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6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7714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6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选修6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选修6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选修6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选修6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6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docx

《选修6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6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6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docx

选修6专题十二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1古雅的昆曲

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

1.昆曲:

原称昆腔,明末发展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2.水磨腔: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

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

为改变演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二、“花部”与“雅部”之争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

昆曲为“雅部”;而昆曲之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种类繁多,统称“花部”。

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

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压制“花部”。

但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轻歌曼舞、一唱三叹的昆曲,在花部的冲击下,逐渐被观众抛弃,而日趋衰落。

———[名师点拨]———————————————————————————

 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干预能够暂时压制一下花部,但却改变不了群众厌恶昆曲,欢迎乱弹的意愿。

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

—————————————————————————————

三、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

1.形成过程

(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再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

(2)明初,被正式称为“昆山腔”,腔调悠扬流畅是其灵魂和标志。

(3)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在曲调演唱上,注重“布调收音”;在曲调运用上,强调宫调、板眼和平仄;在乐器伴奏上,增添琵琶、三弦、筝等弦乐伴奏。

(4)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昆曲登上戏曲舞台:

(5)万历末年,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的称号。

(6)明末,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7)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兴盛

(1)时间:

从明朝万历至清朝乾隆末年。

(2)表现:

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

三是折子戏的出现。

3.衰落

(1)作品脱离生活实践,脱离舞台实践,戏词追求典雅深奥,唱腔讲究悠扬婉转。

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表现力,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就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昆曲脱离人民群众是它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2)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从而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这是它能够在花、雅之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

———[名师点拨]——————————————————————————————

 昆曲产生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即昆腔的形成、昆腔的革新和昆腔登上戏曲舞台。

昆腔登上戏曲舞台,标志着昆曲的诞生。

——————————————————————————————

四、“近代百戏之祖”

 昆曲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1)脚色制:

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脚色最基本的类型为“生、旦、净、末、丑”五种,其他脚色实际上都可以规范到这五种行当中去。

(2)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

昆曲一登上戏曲舞台就受到文人青睐。

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对于规范、发展、繁荣昆曲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文人创作的昆曲戏剧过分追求文词的典雅深奥,唱腔的悠扬婉转,脱离舞台实践,案头化越来越明显,给昆曲日后的衰落播下了不良的种子。

(3)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

这种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各剧种的戏剧结构,都受它影响。

(4)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

这跟角色制有很大关系。

角色制促进了演员技艺的发展,有些演员技艺独特精湛,深受观众喜爱,成为红极一时的主角。

戏班就以他们为主,组织演员为主角配戏。

主角的技艺、风格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走红,最后形成独特的流派。

昆曲这种演员组合体制,对其他各剧种都有影响,使之流传至今。

[史料一]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它在明朝中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各种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探究] 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昆曲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 顾坚始创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魏良辅革新昆山腔,使其具备登上舞台成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梁辰鱼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曲舞台并获得成功,昆曲诞生了。

[探究] 从昆曲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看,昆曲的特色是什么?

[提示] 昆曲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昆曲戏词典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所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

[史料二] 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

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

[探究] 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中叶以来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

[提示] 昆曲创作脱离舞台实践;新戏曲(花部)贴近百姓生活,冲击昆曲。

———————————————————————

昆曲独特的艺术特色

1.昆曲的曲文和曲牌:

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2.昆曲的音乐和唱腔:

昆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弦乐和打击乐,而这也为后来其他戏曲继承。

3.昆曲的舞台表演

(1)脚色:

中国戏曲艺术的人物分类,即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

(2)严格的程式化:

昆曲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

(3)昆曲的脸谱和戏装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1.在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有“近代百戏之祖”之誉的戏曲品种是(  )

A.元杂剧      B.昆曲

C.明传奇D.京剧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2.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其中“花”是指(  )

A.昆曲

B.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C.京腔

D.秦腔

解析:

选B “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等。

“雅部”是指昆曲。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昆曲源自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在江南流传,万历、嘉靖年间达到鼎盛,著名曲目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

昆曲集音乐、表演、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在唱腔、配乐、舞蹈、唱词方面均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明清之后的很多戏曲都借鉴昆曲的形式,吸取养分,说昆曲是百戏之王、百戏之师,丝毫不为过。

正是由于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乃至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方面的卓越地位,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19个项目位居榜首。

昆曲是一门盛行于士大夫阶层的高雅艺术,曲腔哀婉,文字洗练,意境幽深,明代高雅的士大夫阶层给与昆曲强有力的文化底蕴支撑。

乾隆年间,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

乾隆嘉庆年间昆曲作品多为文人学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逐渐脱离群众,日趋衰落,而地方戏虽然不如昆曲高雅,但音调优美,语言通俗,表演生动,极受人民群众欢迎。

虽然建国后我国也成立了昆剧院对昆曲继承发展,但是由于昆曲的唱词过于陈旧,曲风很难满足现代观众口味,当今昆曲在我国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昆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保护传承发扬昆曲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由于昆曲阳春白雪的表现形式,培养持久的生存土壤又异常艰难。

因此如何保护、发展这一濒危的传统文化,是一项很迫切的课题。

(1)根据所述材料概括昆曲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2)乾隆嘉庆年间昆曲在与地方戏争雄中趋向衰败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问,要利用好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过程主要从兴起、鼎盛、衰落、恢复等几个角度思考。

(2)问,从昆曲本身以及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答案:

(1)元末明初流传;万历、嘉靖年间鼎盛;乾隆年间受到挑战;乾隆嘉庆年间日趋衰落;建国后得到继承发展;当今面临危机和困境。

(2)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或:

戏曲艺术要重视面向人民大众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要重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

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一、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从历史的角度: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

创造了脚色制、有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形成演员组合体制。

2.从现实的角度,昆曲对后世中国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二、昆曲的拯救与保护

1.拯救措施

(1)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做过重要指示。

(2)1957年成立北方昆曲剧院,培养专业演员。

(3)许多昆曲艺术家和剧作家努力挖掘传统剧目,按照时代精神创新,为保护昆曲艺术做出实际贡献。

2.面临问题

(1)人才匮乏:

从业人数少;从事昆曲理论研究和剧目整理、抢救的人才非常匮乏。

(2)资金短缺:

国家每年下拨的经费仅够支付从业人员的人头费,根本无法支付研究、继承和发展的费用。

(3)剧场不足:

能够上演戏曲的剧场现今多已破烂不堪。

(4)昆曲改革的问题:

“昆曲叫好不叫座”的怪现象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史料一]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

“让年轻人一生之中至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

”“《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

”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根据报刊摘辑

[史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

[提示] 

(1)白先勇强调按正统、正派、正宗的原则进行演出,以“青春版”的包装吸引现代广大群众,通过非正规教育及改革创新来传承,这种做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精神和要求,是拯救和保护昆曲的一种有益尝试。

(2)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的同时,还需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对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甚至反对不必要的“修复”。

———————————————————————

昆曲具备的独特而高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在文学修养上,昆曲融汇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多种文学形式,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刻、情感和义理交融。

尤其是题材较多取自传统文学名著,如《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具备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

2.在唱腔曲调上,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在节奏、主旋律、发音吐字上搭配控制有序,声腔缠绵婉转、妩媚清丽,富有很强的美感。

3.在表演技巧上,唱、念、做、打具备一体,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将舞姿融入唱腔中,既突出了主题塑造,又给观众美的艺术享受。

昆曲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1.明代中叶,昆曲兴起并逐渐成为戏剧主流。

在江南,不仅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厅堂也成为表演场地。

代表作品《牡丹亭》描述了女子追求自由爱情等内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昆曲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②江南经济繁荣有利于昆曲的发展

③戏剧作品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

④今天的京剧就是由昆曲发展而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选C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故①错误;按题目所述,明代中叶的江南,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为昆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故②正确;传统的理学束缚人性,三纲五常对女性、对自由爱情的束缚是常态,这些在《牡丹亭》中遭到了挑战,故③正确;京剧是在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故④错误,选项C符合题意。

2.昆曲虽已登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它的生存和发展却面临一些困难,要保护和发展昆曲,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

①人才匮乏②资金短缺

③剧场不足④昆曲改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选A 昆曲在发展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和研究匮乏、资金短缺以及剧场不足的问题,同时昆曲虽然旋律优美,但唱词艰深,现代观众大多听不懂,面临改革创新的问题。

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

“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

”《人民日报》随即在头版头条发表专题社论,盛赞《十五贯》演出成功。

昆剧艺术和浙江昆剧团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地方成立了昆剧专业演出团体。

昆剧这一曾濒临绝唱的古老剧种,终于在新中国迎来了艺术振兴的一片艳阳天。

——摘编自《昆曲与浙江》

材料二 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被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的艺术成就和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为世界所认识和赞赏,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摘自《国家昆曲艺术抢救、

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昆曲成为世界“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理由。

解析:

(1)问,材料一体现《十五贯》的创新既受到人民欢迎也得到国家重视。

(2)问,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也是“近代百戏之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答案:

(1)《十五贯》按照时代精神传承创新,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艺术性,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使昆曲艺术得到新发展。

(2)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昆曲的文化价值和保护

1.价值: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学之大成的代表品种。

是“近代百戏之祖”。

中国近代众多戏曲剧种都从昆曲中直接继承了很多东西,如脚色制、剧本结构、表演程式、以至服饰、脸谱、道具等。

2.保护:

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加深从上到下,整个中华民族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转化为自觉、积极保护昆曲的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针对训练]

 昆曲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庙时,始特设玉熙宫,近侍三百余员,兼学外戏。

外戏,吴地曲本戏也。

光宗喜看曲本戏,于宫教习戏曲者有近侍何明、钟鼓司郑隐山等。

——(明)史玄《旧京遗事》

材料二 伯龙雅擅词曲,所撰《江东白芝》,妙艳时人。

时邑人魏良辅,能喉转声音,始变弋阳、海盐为昆腔,伯龙填《浣纱记》付之。

王元美(世贞)诗“吴阊白面而冶游儿,争唱梁郎雪艳词”者是也……传奇家曲剧本,弋阳弟子,可以改调歌之,惟《浣纱》不能,故是词家老手。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材料三 昆曲与明清人士关系密切之表现的最关键处,还在于它脱开‘案头’,以‘活态’的形式渗透于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场上’,双方形影不离,相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昆曲艺术》

材料四 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

……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

——白先勇《昆曲的普及教育》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昆曲得以发展的因素。

昆曲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符合哪项申遗标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昆曲长期衰微的原因。

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该如何振兴昆曲?

解析:

(1)问,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光宗喜看曲本戏,于宫教习戏曲者有近侍何明、钟鼓司郑隐山”、材料二“传奇家曲剧本,弋阳弟子,可以改调歌之”、材料三“与明清人士关系密切”等信息归纳;第

(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因素:

昆曲艺术家的改革和创新;昆曲演员对精湛技艺的追求;统治者的喜爱;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

标准:

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原因:

昆曲脱离人民群众;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

振兴:

创新,给昆曲注入新的活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

1.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是在(  )

A.唐末         B.元末

C.明末D.清末

解析:

选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昆腔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2.人们常常这样评价昆曲的历史:

“乾嘉以前有戏有曲,嘉道之际有曲无戏,咸同以后无戏无曲。

”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屡次大兴“文字狱”

B.鸦片战争后,外国文化的冲击

C.“西学东渐”潮流的影响

D.社会衰败,经济停止发展

解析:

选A 清朝的“文字狱”严重影响了昆曲的创作,以致走上脱离现实,因循守旧的路子,活力渐失,因而日益衰落。

故选A。

3.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演员分工,称“脚色”,脚色各有名目,在戏曲中扮演男主人公的称为(  )

A.生B.旦

C.净D.丑

解析:

选A 在戏曲中,一般称男子为“生”,称女子为“旦”;称制造事端、离乱人物的为“净”,称打岔、科诨的人物为“丑”。

4.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

其戏剧结构为(  )

A.“合——离——合,双线交叉”

B.“离——合——离,双线交叉”

C.“合——离——合,双线平行”

D.“离——合——离,双线平行”

解析:

选C 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

剧情始于聚合的生、旦,因净生事而使生、旦隔离,产生戏剧矛盾。

在这个阶段中,生、旦各有一条行动线索,充分展开,发展剧情,最后归于生、旦之重合。

这就是“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

5.昆曲在演出的时候,其中的“末”这一脚色需要(  )

A.能文善唱,扮相俊美B.唱腔粗直,动作勇猛

C.涂抹花脸,诙谐滑稽D.口齿清楚伶俐

解析:

选D A项是扮演生、旦的演员;B、C两项是扮演丑、净的演员。

扮演末的演员,需口齿清楚伶俐。

故选D。

6.昆腔的灵魂和标志是(  )

A.腔调豪放大气B.腔调悠扬流畅

C.受昆山人欢迎D.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解析:

选B 根据所学基础知识,明确昆腔的艺术特点,即可选择正确答案。

7.世界上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是(  )

A.京剧B.吕剧

C.黄梅戏D.昆曲

解析:

选D 根据所学基础知识,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地位非常重要。

8.近日,研究者陈景元重申了他坚持四十年的看法,“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芈月”,这一观点引起各方热议。

有学者指出“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事情,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对此,史学研究应遵循(  )

A.考古资料是唯一证据B.专家观点是主要依据

C.史学争鸣是必要途径D.小心求证是重要手段

解析:

选D 考古资料不是唯一证据,故A项错误;专家观点也有主观性,不是主要依据,故B项错误;史学争鸣不是必要途径,故C项错误;史学研究中出现争议,要通过求证解决,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9题13分,第10题13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百姓厌昆腔,喜乱弹盖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

其《琵琶》《杀狗》《邯郸梦》《一捧雪》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如《西楼》《红梨》之类,殊无足观。

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清)焦循《花部农谭》

从材料可以看出昆曲的弱点有哪些?

花部戏剧的优点有哪些?

(13分)

解析:

阅读材料从中获取信息,“喜乱弹盖吴音繁缛”,是指片面强调节律;由“农叟渔夫”等可判断其优点是亲民。

答案:

弱点:

片面追求旋律和音乐的表现力,却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优点:

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从而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这是它能够在花、雅之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较大的声腔剧种,很多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列举在昆腔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人物。

(6分)

(2)昆曲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7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1)问,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列举。

(2)问,从昆曲自身发展及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

(1)元朝末年,南戏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

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使昆腔具备登上舞台的条件。

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昆曲登上戏曲舞台。

(2)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