕,意味的隐藏,视点的转换……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空白,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把“空白”补出来。

这样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更能提高练笔的效率。

5、设置悬念、拓展想象——续写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

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

(四)新课程下课堂小练笔的教学模式

课堂小练笔教学模式,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按照系统、有效教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有利于读写沟通、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操作性、引领性的教学基本框架或结构;当然还包括以基本的小练笔教学模式为蓝本,根据不同的阅读课型、不同的阅读课文,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水平,而建构起来的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变式。

(五)适时评价,注重过程的控制和反馈。

1、捕捉闪光点,激发练笔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

“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

”小练笔点评是教师借助语言通过评价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也是激发学生练笔兴趣的重要一环。

小练笔点评要重在鼓励,这是小练笔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

2、温情点拨,让个性张扬

3、自由评改,促使主体探索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促进他们接受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能力是教育的目的,而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

在研究中,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为他们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2、开放性原则

课堂小练笔的研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研究中,应强调学生探究文本,深化文本,参与实践,感悟人生。

3、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没有一种教学措施能比让学生多写更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

具有一定的习作理论知识后,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上“小练笔”的反复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小练笔的思维过程,也是言语意识过程。

学生言语意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6、激励性原则

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好的小练笔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使课后小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六、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

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

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小练笔的内容,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观察法:

以听课、交流、检查等形式对学生课后小练笔的训练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个案分析法:

对典型的学生个别分析。

◆调查法:

对学生课后小练笔的兴趣进行问卷调查。

◆行为研究法: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找解决问题好办法的宗旨,在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采取行动研究方式,做到教研即教学,以教学促教研,以教研指导教学。

◆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研究周期:

2013年9月1日—2014年9月1日

本课题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课题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2013.9.1~2013.9.25)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学习有关小练笔的理论基础,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杂志,设计调查问卷。

阶段成果:

拥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详尽的学生资料

第二阶段(2013.9.26~2014.6.26)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课题成员根据上阶段查阅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系统分析,构建详细研究方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小练笔设计与实施。

2、课题组成员互相听课、交流、研究,分析课堂小练笔设计的不足和成功之处。

可重点选取其中几节课,形成个案分析。

3、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阶段总结。

4、阶段总结,成果展示。

撰写科研论文、教学案例

阶段成果:

阶段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2014.6.27~2014.9.1)课题研究的总结与应用阶段

整理并汇总研究材料与阶段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并进一步研究总结。

阶段成果:

形成总体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研究成果

1、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能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2、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的听说能力,作文水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

4、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5、初步探索出课堂小练笔的教学模式。

呈现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研究报告。

2、小练笔设计集锦

3、教师论文、教学设计、案例集、课堂实录等。

4、师生在各级比赛中的获奖证书。

5、学生优秀作文等。

九、组织与管理

行政主持人:

林靖华

学术主持人;王录科

课题组长:

刘宝玉

课题成员:

牟同洲,张宝华,肖秀玲,彭庚强,郑瑞霞,牛格荣,鲁乖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