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7320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1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docx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复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docx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

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类型:

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

它是地表各组成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4.土地资源类型:

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

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5.土地分级:

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6.土地分类: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

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7.土地利用现状:

是人类长期利用、改造土地资源的结果,能比较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土地利用的本质特征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差异,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8.土地评价:

是指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9.分等定级:

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土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10.土地资源核算:

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土地资源,在合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统计和核算,确定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及其平衡状况与投入产出效益的行为。

11.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实质上并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

12.土地利用:

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13.土地利用区划:

是在充分了解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演变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域性差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及布局进行分区。

14.土地利用规划:

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

16.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解决某项用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

17.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18.土地资源功能冲突:

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多种利益主体,当各利益相关者为满足其各种需求,通过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强度和数量、土地投入物品和劳动的种类和规模等进行调节,导致一些功能被压缩而另一些功能被充分挖掘,使得需求没能得到全面均衡的满足,严重时会对某些功能的持续发挥造成短期内无法恢复的伤害,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土地资源功能冲突”

19.土地资源功能协调:

对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进行统筹安排。

20.土地开发:

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以提高土地利用深度并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21.土地退化:

土地利用条件变坏,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完全丧失。

22.土地整治: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23.土地整理:

对土地利用状态的重新组织。

24.土地资源胁迫:

自然界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

25.土地资源安全: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

二、简答题

1.土地的属性

土地属性:

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

2.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多样性原则:

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

综合性原则:

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等。

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

因此,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原则:

一个系统是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如图。

在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地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投入之比。

相对性原则: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土地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

为了不同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这样处理使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等级的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的结论是相对一定地区而言的。

可比性原则:

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的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

限制性原则:

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

所谓限制性,是指土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种作物在某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30ppm,而实际土壤中l0ppm,那么由于速效磷含量太少吸收不到充足的磷

(1)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

外业调查与内业分析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土地资源评价的技术方法:

定性;定量。

定性法:

常常参照当地土地使用者的意见,结合评价者的专业能力和经验,确定各类土地的适宜性、等级高低和生产潜力。

定量法:

运用各参评项目所提供的数量指标、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性状要求的比较,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选择的可能性,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获得评价单元数量化等级数值,计算结果作为定级的依据。

①数值法:

相加法:

P=A+B+C,相乘法:

P=A×B×C,更复杂方法:

P=AB×C×D其中,P表示参数值,或指数,A、B、C、D土地的某些特性如:

土层厚度(不同的分数)②数理统计模型:

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3.土地资源类型的种类及其划分依据

划分依据:

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分类。

4.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

(1)经济特性。

①土地自然生产潜力:

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②土地经济生产潜力:

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影响因素:

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2)社会特性。

土地的天然价值:

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

土地附加人工价值:

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

土地的稀缺价值:

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资源,其价值越高。

正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3)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

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土地自然区位:

即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

土地经济区位:

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

土地交通区位:

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和费用三方面来反映。

①整体性:

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

人类不可能改变一种资源或资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成分,而同时能使周围的环境保持完全不变。

②生产性:

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

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

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③面积的有限性:

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因而,人们一方面要珍惜和合理每一寸土地,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减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④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一块土地的绝对位置(经纬度)的固定性,包括地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空间。

(2)各块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的固定性。

(3)每一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构成,一般来讲,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基本上也是固定的。

⑤动态性:

土地的时间变化又与空间位置紧密联系,因为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质的变化状况是不相同的。

⑥土地资源的再生性: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

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即“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土地对于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⑦多用途性:

它既是农业生产资料,又是人类活动空间;既可作为农用,又可作为城建、交通、国防、旅游等非农业利用。

5.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①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

②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

③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

④土地生态环境脆弱

⑤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

⑥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⑦林地面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⑧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

a、耕地质量下降;b、水土流失严重;c、土地沙漠化严重;

⑨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6.土地类型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分类的对象:

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一般而言,研究任务愈是笼统,范围愈是广泛,采用的土地单位的级别就应愈高。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

在确定分类对象之后,接着要恰当地确定分类的依据和分类指标。

分类的依据和指标要力求能客观反映研究区的土地分异规律,因此要对所有土地分异因素进行仔细分析。

(3)方法:

土地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占有资料不同,拥有的技术手段不同因而他们各自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

概括起来可分为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和参数法。

①顺序法:

按基层、中层、顶层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

②两列指标网格法:

主要用于土地点的分类。

画出纵、横坐标,在纵坐标上表示地貌,自上而下依次列出从高处到低处的地貌类型;在横坐标表示植被和土壤类型,自左至右依次列出湿生至旱生类型。

纵横两列交叉构成一个网格,便构成分类系统。

③路线考察法:

在研究区范围内选定几条代表性路线,并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绘制若干可表示个体土地单位的土地综合剖面图,用以分析这些土地单位的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土地单位之间的空间组合规律。

在此基础上,将几个综合剖面加以对比,从而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

然后从线推面,获得整个研究区的土地分类系统。

④参数法:

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

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的科学选取与分级。

但是参数的选择与鉴定尚在探索过程之中,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而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

预计参数法的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

7.简述土地资源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种类较多,目前主要的有土地资源的成因形态划分、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划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划分、土地资源出让价格划分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划分等五种。

①形态或成因划分

土地资源类型和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质一样,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

其发生发展的同一性,实际上就是构成土地的要素(气候、地质、地形、水文、植被;有时还有人的活动结果)的综合的相对均一性,也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综合均一性,使它们所制约的土地资源类型表现出来的特征,同别类土地资源不同而区分开来。

在实际的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中,在考虑综合因素对土地资源影响的基础上,通常突出某一因素的地位。

由于这种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地理因素的组合和特点,因此,有时也将这种土地资源的划分方法叫做土地资源的地理学划分。

②生产潜力划分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土地资源在一定的利用条件下,该种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均最适宜时所能达到的生产力。

同一土地资源在不同的利用条件下,其生产潜力是不相同的。

例如作为工业、商业、农业、林业等用途时,其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产力(产值)差异相当大。

由于土地资源作为工业利用或商业利用时,这些利用达到最大生产力时的最佳条件难以确定,因而,这些利用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也就无法估计。

所以,我们经常所谈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第一性产业的物质生产潜力,也就是土地资源的植物生产潜力。

由于在自然界要找到达到某一利用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所要求的理想植物(作物)的生长环境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是无限的逼近。

一旦实际生产水平接近潜在的生产力,那么植物(作物)生长的土地资源环境就接近于该植物(作物)要求的理想状态(条件)。

③利用现状划分

土地利用现状深刻反映了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与经济特性。

Vink(1975)在《现代农业中的土地利用》一书中,将土地利用描述为:

“人类为了从土地获取物质或精神的需要,对土地实行永久或周期性的干预”。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同级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和土地资源类型分级。

8.不同时期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划分?

①20世纪80年代,根据1987年对《规程》的补充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按两级进行分类,第一级8个类型(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未利用地),第二级46个类型

②2002年1月1日试行的土地分类体系为一级类(农用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3类,二级类15个,三级类71个。

9.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土地资源自然条件调查分析

地貌:

对土地利用有显著作用的地貌因素包括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和地面坡度等几个方面。

光热:

光能、太阳辐射能是植物物质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土壤:

土壤肥力的高低表现在:

土壤的供肥与保肥能力、土壤的热量和空气状况、土壤的耕作性能等方面。

水分:

对于水分的分析研究,必须把天然降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统一考虑。

(二)土地资源经济社会条件调查分析

作为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经济社会要素主要包括:

土地所有制、民族习惯与传统、技术水平与变革等。

土地所有制:

同一区域国营、集体经营及个体经营的土地,其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都有明显差别。

民族习惯与传统:

对作物品种选择、耕作制度的确立等甚至有决定性意义,从而影响土地开发利用特征。

技术水平与变革:

不同技术手段的选择和技术革新一般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都有显著表现,实际上技术的选择往往也是其他各种经济社会条件下背景的综合作用。

劳动力过、生产水平相对低下的地区,宜采用劳动集约型经营和技术;而地广人稀的地区,宜选择大型机械、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密集或资金密集型技术。

10.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有哪些优势?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

(1)野外测绘填图方法的技术要点:

选择调绘路线;地形图的定向;确定调绘站点的图上位置;调绘填图。

(2)土地利用现状的外业调绘:

地类调绘;线状地物的调绘;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地物补测

(二)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

(1)以目视解译为主的遥感调查方法:

①准备阶段,地资源调查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各种需要的资料,包括地形图、航片、卫片、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图件和文字等。

②野外踏查,建立解译标志:

拟定工作分类系统;建立影像解译标志;目视解译。

③野外验证:

抽样验证;野外补充调查;勾绘境界。

④转绘成图:

卫片转绘;航片转绘

(三)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方法:

(1)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内容:

①主动发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信息;②准确、快速的获取不同时期土地信息的数量和特性;③将不同时期的土地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土地变化信息数据;④土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⑤方便快捷的输出成果图件。

(2)RS与GIS结合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要点:

①遥感数据的预处理;②自动识别分类及土地信息提取;③复合分析

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优势:

(1)加速调查进程。

遥感飞机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大范围内的土地信息,因而大大减少了野外调查时间,可把人们从繁重的野外填图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扩展调查视野。

航片从空中摄影取得,由于观察角度的增加,视野得到扩展。

(3)提高成图精度。

应用航片勾绘土地权属和分类界线较为精确,图形真实,据此量算的面积精度较高。

(4)解决了难以调查地区的困难。

应用航片可以对那些交通不便或人们难以通行的地区(沙漠、戈壁、冰川、海洋等)进行实地调查。

11.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背景

☐1991年9月在泰国德迈举行了“发展中国家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研讨会,

☐1993年6月在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举行“21世纪持续土地管理”的目标学术讲座会。

这两次会议的主要结果是明确提出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五大基本原则和评价纲要。

1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和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①综合性;②长期性;③战略性;④指导性;⑤动态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①统筹兼顾;②远近结合;③保护农业基本用地;④因地制宜;⑤综合效益;⑥可操作性;⑦公众参与

1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般工作程序

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编制规划方案阶段;规划审批阶段;规划公布及实施阶段

14.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

①勘测与调查;②确定开发目标;③可行性研究;④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⑤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⑥开发资金计划;⑦选定开发方式

15.简述土地资源安全的特性

层次性;动态性;社会性;差异性

 

三、论述题

1.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论述如何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

土地可持续利用:

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与其它资源相比,土地资源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持续利用,是实现资源与环境的持续性、社会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的重要课题,这就决定了要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

因此:

首先,必须明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其中,基本政策目标: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体包括:

1、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

2、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3、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

4、应考虑环境的适宜性

5、应追求耕地质量上平衡

其次,在土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①保持和加强生产或服务功能(生产性);

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再次,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必须还要求对土地的开发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

土地可持续性利用评价是指针对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状况(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接受性)进行系统诊断,并寻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为了更科学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遵循以下评价原则:

①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应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②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

③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的特点。

最后,只有清楚地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模式,才能更好地协调两者的矛盾,为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五种关系模式:

①边缘经济发展模式:

其特征是经济发展很少或不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制约。

②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

其特征是认为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供给是有限的,保护土地资源是第一位的,经济发展是第二位的。

③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

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并非无限,但土地资源的供给配置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

该模式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应服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⑤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的特征是把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支持的两个系统。

综上所述,只有科学地开发土地资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何谓“土地用途管制”?

我国在“土地用途管制”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3.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问题,阐述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从发展的过程看,土地资源学的生命力主要在于成果的应用,土地资源学的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问题,不断发展土地资源学,来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1、针对我国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的基本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发展要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基础性研究。

在社会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市场行不还是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了解到土地资源的动态,政府为此,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应扩宽领域,扩展功能,积极引而不发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土地资源资产的核算理论和方法和研究工作。

2、针对我国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的问题,土地资源学应该加强对山地资源的研究。

山地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点,一些条件较好的山区将成为,我国大农业发展的战略后备基础,为此应尽快摸清山区土地资源家底,着重掌握土地资源结构,结合规律,为合理配置组合结构,提供依据,使山区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高起点上,此外,还应该加强沙化土地,滩涂、湿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针对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4、针对土地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

土地资源学必须对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研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土地资源退化现象日突出,土地资源环境是趋恶化,优质土地资源(高产农田)数量不断减少,为此应加强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研究。

目前,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下属的各个野外站,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还应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进行中尺度的遥感监测,通过对这些地区的监测掌握全国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国民经济建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4.阐述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5.试对我国第一轮、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