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7749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docx

《高三历史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docx

高三历史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整理

江苏省建湖县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建湖县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建湖县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无答案)的全部内容。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本专题主要学习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意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这一光辉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二、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三、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四、七十年代末到现在.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考点】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知识梳理】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略)

1、背景: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就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十个国家建交。

2。

1949年12月,毛泽东率团出访苏联,双方就各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会谈。

3。

1950年1月,周恩来总理出访苏联,2月14日,中苏签订《》,该条约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史料链接:

材料1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读史感悟

①新中国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的?

③从中可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

(2)为和为,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目的)

(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就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提出.

3、主要内容:

、、、

、。

4、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3)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史料链接: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第3集

读史感悟:

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

根据材料一、二列出其内容。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背景:

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2)会议召开:

中、英、美、法及有关国家年4月在瑞士的举行举行外长会议。

(3)目的:

(4)结果:

最终达成《》,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

(5)意义:

①这是新中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并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②进一步。

2、万隆会议:

(1)背景:

(2)会议召开:

年4月,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举行。

(3)内容:

讨论。

(4)结果:

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

(5)意义:

①这是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②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保卫,增进各国人民间的精神,被人民誉为“”.

知识链接“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①目的:

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

②含义:

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③作用:

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

 

巩固练习姓名

1.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后来措辞有所修改的是()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极大提高了我国外交的国际地位B.打开了国际关系的新局面

C.成为亚非地区外交的基本原则D.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4.最能体现“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是()

A、不同美国建交B、同印度、瑞士等国建交

C、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D、参加亚非会议

5。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D、中美谈判

6。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B。

第26届联合国大会C.亚非国际会议D.日内瓦国际会议

7。

万隆会议上,中国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

C、“平等互惠”D、联合反对殖民主义

8.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9.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

社会的普遍认同,当时提出该原则的主要背景是()

A。

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

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D。

西方殖民国家对会议的阻挠和破坏

10。

有关1955年亚非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②与会国之间存在矛盾分歧

③中国对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④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会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11。

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一度出现了尖锐复杂的斗争,这主要是因为()

A、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B、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会上进行破坏

C、亚非新兴民族国家缺乏团结斗争的精神

D、少数国家在发言中影射攻击中国

12。

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①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

③加强亚非国家的联系④消除与会各国的矛盾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3.建国以后的外交政策和理论中,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

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三个世界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14.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中这段话是谁在哪次会议所讲的?

 

(2)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3)“求同存异”中的“同”在这次会议中应该如何理解?

“存异”又指什么?

 

(4)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