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7616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诗歌鉴赏复习教案docx

第18讲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鉴赏

模块

分值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古诗文鉴赏

6

5

5

5

5

5

 

年份

题量

分值

考点

题型

2014

2

5

意向、艺术特点赏析

填空、简答

2015

2

5

信息提炼、情感赏析

填空、简答

2016

2

5

意向、动静手法赏析

填空、简答

2017

2

5

情感概括、内容分析

填空、简答

2018

2

5

意向、衬托手法赏析

填空、简答

2019

2

6

意境、情感赏析(对比)

填空、简答

【考点分析】

古诗词鉴赏是作为必考题每年都会出现,古诗词鉴赏主要是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家风格等进行高层次的分析评价活动。

考查范围广,灵活度强,难度较大,要求较高。

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诗歌内容(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等)、思想情感(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等)的分类整理,争取从常考的内容上进行有效把握;其次,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题时,我们可以从从诗词的标题、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诗词所选取的意象、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作者的人生经历、诗词中典故的含义、诗词的注解等方面进行突破。

诗歌鉴赏手法梳理

一.表现手法

1.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

(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

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

联想和想象。

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

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2.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

(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

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3.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

(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

(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

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5.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

(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6.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

(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

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2.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

3.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

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人拟成花。

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

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

"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例3: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

例4:

“橘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勺啬”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橘橹代战船。

例5: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酬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泰山啊你究竟怎样?

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7.反问:

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8.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例: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

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9.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例1: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例2: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疽'(《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四.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

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

虞世南的《蝉》:

“垂备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真题拾遗】

2014年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月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①螺川:

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

②棹(zhao):

船桨。

③孤亭:

这里指螺江。

诗人:

王猷定(y6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

(2分)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2分,写出一个得1分,写出两个的2分)

(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

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试题解读

考查古诗词赏析,

(1)题考查诗中意象,找出诗人出发很早的自然景物即可。

(2)题考查情感理解,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

2015年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⑴

(2)两小题。

(5分)

九日寄子约©

[明]皇甫坊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气

乱后书来少,霜前落木多。

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

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

指代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做官。

(1)从这首诗、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中的“九日”是指节。

(2分)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1)登高、望远重阳(2分,各横线1分)

(2)“少年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

(3分。

结合诗句分析,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九日”,指的是重阳节九月初九。

这一天,我国有登高望远、怀念亲人的

习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情深,溢于言表。

而皇甫沆的这首《九日寄子约》,则更加复杂深沉。

2016年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

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②偏知:

才知.③驼褐:

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参考答案

(1)春天;秋天。

(2)《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

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试题解读

本题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

L)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由“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两句知道此时的季节是春天;②由“露侵驼褐晓寒轻”与“稻田深处草虫鸣”两句知道此时的季节是秋天。

(2)本题考查的是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

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2017年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孙

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的态度。

(2分)

(2)《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

请作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1)孤寂批评

(2)通过手指冻僵、呵气取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寒地冻、残月在天、船上积雪斑驳的环境描写,表现渔家为生计奔波劳作的艰辛。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古诗鉴赏能力,

(1)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第一篇从“孤”“独”等词语中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来,第二篇从“不解”“好作”可以看出作者的不满。

(2)题考查内容是诗的表达技巧一一描写。

“描写”属于表达方式,本题技巧的判断对语文基础不牢固、知识点不系统的考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其实,这个手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也会不时提到,但容易被忽略;答题时要注意把诗中运用了这个手法的句子赏析出来,并写出用这种手法的效果。

2018年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峡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峡(ji)蝶:

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

三宇,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分)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

(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2019年

2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题。

(6分)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

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

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2分)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4

分)

参考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试题解读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1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

“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模拟演练】

练习一

1.阅读下文,完成第1题(5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①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前!

【注】①“六幺”即"绿腰”,曲调名。

“拍”,歌的节拍。

(1)“堤上游人逐画船”,“逐”历来被人称道,请说说其妙处。

(2分)

(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3分)

练习二

2.阅读下文,完成第2题(5分)

除夜二首(其一)

宋/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释】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

(1)诗歌一二句“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分)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练习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3题(5分)

寻陆鸿渐不遇

唐•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欲去问西家”中的“问”字可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分)

(2)本诗运用侧面描写烘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就此作具体赏析。

(3分)

练习四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5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

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懈吾民之愠兮”。

(1)前三联写出了孤桐哪些特点?

(2分)

(2)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练习五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⑴⑵两小题。

(5分)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注解】:

①汀洲:

水中可居之地,指鹦鹉洲。

②楚客:

指到此的旅人。

夏口古属楚国境。

③孤

城:

指汉阳城,城后有山。

④角:

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

1.第二联通过对渡鸟、秋水的画面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2.结尾两句是点睛之笔,“忧”“怜”二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练习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硬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唐•岑参

 

[注]①5«[qi]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磺,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

②寻河:

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胡沙费马蹄”中的“费”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分)

(2)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练习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山馆

北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①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

残菊绕墙飞。

【注释】①畲田:

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1)诗歌首联、颔联描写的景物具有、的特点,以此来烘托诗人当时的情感。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练习一

1、(5分)

(1)“堤上游人逐画船”,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

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2分)

(2)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

(3分。

结合词句分析,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练习二

2、(5分)

(1)凄凉、孤苦(2分,一点1分,有欠缺酌扣)

(2)“多事”“随节换”写出诗人曾经遭逢战乱、亡国南渡的无奈和感伤;“聊堪喜”写出诗人漂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