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7880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docx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案

【篇一: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

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hcl(盛于滴瓶中)、0.1mol/l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

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

[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

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

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

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1、就实验加入hcl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

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二、探究创新

1、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探讨,你认为生物体内环境中其它环境(如血糖、温度、h2o、无机盐等)是否也可以维持稳态?

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

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实验原理】

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

胰岛素能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并促进,从而使。

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

【目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

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15张“糖卡”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元”,2张胰岛素卡2张胰高血糖素。

二、方法步骤

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此时由拿出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了1张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浓度,此时由________拿出张卡,使的1张“糖卡”由面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三、实验结论

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能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能血糖浓度。

因此,生物体中血糖浓度能。

四、实验评价

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误区警示】

1、应选用不同颜色的纸做“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

2、卡上字应醒目,方便活动操作。

3、各组应对此活动进行交流。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

反应的结果怎样?

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

二、探究创新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实验三探究: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目的要求】

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

4、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二.作出假设:

浓度的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

三.设计实验:

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

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插条处理方法:

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

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

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

二.方法步骤:

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

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

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制作插条:

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面,下端要削成面,这样在扦插后可;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

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进行实验:

设置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

三.观察现象:

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

(浓度:

mg/ml;时间:

天)

分组处理:

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

四.实验结论:

经过天观察,用浓度为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最早,生根数最多,所以对于植物来说,促进插条生根的这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

五.实验评价:

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

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误区警示】

在本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与其促进根生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

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你们小组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了吗?

预实验的作用有哪些?

你们小组认为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二.探究创新:

就此次探究活动,你们小组还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吗?

你有没有一些改进此探究活动的措施?

实验四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实验目标】

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

【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

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

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

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

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

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

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实验准备】

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

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

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

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

如果遇上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压线个体出于线的左侧或上方,则计入样方内。

【方法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

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

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计算种群密度。

【结果分析】

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该种群算术平均数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应结合调查区域相关情况对该估计值做出生物学解释。

【注意事项】

实验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

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

【实验过程】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__________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____________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___________℃下培养7天。

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四、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

五、实验评价

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

试作出解释。

【误区警示】

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

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__________

【篇二: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中心发言人:

总课时: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

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师生、生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难点是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四、教法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结合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图、文、科学事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形成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五、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运用多媒体课件,着力引导创新学生学习方法。

六、课时设计2课时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①无机物质:

co2、o2、n2、nh3、h2o、no3等各种无机盐

②有机物质:

糖类、蛋白质等

③其他:

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

(2)生产者:

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①绿色植物

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

③化能合成细菌:

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3)消费者:

包括各种动物。

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

(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

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

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

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虫草属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

消费者的作用: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着重要作用。

(4)分解者:

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分解者不一定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属于分解者)

①大部分微生物(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细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灵芝等真菌、放线菌);

②一些动物(蚯蚓、蜣螂、白蚁、甲虫、皮蠹、粪金龟子等)。

(5)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属于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

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证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6)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第二课时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表示:

草→兔→狐(注意:

①箭头方向,②第一环节一定是生产者)

(2)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

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特别注意:

①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③在食物网中计算食物链的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

离的,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如图)

(5)生物之间的关系:

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

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6)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①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

②若一条食物链中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例题〗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蜘蛛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

()

a.增加

少b.减少c.基本不变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

【解析】a本题考查食物网中各种食物链之间的关系。

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晰蜴和蛇的食源短缺,从而影响其数量使之减少。

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导致蜘蛛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蜘蛛的数量增加。

〖例题〗下图表示南极洲生态系统,该系统的大鱼因过度捕捞而急剧减少,那磷虾的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解析】当大鱼数量急剧减少,中间这条食物链不能为虎鲸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虎鲸就会加剧对两侧食物链的捕食。

对左侧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的数量增加。

(7)食物链的计数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是单一存在的。

由于动物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食物链常交织成网。

在计数食物链的时候,要注意食物链的起止:

起于生产者,沿着箭头数,直到最后一个营养级,中间不能中断。

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必定是生产者,草食动物必定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

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原因是生产者的能量流到第五营养级时,已经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命活动。

〖例题〗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c根据数食物链的原则,可知有如下食物链:

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f→g→h,⑤a→e→d→h。

h在这五条食物链中,分别处在第

三、四、五、五、四营养级,因此它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种群,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由于c与b、e存在竞争关系,c数量下降,a的能量更多地流向b、e,并经过食物链传递给h,因此h的能量供给不会受到影响。

八、作业布置:

《三维设计》p101-104

九、教学反思

【篇三:

高中生物必修3整套教学案】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

何为渗透压?

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4.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

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

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

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

解析:

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

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

b【自我诊断】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