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7001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答案

银川一中2015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文科综合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

寓意如图7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本图7

25.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

”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

26.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中指出:

“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

”“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冶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

”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A.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缺乏思辩化和系统性

C.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D.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27.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8.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29.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

“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30.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

“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举措是指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31.有学者提出:

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D.南昌起义

32.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经济政策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D.国际关系格局

33.马克思说:

“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4.图8是一位同学上课时所记的部分笔记,笔记内容所反映的组织是

图8

A.世界银行B.欧洲联盟C.关贸总协定D.北美自由贸易区

35.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不断加强B.多极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之争淡化

C.谈判协调已经代替了战争对抗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逐步趋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

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

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里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称的“铁血”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

“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

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

——摘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怎样看待民族主义思潮?

西方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在整个世界越来越连成一片、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似乎已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消极现象。

……当某个或某几个自命优越的民族从自身的狭隘私利出发,在“一体化’之类的名义下对其他民族实行控制、压迫和掠夺时,这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

那些被压迫民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的斗争无疑是正义的。

只有各民族之间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真正和睦相处,充分发挥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前后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指出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政策(6)

(2)简要评析材料三中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

(11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1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图12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比较图11、图12,提取两项有关革命(抗日)根据地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地理题、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

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

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

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贵之以天下国家之事。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之正理,乃闲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二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很多。

……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拨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

……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

……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认为唐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他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9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

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46(15)【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14年2月12日,是清帝退位100周年,溥仪成为中国的末代皇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1912年中华民国参议院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留居故宫。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清废帝溥仪逐出故宫,引起反响。

孙中山:

“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

胡适:

“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

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王东成(现代文史学者):

(此事说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一个契约精神的流失。

这种契约精神的流失,使中国历史形成了以“权谋”为特色的厚黑学。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说明三人对冯玉祥将清废帝溥仪逐出故宫一事的态度及其理由。

(6)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冯玉祥将清废帝溥仪逐出故宫”的历史背景(9)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5年1月,法、意签订罗马协定。

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

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

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我确信,您完全可以不必付诸战争,而且不用等待就会得到您想要的一切主要的东西。

我相信,我们能。

不管您对布拉格政府的意图是多么不信任,您不应该怀疑英国与法国政府的能力,各项允诺完全地、公正地立即付诸实现。

如您所知,我已公开宣布,我们保证各项允诺将这样付诸实现。

——节选自英国首相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1938年9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

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认为希特勒“不用等待就会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英法两国的相同做法体现了什么政策?

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9分)

48.(1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

地段

修筑概况

东段:

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

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中段:

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

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

西段:

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

——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

材料二 (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

——《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

(6)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

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

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9)

银川一中2015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答案

24.C解析:

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四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C项正确。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主要指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A项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于距今一万年前,B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不符。

25.C解析:

宗法制是依据家族血缘继承王位的制度,显然不属于天下法,B项排除;天下法指的应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奈何以我乱天下法”,意思是不能因为我而打乱原有的国法,C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已经瓦解,皇位世袭制是先秦时期开始流行的,排除A、D项。

26.C解析:

材料中‘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

”“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冶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

”,说明当时他们的思想与现实差距较大;A、B、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

27.C解析:

A、B、D三项中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都属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转型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故本题选择C项。

28.D解析:

注意题干中要求选择的是错误的,从革命史观角度是说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客观上却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逐渐的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接受到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两种文明形态开始碰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C项说法均正确,D项错误,从社会史观上说,主要指鸦片战争引起人们生活及习俗的变化,而不是民族工业兴起,民族工业兴起应该是从现代化史观说的。

29.D解析:

A项不对,清政府被推翻是在1912年2月;B项不对,民国出现阴历和公历混用的情况;C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D项符合题意,孙中山当时面对内外压力,不得不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

30.C解析:

根据提问“开放整个海岸”、“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的提示,再结合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的步骤,应该是开放14个沿海城市,故选A。

A项只是在上海;B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开始;D项是在海南。

都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

31.D解析:

从材料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可分析出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必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策掌握了民主革命的政治、组织、军事领导权的阶级。

A项无产阶级政党还没有产生,B、D项无产阶级政党没有掌握、甚至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起点。

D项符合题意。

32.A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1953~1957”说明是一五计划实施结果,1958~1962是大跃进实施的结果,而“1963~1965这一比值降至51%是当时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八字方针实行的结果,故选A。

33.C解析:

马克思的观点是指,统治阶级通常会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尤其是新的统治阶级上台,要推行自己的统治思想,来取代旧的统治思想。

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忠诚信义等等概念,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概念。

①中秦始皇注重推行法国家思想,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③④分别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反封建专制统治,推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

②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符合题意。

34.D解析:

由图片中的“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可排除A项;由图片中的“国家间实力差距较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受到冲击”,可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国际性多边协定,排除C;综合图片材料各项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

35.A解析:

全球化。

从材料中多个“国际”字样就可以看出,这些组织或者原则等都是为国际服务的,反映的是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联系的加强,协调的必要性,故选A。

40.

(1)变化:

19世纪中期前:

争取人民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19世纪中期后:

民族主义成为对外扩张和争霸的工具。

(4分)

原因: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4分)

 近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民族政策 1、孙中山: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主张全国各民族团结成一个坚强的集体,以抵御列强欺凌,以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2.新中国:

党的民族政策: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同意第一种观点:

民族主义已失去积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民族主义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问题。

同意第二种观点:

民族主义仍发挥正义作用。

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存在;世界上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民族之间发展的特性和差异;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41.信息一:

从革命形势看:

由农村革命根据地演变为敌后抗日根据地。

(3分)

说明:

革命的对象由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日本侵略者。

(3分)

信息二:

从地域分布看:

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南方: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华北)。

(3分)

说明:

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战略转移。

((3分)

信息三:

从斗争对象看:

由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反对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

(3分)

说明: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

(3分)

信息四:

从分布状态看:

根据地由孤立分散到几乎连成一片。

(3分)

说明:

国共由对抗到合作,革命力量壮大。

(3分)

 

45.答案:

(1)诗赋成为进士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易造成士人忽视实用性的学问。

改革措施: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9分)

(2)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造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东西,如:

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3分)

根本原因: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西方科技进步,而中国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3分)

解析:

(1)“弊端”从材料中“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科)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乃闲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也,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可分析出教学内容缺乏实践,科举存在忽视实用性的学问;“改革措施”结合王安石变法中的教育改革的内容作答即可。

(2)“借鉴”从材料三“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

……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可分析出借鉴科举制度,进行制度改革:

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批判式吸收:

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

“根本原因”结合18世纪末的英国、中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英国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

工业革命的完成;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6.答案 

(1)孙中山支持,认为有利于消除复辟祸根,巩固共和。

胡适反对,认为违背国际信义。

王成东反对,认为违背契约精神。

(2)国民大革命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民主思想传播与影响等。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中很容易判断出孙中山支持,胡适、王东成反对,然后分别从共和、信誉和法律等方面分析其理由。

(2)问要从当时的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

47.答案:

(1)原因:

德国对外扩张对法国构成极大威胁。

意图:

确保自身安全;加强其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

后果: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6分)

(2)“东西”:

苏台德区。

政策:

绥靖政策。

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9分)

解析:

(1)“主要原因”从材料中“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可分析出,法国对意大利的让步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侵略威胁到法国的利益;“意图”从材料中“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可分析出,法国的退步是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欧洲大陆的地位;“直接后果”从材料中“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和所学历史史实可分析出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2)“东西”从材料二中的“布拉格”和所学知识可分析出是苏台德地区;材料一、二中的法国和英国都是牺牲小国利益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是绥靖政策的表现。

“消极影响”从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加速二战的爆发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48.答案 

(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

(2)背景: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评述:

这个观点符合史实。

第一层次(修筑长城层面):

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

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秦朝灭亡。

第二层次(实行统治层面):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

解析 第

(1)问从万里长城东段、中段和西段修建特点分别总结。

(2)问结合秦始皇活动,从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积极作用,秦朝暴政消极影响两方面客观全面地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