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004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docx

《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docx

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

ngo发展简报(简报,发展)

-iwrm筹款工作坊的启发

我的ngo生活始自2014年7月。

一些个人发展上的想法,一次偶然的谈话,使我下定决心离开原来的企业,开始到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

接手这个工作的源动力来自于我对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但三年多来,我的收获却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

一方面,我对于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进而抱有极大的期望,另一方面,也对现实中ngo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尤其是筹资困境,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ngo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且在所有ngo面临的所有问题里面,资金的问题也永远是最大的问题,即使是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ngo,对资金的问题也永远不会掉以轻心。

但是,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为了解决资金的来源,ngo往往会更为主动的调整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甚至从新审视自身的使命与愿景。

因此,为了ngo的健康、有序和迅速的发展,所有ngo领域的从业者和期望以志愿或捐助等形式参与到ngo工作里的朋友,都应该一起关注一下中国ngo的筹款问题。

凡是好事总要有个善缘。

2014年5月间,在福特基金会的赞助下,我和天下溪的郝冰老师赴马来西亚参加了一期关于ngo资源调动的工作坊。

工作坊的全称为internationalworkshopofresourcemobilization,或称“资源调动国际工作坊”。

这个工作坊的组织者是一个在英国注册的、专门为ngo提供专业化资源调动培训的慈善机构,叫resourcealliance,或称“资源联盟”()。

目前,这个工作坊已经发展为“资源联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培训产品品牌”,每年的5、6月间都会在全世界各地轮流举行。

2014年我参加的那次是第八届工作坊了,在马来西亚举行。

2014年的第九届是在印度举行的。

虽然,郝冰和我在回国之后,曾经借福特基金会的会议室组织过一次小型的经验分享,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这种经验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与分享,所以,特别借《中国发展简报》此次催稿的机缘,还自己一个心愿。

当然,这里所说的经验和概念,有很多是我个人的概括和总结,肯定有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所以我个人愿意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1.“资源”大于、等于“资金”!

在准备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注意到2014年《中国发展简报》就刊登有《当地资源动员和资金筹措培训研讨》一文。

文章的作者高雪松就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资金的问题,其实只是ngo运行所能够依赖资源的一部分而已,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媒体的报道,一些社会人士在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热心引介等等,都还算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其实,这也是我们在iwrm所学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所以,在我们忙着制定一个“筹款”战略或方案之前,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时间,和自己的理事会、顾问团、同事和志愿者团队,坐下来,仔细的讨论一下,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否可以通过筹集资金以外的其他方式解决?

例如:

如果我们正在策划一次志愿者活动,需要一个合适的场地,但是如果这个场地可以由我们的朋友或志愿者免费提供,那么,我们的活动经费预算是否就可以少做一点?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但凡大家有一些实践经验和常识,每个人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

但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做法推进一步:

如果我们可以争取到某个场地的免费赞助,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场地为我们明年的经费搞一次义卖?

场地和空间资源的调动是需要想象力的,一个后现代的loft画廊会吸引来比较追求时尚的人群,一个百年四合院会吸引来珍视传统文化的朋友,我们可以根据手上掌握的不同资源来设计活动,也可以根据活动创意和目标去寻找合适的资源。

如果我们在确认场地的同时还能够邀请到几位各个领域的名人,如果我们还可以征集到几件比较有意思的拍品,如果我们活动的程序可以设计得与我们工作的使命相得益彰,如果我们绞尽脑汁,充分发挥所有的宣传渠道,包括网上免费的社交网站,和我们平常积累下的人脉资源,那么,我想一个很不错的资金筹集平台,就可以利用这些免费的资源搭建起来了。

2.筹款有几种渠道?

目前,筹款渠道的定义在国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受时间和篇幅所限,这里只是介绍一下iwrm对于筹款渠道的分类:

2.1.基金会筹款:

这是目前很多ngo筹款的主要渠道,但也有一些ngo对于这个渠道并不十分了解。

无论如何,这些公益和慈善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支持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所以如果哪一个ngo还完全没有把基金会当做自己筹款的一个主攻方向的话,实在是不应该。

况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除了原来的公募基金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非公募基金会涌现,也就是由企业或企业家个人,还有一些企业家团体出资成立的、并不面对公众募捐的慈善基金会,其资助方向覆盖面很广。

目前最活跃的有诸如南都公益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李连杰的壹基金等。

据最新的《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统计,截止2014年年底,全国各级已经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已达643家。

而基金会基金规模也呈增长趋势。

2014年新设立的几家基金会平均原始基金不到800万元,而2014年新成立的10家基金会的基金规模就已经达到了平均原始基金7000多万元的水平。

如果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非公募基金会的情况,可以登陆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了解详情。

2.2.企业筹款:

最近几年大家谈论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叫“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

这个概念和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捐赠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企业内csr政策的推动者认识到企业在为投资人创造利润的同时,在这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上,无法独善其身,只有更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企业最终同样受益,而且越是有全球发展战略的企业越是如此。

这样的目标和以往为了博得口碑和赢得市场所做的目的性很强的捐赠显然对ngo的发展更为有利。

现在,一般的大企业即使没有一个专门的csr部门,也会在各自的网站上公开自己的csr政策。

例如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在其网站上的显著位置(;位置甚至比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为靠前)对其在环境和社会领域内的责任有非常详细的解释。

所以,认真的了解和解读企业的csr政策,对于任何想从企业筹集款项的ngo组织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找到与ngo组织自身定位和使命“趣味相投”的企业之后,还要换位思考,想一想这样的捐赠对这家企业为什么有价值?

这样的思考方式对于成功约见这家企业的csr政策负责人,以及在初次见面时提出一个合理的、双赢的捐助方案是十分关键的。

2.3.个人筹款:

通过这个渠道在中国筹款和在西方国家筹款有一些区别。

首先,政策环境不同。

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可以针对公众募款的基金会虽然在数量上还不输于非公募基金会,但出于对非法集资等事件的担心,政府对于通过大众媒体公开募款的做法还是有一定的控制。

所以,iwrm课程上所教授的针对个人筹款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现状。

其次,中国公众对公益事业的态度和意识还比较模糊,没有国外公众的公民意识成熟。

虽然在2014年中国公民个人捐款的数额首次超过企业捐赠,改变了以往个人捐赠占总体捐赠20%左右的一个格局,但主要原因在于震惊世界的四川大地震。

再有,缺乏完善的个人捐赠减税鼓励机制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如果ngo计划通过个人捐赠解决部分资金缺口,那么就更加需要我们的悉心准备。

因为即使在国外,通过电子邮件发出筹款信的反馈率也不到千分之二。

以我们之前的一些经验来看,一些助残和助学的项目之所以能够取得公众的积极反应,主要的原因是这些ngo的目标明确,捐款用途清晰,“眼泪指数”比较高,容易获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而对于一些目标比较抽象的ngo来说,怎么把自己的目标用更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了。

比如,最近一个ngo筹款的信里面,把自己办公费用折算为每天的费用,这样几百元的费用就是一个普通志愿者可以承受的水平,也能很清楚的说明捐款用途。

当然,在这种筹款中,如果能够找到几个大的捐款人,在短期之内是可以解燃眉之急的,只是这样的筹款也有很多风险。

为了规避风险,扩大小额捐款人的基数,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2.4.服务性筹款:

iwrm工作坊对服务性筹款的定义是指通过社会企业所挣来的善款,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尤努斯的“穷人银行”小额信贷业务。

而在目前中国ngo大部分还都是比较小的时候,不太可能建立独立的社会企业,为机构自身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ngo在通过自己的服务或“产品”,为机构的发展筹集资金。

例如,很多ngo年底的时候都会制作与自身使命或项目相关的台历、贺年卡、明信片之类。

这种筹款渠道本身有几个利弊要分析。

首先,这样的服务性筹款,往往筹来的资金是非限定性的。

这对于项目预算超支或者行政费用不足的ngo来说,是一个弥补的办法。

但这个方法本身可能也是最费时费力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

3.筹款的基本功:

3.1.学会讲故事:

的确,无论你服务的ngo工作领域如何,你的职位如何,你在向别人介绍你自己的工作时,实际上就是在讲一个你自己会为之感动的故事。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激情,那么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还适合这个工作。

如果你仍然豪情万丈,但听你讲故事的人并没有什么感觉,那么要提高的就是你与别人沟通的技巧问题了。

当你能随便带着一个人领略你为之心动的那个理由的时候,你也同样能感动一千个人。

当然,花言巧语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如果只是技术高超而没有内容,同样不会打动人。

3.2.破除心理障碍:

的确,所有刚开始筹款的人,尤其是我们重“面子”的中国人,对要钱这种事,都会有一个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障碍要突破。

我之前的工作一直在与人打交道,所以脸皮不知不觉“磨厚”了。

加上对ngo工作公益性质的信心,以及碰上的人都基本持

支持态度,所以这对我来讲从来就不是个问题。

但我见到和听到的很多人,特别是在一些公开场合,还是很腼腆的。

我想,破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已经有无数励志的书籍供参考,在此我想奉劝对此还有顾虑的诸君,对于ngo从业者而言,一定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在“道”的层面想明白,对在“术”的层面上驾轻就熟是有极大帮助的。

3.3.建设强有力的团队:

一个成功的ngo需要像一个企业一样有明确的分工,优秀的领导力和赏罚分明的管理。

实际上,ngo所面对的问题,比任何同一领域内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很多倍。

如果要想解决自己使命和远景所确定的这些难题,没有合理的机构治理能力是很难完成的。

除了在创业初期,充分利用领导人的个人魅力之外,长远考虑,机构的制度化建设必须尽早提上日程。

3.4.竖起鲜明的旗帜:

也许不是很多,但的确有相当一部分ngo的创始人或者领导人在机构发展的初期,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愿景,或者是过于宏大的愿景。

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的ngo领袖们自己很激情四射,但是在面对公众的时候,往往由于想做的事情太多,或者对所关注的领域了解太深,而迷失在细枝末节上。

就像商业领域一样,市场在不断地细分,ngo服务的领域也需要更为明确的定义。

一个不是很鲜明的旗帜,是很难招揽到足够多的支持者的。

如果为了实现我们的使命真的就那么大,也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方式和方法,把我们的使命有层次和逻辑的表现出来。

3.5.建立健全透明的财务制度:

我们上面说了很多,但如果有谁忽略了这一点,那么,所有筹款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ngo组织最大的财富不在于我们所拥有的银行存款和办公设备等家当,而在于我们的公信力。

一个好的、公众可以随时查询的财务制度,对于保持ngo捐助者的捐助热情与信任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点,查查近两年公益组织里的相关丑闻,比我再说一万句,更管用。

4.个人对于ngo筹款的一些建议:

4.1.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编辑同学给我4000到5000字左右的任务,写到这里,已经不知不觉的完成大半。

如果让我写,可能还可以写很多,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什么好的培训,中国的、外国的、高级的、基础的、综合的、速成的,都没有自己多参访,多问有好处。

从北京来说,ngo业内交流的机会不可谓不多,成功的和有经验的ngo前辈也不乏其人。

只要你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很多人都会在适当的时候伸手帮你的。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

佛经里,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典故。

告诉我们的,都是一个道理,勤学多问。

4.2.小马过河:

我想70后的都应该读过这篇课文,如果80后甚至90后的各位没有听说过,请自己google一下。

虽然要多问,但还是要客观的参考自己的实际经验吧。

没有什么路比自己走过之后记得更清楚的了。

小马尚且知道实事求是,何况你我!

后记:

三年多以前,在刚刚开始从事ngo工作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中国发展简报》的朋友们了。

可以说,从一个ngo工作的门外汉到现在对这个新兴“行业”有一点浅识,自然离不开《中国发展简报》的诸位老友给予的各种帮助,所以有机会通过这个渠道发表一些我自己工作的心得,感觉十分荣幸。

特别感谢王辉耐心而坚定的督促,对于喜欢“拖”字诀的我,是一种鞭策。

第二篇:

中国ngo发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ngo的地区讨论和发展

调查目标:

通过走访兰州地区现存ngo组织以及社会福利组织,了解当地ngo发展历史,总结经验,深度剖析该地区ngo发展问题。

调查时间:

2014年2月22—25号

调查对象:

兰州地区ngo组织(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包括民政部门等。

正文:

2014年2月22—25号,本人利用春节访友空隙走访了兰州地区知名ngo组织—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以及周边相关民政部门,了解和总结了该地区ngo组织发展状况。

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性公益助残机构,专门服务14-40岁左右的智障人士,于2014年12月在兰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为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目前可提供的服务有:

日间活动与训练;艺术调理;职业技能培训;夜间住宿;家长培训与支持;助养助学;助残社工培训等。

慧灵于1990年创办于广州,至今为止在中国十个省市都开办有慧灵。

中心负责人--助理社工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员何乃柱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详细介绍了中心情况。

中心于08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智障人士的救助服务,通过技能培训,提高智障人士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智障人士被动的生活方式,减轻了亲属的负担,同时,通过开展各类爱心捐赠活动,使得这部分人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结合爱心宣传,艺术调理等活动,让普通民众走近智障人士,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了对此类群体的歧视,保护了他们的自尊,提高了生活信心。

何主任介绍说,中心服务对象从08,09年的不足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人,服务领域和地区也从开始时的七里河区扩展到周边区县,同时服务内容也在逐渐地完善,虽然现在的主要服务突破口局限在社区,但是取得的进展还是比较理想。

今年中心工作趋向于机构的宣传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以及ngo知识的推广。

何老师坦言,兰州及整个北部地区的ngo组织缺乏人才,缺乏经验,缺

第1页共6页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乏资金,最重要的是缺乏政府支持,使得他们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民间组织在北部地区数量上本来就偏少,开展的活动质量又都不高,发展资源缺乏持续性和再生性,使很多ngo发展停滞不前。

好在兰州慧灵的经营模式基本复制广州慧灵,在技术支持上有一定的保障。

但是总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现存就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

民众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到位;ngo地位的不明确性;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等。

在随后对兰州地区民政管理部门的走访中,很多政府官员对于ngo组织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还是感到很陌生,缺乏ngo知识,很容易将ngo组织与民政部门混为一谈,而且他们也纰漏,政府和民政机构对于ngo组织的双向性有一定的畏惧感和逃避心理。

认为政府职能的完善就能够解决当地民生,经济等问题,ngo组织基本是多余的,发挥不了实质性作用。

分析看来,兰州地区ngo组织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之路漫长艰辛。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这就有必要从ngo的根源说起。

中国的ngo历史较短,经历了草根ngo,gongo,到真正意义上的ngo。

发展时间短,但是发展速度却出乎意料。

从而堆积了很多问题。

这是ngo发展的简图:

本人从实际出发,结合所见所闻,有以下浅见:

一、社会基础薄弱

正文:

边缘地区因为地理条件,经济水平限制,还有ngo发展历史短暂等原因,ngo组织的各类运行模式得不到很好的推广,所以现阶段运行模式单一,侧重于社会捐赠。

需要注意的是,边缘地区特殊性使群众缺少良好的社会任务教育,民众对现存ngo活动

的认可和接纳程度相对很低,整体社会意识薄弱,社会救助,福利意识和社会捐赠风气尚未完全形成,成了限制ngo组织发展的一大阻碍。

老百姓习惯于要么找政府,要么花钱去找那些商业性的服务。

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最大原因还是要从政府说起,中国的社会管理习惯于行政管理,包括行业协会、农村村委会、城市社区居委会,它们本应是民众的自治机构,实行的是民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样一个机构,但却上大量地承担了政府职能,甚至变成了第二政府。

让民众自我管理,人们从观念和行为上都还不适应,让一批机构、一批人来参与这种社会管理,它们就更不适应了。

所以现在的最大问题是信任。

这些机构和人有了,但是社会不习惯,政府不习惯,民众不习惯,现在就是要克服这三个不习惯,调节三者之间的信任感,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法律地位模糊,人才素质缺乏

当然,理性地说,ngo在北部地区发展缓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中国整体ngo的发展历史本来就比较短。

从94年成立的第一家ngo组织---“自然之友”开始算的话,其实才17年。

然后这17年当中真正蓬勃发展也就是2014、04年以后的事。

这几年虽然发展的确实很快,但是里面也有一些问题,例如资源不患寡而患不均、患不效。

所以,中国政府对于ngo的全面推广和建设正在处于试验期。

对于东部沿海,西部以及南部来说是转型期,对于北部来说则是探索期。

此外,法律地位的模糊,附带的公共空间发言渠道的不确定,透明的、公开的、附带问责性的社会资源收集和回馈的机制的形成等问题,造成了因为ngo组织的缓慢发展。

说小一点就是很难筹到钱,更要命的是执行班子专业能力不足,战略意识浅薄,使企业家捐助的钱,未必真正能够用在刀刃上,效益不彰。

主观方面,有些ngo从业人员很容易浮躁、自满。

由于我们接受社会的监督还不够,而且社会大众媒体多少对ngo还是抱有同情、认可的态度,甚至有时过度同情。

从行业的从业者来讲,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很容易自满于自己已经做到的这些事,觉得由于条件很困难,能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媒体给予ngo很多的机会和肯定,这些光环,有时候反而弄巧反拙,让一些青年工作者在眩目耀眼的赞美中,迷失自我。

事实上,我们很少衡量自己做的那些工作,到底对于提高民生有多少的社会影响力,有多少实际上的效果?

千万不能自满自傲,一定要戒骄戒躁,团结紧张,不断提高对自

己的要求,提高对行业的要求才能扎实自身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三:

制度限制大

首先,ngo也是民间组织,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级部门,也就是位置于政府,市场后的部门,统称为民间组织。

我国对民间组织实行的是双重审批体制,不仅要登记注册取得合法身份,还要找到业务主管单位,许多没有特殊政府关系的ngo很难找到“婆家”。

此外,法律还对这些组织设定了较高的人数和资金门槛,而且一个地区还不允许注册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组织。

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在培育ngo方面灵活的政策创新相比,甘肃省在民间组织的注册和管理上不够灵活,还停留在复制的旧体制管理之下,所以数量就比较少。

前不久,民政部的李立国部长,在民政系统工作会议上有个讲话,说现在有许多事情民政部门做不了也做不好,但是又堵着不让其他机构进来。

所谓的其他机构其实就是ngo等第三部门。

这个观点一提出,似乎对是对ngo组织发展的推广,但现在看来,后续动作并不明显,特别是各个省没有贯彻这个精神,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注册问题。

所以目前注册问题上还是很尴尬,很多组织还是以工商企业的形式在注册。

这就阻碍了这类组织的孕育条件,降低了发展的积极性。

在这种严峻的发展形势下,有一个现状不得不引起重视。

在甘肃,协会、学会、基金会之类的社团本来就少,而纯粹西方式的ngo就更加匮乏了。

这里提到的协会类社团与“西式”ngo的区别在于,前者即所谓政府型的ngo组织(gongo),这一类组织被认为政府性太强,难以形成独立和自治。

而在甘肃省发展的民间组织则多是这种gongo,在意识形态和工作模式上都深受政府机关影响。

而后者是民间自发形成、自下而上的、以公益为导向的。

其次,ngo组织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也受到限制。

在这点上,何老师指出:

“我们(ngo之间)只能说我们在一些场合见面了,但在日常活动中形成合力,形成共振的机制现在还不健全。

就这一方面,我们也跟一些机构谈过,大家都希望建立省域之间的联合,但是现在机构的登记办法规定了我们的活动范围,跨地区的、跨省的联系是政策不允许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之间的联系只能是友谊上的联系,工作上的联系就不太好开展。

现阶段我们的合作形式局限在派我们的工作人员过去做些经验交流,而不能开展机构间的实质性合作。

四:

囊中羞涩,人力匮乏

当组织具体运作起来时,多数ngo很快会发现制度限制只是一道可以逾越的坎,更现实的困难是资金问题。

与东部和南部地区国际ngo和境外资助机构云集、强大的地区经济实力相比,北部ngo经常面临资金困境。

上面说到资金的来源中,有一部分是民众捐助,再就是向会员募集,还有就是靠与相关机构合作,获得项目经费,接受的民间捐助很少。

对比西藏等西部地区,甘肃等北部地区缺乏政府关注和国际关注,政府资助很少,国际外援又得不到及时的申请和沟通,得不到发展的资金保障。

例如何老师说:

“我跟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团体接触过,不是说他们不愿捐赠,而是捐赠的后续问题很多,首先,现在我们很难给他们提供相关的票据;其次,就是即使提供了相关的票据,他们在税务部门减免税费的过程也非常复杂。

而一些企业家的个人捐赠多是定向捐赠,定向捐赠的方向比较狭窄,与我们的工作方向不太吻合。

”而何老师也认为中部地区的ngo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灵活获得资金,总体情况很不系统。

当然,导致北部地区ngo发展经济困境的原因并不仅是政府等直接投入,还与该地区ngo人才的缺乏有很大关系。

假如我们对ngo做一个理想的假设的话,ngo的成员应该是理想主义者,资金等客观性因素并不能制约这些志愿者们主观上的公益心和积极性,只要有更多这样的人参与到这其中来,志愿者本身的志愿参与就可以节省很多成本。

ngo作为一种外来理念,最早接触的多是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群体,这些知识精英的参与推动了中国ngo的发展。

但北部地区呢?

现实是这样的,北部地区的这些组织正在人力无以为继的局面,何老师指出,当前的很多建设环节与活动,都是在停滞期。

这与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对比欧美和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等ngo发达的地区,一些大学不仅开设了ngo的管理和法律课程,许多青年学生大学毕业后,也愿意到ngo做几年非功利的工作,以回报和服务社会。

由于内部教育管理脱节,外部与国际组织接触少,使大多数大学生不认识ngo,更逞能参与到ngo的行动中去。

而即使有部分人因对现实中不合理现象的忧虑而热心公益活动,也由于缺乏先例,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缺乏专业指导,对自身如何定位以及战略方向也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参考。

北部地区大学生,以学校环境来讲,更注重自身能力建设,更加缺乏ngo认识,造成了人才缺失,阻碍了ngo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ngo组织健康有效地发展呢?

我认为除了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外,ngo自身限制也应该得到重视。

不盲目扩大规模,以及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

免有争议与敏感的问题,专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