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 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7303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 导学案.docx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 导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 导学案.docx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

课标要求:

1.学习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

2.采用探讨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3.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1、忆读书

冰心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2.采用探讨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导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导学难点:

1.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2.整体把握和分析课文内容。

导学方法:

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

“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

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

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

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

”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

让我们一同走近世纪老人——冰心,走进他的读书世界,共同品尝读书的美味。

二、介绍作者

1.教师启发学生:

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明确: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她歌颂母爱,童真,自然。

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

深受人民的敬仰。

代表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笸箩  天罡  地煞  无聊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  不能自已

3.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四、初步感知课文

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教师辅助策略

小组合作,交流意见。

五、 结构梳理

1.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

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

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

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

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4、层次划分

一、

(1)总说读书引出下文。

 

二、(2—11)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

  

三、(12—13)侧重谈“读好书”。

  

四、(14—15)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六 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更不竭的源泉。

所以,我们要勤读书,读好书。

七 课堂作业

1.请同学按时间顺序,课外小结自己的读书书目,并能指出每本书的主要优点或对自己的有益影响。

2.生字词注音释义,并完成基训。

 

第二课时

一 、活动导引、 诵读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课文,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2、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三、 交流活动

1.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例如:

《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1)、请同学将本文结合自己上一节课后小结,概括归纳读书好的体会。

①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明确:

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是好书。

这样的书,首先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

具体地说就是古代小说要精彩而不烦琐,引人入胜而非索然无味;现代文艺作品须充满质朴浅显的真情实感。

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

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

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四、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作者说: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教师辅助策略

除关键词语外,教师可提示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同学的关注。

五、 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

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文章。

策略:

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创造真我。

六、课堂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阅读训练部分”的作业。

(交老师)

2.课外作业:

A.将自己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写在日记本上。

3.课下搜集、摘抄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并任选其一背诵。

(早读抽查)

4.完成基础训练部分(学习小组长检查)

七、板书设计 

1、忆读书——冰心

中心内容           记叙顺序

多读书

读书好            时间顺序

读好书

八、导学反思

初一学生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对一切都比较陌生,对语文的学习亦是如此。

因此,第一堂语文课要让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在课中应适当放慢课程速度,让学生有一个缓冲和接受新内容的时间。

同时也要将学习合作小组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大家了解和融进学习合作小组,共同探讨性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附录:

当代名人谈读书: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

——金庸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

——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

——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池莉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卡莱尔)

名人读书的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美)马克·吐温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导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导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导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

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的笔名。

马克·吐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

先是在一家报社的印刷所当学徒,后来,又当过排字工人、银矿工人、领航员和新闻记者,因此他并未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

马克·吐温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也使他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865年因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一举成名,成为闻名全国的幽默大师。

代表作品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伶俐 差事煞费苦心滑稽 猝不及防撰文言简意赅戏谑乳臭未干

    3.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四、结构梳理

1.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

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浏览要求与策略:

能在文中圈画与事件有关的词语,如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件内容。

明确:

课文记叙了三件事:

第一件:

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件:

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件:

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其中,第一、三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件事是略写。

产生的反响:

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年幼的作者辛辣老练的文笔刮目相看。

2,层次划分

一、(1—5)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a(1—3)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b(4)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c(5)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二、(6—7)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五、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幽默而辛辣的语句。

①“我还有分寸地挖苦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

后文中作者承认自己的文章是措辞激烈的,所以这个词暗含的意思是:

这样写对于那样一个庸俗的人还太客气了!

②对外来裁缝的外貌描写:

“他是头号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

寥寥几句,就把一个庸俗又不可一世,惹人讨厌的形象给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了。

③“他每周给周报写一篇新颖的‘诗’,表达他的最新感受.”

引号的作用是表讽刺,所以他的所谓最新感受也多半是与他的风流成性有关的对女人的看法等庸俗的内容了。

④他发表了一首压韵诗《赠给--的玛丽》,“当然,也就是汉尼巴尔的玛丽,…”

写出了裁缝自以为是,喜欢卖弄风骚的丑态,难怪小马克.吐温忍不住要辛辣地嘲讽他一通了!

2.教师辅助策略:

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语言生动幽默,文笔辛辣老练。

结局富有戏剧性。

(小组合作,交流意见。

六、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

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很惊讶作者的文学尝试是在这么小的年纪开始的,还取得成功。

我想只要大家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也会有成功的一天。

七、 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2.生字词注音释义,并完成基训。

3.日记练笔:

读完课文,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

你最喜欢他哪一点?

据此写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4.课下搜集一则幽默或讽刺的故事,课后讲给同学们听。

 

八、板书设计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

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

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

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九、导学反思

课本中所选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比较适合同学们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

新课标从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我们的语文学习提出要求。

所以,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都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要求和检测自己和学生。

让学生学会问自己掌握了哪些字词,了解了哪种学法,获得了哪种体验,懂得了什么道理等问题。

及时总结,集腋成裘,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培养语文学习兴趣,逐步发现语文世界的美妙。

 

 

3、山中避雨

丰子恺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2.采用探讨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导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导学方法:

“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

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丰子恺(现代陶渊明),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被称为“中国漫画之父”。

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从夏沔尊学文学。

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建立达中学。

此外,还当了两年的和尚。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在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辞世。

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

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屠格涅夫)、《源氏物语》(紫式部)《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寂寥嘈杂冗长里弄工尺陶冶乐以教和

    3.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

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各小组各推荐一名代表准备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作者说:

“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

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

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

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

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主题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乐——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欢喜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和——无比快乐

4、风筝

鲁迅

 导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3.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导学重点:

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导学难点:

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导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放风筝的经历吗?

能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

(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

可是,你知道吗,著名的作家鲁迅一见到北方的冬季天空上有风筝浮动时,是惊异又悲哀。

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风筝》。

(板书:

风筝鲁迅)

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生谈,师补充)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选择你所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个标记。

2.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疑难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二)深入阅读:

1.汇总学生疑问。

2.依课文段落顺序师生一起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师生共同解决好下列问题——

a.为什么在北京冬季放风筝于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板书:

惊异悲哀)

点拨:

联系上文可知,在“我”的记忆里,放风筝是温和的春日,可北京此时是肃杀的严冬,地上还有积雪,所以是“惊异”,联系后文,原来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来。

由此,我们得到的经验是:

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可以通过阅读这句话所在文字的上文,同时联系后文来理解。

b.为什么要极写弟弟的可怜,哥哥的凶暴?

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是因为它已经从探究文章内容上升到探究写法上,而且这个问题颇有难度。

教师点拨——

同学们请思考,解答这个问题,要研读哪一个或几个自然段?

3、4自然段是课文泼墨般至美的文字,抒写得情真意切,是本文的精彩语段。

我们一起来品读它,同时,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你从哪儿能读出弟弟可怜来?

(生谈)

同学们请看课本22页的插图,你能认出哪一个是弟弟吗?

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吗?

“喜形于色”,“欢呼雀跃”都可以形容他的心情,弟弟执着地仰头观望,即使“项为之强”也在所不惜。

所以,同学们说,读的时候你应该怎样读?

明确:

陶醉地读,语速较慢。

你能读读吗?

生(读)

你知道此时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

仰望苍穹,似乎连白云也在对他微笑。

可爱又可怜的弟弟慧心发现,要自己用枯竹做风筝。

兄弟二人就有了误解与冲突。

还有哪些地方能读出弟弟的可怜呢?

“我”的凶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一次同学们说应如何读?

你读一读。

对,读出愤怒,语速要快。

(读)

作者说,后来怎样不知道。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弟弟的心灵深处,想一想当时他做何感想?

(生谈)

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心理揣测?

(后文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同学们想一想,弟弟那么可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