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运动系统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7826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运动系统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章运动系统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章运动系统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章运动系统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章运动系统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运动系统2.docx

《第一章运动系统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运动系统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运动系统2.docx

第一章运动系统2

第一章运动系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组成运动系统的骨、关节和肌肉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以及骨骼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2、熟悉主要骨、骨连结、骨骼肌的分布;熟悉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和卫生

3、了解全身骨的分布和肌的分布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课后自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

〖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重点〗骨骼,骨骼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和卫生

〖教学内容〗(注明:

*重点#难点?

疑点)

运动系统:

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对人体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骨:

杠杆,骨连结:

支点,骨骼肌:

动力。

第一节骨骼

一、骨的形态、结构与性质

(一)骨的形态成人全身有206块骨(bone),约占体重的20%。

根据形状,一般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图2-1。

长骨(1ongbone):

多呈管状,可明显地分为中部稍细的骨干(diaphysis)(又称骨体)和两端膨大的骺(epiphysis),其光滑的关节面覆有关节软骨。

骨干内有空腔,称髓腔(medullarycavity),充满骨髓。

长骨分布于四肢,起支持和杠杆作用,如肱骨和股骨等。

短骨(shortbone):

一般为立方体。

多成群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连结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如跗骨和腕骨等。

扁骨(flat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腔壁,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如颅顶诸骨和肩胛骨等。

不规则骨(irregularbone):

形状不规则,如椎骨等。

有些不规则骨的内部中空,称含气骨(pneumaticbone)。

如上颌骨等,发音时起共鸣作用,并可减轻骨的重量。

图2-1骨的形态

(二)骨的构造骨是一个器官,它由骨膜、骨质、骨髓以及神经、血管等部分构成。

1、骨膜(periosteum)骨膜富含血管、神经,对骨有营养作用。

骨膜有分化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能力。

成骨细胞,参与骨的形成,使骨长粗。

成年后,转为静止状态,但终生保持分化能力。

如在骨折时,骨膜又恢复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骨痂,促愈合。

2、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有骨密质(compactbone)和骨松质(spongybone)两种。

骨密质致密而坚硬,是由有规律而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这种结构抗压、抗扭曲力强;骨松质结构疏松,呈蜂窝状,由许多交织成网的杆状或片状的骨小梁构成。

骨小梁排列的方向与各骨所承受的压力以及相应的张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骨小梁的这种配布,使上述两力均等地分配于全骨。

骨密质分布在骨的表面,而骨松质则位于骨的内部。

但不同种类的骨,骨松质、骨密质的分布状况有所不同:

如长骨的骨干主要由骨密质构成,形成一空管状结构,轻而坚实,弹性强,适宜长骨的支持作用;长骨的骺与短骨主要由骨松质构成,仅在表面有一薄层骨密质;构成颅顶的扁骨,内外两面各有一层骨密质,分别称内板、外板,两板之间夹有骨松质,称板障(diploe)。

3、骨髓(bonemarrow)填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内,主要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和网状结

缔组织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分布。

在儿童时期全部为红骨髓,有造血机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约5~7岁),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转呈乳黄色,称黄骨髓,无造血机能。

当大失血或贫血时,黄骨髓又能转化成红骨髓而执行造血机能。

骺、短骨和扁骨中的红骨髓终生存在。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具有很大的硬度和一定的弹性,因而非常坚韧。

骨的这种物理特性是由骨的化学成分决定的。

•骨组织的细胞间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

•有机质由骨细胞分泌产生,约占骨重的1/3,其中绝大部分(95%)是胶原纤维,其余是凝胶。

•无机质主要是钙盐,约占骨重的2/3。

•将骨进行锻烧,去除其有机质,虽然仍可保持原形和硬度,但脆而易碎。

•如将骨置于强酸中浸泡,脱除其无机质(脱钙),该骨虽仍具原形,但柔软而有弹性,可以弯曲甚至打结,松开后仍可恢复原状。

表2-1不同年龄段骨有机质与无机质的的比例与骨的物理性质

幼年

中年

老年

有机质

>1/3

≈1/3

<1/3

无机质

<2/3

≈2/3

>2/3

物理性质

弹性大、硬度小

可塑性强、易变形

有一定的弹性与硬度

弹性小,脆性大

易骨折

(四)骨的发生与发育

骨化:

由结缔组织膜或软骨衍化为骨的过程。

这一过程从胚胎时期开始,直至生后骨的发育完成为止。

骨化过程:

软骨雏形(胚胎早期)----中部钙盐沉积为骨化点(胚胎8周)------骨化点两端扩展成骨质,骨长长------骨膜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使骨长粗-----出生后,骺板(骨干与骺间的软骨)的软骨细胞使骨长长,25岁左右骺软骨成骺线,骨不再长长。

二、骨连结

(一)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以结缔组织膜或软骨直接连结。

活动范围少。

例:

颅骨的骨缝、椎间盘

(二)间接连结简称关节

1关节的基本构造每个关节都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1)关节面(articularsurface)是相邻两骨的接触面。

多为一凸一凹,凸面称关节头,凹

面称关节窝,其表面覆有一层关节软骨,使两关节面的接触更加适合。

由于软骨的表面光滑并有弹性,因此有减少摩擦和缓冲两骨撞击的作用。

关节软骨内无血管、神经,营养由滑液和关节囊周围的血管供应。

(2)关节囊(articularcapsule)膜性囊由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周缘的骨面上,包围整个关节。

囊壁分内、外两层:

外层是纤维膜,厚而坚韧,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囊壁局部地方明显增厚,形成囊韧带,有加强骨间的连结和制止关节过度运动的作用;内层为滑膜,薄而柔软,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紧贴纤维膜的内面,并附着于关节软骨的周缘。

滑膜能分泌滑液,增加润滑,减少摩擦。

滑膜的内面常形成许多小突起和皱襞,分别称滑膜绒毛和滑膜襞,它们增大了滑膜的表面积,有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作用。

(3)关节腔(articularcavity)是关节囊所围成的腔,里面含少量滑液,有润滑和营养关节软骨的作用。

关节滑膜发炎时,腔内大量积液,伴有关节的肿胀和疼痛,影响关节的活动。

腔内为负压,这对于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的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是指某些关节的一些特化结构,以适应关节运动时的灵活性和连结的稳固性。

(1)韧带(ligaments)是连接相邻两骨的扁带状或索条状结构,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有的在囊内,有的在囊外,分别称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有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及限制关节运动等作用。

(2)关节盘(articulardisc)是介于两关节面间的纤维软骨板,呈椭圆形,中间稍薄,周缘略厚,附着于关节囊的内面,把关节腔分为两部分。

膝关节内的关节盘呈半月形,称关节半月板。

关节盘使两关节面的接触更加适合,并能缓和外力的冲击,因为它把关节腔隔成两部,使单关节变成复关节,关节运动的形式和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

(3)关节唇(articularlabrum)为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并增大关节面的作用,如肩胛骨的关节唇。

关节面、关节腔、滑膜和关节内的滑液,都是维持关节灵活性的因素;而关节囊、韧带、关节唇及关节腔内的负压,则是保证关节稳固性的因素。

所以,关节的结构包含了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才能实现关节的运动功能。

3关节的运动在骨骼肌的牵引下,关节能做各种运动,

•关节类型与关节运动的关系:

肩关节灵活性大,牢固小;髋关节灵活小,牢固性大

•何为脱臼?

指的是关节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时,关节头与关节窝失去正常位置。

儿的桡骨易脱臼。

三、骨的分布

人骨共206块,分为•颅骨(29)

•躯干骨(51)

•四肢骨(126)三部分

(一)颅骨及其连接

容纳脑的部分叫脑颅,前下部为面颅。

脑颅骨6种8块(额、顶2、枕、筛、颞2、蝶骨)

面颅骨9种15块(上颌2、下颌1、鼻2、泪2、颧2、犁1、下鼻甲2、腭2、舌骨1)

听小骨6块

1颅顶各骨均为扁骨,骨之间以结缔组织相连,称为骨缝,新生儿的骨缝间隙大,被结缔组织膜充填,称为囟。

前囟(额骨顶骨间,菱形)比后囟(顶骨枕骨间,三角形,闭合晚,约一岁半才能完全闭合。

有利于分娩,但应注意安全。

先天性脑积水者,前囟后囟终生不闭合。

颅的内面由前向后,可依次分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三部分。

各窝内有许多孔、裂或管,它们是神经、血管进出颅的通道。

215块面颅骨形成眶,鼻腔,口腔,眼眶容纳眼球及其附属装置等,呈锥体形,尖向后内,经视神经孔通颅腔。

鼻旁窦是位于鼻腔周围的含气空腔,共有四对(额窦、蝶窦、筛窦、上颌窦)

 

(二)躯干骨及其连接躯干骨包括椎骨、骶骨、尾骨、肋骨和胸骨,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1脊柱

脊柱(vertebralcolumn)位于背部中央,是人体的中轴,由椎骨、骶骨和尾骨及其间的连结共同构成。

具有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内脏的作用,还可作广泛的运动。

1)椎骨的一般形态每一椎骨(vertebrae)都包括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

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

全部椎骨的椎孔连续而成椎管,其中容纳脊髓。

椎体和椎弓相连的狭窄部分称椎弓根。

根的上、下各有一切迹,上方的称椎上切迹,较浅;下方的称椎下切迹,较深。

两个相邻的上、下切迹在两侧围成椎间孔,脊神经和血管由此通过。

椎弓上有7个突起:

后方有1个棘突;严侧各有1个横突;上、下各有1对上、下关节突。

2)椎骨的连结各椎骨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相连结。

3)脊柱的整体现从侧面观察,可见脊柱呈“S”形,有颈、胸、腰和髓四个生理性弯曲。

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这样便加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

人类脊柱的弯曲是人体直立的结果。

婴儿脊柱的胸曲和骶曲在胚胎时即已形成。

出生后三个月,随着婴儿学坐和抬头出现了颈曲;约一岁半左右,当婴儿学站立和走路时则产生了腰曲。

这些弯曲,使人类脊柱具有弹性,从而缓冲了在跑、跳和走路时所产生的震动,对脑有保护作用。

 

图2-2椎骨的结构和脊柱侧面观

2胸廓

胸廓(thoraciccage)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围成。

有保护胸腔脏器和一部分腹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呼吸运动。

患佝偻病的儿童,由于骨组织中缺少钙盐,骨质较柔软,容易变形,致使胸廓前、后径扩大,胸骨明显突出,形成鸡胸。

 

图2-3胸廓前面观

(三)四肢骨及其连结

人类上肢骨和下肢骨都由上、下肢带骨和自由上、下肢骨两部分组成。

自由上、下肢骨借上、下肢带骨与躯干骨相连结。

由于直立,上肢骨不需支撑体重而获得自由,因而形体轻巧,成为运动灵活的劳动器官;下肢骨粗壮强大,适应支撑体重,并移动身体前进。

在连结方面,上肢骨连结以灵活为主,下肢骨连结以稳固为主。

1上肢骨及其连结

由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和自由上肢骨(括肱骨、尺骨和桡骨、手骨)组成。

上肢骨一般轻、小关节灵活。

例肩关节,关节头大,关节盂小和关节囊松弛等特点,致使肩关节的运动比较灵活,能作前屈、后伸、内收、外屉、旋内、旋外和环转等运动。

由于关节囊的前下部缺乏肌肉和韧带,关节头易由此脱出,造成肩关节脱臼。

儿童腕骨约在10-13岁完成骨化。

因而应注意儿童的书写和劳动量。

 

图2-4手骨(掌侧观)

2下肢骨及其连结

由下肢带骨即髋骨(hipbone)和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组成。

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粗壮强大,关切牢固,适应支撑体重,并移动身体前进。

髋骨由骼骨、坐骨和耻骨3块骨愈合而成,其愈合一般在20-25岁完全。

因而不要从高往低跳。

3骨盆(pe1vis)是由骼骨、骶骨、尾骨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的一个完整骨环。

具有保护盆腔内的脏器和传递重力的作用。

男、女性的骨盆,由于生理机能的不同,因此在形态构造上有较大的差别。

项目

男性

女性

骨盆全形

骨盆腔的形状

骨盆上口

骶骨

耻骨下角

耻骨联合

高而狭窄

形似漏斗

近似心脏形

较狭长,弯曲度较大

70~75度

狭而长

低面宽阔

成圆桶状

近似园形

较宽短,弯曲度较小

90~100度

宽面短

 

图2-5男女性骨盆

4足弓足骨借关节和韧带连结紧密,使足底形成凸向上方的弓称足弓。

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方向的横弓。

站立时,足部以后方的跟骨结节及前方的第1、5跖骨头着地,从而保证足底支撑的稳固性。

足弓具有弹性,可缓冲行走时对身体所产生的震荡,同时还有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

如果维持足弓的结构过度劳损、先天发育不良或骨折等,均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第二节骨骼肌

运动系统的肌肉muscle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

•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

一肌的形状和一般作用

全身共有600余块,分布在人体各部。

骨骼肌的总重量约占体重的40%

(一)肌的形状。

肌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四种。

长肌呈梭形,中间部肥大,称肌腹,两端为肌头,借腱附着于骨上。

长肌收缩时产生的运动幅度较大,多分布在四肢。

短肌形状短小,收缩时产生的运动幅度小,多分布在躯干的深层。

扁肌的肌腹扁薄宽大,可作整块的收缩,其腱亦呈扁平状,称腱膜。

扁肌多分布在胸、腹壁和背部浅层,除完成躯干的运动外,对内脏还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轮匝肌位于孔、裂的周围,呈环状,收缩时可关闭孔、裂。

肌腹主要由骨髂肌纤维构成,有收缩性。

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无收缩性。

(二)肌肉的配布与运动

1、起止点

肌一般附着于邻近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引起关节运动。

在运动中比较固定的一端称起点,活动较大的一端称止点。

但起、止点是相对的,随着运动情况的变化往往可以变换。

例如,背阔肌起自下部胸椎、腰椎的棘突及髂嵴,肌束斜向外上方,止于肱骨小结节之下,其作用是内牧和后伸上臂;当攀缘时,肱骨固定,起止点易位时,便形成引体向上的动作。

2、协同肌与拮抗肌

•人体的任何运动是多肌肉(肌群)共同作用的结果。

•协同肌:

完成某一活动中,收缩时起相同作用的肌肉,如屈肘动作,肱二头肌与肱肌的收缩都具有屈肘作用。

•拮抗肌:

完成某一活动中,收缩起相反作用的肌肉,如屈肘动作,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肌舒张。

二、全身肌的分布

(一)肌的命名

肌的命名原则很多。

有的根据形状命名:

如三角肌,斜方肌等;有的根据作用命名:

如屈肌、伸肌、展肌、收肌等;有的根据肌束方向命名:

如斜肌、横肌、直肌等;有的根据肌构造特点命名:

如半腱肌、半膜肌等;有的根据肌的位置命名:

如胫骨前肌、肋间肌等;有的根据肌的起止点命名:

如胸锁乳突肌、肱桡肌等;也有综合以上命名原则定名的:

如桡侧腕长伸肌、指浅屈肌等。

(二)全身骨骼肌的配布概况

人体骨骼肌的配布与直立姿势和劳动有密切关系。

如适应人体直立姿势,项部、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别发达;人类上肢适应劳动的特点,屈肌比仲肌较发达,运动手指的肌也较其他动物分化的程度要高。

全身骨骼肌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面肌表情肌,大都配布在口、眼、鼻周围。

起自颅骨,止于面部皮肤,收缩时使面部皮肤拉紧,出现皱褶,改变口裂和险裂的形状,作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并参与语言和咀嚼等活动。

(1)颅顶肌(epicranius)由枕额肌的枕腹和额腹组成。

枕腹很薄,位于枕部,额腹位于额部皮下。

两肌之间以帽状腱膜相连。

二肌收缩时可牵动头皮。

额肌单独收缩可以提眉,并使额部形成皱纹。

(2)眼轮匝肌(orbicularisoculi)位于险裂周围,呈扁椭圆环形,收缩时使睑裂闭合。

(3)口轮匝肌(orbicularisoris)位于口裂周围,呈扁环形,收缩时使口裂闭合。

(4)下唇方肌口裂下方。

拉口角向下

(5)三角肌口裂下方,拉口角向下

三、肌的特性

(一)展长性和弹性

展长性:

一切肌肉均可因外力而拉长。

弹性:

除去外力恢复原状。

•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

(二)兴奋性、传导性与收缩性(选讲)

•兴奋性:

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

•传导性:

肌纤维某一点受刺激引起的兴奋可迅速地传播到整个肌纤维的特性。

•收缩性:

肌纤维缩短并产生力量的机械变化,是兴奋的体现。

•阈强度:

刺激时间不变,逐渐增加刺激强度至找到一个刚刚引起最小收缩反应的刺激强度,这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也称刺激阈值。

•阈刺激:

阈强度的刺激。

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当然也是有效的.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则不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刺激。

•阈值越低,说明组织易兴奋,兴奋性高,反之。

•阈值是测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

神经肌肉标本进行实验

四、肌肉收缩

•收缩--------电变化、机械变化、化学变化

(一)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肌肉受到刺激时,长度变短而张力不变。

如屈曲运动

•等长收缩:

肌肉受到刺激时,长度变短而张力不变。

如用力握拳或尽力而举物不起。

(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单收缩:

当肌肉接受一次刺激后,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

单收缩曲线:

潜伏期、收缩期

、舒张期

•如果给肌肉以连续的刺激,肌肉的收缩情况将随刺激的频率而有不同。

•在刺激的频率较低时,可产生一系列独立的单收缩

•当刺激频率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尚未结束,又开始一次收缩,发生了收缩过程的复合,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其特点是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在描记曲线上形成锯齿形;

•如果刺激频率继续增加,那么肌肉就有可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以前或在收缩期的顶点开始新的收缩,于是产生强大的持续收缩,使描记曲线上的锯齿形消失,这就是完全强直收缩。

(三)肌肉的疲劳

1概念:

由于持久的活动而引起肌肉能力逐渐减弱甚至停顿的现象。

2类型:

●收缩性疲劳:

离体肌肉,由于代谢原料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而引起的肌肉疲劳。

●传递性疲劳:

离体肌肉,神经肌肉点的疲劳而引起的肌肉疲劳。

●中枢性疲劳:

活体内,由于中枢疲劳而引起的肌肉疲劳。

第三节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和卫生要求

一、儿童骨骼的特点与卫生要求

儿童的骨骼比较柔软,软骨多,骨较短细。

青春期前后,软骨渐骨化,至20-25岁骨化完成。

骨的化学性质与成人有较大区别,有机物与无机物比例各一半,至12岁才与成人(3:

7)接近。

这样的骨弹性大、硬度小,可塑性强、易变形。

骨髓在4-5岁前全为红骨髓,是造血器官也是免疫器官。

(一)头颅

以头围的增长代表头颅的发育,其测量法平眉弓及枕骨粗隆处的周长。

头围增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第一年特别是前半年增长最快,六个月头围约为42厘米,以后更慢,10岁约为50厘米。

头围过小及过大均为病理情况,应查明原因及时防治。

  囟门:

在新生儿,组成头颅的的各骨彼此分离,在枕骨鳞部和顶骨之间有小囟门或后囟门;在额骨与顶骨之间是大囟门即前囟门,随着头颅的增长和颅骨的骨化,囟门渐闭合,有的小儿后囟门于出生时已闭合或微开,最迟于生后2~4月闭合,前囟门最迟18个月时闭合,过早闭合或超过18个月未闭合均为异常。

  头围的大小,囟门关闭的早晚在某种程度上与脑的发育及疾病影响有关,囟门关闭过早,头围过小,多见于大脑发育障碍、小头畸形等。

囟门关闭过晚,头围过大多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大头畸形等。

  前囟门饱满或隆起紧张、波动增强可见于各种原因的颅内压增高,前囟门凹陷可见于脱水或重度营养不良。

(二)手骨:

1特点:

新生儿无腕骨,儿童腕骨约在10-13岁完成骨化,女孩较男孩早2年完成。

掌指骨骨化在18岁前完成。

2、卫生要求:

注意安排适当的劳动量,锻炼以促手骨和肌肉的发育,例如拍球、编织、绘画,捡珠子游戏等活动。

(三)脊柱:

1特点:

易受外界影响而变形,S型的生理弯曲一般要在16-17岁才基本定型。

新生儿脊柱无弯曲,随着动作的发展,生理弯曲才逐步形成,婴儿苜先有颈曲,在开始独立支持头部时形成.向前凸起。

在学会站立行走时形成腰曲,也是向前凸起。

3一4岁时有胸曲,向后凸起,这些弯曲开始形成时都不固定,在儿童横卧时便消失,随着年龄的增加,才逐渐巩固。

7岁时颈曲和胸曲才固定,接近性成时,腰曲才逐渐固定。

在14岁以前,椎骨间充满着软骨,约15岁左右,椎骨间出现新的骨化点,椎骨上下出现板状抅,约在20一21岁左右,这些板状物才与椎体结合。

脊柱才最后定型.

2、卫生要求:

根据脊柱发育的特点,儿童如果长期体位不正,特别是坐姿或长期一侧紧张工作可导致脊柱弯曲异常。

因此,幼儿园的老师与家长要特别注意要求儿童端正坐、立、行、走的姿势。

坚持课间操与锻炼,以消除躯干和背部肌肉的局部紧张,注意体育锻炼和劳动的负担量和时间。

此外,还要使课桌椅适合幼儿的身材和要求儿童坐姿绝对正确。

(四)胸骨:

1、特点:

童的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组成,各部连接不巩固,接合较晚,下部一般在约15一16岁,上部约在20-25岁才接合。

2、卫生要求:

儿童的胸骨常因维生素D缺乏,呼吸道疾病或坐姿不正等而导致鸡胸,影响心肺的发育。

因而应注意营养和生活卫生、习惯。

(五)骨盆:

1特点:

骨盆是由髋骨、骶骨、尾骨以及有关的韧带组成。

髋骨又由髂骨、坐骨、耻骨三块骨结合而成。

婴儿出生后,这三块骨是软骨结合,大约在5—11岁,耻骨和坐骨逐渐

形成骨性结合,在青春发育后期15-19岁,髂骨与坐骨的软骨才出现骨化点,它们完全骨化约在19—24岁,是人体骨骼中骨化较迟的部位。

2、卫生要求:

儿童在发育时期,不正确的跳跃和不良姿势可使骨盆的骨质撕裂。

尤其是女孩,常会使骨盆发生移位造成盆腔出口缩小,影响以后生育。

儿童少年穿高跟鞋也会影响骨盆的发育。

二、儿童肌肉的特点与卫生要求

组织柔嫩,肌肉纤维较细,水分多,蛋白质、脂、糖、无机盐等少。

因此,儿童

肌肉柔软松驰,能量贮备差,富弹性但肌力弱。

耐力较差,易疲劳。

儿童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和屈肌发育先,小肌肉和伸肌滞后,例3-4岁可熟练走路,但因手部细小肌肉未发育,画直线有困难;4-5岁前臂肌已发育但手指肌未发育不能守成细致工作,5-6岁手指肌肉开始发育,可拍球、画图等,但不能写很小的字。

6-7岁,逐渐发育,通过训练促进发育,11岁后,小肌肉急剧发育,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提高,可完成细致工作。

为适应骨的伸长,青春期前肌以增长为主,青春期后以增粗为主,肌力逐渐增加。

总体讲,儿童的肌肉发育处于主要增长的阶段,易疲劳,虽新陈代谢强疲劳易消失,应组织儿童锻炼、运动,增加肌力,但不应超过他们肌肉负担量,各肌注意负担均匀化,并考虑休息和速度。

〖复习题〗

1、简述骨的分类、结构和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的年龄差异

2、关节的基本构造有哪些?

什么是脱臼?

2、简述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及其生理意义?

3、简述足弓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4、试述儿童运动系统的骨骼发育特点与卫生要求?

5、试述儿童运动系统的肌肉发育特点与卫生要求?

6、名词:

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收缩性肌疲劳、中枢性肌疲劳、传递性疲劳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