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7311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经济(economy)的含义

中国古代:

隋人王通“皆有经济道”,明朝冯琦《经济类编》.

它是指“经国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

西方:

色诺芬的《经济论》,意指家庭管理.

现代:

1、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以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系统。

如经济增长、经济活动、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

2、是指节约、有效率,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耗费获得较大的成果;

3、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意思;

4、会做生意、会赚钱的意思;等等。

古希腊,苏格拉底···色诺芬《经济论》···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经院哲学。

重商主义经济学说,15C-16C初17C上半叶-17C下半叶。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约翰·海尔斯、(法)安·德·蒙克莱田等人。

“政治经济学”一词就起源于安·德·蒙克莱田的《献给国王与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的研究》,《国富论》的发表称为经济学史上第一次革命,即对重商主义的古典革命。

这次革命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

威廉·配第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是集大成者、李嘉图是完成者。

三、经济学的发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即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导致社会福利的不断增加。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1817)

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有这样一个特征:

他们把对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阶级关系的研究与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诸经济变量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加以结合。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化

而(法)萨伊和(英)马尔萨斯等人注重于资本主义资源配置过程的表面现象的描述。

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1832年的议会改革

1848年约翰·穆勒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

与此同时,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1867)。

在19世纪70年代初经济学发生了边际革命。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

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萨缪尔逊的《经济学》(1948)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经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1、人与自然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其往往表现为生产力

生产力:

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包括

人的因素:

劳动力/人的劳动。

能动的主观因素,也是首要因素

物的因素:

生产资料即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是生产的客观因素,是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2、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

即生产关系

二、政经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从狭义上来说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广义来说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原因;

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变革的方向。

总之,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最终决定力量。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1、适应,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应,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四)两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四、政治经济学要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适应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内,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的制度及其经济制度相适合的社会意识形态,如:

政治、哲学、道德、观念等等。

两者的统一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形态。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即经济规律。

(一)含义: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內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

(二)类型:

1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2某几个社会中共有的经济规律、3某特定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三)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改变经济规律,更不能创造和废除经济规律。

但是人们可以认识经济规律并利用经济规律。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有利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有利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更好建设社会主义;

3、为学习其他经济学科和有关学科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2、系统方法和数学、统计的方法;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第二节:

商品

第三节:

货币

第四节:

价值规律

第一节:

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劳动产品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1简单的商品经济:

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劳动为技术特征,商品交换主要是满足自己需要。

2发达的商品经济:

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机器大生产为技术特征,商品交换主要是实现商品价值

第二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自然属性: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

社会属性: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交换价值-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如:

50斤大米=1件上衣。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对立性:

表现在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被一个人同时占有;

统一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有使用价值。

二、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具体有形式的劳动

它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具有永恒性。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这个性质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因而抽象劳动是个历史范畴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者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通过交换来解决的,要卖出去,关键在于是否能按社会的需要来生产。

四、商品的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①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②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③劳动时间。

解释:

①客观条件,②主观条件,③简单劳动。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五、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

1、生产工具的改进、创新和利用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形式;

4、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5、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6、自然条件的优劣,等等。

第三节:

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一只绵羊=两把斧子

主动作用被动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等价物、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二)扩大价值形式

一只绵羊=2把斧子/1件上衣/20斤粮食/1块布/若干其他商品

绵羊的价值就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三)一般价值形式

2把斧子/1件上衣/20斤粮食/1块布/若干其他商品=一只绵羊

从扩大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是质的飞跃,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四)货币价值形式

2把斧子/1件上衣/20斤粮食/1块布=1克黄金(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即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

2、 流通手段,即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1)是一切现实货币或货币符号。

2)有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贮藏手段: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4、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税赋、租金、工资等。

1)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发展。

2) 应是一切现实的货币或货币符号。

5、世界货币

三、货币形式的演变

金银条块铸币(足值)不足值的铸币

可兑换的纸币不可兑换的纸币

(现代纸币制度的特点

电子货币……。

四、货币流通规律

当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即待售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內流通

中货币的需要量=单位商品价格水平×待售商品数量/同名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这里的货币流通规律时指贵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取决于货币流通规律。

通货膨胀:

是指投入流通中的纸币量超过商品流通量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第四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內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并进行等价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波动形式种类?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它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它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它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

第五节: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城市:

手工业者分化

农村: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二、资本原始积累

农民和小生产者破产成为无产者,资本向少数人集中的过程。

国内:

圈地运动;

国际掠夺、奴隶贸易、殖民贸易(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长子权)

三、资本主义革命和产业革命

英国、法国、德国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一、资本和劳动力

(一)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商品流通的公式:

W—G—W

资本流通的公式:

G—W—Gˊ

两者的相似之处:

两个阶段、三个当事人、商品与货币的交换

不同之处

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1、买卖顺序不同;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3、流通的媒介物不同。

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1、目的不同;2、流通内容不同;3、界限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也“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什么资本会发生增殖

Pm

G――W……P……W――Gˊ

A

(资本运动总公式)

增殖原因是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并在生产中使用了这种特殊的商品。

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

2、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支配自己。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1、劳动者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养育子女,赡养父母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的发展费用,或者说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其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它是形成价值的源泉,而且它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

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1、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为资本家的利益而生产;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三、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

首先要分析价值形成过程。

所谓价值形成过程,就是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由此可见,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当资本家把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以上时,就生产了剩余价值。

所谓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获取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根据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不变资本(C)是指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没有发生量的变化,只是全部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了。

可变资本(V)是指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是再现于新产品,而是再生产出来,而且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发生了改变,实现了增殖,因此称为可变资本。

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

(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和目的――追求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阶级矛盾、经济危机等

(二)、剩余价值率(Mˊ)

M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Mˊ===

V必要劳动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总量=Mˊ×V

因此,剩余价值的大小取决于Mˊ和资本积累的大小。

而提高Mˊ的方法有两个:

1、延长剩余劳动时间;2、减少必要劳动时间。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有两个途径:

1提高工作日长度;2提高劳动强度。

延长工作日有两个限制:

1、生理限制;2社会道德限制。

(中国工作日的变化:

年休假;欧美工作日情况)

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是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活资料价值降低——生产资料价值降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五)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二、资本主义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表现。

理由:

(二)工资的形式

1、计时工资。

会产生两种结果:

1)工资越低,劳动时间越长;2)劳动时间越长,工资越低。

2、计件工资。

它以计时工资为基础。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

即货币工资实际工资:

指雇佣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四)相对工资

(五)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四节:

资本主义积累

一、生产和再生产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地规模上重复进行。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从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二、资本积累

1、含义: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而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

3、资本积累的原因:

(1)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2)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

4、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

也就是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含义:

所谓资本积聚,是指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单个资本的扩大。

而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借助竞争和信用两个杠杆来实现。

2、区别:

(1)资本积聚,不仅会扩大单个资本,而且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只是分散资本的合并,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2)由于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速度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是受制约的;而资本集中不受这一限制,它可以使单个资本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3、联系:

一方面,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另一方面,资本集中有利于资本积累和积聚。

四、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历史趋势

1、资本的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2、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3、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

v表示。

4、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五、相对人口过剩

1、原因:

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从而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日益相对地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地增加。

因为:

1)由于机器的广泛应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导致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入工厂。

2)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小生产者迅速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

3)人口的增长,使劳动力不断增加。

2、所谓相对人口过剩,就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即这部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给资本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

3、相对过剩人口不仅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相对过剩人口可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发展的需要。

2)大量相过剩对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

4、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基本形式

1)流动的过剩人口2)潜在的过剩人口3)停滞的过剩人口

六、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

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

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马克思亲自校订过的法文版中是‘成正比’——译者注)。

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对抗性矛盾:

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却是无产阶级失业、贫困、劳动折磨的积累。

第五节: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分配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商品价值(W)=C+V+M

但在资本家看来,商品价值无外是两个部分:

1成本价格K,即C+V;2资本的增殖部分,即利润P。

–W=K+P

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率mˊ=m/v

利润率Pˊ=P/(C+V)

年Mˊ=mˊ·n=m·n/v

年Pˊ=(年M)/(C+V)=(mˊ·v·n)/(c+v)

影响年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

1、mˊ的高低;2、c:

v的高低;3、资本周转次数(n);4、不变资本。

二、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产业资本是指在生产领域中(工业、农业等)进行周转的资本。

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它是M在生产领域中的转化形式。

产业利润是一种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可以在不同部门间自由流动;2.不同部门剩余价值率相同但利润率不同;3.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

部门

资本

C/V

m’

m

商品价值

利润率

商品价格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

食品

100

7:

3

100%

30

130

30%

120

20%

20

纺织

100

8:

2

100%

20

120

20%

120

20%

20

说明: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只是一个动态的趋势,并不是绝对的平均;2、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并不排斥个别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获得超额利润。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K+P(平均利润)。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三、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活动:

一、从事生产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活动,如商品的保管、运输、包装、分类等,即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生产性活动,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二、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也就是纯粹的商业活动,只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商业利润也是平均利润。

纯粹的商业雇佣工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商业资本家的剥削。

四、生息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的运动过程:

G——Gˊ

借出Pm还贷

G——G――W···P···W――Gˊ——Gˊ

A

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0<利率<平均利润率

(二)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1、银行资本=自有资本+借入资本

2、银行业务:

中介业务(结算业务);信用业务(借贷业务)

信用业务包括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3、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经营费用支出

银行利润/银行自有资本=平均利润率

(三)股份资本和股息

股份公司与私有制没有必然联系。

股票的特点在于:

第一,股票所有者即股东不能向公司退股索回本金,即具有不返还性;第二,持有股票既可按规定领取股息,又有承担清偿公司债务的风险,即具有收益性和风险性;第三,股票虽不退还,但可以转让,抵押和买卖,即具有流通性;第四,股东可以参加股东大会,讨论和表决企业的重大决策,即具有参与性。

股票既然能够带来股息收入,那么就有价格,股票价格是资本化的收入。

股票价格=股息/利率,发行价高于票面价构成创业利润。

引起股市波动的因素

第一,股票收益。

第二,银行利率第三,通货膨胀率第四,汇率变动第五,国内国际局势

五、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

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农业资本家收取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剩余价值)。

它体现了地主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封建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资本主义农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