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混合器的设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936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docx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态混合器的设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docx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

静态混合器的设置

HG/T20570.20—95

1应用范围和类型

1.0.1应用范围

静态混合器应用于液-液、液-气、液-固、气-气的混合、乳化、中和、吸收、萃取反应和强化传热等工艺过程,可以在很宽的流体粘度范围(约106mPa·s)以内,在不同的流型(层流、过渡流、湍流、完全湍流)状态下应用,既可间歇操作,也可连续操作,且容易直接放大。

以下分类简述。

1.0.1.1液-液混合:

从层流至湍流或粘度比大到1:

106mPa·s的流体都能达到良好混合,分散液滴最小直径可达到1~2μm,且大小分布均匀。

1.0.1.2液-气混合:

液-气两相组份可以造成相界面的连续更新和充分接触,从而可以代替鼓泡塔或部分筛板塔。

1.0.1.3液-固混合:

少量固体颗粒或粉未(固体占液体体积的5%左右)与液体在湍流条件下,强制固体颗粒或粉未充分分散,达到液体的萃取或脱色作用。

1.0.1.4气-气混合:

冷、热气体掺混,不同组份气体的混合。

1.0.1.5强化传热:

静态混合器的给热系数与空管相比,对于给热系数很小的热气体冷却或冷气体加热,气体的给热系数提高8倍;对于粘性流体加热提高5倍;对于大量不凝性气体存在下的冷凝提高到8.5倍;对于高分子熔融体可以减少管截面上熔融体的温度和粘度梯度。

1.0.2静态混合器类型和结构

1.0.2.1本规定以SV型、SX型、SL型、SH型和SK型(注①)五种类型的静态混合器系列产品为例编制。

1.0.2.2由于混合单元内件结构各有不同,应用场合和效果亦各有差异,选用时应根据不同应用场合和技术要求进行选择。

1.0.2.3五种类型静态混合器产品用途和性能比较见表1.0.2-1和表1.0.2-2,结构示意图见图1.0.2。

静态混合器由外壳、混合单元内件和连接法兰三部分组成。

 

五类静态混合器产品用途表

表1.0.2-1

型号

产品用途

SV

适用于粘度≤102mPa·s的液-液、液-气、气-气的混合、乳化、反应、吸收、萃取强化传热过程

dh(注)≤3.5,适用于清洁介质

dh≥5,应用介质可伴有少量非粘结性杂质

SX

适用于粘度≤104mPa·s的中高粘液-液混合,反应吸收过程或生产高聚物流体的混合,反应过程,处理量较大时使用效果更佳

SL

适用于化工、石油、油脂等行业,粘度≤106mPa·s或伴有高聚物流体的混合,同时进行传热、混合和传热反应的热交换器,加热或冷却粘性产品等单元操作

SH

适用于精细化工、塑料、合成纤维、矿冶等部门的混合、乳化、配色、注塑纺丝、传热等过程。

对流量小、混合要求高的中、高粘度(≤104mPa·s)的清洁介质尤为适合

SK

适用于化工、石油、炼油、精细化工、塑料挤出、环保、矿冶等部门的中、高粘度(≤106mPa·s)流体或液-固混合、反应、萃取吸收、塑料配色、挤出、传热等过程。

对小流量并伴有杂质的粘性介质尤为适用

五类静态混合器产品性能比较表

表1.0.2-2

内容

SV型

SX型

SL型

SH型

SK型

空管

分散、混合效果(注③)(强化倍数)

8.7~15.2

6.0~14.3

2.1~6.9

4.7~11.9

26~7.5

1

适用介质情况(粘度mPa·s)

清洁流体≤102

可伴杂质的流体≤104

可伴杂质的流体≤106

清洁流体≤102

可伴杂质的流体≤106

压力降比较(△P倍数)

层流状态压力降(△P倍数)

18.6~23.5(注④)

11.6

1.85

8.14

1

完全湍流压力降(△P倍数)

2.43~4.47

11.1

2.07

8.66

1

注:

①五种类型的静态混合器是按行业标准《静态混合器》(JB/T7660一95)的规定来分类和选型。

②dh—单元水力直径,mm。

③比较条件是相同介质、长度(混合设备)、规格相同或相近,不考虑压力降的情况下,流速取0.15m/s~0.6m/s时与空管比较的强化倍数。

④18.6倍是指dh≥5时的ΔP,23.5倍是指dh<5时的ΔP。

2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2.0.1流型选择

根据流体物性、混合要求来确定流体流型。

流型受表观的空管内径流速控制。

2.0.1.1对于中、高粘度流体的混合、传热、慢化学反应,适宜于层流条件操作,流体流速控制在0.1~0.3m/s。

2.0.1.2对于低、中粘度流体的混合、萃取、中和、传热、中速反应,适宜于过渡流或湍流条件下工作,流体流速控制在0.3~0.8m/s。

2.0.1.3对于低粘度难混合流体的混合、乳化、快速反应、预反应等过程,适宜于湍流条件下工作,流体流速控制在0.8~1.2m/s。

2.1.1.4对于气-气、液-气的混合、萃取吸收、强化传热过程,控制气体流速在1.2~14m/s的完全湍流条件下工作。

2.0.1.5对于液-固混合、萃取,适宜于湍流条件下工作,设计选型时,原则上取液体流速大于固体最大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

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用斯托克斯(Stokes)定律来计算:

(2.0.1)

式中

V颗粒——沉降速度,m/s;

d——颗粒最大直径,m;

ρ颗粒、ρ液体——操作工况条件下,颗粒、液体的密度,kg/m“;

μ——操作工况条件下的液体动力粘度,mPa·s;

g——重力加速度,9.81m/s2。

2.0.2静态混合器混合效果与长度的关系

静态混合器长度的确定:

一是由工艺本身的要求,二是通过基础实验和实际应用经验来确定注①。

2.0.2.1湍流条件下,混合效果与混合器长度无关,也就是在给定混合器长度后再增加长度,其混合效果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推荐长度与管径之比L/D=7~10(SK型混合长度相当于L/D=10~15)。

2.0.2.2过渡流条件下,推荐长度与管径之比L/D=10~15。

2.0.2.3层流条件下,混合效果与混合器长度有关,一般推荐长度为L/D=10~30。

2.0.2.4对于既要混合均匀,又要尽快分层的萃取过程,在控制流型情况下,混合器长度取L/D=7~10。

2.0.2.5流体的连续相与分散相的体积百分比和粘度比关系,如果相差悬殊,混合效果与混合器长度有关,一般取上述推荐长度的上限(大值)。

2.0.2.6对于乳化、传质、传热的过程,混合器长度应根据工艺要求另行确定。

注:

①以上所列混合效果与混合器长度的关系是指液-液、液-气、液-固混合过程的数据,对于气-气混合过程,其混合比较容易,在完全湍流情况下L/D=2~5即可。

2.0.3静态混合器的压力降计算公式

对于系统压力较高的工艺过程,静态混合器产生的压力降相对比较小,对工艺压力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但对系统压力较低的工艺过程,设置静态混合器后要进行压力降计算,以适应工艺要求。

2.0.3.1SV型、SX型、SL型压力降计算公式:

(2.0.3-1)

(2.0.3-2)

水力直径(dh)定义为混合单元空隙体积的4倍与润湿表面积(混合单元和管壁面积)之比:

(2.0.3-3)

式中

ΔP——单位长度静态混合器压力降,Pa;

f——摩擦系数;

ρc——工作条件下连续相流体密度,kg/m3;

u——混合流体流速(以空管内径计),m/s;

ε——静态混合器空隙率,ε=1—Aδ

dh——水力直径,m;

Reε——雷诺数;

μ——工作条件下连续相粘度,Pa·s;

L——静态混合器长度,m;

ΔA——混合单元总单面面积,m2;

A——SV型,每m2体积中的混合单元单面面积,m2/m3

dhmm

2.3

3.5

5

7

15

20

Am2/m3

700

475

350

260

125

90

δ——混合单元材料厚度,m,一般δ=0.0002m;

D——管内径,m。

摩擦系数(f)与雷诺数(Re)的关系式见表2.0.3-1和图2.0.3所示。

2.1.3.2SH型、SK型压力降计算公式

(2.0.3-4)

(2.0.3-5)

摩擦系数(f)雷诺数(ReD)的关系式见表2.0.3-2和图2.0.3所示。

关系式的压力降计算值允许偏差±30%,适用于液-液、液-气、液-固混合。

 

SV型、SX型、SL型静态混合器f与Reε关系式

表2.0.3-1

混合器类型

SV-2.5/D

SV-3.5/D

SV-5~15/D

SX型

SL型

层流区

范围

关系式

Reε≤23

f=139/Reε

Reε≤23

f=139/Reε

Reε≤150

f=150/Reε

Reε≤13

f=235/Reε

Reε≤10

f=156/Reε

过渡流区

范围

关系式

23<Reε≤150

f=

23.1Reε-0.428

23<Reε≤150

f=

43.7Reε-0.631

13<Reε≤70

f=

74.7Reε-0.476

10<Reε≤100

f=

57.7Reε-0.568

湍流区

范围

关系式

150<Reε≤2400

f=

14.1Reε-0.329

150<Reε≤2400

f=

10.3Reε-0.351

Reε>150

f≈1.0

70<Reε≤2000

f=

22.3Reε-0.194

100<Reε≤3000

f=

10.8Reε-0.205

完全湍流区

范围

关系式

Reε>2400

f≈1.09

Reε>2400

f≈0.702

Reε>2000

f≈5.11

Reε>3000

f≈2.10

SL型、SK型静态混合器f与ReD关系式

表2.0.3-2

混合器类型

SH型

SK型

层流区

范围

关系式

ReD≤30

f=3500/ReD

ReD≤23

f=430/ReD

过渡流区

范围

关系式

30<Reε≤320

f=646ReD-0.503

23<Reε≤300

f=87.2ReD-0.491

湍流区

范围

关系式

ReD>320

f=80.1ReD-0.141

300<ReD≤11000

f=17.0ReD-0.205

完全湍流区

范围

关系式

ReD>11000

f≈2.53

2.0.3.3气-气混合压力降计算公式

气-气混合一般均采用SV型静态混合器,其压力降与静态混合器长度和流速成正比,与混合单元水力直径成反比。

对不同规格SV型静态混合器测试,关联成以下经验计算公式:

(2.0.3-6)

式中

ΔP——单位长度静态混合器压力降,Pa;

u——混合气工作条件下流速,m/s;

ρc——工作条件下混合气密度,kg/m3;

L——静态混合器长度,m;

dh——水力直径,mm。

3应用实例试算

3.0.1SV型用于液-液混合例题

某炼油厂油品混合:

原料油流量111.4m3/h,密度897.6kg/m3,100℃时粘度28.3mPa·s(28.3×10-3Pa·s),输送压力1.86MPa(表),输送管径200mm,工作温度230℃,回炼油流量32.95m3/h,100℃时粘度5.35mPa·s,输送压力1.86MPa(表)输送管径100mm,工作温度350℃。

两股油品要求混合均匀,静态混合器压力降≤0.05MPa,需初选静态混合器规格、型号、长度和计算压力降。

解:

(1)根据表1.0.2—1,两股油品粘度<102mPa·s,选择SV型较合适。

(2)根据表6.0.1—1,当总体积流量144.35m3/h,选择静态混合器管径为250mm。

流体速度

(3)根据2.0.1和2.0.2,初选长度L/D=10

L=10×250=2500mm,设计压力为2.5Mpa

查表6.0.1—1,dh取15mm(SV型混合效果已列于表1.0.2-2中,因此dh大小视压力降的大小进行调节)。

该静态混合器型号表示式为SVI5/250-2.5—2500。

(4)压力降计算

按式(2.0.3—2)查表6.0.1—1得ε=1.0

查表2.0.3—1和图2.0.3得Reε>150,f=1.O,ε=1.O

按式(2.0.3—1)

(5)结论:

按题意要求,油品混合均匀对工艺有利,SV型静态混合器混合效果比之其它类型为最高。

计算以连续相粘度100℃时为基准,由于工作温度分别为230℃和350℃,因此计算压力降值与实际产生压力降应为负偏差,满足工艺要求。

3.0.2SX型液-液混合例题

某化工生产装置需将胶液与防老剂混合。

已知胶液流量V1=34.68m3/h,密度750kg/m3,粘度350mPa·s(350X10-3Pa·s),工作温度80℃,输送压力1.6MPa(表),输送管道内径DN200,防老剂流量V2=0.327m3/h,密度780kg/m3,粘度0.91mPa·s,工作温度40℃,输送压力1.8MPa(表),允许静态混合器压力降小于0.05MPa。

选择静态混合器规格、型号和长度并计算产生的压力降。

解:

(1)分散相防老剂流量很小,静态混合器规格按DN200选择。

流速

(2)连续相粘度350mPa·s,查表1.0.2-1选择SX型较为合适。

(3)根据2.0.1和2.0.2规定,初选长度L/D=10,L=2000mm,设计压力2.5MPa,该静态混合器型号表示式为:

SX-50/200-2.5-2000。

(4)压力降计算

查表6.0.1-2得dh=50mm,ε=1.0。

按式(2.0.3-2)

查表2.0.3-1或图2.0.3得:

按式(2.0.3-1),ε≈1。

结论:

由于混合体积比相差较大,初选长度压力降尚低,为增加混合效果,建议采用L/D=12.5,ΔP<0.05MPa。

推荐选用。

SX-50/200-2.5-2500。

3.0.3SK型用于油品碱洗例题

某厂油品精制工艺,已知催焦汽油处理量80m3/h,加碱液量2m3/h,在工作温度为40℃时,油品粘度28.9mPa·s(28.9×10-3pa·s)、密度710kgm3,酸度0.6mgKOH/100m1,系统压力1.6MPa。

要求选用静态混合器碱洗后,油品无酸度,无水溶性碱及油碱分离容易,无乳化现象。

解:

(1)查2.0.1规定,萃取中和工艺操作流速适宜于0.3~0.8m/s之间。

总体积流量82m3/h,初选静态混合器管径200mm,流体速度(u)为:

(2)查表1.0.2-2和2.0.2规定,对既要混合均匀又要分离容易的过程,选择静态混合器的混合效果不能很高,选择SK型静态混合器较合适。

长度取L/D=10。

型号规格为:

SK-100/200-1.6-2000。

(3)压力降计算

按式(2.0.3一5)

查表2.0.3-2或图2.0.3得:

300<ReD<11000

按式(2.0.3-4)

(4)结论:

SK型混合器操作弹性较大,且能防止乳化,因此建议选用SK100/200-1.6-2000壹台。

3.0.4SH型用于混合例题

聚氯乙烯融料混合,处理量0.6m3/h操作状态下粘度1000mPa·s,密度1380kg/m3,原系统管道内径30mm,系统压力降0.18MPa。

选择静态混合器,使融料混合均匀,静态混合器允许压力降小于0.3MPa。

解:

(1)查表1.0.2-2及表6.0.1-4,较高粘度、小流量的混合选用SH型较合适,为与原工艺匹配,初选SH-7/30-2.5-500,L/D=16.6。

(2)压力降计算

按式(2.0.3-5)

查表2.0.3-2得:

300<ReD,f=3500/ReD

按式(2.0.3-4)

结论:

初选SH-7/30-2.5-500,符合工艺要求。

4应用注意事项

4.0.1安装形式

五大系统静态混合器安装于工艺管线时,应尽量靠近二股或多股流体初始分配处。

除特殊注明外,通常设备两端均可作进、出口。

由于本规定所述的五大系列产品使用于不同场合,因此安装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见表4.0.1。

静态混合器安装形式

表4.0.1

型号

安装形式

SV

气-液相:

垂直安装(并流)

液-气相:

水平或垂直(自下而上)安装

气-气相:

水平或垂直(气相密度差小,方向不限)安装

SX

液-液相:

水平或垂直(自下向上)安装

SL

液-液相:

水平或垂直(自下向上)安装

液-固相:

水平或垂直(自上而下)

SH

两端法兰尺寸按产品公称直径放大一级来定,采用SL型安装形式

SK

以可拆内件不固定的一端为进口端

4.0.2工程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4.0.2.1设计工况下连接管道因受温度、压力影响而产生应力,引起管道膨胀、收缩,应在系统管道本身解决。

计算时,可将静态混合器作为一段管道来考虑。

4.0.2.2静态混合器的进、出口阀门(包括放劲放空阀)可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4.0.2.3工程设计一般以单台或串联静态混合器来完成混合目的。

若以两台并联操作使用时,配管设计应确保流体分配均匀。

4.0.2.4当使用小规格SV型时,如果介质中含有杂物,应在混合器前设置两个并联切换操作的过滤器,滤网规格一般选用40~20目不锈钢滤网。

4.0.2.5静态混合器上尽量不安装流量、温度、压力等指示仪表和检测点,特殊情况在订货时出图指明。

4.0.2.6对于需要在混合器外壳设置换热夹套管时,应在订货时加以说明。

4.0.2.7静态混合器连接法兰,采用相应的化工行业标准。

特殊要求订货时注明。

4.0.2.8清洗:

拆卸后从出口进水冲洗,如遇胶聚物,采用溶剂浸泡或竖起来加热熔解。

5静态混合器初选数据表和汇总一览表

5.0.1静态混合器初选数据表

静态混合器初选数据表见表5.0.1。

5.0.2静态混合器汇总一览表

静态混合器汇总一览表采用行业标准《工艺系统专业提交文件内容的规定》(HG20558.2-93)中的“特殊管件汇总一览表”规定。

6五大系列静态混合器参数表

6.0.1五大系列静态混合器参数表

下列各表中所列参数仅指单位长度内件参数,不影响外形设计。

各表中所列处理量是指较低粘度流体混合的常规量,对于萃取反应等处理量参阅2.0.=规定由设计流速确定,对于气。

气混合,按工程设计流量确定。

7符号说明

A

——混合器每m3体积中的混合单元单面面积,m2/m3;

ΔA

——混合单元总单面面积,m2;

D

——管内径;mm;

DN

——公称直径,mm;

d

——颗粒最大直径,mm;

dh

——水力直径,mm;

f

——摩擦系数;

G

——重力加速度,9.81m/s2;

L

——静态混合器长度,m;

ΔP

——单位长度静态混合器压力降,mPa,Pa;

Reε、ReD

——雷诺数;

u

——混合流体流速,m/3;

V

——流量、处理量,m3/h

V颗粒

——沉降速度,m/s

δ

——混合单元材料厚度,m;

ε

——空隙率,ε=1-Aδ;

μ

——工作条件下的液体动力粘度,mPa·s,Pa·s

ρ

——密度,kg/m3;

ρc

——工作条件下的连续相流体密度,kg/m3。

压力

——本规定除注明外,均为绝对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