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8229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doc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doc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06近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8

专题06近代中国文化(测)

-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一、选择题(15*4=60分)

1.“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

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

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

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

”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文学革命的推动

B.白话文的自身价值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制度环境的大变化

【答案】C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2.1864年,李鸿章提出: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

”材料表明李鸿章意在:

A.学西洋科技和寻觅制器之人

B.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改革科举制促进人才培养

D.学习外国利器挽救危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李鸿章改革科举制促进人才培养的目的,故C正确。

学西洋科技和寻觅制器之人,不符合“专设一科取士”,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B排除。

材料主旨也不在于学习外国利器挽救危亡,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3.19世纪40年代,魏源、徐继畬相继在其著述中论及美国政治,其中有“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从下始,……可不谓周乎”等语。

这表明他们

A.最早提出效仿美国政治体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D.对西方强盛原因有全面的认识

【答案】B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魏源等人的思想

4.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

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的能力。

由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与它对应的下面的“中体西用论一直到全盘西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化,后边两者融合为现代化论,所以D正确。

A中是片面信息;B不符合题意;C中儒学回归错误。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中国近代化

5.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

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答案】D

【解析】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海国图志》;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

6.康有为认为: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主张“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

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康有为的意图是

A.完善“中体西用”思想

B.传播近代政治思想

C.反对革命派的共和主张

D.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

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康有为的意图是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传播近代政治思想,故B正确。

材料是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不是完善“中体西用”思想,故A错误。

材料未涉及反对革命派的共和主张,故C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康有为思想

7.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

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国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推动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所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推动中国在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B正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属于政治运动而不属于文化领域、经济领域,排除ACD;所以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8.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以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

材料说明

A.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

B.晚清立宪人士敢于构想一种崭新的制度

C.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

D.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特点

9.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

“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这表明作者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作为满清官员的志刚,不可能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和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故A、C两项错误;从材料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尽君道”的目的是维护君主统治,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故B项错误,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

10.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

“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

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

这一论述反映了

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

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

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

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

【解析】

考点: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1.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

“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

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文化艺术已衰落的事实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答案】B

【解析】

考点: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2.学者闻一多写道:

“《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

……《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这反映出当时闻一多

A.深受渐进改良思想的影响

B.由亲蒋反共转变为反蒋反共

C.反对无政府主义等激进思想

D.维护自由、民主的“五四精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的“《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可以看出闻一多维护自由、民主的“五四精神”,故答案为D项。

ABC项与五四运动的民主、自由等精神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

13.20世纪初,国籍法在中国引起了社会热议。

一时间,发表了许多有关国籍、国籍法内容的文章。

如:

《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向题》等言:

出现这种现象等。

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在于

A.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

B.西方法制精神深入人心

C.西方各国排华日益严重

D.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20世纪初...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的时间和刊物的主题,反映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D项错误;A、B、C都不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4.赫胥黎原著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

赫胥黎原著直译文:

在生物界,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

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

因此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严复译文(与上文对应):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

曰物竞,曰天择。

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

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

以今日之见。

严复译文

A.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B.真实的反映了赫胥黎的原著

C.打上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

D.阻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

【答案】C

【解析】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的思想

15.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化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二、非选择题(2题=40分)

16.阅读下列表格。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阐释。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清晰:

史论结台。

【答案】示例一

主题:

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关键词: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示例二

主题: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之路。

关键词:

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示例三

主题: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路。

关键词: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

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民族危亡之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依赖光绪皇帝进行的维新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可以多角度提炼主题,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和关键词要明确)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不同的阶级、派别分别进行的不同的探索的评论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

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

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

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

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

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

“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

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

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答案】

(1)孟:

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广泛的调查与比较研究,英国经验的参照,有政治法律实践经验。

严:

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官场腐败;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学东渐,西方思想传播;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受过系统西学教育,立志救国。

(2)相同:

批判君主专制;将君主置法律(法制)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开启民智。

差异:

严复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解析】

(2)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对比。

对照两则材料,从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进行归纳,可得出二者主张的相同点。

从材料中的“故所急者,乃国郡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可以看出严复思想与孟德斯鸠不一样的地方。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严复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