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五册(三年级上册)教案
一、乘除法
1.1小树有多少棵
1.2需要多少钱
1.4参观科技馆
1.5植树
二、观察物体
2.1搭一搭
三、千克、克、吨
3.1有多重
3.21吨有多重
3.4配菜
四、乘法
4.1购物
4.2去游乐场
4.3乘火车
4.40×5=?
4.5买矿泉水
五、周长
5.1什么是周长
5.2游园
5.3花边有多长
5.4地砖的周长
六、除法
6.1分桃子
6.2淘气的猴子
6.5送温暖
6.6买新书
七、年、月、日
7.1年、月、日
7.2看日历
7.3一天的时间
7.5时间与数学
八、可能性
8.1摸球游戏
8.2生活中的推理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
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
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
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5捆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
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
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需要多少钱》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磁力板、图片、胶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淘气、笑笑还有他们的好朋友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的附近商店里,他们买了好多东西,想请大家帮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你们愿意吗?
(出示挂图)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明确游泳圈每个12元,球每个15元)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
(引出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
(4)探究“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2、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进行巩固。
(2)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爱新小学”的师生,下个月要来我们这里参观,我们给小伙伴们准备了一些礼物。
磁力板显示图片:
笔记本4元、铅笔盒21元、书包56元、字典42元、故事书13元。
教师说明:
每个同学只能选购一种东西,想一想你要送哪件礼物?
要送多少个?
需要多少钱?
(小组活动)
3、情景模拟(练一练3题)
桌子上摆放两种胶卷,教师和一名同学买胶卷,师故意引发矛盾,在买的过程中出现争议,谁买的胶卷合算,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的问题?
学生小组内解决。
(如果学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出发,只要结论具有合理性,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意图:
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评价
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和老师做个评价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参观科技馆》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
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三、探索新知
1、出示题目,提出问题:
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
2、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3、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出现的方法:
1、2×30=6060÷2=30
2、6÷2=360÷2=30
4、将答案写在书上。
5、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拓展应用
1.60÷3200÷5240÷8120÷4
560÷7900÷3180÷6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植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状况:
1.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的除法。
2.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招收了一年级的新同学。
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
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
人数
44
48
46
(评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情况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
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1.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
(1)一年级三个班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小朋友们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
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如果每人需要一张桌子(单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46(张)。
②如果每两人需要一张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
学生可能会想到
44÷2=22(张)
A.40÷2=20, B.22×2=44, C. 直接想每两人坐一张桌子,
4÷2=2, 44÷2=22。
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
20+2=22。
48÷2=24(张)
46÷2=23(张)
(2)各班进行分组活动,该怎么分呢?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学生会结合本班的情况分成4人一组。
②出示问题:
每4人分成一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
学生试着解决这一问题,然后交流。
特别要关注三班46人怎么分?
46人每4人分一组,可以分成11组,还剩2人。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事及班级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
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
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
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5捆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
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
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多重》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
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
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
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
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
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
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克。
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
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教学不足之处:
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
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
例如:
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
再称一称。
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
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
思考两个谁轻谁重?
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
这样有的放矢。
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P21~P22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
“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为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教材首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接着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说一说来感受1吨有多重;再通过练一练,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中还设计了多幅情境图,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吨有多重。
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
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
(出示课件)【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师:
这个苹果的质量我们用什么作单位(克)?
这个大西瓜呢?
克和千克我们都熟悉了,谁来说说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
1千克=1000克)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呢?
(生可能回答:
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
)
师引导学生思考:
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
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揭示课题:
对于质量家族中的成员,克和千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质量家族的一位新成员,它就是“吨”。
(板书:
吨的认识。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一)初步感知“吨”
1、听“吨”的自我介绍。
播放课件:
小朋友们,你们好!
我是质量单位“吨”,平时你们常用千克来计量物体的质量,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我就派上大用场了。
比如:
这头大象重4吨,这节火车皮装煤55吨,这座桥的承重量是20吨。
2、听后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初步感知“吨”。
师:
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
看来很多同学都对吨来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在计量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是,通常用吨来作单位。
但对于1吨到底有多重?
它与千克之间的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现在继续学习。
(二)揭示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关系。
1、课件出示:
一桶油重100kg,10桶油重1吨。
一头牛重350kg,3头牛大约重1吨。
一袋面粉重50kg,20袋面粉重1吨。
2、(课件显示:
40个同学,有多种?
)四人小组讨论计算。
小朋友每人大约重25kg,照这样计算,四个同学重()千克,再照这样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的和是()千克,也就是1吨。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
1t=1000kg。
(三)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说一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吨”或用“吨”做单位的物品?
)
二、综合应用,巩固拓展【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2)填一填。
4千克=()克3吨=()千克
5000克=()千克()t=2000kg
18t=()kg()kg=6t
2.学生做完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
(3)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4500克○4千克3t○3600kg(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
4.数学故事。
(1)估算。
刚才同学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曹冲称了几次才称完?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记录表如下
第几次12345678质量/kg280220250300230250270350
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
请看一下记录表,我们先来估算一下。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找生汇报。
(2)请同学们讨论:
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你还有
更好的办法吗?
(3)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先独立计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有关讨论和计算这两个小环节,教师可根据时间自行把握,如果时间不够用,可作为课下作业。
)
三、集体反馈,反思总结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以补充。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留心身边有关质量的信息,如果发现了,请认真观察,把它记在数学日记上。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配菜》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小组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