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角色定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798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角色定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家长角色定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家长角色定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家长角色定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家长角色定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角色定位.docx

《家长角色定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角色定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角色定位.docx

家长角色定位

第一节家长角色定位

【教学目标】了解家长角色定位的重要性与家长角色的内涵。

本章有一个关键词叫“角色”。

角色这个词大家都知道,它是从戏剧、影视剧里面来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演员叫李幼斌,这个演员大家都很喜欢他,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演了很多的角色,其中有一个角色非常出名——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一身正气加一身“痞气”。

他后来又演过另外一部电视剧《江山》,他在剧中又塑造了一个儒雅的军代表,这个军代表的角色和李云龙的角色判若两人。

这前后他还塑造过东北老汉、企业家的角色,等等。

我们喜欢他,是因为他这个人戏演得好,就是因为他演什么角色像什么角色。

那么“角色”这个词是不是只和戏剧、舞台有关系呢?

不,其实它和我们整个人生都有关系。

有句话叫“人生如戏”,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从第一天开始直到生命的终结,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愿意或者不愿意,每天面对不同的人,要在不同的场合里扮演不同的角色。

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角色定位准确并且转换自如。

能够明确自己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又规规矩矩地扮演好了这个角色,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作为警察,要为人民服务;作为医生,要尽职尽责治疗病人。

如果警察玩忽职守,医生对病人呼来喝去,这就是角色定位的错误。

但当换一个场合的时候,面对不同的人时,角色就要发生转变。

人生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角色定位失误或者不能自如地转换角色。

试想一个下级居然翘着二郎腿跟领导拍桌子,那么可能第二天就要被炒鱿鱼了,因为角色定位错了。

角色定位最常出现的误区就是用“本我”来演绎角色。

假如一个演员演什么角色都是在演绎自己,可能他的演员生涯也即将结束。

一、家长角色定位的重要性

“家长”也是一个角色,而且是成年人一生中最难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

(一)家长责任重大,终身上岗

我们在做家长教育时,提出了一个理念:

人都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夫妻两人养育的孩子,还有一个就是含辛茹苦打造出的事业或企业,这是一个打了引号的“孩子”。

我们怎样评价一个人的成功?

社会上世俗的标准就是官场上位高权重或者商场上财源滚滚。

但其实我们深思一下,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这只是其中一个“孩子”的成功。

如果我们家里的孩子教育不成功的话,有朝一日,当家长把事业和企业要交给自己养育的孩子手中的时候就要吃大亏了,这就谈到了中国现在说的“富不过二代”的问题等。

还有一点,我想每个人都有体会,即使家长在外面风光八面,回到家里之后孩子跟家长拍桌子、瞪眼睛,我想家长的成功感立刻就会荡然无存。

还有的孩子从海外归来依然在家待业、啃老,家长会觉得前途渺茫、没有明天,幸福感也遥遥无期。

至于说家长角色属于“终身上岗”,是因为我们一旦上岗就终身在岗,永远无法逃避。

家长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不管家长满意不满意,孩子再怎么糟糕,家长都不可能换掉。

演员面对角色可以辞演、罢演,但是家长这个角色终身不能辞职,甚至当家长不在人世,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依然还在。

夫妻可以离婚,但是家长永远无法和孩子“离异”。

(二)家长角色影响家庭和谐

一对男女鸽子从自己的原生家庭进入社会,又走到了一起组成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人生阅历,自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就不同。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因为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同而争论不休。

如果孩子是和奶奶爷爷、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对于孩子如何教育,老一辈和年轻一辈“各执一词”,问题接踵而来。

反过来说,孩子是否健康成长、成绩优异也成了目前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

如果家长角色定位准确,对孩子施以科学的教育和潜力的开发,孩子就会全面发展,父母每天看到孩子每天健康成长,蒸蒸日上,自然对未来也充满了希冀,认为未来“风光无限好”。

但是如果孩子成绩差、叛逆不听话、多动,家长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去挨批,这个家庭可能就会“鸡鸣狗跳”了。

所以家长如果做得好,孩子优异也会带来家庭的和谐。

(三)家长角色称职与否决定孩子的未来

世界上大多数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几十年父母含辛茹苦地培养,目的并不是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据为己有”,而是让孩子进入社会独立生存,如雄鹰翱翔在天际。

很多家长鞍前马后,甘当孩子的“拐杖”。

但是这些家长更应该担心的是,当自己不再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还能走多远。

家庭教育占据整个教育系统的比重不到20%,但是对孩子的一生的影响达到80%。

孩子接受的教育决定着他有怎样的发展,家庭教育首当其冲。

(四)家长角色称职与否,关系到民族的兴衰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若干个家庭组成一个社会,而这个社会就是我们的民族。

民族兴旺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和奉献。

今天各位家长在社会上担任不同的至于角色,有的是教师,教书育人;有的是医生,救死扶伤;有的是军人保卫家国。

但是20年后,今天的孩子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

教育才是最廉价的国防,人才才是最重要的保障。

如何把今天的孩子变成明日保卫家国的人才,家长任重而道远。

可见,家长是一个重要、对孩子人生有长远规划和指导意义的角色。

二、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家长角色的定位

家长角色如何定位,关键看家长的培养目标。

我们把目标分为三个级别:

(一)孩子平安最大,自食其力

不管家长是富翁还是平民,只要生下孩子,起码要让孩子平安长大,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如果这两条都做不好,家长就当得很失败。

那么这样一个最低标准是不是家长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呢?

并非如此。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没有平安地长大就中途夭折?

我去年在南昌讲课的时候,得知在当地一个很有名的中学里,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一起跳楼自杀了。

自杀的女孩曾是独生女,后来家里添了一个弟弟后,全家上下便把所以的爱都倾注到了这个男孩的身上,对这个女孩就漠视了。

如果这是一个粗心或者坚强的女孩也好,但她偏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每天都沉浸在失落和痛苦中。

刚开始女孩还不断的抗议,可是父母总是拿“我对你和弟弟是一样”的话来搪塞,女孩发现抗议无效,开始绝望,在学校里面也是一塌糊涂,学习成绩不好,跟同学关系也不怎么样。

最后这个女孩不断地表达了厌世的想法,在QQ空间和QQ签名都有显露,很多同班同学都看出了端倪,唯独女孩家长不知道。

终于有一天,女孩在网上发了类似遗书的日志被同学看见了,同学打电话到女孩的家里,告诉女孩的家长要注意女孩肯能会自杀。

没想到女孩的父母说,“别听她说,她老说要死,你们看她会不会死?

”结果女孩直至深夜也没有回家,在焦急寻找女孩下落的时候,孩子的父母就接到了警察的电话得知女儿和一个男孩跳楼自杀。

另外一个男孩为什么也自杀呢?

原来这个男孩是女孩在班上唯一的好朋友。

男孩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是家里唯一的希望,也承载了母亲过重的压力。

男孩本来想劝女孩不要轻生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两个人一起跳了下去。

有的人说是女孩的性格决定了她最后不堪重负,选择逃生。

但是女孩的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只得我们深思。

还有一个例子发生在北京。

曾经有一个太原的孩子成绩优异,被所在高中的校长举荐,来到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上学,可谓羡煞旁人。

没想到上学之后一个多月,孩子就说上不下去了,想要回家。

父母不同意,便来北京做孩子的思想工作,结果没有做通。

在爸妈离开后,孩子自己用一根腰带上吊了。

在被同学发现的时候他还有一口气,但送到医院之后就变成了植物人,后来孩子就死了。

好不容易养育了一个能保送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夭折了。

在一次全国的教育论坛上,武汉一个小学校长的发言震惊了全场,他说:

“在座的各位,你们不要把教育的目的说得多么崇高和了不得,其实我就说两句话,如今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今晚睡得着,明天不跳楼!

这是送人听闻吗?

我们分析一下,这话是有道理的。

让孩子今晚睡得着就是让孩子没有焦虑,能够平静地入睡,这就是做家长应该做到的地方。

可是现在有的家长自己就焦虑得不行,而且生怕孩子不焦虑,于是就说这个孩子“没心没肺的”,“你怎么还睡得着”,认为孩子眉头紧锁紧迫感十足才是正常的,其实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让孩子睡得着”,就是不如孩子背负太重的负担和压力,能够心情愉悦地学习生活,快乐的成长。

这是家长应该做到的基本一点,但是很多的家长都做不到。

“明天不跳楼”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抗打击能力,不要成为付不起的阿斗。

现在孩子的物质条件非常丰厚,孩子也不再挨饿,不再受冻,每天都接受父母的精心呵护。

但这就给家长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孩子的心灵足够强大吗?

家长要时刻提醒我们饿孩子: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大江里行船有顺风顺水的时候,也有逆风溺水的时候;人生也有高潮和低潮的时候,不管你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哪怕刀架在脖子上,只要它没砍下去,你就要相信生活、相信明天,就要勇敢地往前冲。

不要因为碰到一点挫折之后就“跳楼”了,当然,“跳楼”只是一个说法。

有的孩子不会想“跳楼”这个极端的行为,但一遇到挫折就整个人都垮下去了,认为没有前途和希望了,这也是很可怕的。

挫折教育很重要,让孩子平安长大不容易,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够解开孩子的心结,帮孩子解压的。

再者,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把自己那份“粮食”弄到,不吃别人的、不喝别人的,不占别人便宜,但是这一条做到了吗?

也没有。

最近这些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族群——“啃老族”。

一些孩子明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已经可以自食其力,学历也不低,有能力养活自己了,偏偏自己不去劳动和付出,“宅”在家里,衣食住行全靠父母。

有人说你说的这个情况还是不是太多,我原来也以为只是极少数,后来我做了研究之后就发现,“啃老族”有两种表现,一种叫“显性啃老族”,一种叫“隐性啃老族”。

“显性啃老族”很好解释,就是指那些完全不去上班,吃喝全靠父母的群体。

那么,什么是“隐性啃老族”呢?

我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2012年夏天我去青岛讲课,接待单位派一个小伙子开车来接我,因为我做记者很多年,每到一个地方就愿意和人聊天,在聊的过程中会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

所以,坐车后我就问小伙子说,“这个车挺好的,是单位的车吗?

”小伙子回答说是单位的车,用按揭买的,每个月的月供要一千多元。

然后我就问他“有没有老婆”?

他说,谈好了,结婚证都拿了,,马上就准备婚礼了。

我再问,“你老婆是做什么工作的?

”他说,是在一家商场里当收银员,但是太辛苦了,每天要站十几个小时,又不能坐,家里人已经商量好了,等婚礼办过之后就不让她上班了,就在家里做全职太太。

我于是问他有没有房子?

他说有,是父母给的,家里有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有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原来全家都住在80多平方米的房子,现在把这个大一点的房子给了小两口做婚房,他的父母就搬到了40平方米的房子去了。

最后我问他“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他告诉我是两千元···

大家看,这个孩子是不是“啃老族”?

他一共就两千元的收入,付完汽车的月供和邮费、停车费之后就没有钱吃饭了,还要养一个不上班的老婆,还要住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

这就是“隐性啃老族”。

如果这样算的话,我们身边的“啃老族”比比皆是,该有很多年轻人多多少少还要“啃”一点。

而且“啃老族”不会永远是一个人,因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一个“啃老族”一定会带来两个“啃老族”。

有人也许会说,老师你说话是不是太刻薄了,难道他们就这么倒霉吗?

他们的儿子啃老,去一个老婆也一定会啃老吗?

这不是我刻薄,而是事实,中国有一句话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人家孩子如果勤劳、能干得不得了,为什么要嫁给你们家一个“啃老”的孩子呢?

而且一个家庭里两个“啃老族”也是打不住的,还要带来第三个“啃老族”,那就是他们结婚之后生的孩子,孩子父母都是“啃老”的,那襁褓中的孩子肯定也要啃,两代人啃一代人,这就是很多中国家长所面临的严酷现实。

作为家庭教育最起码的目标,有多少中国的家庭能够让孩子自食其力呢?

(二)中级目标。

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家庭、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伟大,他一辈子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剩余价值。

他研究出资本家为什么那么有钱,就是因为他剥削了工人的剩余价值。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发展也需要每个公民创造剩余价值,也就是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出了码子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基本开销之外,一定要创造多余的价值,每个人创造的多余的价值累积起来就是公共积累,有了公共积累之后,我们才能修桥、铺路、建设机场等,才能杨军队保卫家国。

和初级目标相比,实现这个中级目标的难度会更大。

(三)高级目标。

让孩子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者

所以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幸福,但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有的人认为钱给的多,让孩子书读得好,让孩子读名校、去留学就是幸福,其实不然。

我们想告诉大家,幸福是一个主观感受,这个感受的最高境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最高层次的的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梦想成真。

家长知道孩子的梦想是什么吗?

孩子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很多家长不知道,更多家长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认为这样做孩子会幸福,其实孩子并不幸福。

只有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并且在奋斗的路上取得成就的人,他们梦想成真后才有法子内心的快乐。

但是很多人都是为了生计而努力,梦想的动力最终在碌碌无为中消耗殆尽,这类人群是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的。

为了让孩子们不重蹈覆辙,让孩子真正的幸福,就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梦想是什么,这是我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家长的角色定位。

三、家长角色的内涵

家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简单的说有两个定位:

(一)家长式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法律赋予家长重要的责任

西方观点和我们的不同,西方认为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孩子是上帝派到每个家庭的天使,上帝信得过这个家庭,才派一个天使降临,带给这个家庭欢乐和惊喜的同时,也需要家庭付出一分责任和义务——让这个“天使”平安顺利长大。

按照《圣经》里面讲的,人最终都要去见上帝,当你见到上帝的时候,你会无愧地对上帝说,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已圆满完成了···

中国是一个世俗的国家,我们有自己不同于西方的表达方式:

当两个人领了结婚证、准生证,并生下一个孩子之后,法律就赋予父母一份责任父母必须做到这几点:

首先,要保护孩子平安顺利的长大,前面我们讲到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做得到;

(二)一定要教会孩子“生”和“活”的本领

生就是生下来并生存下去;活就是活着、成长和发展。

教会“生”和“活”的本领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很多动物也有这样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母鸡孵出一窝小鸡之后,一定要带着小鸡觅食,告诉小鸡什么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

狼这么凶残的动物,它生下小狼过了哺乳期后,也一定要交给它必要的捕食本领,然后才把它赶出家门去,让它自己到荒原去生存、求发展。

大家反思一下,这些连动物都做得到的事情,为什么中国当代的家长却都做不到?

他们不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本领,只是一味的单向付出和贡献。

很多人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会读书、会考试,孩子将来就一定能够成功。

恰恰相反,很多孩子正是因为没有生活的本领,没有和人交往的本领,没有自己料理自己的本领,最后才沦为了“啃老族”。

包括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把自己吊死在大学寝室的孩子,就是除了会读书、考试,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他每天换下来的脏衣服、臭袜子丢得满、满地,寝室里面就因为这个孩子被弄得臭气熏天,所以大家都对他很反感排斥,最后这个孩子就成了万人嫌的对象,他就非常失落,所以他呆不下去了,选择逃避,想退学,最后酿成了惨剧。

现在有很多人从工作岗位回到了家庭的全职妈妈,对孩子生活、学习样样包办,这样做到底是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还是削弱了下一代的生存意识?

这种代替成长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三)法定监护人的角色不因为夫妻分离、家庭破裂而解约

现在中国的离婚涉及了孩子抚养权的问题,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夫妻两人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斗得一塌糊涂,还有一种是离异后双方都放弃孩子的监护权,都把原来家庭的孩子当成定时炸弹,都认为这个孩子会成为他们家庭的不安定因素。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都是姑妈、姨妈、舅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有被抛弃的感觉,寄人篱下,是有父母的孤儿,他们是很难形成健康的人格的。

家长角色的第二个定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

“一任老师”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就是一张白纸,第一笔谁给他画的,留下什么烙印就是什么烙印,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岁的时候就能预见到孩子长大了什么样子,七岁之后就能遇见到孩子的人生是怎样的格局。

无论是三岁还是七岁,孩子都没有完全进入学校生活,更没有进入社会,注意对其形成影响的就是家长。

所以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家长饿言谈举止、一颦一笑都会深刻的影响孩子。

另外,家长还是孩子的终身老师,这句话并不适用与每一个国家,而是中国特有的国情。

中西方家庭教育文化差别较大,有人把西方的家庭教育文化比喻成“狼文化”。

狼这个动物在荒原上求生存、求发展很艰难,得到食物不容易,今天吃饱一顿之后下一顿都不知道是何时何日。

所以狼是不能拖家带口、四世同堂的。

狼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一个法则,生下小狼,过了哺乳期并交给小狼一定的捕食本领后,就把小狼赶出家门。

西方的家庭秉承这样的“狼文化”,他们有一个理念,认为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上帝派到家里的天使,父母是受委托帮助上帝培养这个孩子,这个委托也是有期限的,就是18岁,18岁之后孩子必须自己出去闯荡,回到家里坐夫妻的汽车,是要付油钱的,和父母吃饭采用AA制,这在西方很多国家是天经地义的事。

中国的家长不是这样的,中国的孩子18岁的时候刚刚高中毕业,正是家长大把花钱、大把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前途命运的时候,此时此刻家长舍得把自己的孩子推出门吗?

与西方的“狼文化”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是“母鸡文化”,家长像母鸡一样伸开翅膀,把孩子护在双翼之下,让孩子风吹不着雨淋不得,太阳晒不着,不吃亏,不上当,甚至不走弯路,家长恨不得倾其所有呵护孩子一辈子。

因为中国式一个非常在乎家庭稳固的国家,在家庭文化中最高的一个境界叫做“四世同堂”。

我们遥想一下,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面,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她已经风烛残年、满头白发,要扶着墙才能走路,她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但是只要他的头脑是清醒的,她一定要操心,她要操心她60岁的儿子、40岁的孙子、20岁的曾孙,这是中国传统家长的伟大之处也是可悲之处。

他们一生都在为儿女操心,生命不息,操心不止,一旦上岗终身不得下岗。

但是不是只要家长操心了就一定对孩子有好处了呢?

不是的,如果家长不学习,不能够与时俱进,就意味着落伍了,如果你坚持不下岗,你就会坑害你的孩子,不仅无功,甚至有过。

做孩子的终身老师,这个角色是不是与身俱来的?

是不是你生下孩子之后就一定能够当好这个老师的角色呢?

不是这样的。

每年六七月份,被考生称为“黑色六七月”、“纠结六七月”,因为在这两个月份,很多家庭经历中考、高考。

中考、高考之后有一句话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叫做“六月份考儿子,七月份考老子”,六月份考孩子的分数,七月份考老子的票子(钱)和面子。

儿女要是考得不好,家长就要花大钱去找关系帮着择校,但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择校?

考到哪里就在哪里上学不好吗?

择校的重要原因就是好的学校、重点学校有更好的师资力量,一位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帮助更大,这点毋庸置疑。

那么,一位老师是如何炼成的呢?

那是经历了多少年在讲台上的摸爬滚打,过五关斩六将才能熬出来的,专业过硬,家长才放心。

那么同为孩子的老师,我们家长的“专业”过硬吗?

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家长,我们又上了几堂课,做了怎样的准备呢?

大多数家长都是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慌慌张张、手忙脚乱上战场,然后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出现问题就拿出“压箱底”的家庭传统教育方式与孩子斗智斗勇,沿着上一代人传递给我们的方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当家长各走各路的时候,这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有的家庭里面风调雨顺,孩子教育得非常成功夫妻关系也非常好,家庭非常和睦;有的家庭却鸡飞狗跳、鸡犬不宁,孩子回来以后“啪”地把门一关,家长跟他说什么他都不耐烦;有的孩子每天都寻死觅活、离家出走,家长年纪轻轻就熬白了头发······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就是因为有的家长注重了后天学习,找到了方法,积累了经验,自然就规避了很多问题;而有的家长根本不学习,甚至不承认做家长也需要学习,稀里糊涂就上岗,碰到问题就靠“本色”出演了。

所以有人评论说,中国当代家长都是“无证上岗”。

现在中国式一个“持证上岗”的年代。

有人统计过,现在需要考证上岗的职位有七千多个,唯独我们当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这么大一件事情没有地方去考证,这不是家长的错,但是家长要有学习的意识。

最近两年来,我们在全国部分城市开设“三宽”家长大讲堂,就是要在中国引领一种新时尚,开创一种新风气,让中国家长为了孩子重返大课堂。

对于尚未成家或虽然成家尚未为人父母者,最好能先持证上岗;对于有了孩子的为人父母者,虽然是先上岗,再补证,也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第二节家庭教育与子女人格培养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家长对子女人格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症结:

“本色”代替“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