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988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2日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

  根据中共十堰市委第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开创十堰跨越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十堰发挥优势、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建设“一城两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十堰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正处在一个厚积薄发的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十堰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抢抓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阶段扶贫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全省“两圈一带”战略等重大机遇,提出并实施了“一统三分”战略、着力打造百万量级汽车城、努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等战略举措,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完成了南水北调移民外迁、国企改制等任务,经受住了东风“两个总部”外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各种严峻考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

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新的加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不便、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四大瓶颈”制约正在打破,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313亿元增加到736.8亿元,年均增长15.7%,增幅居全省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是“十五”末的2.1倍;财政收入由31.3亿元增加到84.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1.4亿元增加到43.8亿元(含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年均分别增长22.7%和30.9%;“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33亿元,年均增长31.4%,是“十五”的3.4倍。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和适应性调整。

全市工业总产值跨上千亿元大关,整车生产能力突破50万辆份,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15家,地方工业比重由30.9%提高到50%以上,十堰整体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420万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0.3:

1。

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6.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

旅游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4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9.3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

  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注重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加强。

交通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襄渝铁路二线、福银高速十堰至西安段、武神、武白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十白、十房、谷竹、郧十等高速公路和郧十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十宜铁路、武当山机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4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12700公里,改造干线公路467公里,新建省际出口路及经济断头路742公里。

水电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鄂坪、松树岭两个电站并网发电,潘口、三里坪、周家垸、小漩、白沙、龙背湾、孤山等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新增水电装机35.4万千瓦。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3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用地近5万亩,新增城市道路43.7公里。

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显著,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四、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200元增长到12652元,人均居住面积由21.2平方米增加到29.5平方米。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元增长到3499元,人均居住面积由29.3平方米提高到33平方米。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岁以上。

扶贫开发深入推进,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2万人。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努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投资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平稳推进。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累计利用外资2.6亿美元,累计实现外贸出口7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倍和3.2倍。

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与天津河西区等国内五个城市以及俄罗斯恩格斯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六、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累计完成造林191.4万亩,退耕还林124.6万亩,天然林保护10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

建成10座污水处理厂和5座垃圾处理场。

治理重点污染企业86家,完成治理项目300个,整治排污口800多个。

城镇各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空气质量在二级标准以上天数占全年的96.4%。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一年实现减排目标。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进步成效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市科技专利申报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国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140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6家。

教育、文体、卫生、人口计生以及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9%;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困难居民基本生活得到更加有效地保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外迁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老龄、妇女儿童、档案、人防、地震、气象、社会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八、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全国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落实,普法工作和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工作扎实开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深入开展“平安十堰”创建活动,2007、2008年连续两年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8个县市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市区”。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荣膺双拥模范城市五连冠、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全国宜居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殊荣。

第二节跨越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是十堰市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国家系列政策叠加扶持的机遇。

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有利于十堰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湖北省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机遇。

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两圈一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和引江补汉等建设,有利于十堰市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

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内陆地区转移,新一轮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有利于十堰市聚集发展要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汽车产业新一轮提质扩能的机遇。

东风公司《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合作框架协议》及东风公司十堰基地“61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地方骨干整车、专用车及零部件企业扩能升级,有利于十堰市推进汽车工业新一轮大发展,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的机遇。

随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十堰市在产业发展、生态补偿、移民扶持、对口支援等方面将得到重点扶持,有利于加快构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十堰综合优势凸显的机遇。

随着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山水一体大旅游的发展、城乡空间布局的重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进一步提升十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区位功能、生态功能和产业功能,有利于十堰市发挥综合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十堰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农业基础脆弱,工业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较重;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农民增收渠道不多,贫困人口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繁重;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库区移民安置任务艰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地位特殊,水源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库区移民妥善安置责任重大;四是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

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会不断出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五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任务艰巨。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汽车主导产业面临剧烈竞争的考验和市场波动的考验,十堰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第三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一城两带”建设,把十堰建设成为汽车之城、山水之城、和谐之城、生态之城和区域性中心之城,争取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抓住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破性发展市场主体,大力培育百亿元企业和千亿级产业,着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坚持转变方式、转型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以“一统三分”战略为指导,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快市县对接步伐,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和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生态环保、绿色发展。

把建设“两型”社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节能减排,加强污染治理,加快生态修复,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发展目标

  围绕开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山水一体大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新局面”,努力建设汽车之城、山水之城、生态之城、和谐之城和区域性中心之城,争取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见专栏1)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

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分别完成省定目标。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7万人,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20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和谐十堰建设有序推进。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面深入,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形成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全面提升,资本市场培育取得较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城两带”建设加快推进。

十堰城区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章全面实施“一城两带”区域发展战略

  全面实施“一城两带”区域发展战略,就是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十堰城区建设,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通过五年的努力,形成以十堰城区为龙头,以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为两翼,主体功能清晰、产业优势突出、人口相对集聚、服务功能完善、生态功能明显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四节加快十堰城区建设

  充分发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的品牌效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资源配置功能,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统筹城乡发展能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级汽车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承载力超过100万,汽车产能达到百万量级,基本建成开放型、多功能、有特色的现代化宜业乐居城市。

  优化城区内部结构。

按照中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西部花果组团和东部白浪组团(两区二组团)规划格局,全面优化中心城区内部结构。

进一步优化中部老城区商贸功能;大力发展东部新城区商务功能;以西部工业新区建设为依托,提升西部城区的产业服务功能和城市功能;大力发展白浪组团汽配、商贸、会展和现代物流。

建设各组团之间便捷、快速的连接通道;稳步推进“退二进三”工程,强化集约节约用地;增加城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与科技含量,设计、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注重人文景观建设,注重局部与整体环境协调统一,彰显生态园林城市和地域文化特色。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转变传统线性扩张模式,加快中心城区周边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积极构建组团式多中心城市(镇)。

按照“东拓、北扩、西优、南通”的空间拓展方向进行发展,推进建设“1+7”城市(镇)群(见专栏2)。

以“统筹城乡、区县一体、发展互动、市县双赢”为主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规划、交通、产业、项目、市场对接为抓手,加快城区与郧县一体化进程,形成市县产业紧密关联,经济深度融合,优势互为补充,功能配套完善的市县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把武当山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纳入十堰城区规划,推进建设武当山与东部新城连为一体的十堰东部新城区。

  第五节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一统三分”战略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努力将竹房城镇带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城镇走廊,成为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区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4%,城镇人口达到60万,城镇化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60%。

  沿305省道及谷竹高速城镇发展带,重点加快生产要素向带内的重要节点地区的聚集,引导城镇和产业在城镇发展带地域内的优先发展,形成带动整个区域均衡发展的空间“骨架”。

建设以竹溪中心城区、竹山中心城区、房县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城镇集聚发展核,重点发挥三县的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建设,更好地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统筹区域发展,合理布局产业,实施优势互补,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布局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社会事业一体化。

  第六节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为指导,以水源区生态环境改善、库区水质保护和库区人民奔小康为目标,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科学编制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汉江沿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移民安置、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将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业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到2015年,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城乡规划、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90%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减排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建设汉江生态保护带。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环境污染治理步伐,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强化生态修复与保护,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把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水北调水源保护核心区。

  建设汉江生态产业带。

根据十堰汉江流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环保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加快形成独具特色、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产业支撑体系,把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低碳工业聚集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示范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建设汉江生态城镇带。

按照生态环保、节约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发挥汉江流域名山、秀水、人文的优势,加快构建以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城区为中心,以汉江为纽带,以316国道沿线的江南城镇带和337省道沿线的江北城镇带为支撑和一批中心集镇、中心村为节点的特色城镇体系,把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山水相映、生态宜居的特色城镇带。

  第三章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契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着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做大总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十亿元、百亿元产业计划”、“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工业总产值突破2600亿元,增加值突破750亿元。

  第七节以汽车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

  落实《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合作框架协议》和“61行动计划”,着力实施“百万量级汽车城”建设目标,实现整车与总成、零部件协同发展,把十堰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知名的汽车生产基地,建设世界卡车之都。

力争形成100万辆整车、160万辆份零部件的产能,汽车工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

  ——促进“东风板块”全面提档进位。

支持东风公司建设商用车整车、东风渝安、东风实业、东风零部件、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东风装备六大工业园区,每个工业园区协调解决用地3000-5000亩,着力优化十堰基地生产布局。

  ——做大整车。

以中重型商用车和轻微型商用车为支撑,兼顾发展中小型客车,积极研发轿车,优化十堰汽车产品结构。

推进东风公司与地方的联合开发,引导和鼓励地方整车企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着力支持中重型车、轻微型车、客车、低速货车、微型轿车5类整车发展,以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实业、东风渝安、东风特汽、东风客车、三环专汽等为骨干,重点支持5-10家整车企业加快发展。

支持成都大运在郧县建设商用车基地。

全市汽车产能达到130万辆,其中各类中重型货车50万辆,轻、微型车(含货车、皮卡等)60万辆,中小型客车5万辆,低速货车10万辆,微型轿车5万辆。

  ——做好专用车。

在巩固和扩大工程自卸车市场的基础上,鼓励开发公路运输车(半挂车、厢式车)、工程建设用车(非公路工程车、水泥搅拌车、散装水泥车等)、环卫车(洒水车、垃圾车、吸污车)、消防车、起重举升车、特种车等,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支持10-15家专用车企业提升规模和科技含量,各类专用车产销量达到20万辆以上,其中东风实业5万辆,安远、神鹰各3万辆,驰田、郧县神河、湖北炎龙各2万辆,十堰华阳、丹江特汽、十堰至喜等各1万辆。

  ——做强总成。

围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车身、车架五大关键总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支持东风商用车公司、三环专汽、东风渝安自主开发发动机,力争形成50万台生产能力;支持东风公司拓展变速箱系列,支持地方企业开发生产变速箱,形成20万台生产能力;支持运意、光社、湖桥等企业加快发展,形成50万台套生产能力;支持正和、三环、方鼎等企业开发生产各类车身产品,形成40万台生产能力;支持学世工贸、先驰、香亭等企业发展,形成40万台车架生产能力。

  ——做专做精零部件。

重点支持汽车轮胎、专用车液压系统、汽车电子电器、汽车同步器、减震器、差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支持双星东风加大技改力度,尽快形成1000万套轮胎生产能力。

建设汽车电子产业园,培育100家过亿元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160万辆份零部件配套能力,力争轿车零部件占全部零部件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

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商用车零部件集群创新示范区。

  ——提升装备制造业。

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整合和科技创新,建设全国一流的汽车工艺装备设计研发中心,构建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汽车工业装备服务体系,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着力培育地方自主品牌。

打造3至5个中国装备制造业名牌产品,培育1至2家企业申报湖北长江质量奖。

大力推进以东风模具公司、湖北先锋模具集团为主的模具工业园区的建设,形成3至5个B级汽车整车模具制造能力企业,推进装备数字化及应用示范工程。

重点支持以先锋、华昌达、恒力达为龙头的汽车装备和模具生产企业快速壮大,开发生产汽车大型覆盖件模具、数控机床、汽车装配线等汽车装备。

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00亿元,成为全国机械及汽车工艺装备的重要生产基地。

  第八节旅游业

  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实施《十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堰市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以武当山为龙头,以“三区三线”为基本框架,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

努力把十堰建设成山水一体的国际旅游胜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

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3500万人次,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