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种人物描写方式的相辅相成作用.docx
《浅谈几种人物描写方式的相辅相成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几种人物描写方式的相辅相成作用.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几种人物描写方式的相辅相成作用
浅谈几种人物描写方式的相辅相成作用
人物描写是文学领域普遍运用的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精确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充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针对人物的社会活动方式,可以分为外部情态(外貌、行动、语言)和内心世界,这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人物描写方式主要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因此,为了带给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审美感受,在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特征方面,只有将这五种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统筹运用,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组合作用,有效发挥出各种人物描写方式的文学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一、人物描写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人物描写不但是写人记事类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方式,同时也是主要的文学表现样式,在文学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人物塑造是文学创作实践的核心任务。
文学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也就是要展现各种各样人物的社会活动,因此,人物塑造就堪称文学创作实践的核心任务之一。
这是因为:
1)文学创作的表现对象以社会人为主。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文学的表现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文体日渐丰富和完善的发展态势,但无论是古今中外,文学的变现对象都是同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围绕社会人的衣食住行、世态炎凉、市井变迁去创作,一直是文学的主体和主流。
特别是作为贴近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小说、戏剧这两个题材,更是集中刻画和展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活动。
2)文学艺术形象的主体是典型人物。
随着文学创作的深化发展,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不断涌现并通过各种作品展现出来,其中既包括吴承恩笔下具有神话色彩的孙悟空,也包括鲁迅笔下具有写实风格的孔乙己;既包括海明威笔下具有坚毅品格的老人,也包括风靡世界的哈姆莱特,众多的人物形象不但突破了文学领域的限制,而且成为了各具XX背景的文化符号,成为各个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3)文学欣赏主体关照的主要是人物。
作为文学欣赏主体的人,在接触文学作品的时候,不是把自己当成了客体和局外人,而是把自己当成了文学创作的作家或者是文学创造的典型形象,相比于山水风光、政论说明等文学体裁所塑造的典型形象,文学人物更加容易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去自主联想和再造艺术形象,获得文化与审美的双重体验。
2.人物描写是文学创作实践的重要方面。
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全息性,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唯有建构起全息的精神图景,才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人物描写正是体现了人物形象所必须达到的全息性要求。
1)人物描写凸显文学创作的综合性特点。
文学形象的构成是复杂的,尤其是以写人为主的文学作品,除了故事情节与环境背景要素缺一不可之外,人物的形象本身更是不能忽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任何一个方面,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多个表现方式综合运用的结果,不综合多个表现方式,就没有完整而突出的人物形象,只有刻画好了文学人物形象,才能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据与作家水平相当的重要位置。
2)人物描写对应人物复杂的社会性特征。
文学创作的过程不但是一个用文字表现的过程,也是一个用思维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表现一个人物的书写时间很短,在巴尔扎克飞速滑动的弊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在上演着所谓的《人间喜剧》。
可是,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累积,社会文化的积淀,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力,作家就不能在长期观察生活中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每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性特征,也就谈不上对于这些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生动刻画。
3)人物描写提升读者审美心理的个性化取向。
文学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是适应人的个性化,展现出人性的本原和社会的本色,所以作家要千方百计地去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但同时,由于文学作品是需要读者阅读和欣赏,才能传递思想、启迪思维,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双边延时交流过程。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正是作家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审美情趣、思想境界,才使得人物描写成为提升读者文学审美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
3.人物描写方式是文学创作实践的创新平台。
文学之树可以永葆长青的关键是突出其创新性,在当前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学不断吸收新鲜养分,不断开拓创新的年代,人物描写方式的创新更是走在了文坛的前沿。
1)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物形象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以新中国文学发展为例,由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步步深入,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迁,50后、60后、70后是相对保守的人物形象,而80后、90后、00后则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形象,这一时代形象的变化,提供了人物描写方式变革的条件。
2)社会族群更替导致人物特征不断进行新的进化。
过去按照阶级属性划分人群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族群的演变进程,追星族、房奴、蚁族、啃老族等商品经济社会下分离出的族群,给人物描写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鲜的刺激。
3)信息化水平提高导致人物表现形式不断产生新的趋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网络已经将不同的社会个体联系起来,通过空间博客、个人网页,很多人都在结合实际在进行自我的形象塑造,同时,也在审视着网络上的个性化人物形象,电讯传媒的普及,给人物描写方式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人物描写方式的艺术表现特征与审美价值取向
人物描写的五个基本方式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在整个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明晰其艺术表现特征和审美价值取向,位塑造典型人物的艺术实践服务。
一方面,人物描写方式之间的关联性。
作为一种描写方式,五种人物描写方式之间有诸多相同点和连结点,形成了塑造典型人物上的一致价值观。
1)全要素参与人物形象塑造。
作为整体中的每一部分,五种人物描写方式指向的行动目的和方向是相同的,那就是以各种手段展现人物的鲜明形象,以各种方式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各种手段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从系统学的角度分析,各种描写方式作为一个个要素,共同参与并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工作,在整体效果中突出每一种描写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多角度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写人记事的文章重点在于塑造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刻画人物性格的过程中,需要饱和性地直观展现,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神态等各个角度地生动描绘,刺激读者的视觉、听觉、直觉神经,唤醒感同身受般的情绪体验,使得读者由被动的文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文学形象自主构建者,在脑海中形成人物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
3)等深度彰显典型的价值追求。
人物描写方式虽然各有各的艺术语言,各有各的应用规律,但是作为一种语言文字艺术,对于材料的选择是相同的,那就是竭尽全力实现呈现材料的典型性,是人物在生产生活中最惯常的外貌、最精辟的语言、最个性的动作、最微妙的心理和最贴切的神态,在同样一种深度和层次上彰显典型材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价值。
另一方面,人物描写方式之间的差异性。
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从功利性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各种人物描写方式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来,成为彼此对比、互补的前提条件,正是这种差异性,才造就了人物形象塑造过程的丰富性,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染力。
1)外在与内在。
人物的描写方式按照作用于读者感官与调动思维参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外在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和内在人格特征的表现方式,外在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这些描写都作用于读者的视觉神经,调动读者唤醒视觉经验,产生视觉形象,以便读者在心目中搭建起关于人物形象的一个初步的、直观的、立体的框架,成为深入认识人物形象的基础;内在人格特征的表现方式包括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都作用于读者的内心深处,唤起读者情绪、情感与思维活动体验,以便读者在心目中凝聚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形象,从而对于人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两者的相互补充,才成就了人物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体与抽象。
从作者表现与读者理解的角度分析,五种人物描写方式存在着具体与抽象的区别,具体的人物描写方式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因为这些都是直观可感的,也是易于呈现和理解的;抽象的人物描写方式包括心理描写,它是人物描写方式中最复杂的成分,需要通过作者与读者共同进行推断式的思维活动,才能对人物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进而在思想与精神层级去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导与辅助。
人物的描写方式不但在针对一个人物刻画过程中有着角色的分工,在文章体裁与文学样式这一大的应用领域上,也有着分工上的不同,形成了主导与辅助上的差别。
一般来说,小说体裁的文章,由于生成情节的需要,往往是以动作描写为主,向读者清晰呈现人物的活动轨迹和线索,尤其是武侠与探案类的小说,人物的动作描写是第一位的,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描写居于使用数量上的辅助位置;戏剧体裁的文章,由于传达思想情感的需要,往往以语言描写为主,向读者清晰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心声与情感,其它描写方式则居于使用频次上的辅助位置。
三、人物描写方式相辅相成作用发挥上的实践模式
人物描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每一种表现要素的特殊作用,在优化组合、对比映衬过程中,形成文学艺术X力,其相辅相成作用发挥上,主要有以下四种实践模式。
1.立体布局,多元互动。
文学作品的题材和容量不同,在运用人物描写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对于时间跨度长、地理辐射面积大、展现人物多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的就是“立体布局,多元互动”的人物描写方式相互作用模式。
具体来说,在刻画众生相上,就是一个有详有略的筛选剪裁的过程,力图通过营造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将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与人格特征按照时间前后通过典型事件展现出来,在人物描写方式的选取上,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统筹设计、整体安排,发挥不同的人物描写方式之间的互动作用,以使得主人公的形象逐步丰满起来。
例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就是曹操,通过横槊赋诗、征询计策、招纳贤臣武将等语言及行动描写,展现其礼贤下士、爱才用才的一面;通过梦中杀人、计杀杨修、挟天子令诸侯等心理描写,展现其狡诈凶残的一面;通过赤壁鏖战、败走华容道等行动及神态描写,展现其英雄与落魄的一面,多种人物描写方式恰如其分地综合运用,使得曹操一代奸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2.线性铺叙,自然呈现。
对于背景简单、情节单一、人物集中的写人记事的文学作品而言,文学创作的过程更接近于生活的实录,在这种记录式的人物描写作品中,适合运用“线性铺叙,自然呈现”的人物描写方式相互作用模式。
具体来说,在刻画典型人物上,讲求对于人物的自然描写,根据其生活经历,在细节上下功夫,按照人物活动时间的逐步推移,更多地来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与动作,展现其生存的状况,表露出不同的心理状态,营造出没有斧凿痕迹自然天成的艺术气氛。
这类作品中多为近现代的小说,既有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中老人的硬汉形象,也有老舍笔下《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忍辱负重的憨实形象,虽然小说当中的动作描写居多,但是由于同情节相得益彰,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平和感觉,成为生活画面的直录,营造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受。
3.突出重心,对比映衬。
在官场、商场、职场以及宫廷、家族竞争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通过小环境展现大世界,这里的人物众多,并且矛盾冲突集中,往往通过各种人物描写方式的对比映衬,来巧妙塑造人物塑造的艺术形象,运用较多的是“突出重心,对比映衬”的人物描写方式相互作用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过程中,把性格迥异、品质不同、经历悬殊的人物放置到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通过斤斤计较乃至你死我活的渐趋升级的矛盾冲突,运用不同的人物描写方式,展现忠与奸、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人性对撞过程,使得人物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在极大的反差中,突出人物最本质的形象特征。
例如,在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通过黛玉葬花的动作与神态描写,以及王熙凤在众人面前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凸显了林黛玉的矜持抑郁柔弱,强化了王熙凤的开朗X扬霸道,产生了极具震撼效果的艺术感染力。
人物描写方式相辅相成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以对于其内涵、特点及规律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文学欣赏与创作实践中的创新性运用,才能将文学创作原理上升为个人文学修养的一部分,并在不断深入的实践锻炼中成长和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