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7453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二章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第二节文学作品阅读练习

(带“★”的题为“理解能力”专项训练题目)

(一)童真(2016·)(改编)

刘继荣

①女儿从小不认生,觉得满世界皆是可亲之人,见谁都笑。

有一次,我在街边的瓜果店买桃子,没零钱,卖瓜果的不以为意:

“下次补吧,大家都认得你,你是那个小酒窝的妈妈。

”我先一愣,然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女儿的人缘有这么好。

②我有些忧心忡忡,孩子总那么憨,像个不长心眼儿的小糖人儿,万一遇着个歹徒怎么办?

回家后,我细细教导了女儿一番,教她如何防范陌生人,她正在吃桃子,满脸桃汁,只管咿咿唔唔点头,也不知记住没有。

③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逛早市。

这一路上,女儿结识了好几个朋友,甚至还得到一名穿超人斗篷的小男孩的邀请,两人打算下午一起去广场玩,而且不带家长,小孩子可以在一秒内信任对方,大人就未必了。

超人的妈妈尽管面有难色,但拗不过儿子,答应了。

婆婆则在我耳边嘀咕:

“不知根不知底的陌生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出去玩!

再说两个人都指甲盖那么大,没有大人跟哪行啊!

”我朝老人家挤挤眼,叫她先别反对,我自有主意。

④下午,女儿准时出门,我悄悄尾随,小超人已到广场,他们荡秋千,滑滑梯,又看了一会儿别人放风筝。

很快,我发现小男孩的妈妈也尾随其后,我们两个会心一笑,分别躲在隐蔽处,忠心耿耿地做保镖。

荡秋千时,女儿险些翻下吊椅,幸亏小超人手快扶住了她,但脑袋似乎还是被磕了一下。

我当时几乎要挺身而出,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女儿只摸了摸头,开心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哭!

⑤他们在人群里悠闲地逛了一会儿,又去看月季花,花圃边的长椅上,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妹妹不理会妈妈的劝阻,揪下自己的鞋子扔进草坪。

他们帮忙捡回来,小妹妹觉得有趣,立刻停止哭闹,一遍一遍扔鞋,他们也当作有趣的游戏,争先恐后去捡。

旁边有个老太太竖起大拇指:

“三兄妹好和睦,相亲相爱一家子”我窃笑:

这是相亲相爱陌生人啊!

⑥黄昏时,两个小人儿挥手告别,各自回家,我们两位家长也暗暗点头告辞。

这时,空荡荡的路上,突然走过一个陌生男子,身材高大,语调温和,他与女儿攀谈起来,问她几岁了,家住哪里,上小学还是幼儿园。

女儿似乎毫无戒备,一一告知,好像还顺口说出一连串电话号码。

我心中惴惴不安,靠近两步,准备随时现身。

⑦那陌生男子又问女儿,为何单独走路,爸妈在哪里?

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

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

此时,陌生男子从背包掏出一把玲珑的小红伞,向女儿比比画画,我心咚咚跳叫自己沉住气,看看女儿会怎样应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那陌生男子硬是将小伞塞入女儿手中,两人开始拉扯退让。

我赶紧走过去,还未来得及出声,一名推婴儿车的女子忽然走过来,正是广场上扔鞋小妹妹的妈妈。

她挡在陌生男子面前,质问他意欲何为。

陌生男子大窘,举起小伞叫我们看,上面印着广告有家新开张的甜品店儿童节大酬宾。

他解释,因为小女孩实在太可爱,忍不住多聊了几句,所以才造成一场误会。

⑨女儿对尴尬的陌生男子说:

“叔叔,我想要两把小伞。

”我颇为疑惑,男子开心相赠,还给婴儿车上也插了一把,我心里暗自决定,下周带全家人去这家店里吃甜品,女儿看着熟睡的小妹妹,惊喜地说:

“这是扔鞋的小妹妹。

”推车女子莞尔一笑:

“真是有缘。

我生怕你遇到了坏人呢。

⑩到家后,我崇拜地问女儿,为何能这么聪明地应对陌生人。

女儿骄傲地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经常讲,还请警察叔叔在课堂上演练,她做得最好啦,但我仍有疑惑:

“那你为什么把地址和电话都告诉他了?

”女儿得意地笑道:

“我说的全是舅舅家的,坏人一定找不到我的!

”全家人哄哄大笑。

有这么一个外甥女,舅舅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问女儿:

“你为什么要两把小伞?

”她回答:

“昨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叫黄丝丝,总是哭,不说话也不玩。

我送一把小伞给她,她就会笑的。

我的心忽然感到无比欣慰。

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

这份童真与善良我曾经是那样的熟悉,而现在又是如此的陌生。

只是,欣慰之余,我内心却又是一丝沉重,如鲠在喉:

天真的女儿在应付“陌生叔叔”的时候,是如此老练,如此“聪明”,这让我心中又多了一份陌生,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也许,面对陌生的童真,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文有改动)

1.初读课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4分)

地点

情节

心情

街边瓜果店

买东西得知女儿人缘好

早市

女儿得到小男孩邀请

心中为难

广场

女儿险些翻下吊椅

女儿与陌生男子攀谈

惴惴不安

家中

无比欣慰

2.细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0分)

(1)文中说“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

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我”为什么会“又惊又喜”?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为第⑦段的结尾补上适当的内容。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陌生的童真”的含义。

文章第段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请写出你对此问题的看法和理由,并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感悟。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集中营的课堂(2015·)

程刚

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

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

“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

”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

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

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

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

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

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

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

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

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

“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

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

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

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

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

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

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

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

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

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

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

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

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

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

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

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4分)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1)

集中营里面

高潮

(2)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一)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

“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

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

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的题为“概括能力”专项训练题目)

(三)断头树也有春天(2016·)

[英]珍·古德董晨晨编译

①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英格兰伯恩茅斯的家中,抬头就能望见窗外的几棵树。

其中一棵山毛榉树是我的最爱。

小时候,它的树枝便是我最好的椅背,倚着它,我读完了《人猿泰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

②山毛榉树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在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我每天都会轻唤着它的名字,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说给它听。

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

【A】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

刮大风的时候,我搂紧它的臂膀,随它一起在风中摇晃。

③每当我徘徊在一棵大树下时,我总是惊叹于树里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枝经受了多少载的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

我们所能看到的地面上的部分,只是树的一部分,在那深不可及的地下,埋藏着它最深沉的心事和渴望。

【B】也许是与树接触久了,我似乎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另一个世界。

④“幸存者”是一棵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的豆梨树。

20世纪70年代起,它就被栽植在世贸中心5号楼附近,用年年绽放的白色小花,为水泥世界里的人们送来春的讯息。

与同伴一样,它也被埋在了倒塌的双子塔下。

⑤一个月后,清理残骸的工人发现了它。

彼时树已经被“肢解”——水泥碎块砸得它“身首异处”,剩下的树干被烧焦,树根严重受损。

人们把它送入纽约公园的苗圃。

⑥苗圃的管理人员告诉我,第一次看见这棵断头树时,他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方法让这棵树起死回生,他没想到去掉了表层烧焦部分的“幸存者”,竟在苗圃的优质土壤里生根了。

⑦“幸存者”注定拥有不平凡的生命。

2010年春天,一场可怕的风暴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席卷了“幸存者”所在的区域。

风暴过后,“幸存者”已有部分树根裸露在外,苗圃管理人员给“幸存者”又做了一次大手术。

⑧起初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把树枝抬起来一些,让树干跟地面依然保持一定的角度,在根部堆上覆盖物和肥料。

他们甚至不敢直接给树浇水,而是每天轻轻为它洒水。

几周后,“幸存者”再次起死回生。

⑨2010年12月,“幸存者”被移回发现它的地方。

“9·11”纪念馆的设计负责人说,最初一些人反对将“幸存者”移回来,认为原址上种满了新树,而“幸存者”作为唯一的豆梨树,会破坏园林景观的对称性。

事实上,作为世贸中心遗址上唯一幸存的生命,人们纷纷来与它合影,将象征着感恩、鼓励、关爱的蓝丝带系在它的树枝上。

⑩四月一个清冷的早晨,金色的阳光包围在它的四周,我看到的是一位戴着光环的精神领袖。

站在为保护它而设立的护栏外,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

它的花期已过,枝头略显寂寥。

但就在我站了很久,准备离去时,惊喜出现了:

我突然看见三朵小小的白花挤在一起,藏在枝叶深处。

它仿佛在告诉人们:

“不要伤感,只要还有希望,哪怕受尽伤害,哪怕春已远离。

(选自《环球时报》2015年3月18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①②两段详细写了山毛榉树,而全文的主角却是“幸存者”。

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①②段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1)请结合第②段品析A句。

(3分)

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③段B句中“树的语言”具体指什么?

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断头树也有春天”含义的理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本文和链接,以“生命的不平凡”为主题写一段话。

(不少于80字)(6分)

链接: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冰心《谈生命》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2016·)

阎连科

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

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

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

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

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

我要到外面世界去。

我要到外面世界走走和看看。

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

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

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

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

这首诗,有啥意味儿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

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

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

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

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

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

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

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

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

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

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

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

我待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

“你怎么在这儿?

“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

“走,我们回家吃饭去。

午饭都错过时辰了。

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

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我又被送回田湖了。

一场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

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

现实总是比梦想和理愿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胳膊大唤了。

我的少年就这样了,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

可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

(节选自《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有删减)

★1.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出走经历。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出走的经过。

(6分)

“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