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6784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x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说明

1.0遵循的规范、规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3)《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10)《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1)《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13)《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

(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

(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6)《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17)《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053-94);

(1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9)《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054-94);

(20)《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

(2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

(22)《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059-95);

(23)《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J/T060-98);

(24)《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2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27)国颁《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此外,参照执行我院制定的工作大纲及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的有关会议纪要、协议。

2.0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依据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同意采用路基两侧加宽的设计方案,每侧加宽8米。

加宽后的路基宽度为42米,计算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双向八车道。

路面结构:

4厘米厚沥青玛蹄脂(SMA-13)+6厘米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I变级配)+8厘米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I变级配)+36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20厘米厚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进行设计。

沥青混凝土表面层采用SMA,符合本项目大交通、重轴载的特点,具有较好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抗低温开裂性能和优异的抗滑性能;在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的选择上,传统的AC-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具有孔隙率较小,密实性能较好等特性,但由于细集料较多,级配呈悬浮型,高温稳定性较差,同时也易于引起泛油、涌包、车辙等破坏现象。

根据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展趋势并结合本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及重载交通的实际情况,虽然Superpave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该设计方法在我省应用还缺乏经验,不宜在本项目中大规模使用,而对传统AC-I型密级配进行改善,适当减少靠近最大粒径的粗集料和细集料中较细部分的比例,控制矿粉比例,适当增加中间档次的粗集料(如5~10mm、10~15mm)所形成的S型级配属于嵌挤密实型级配,具有适宜的孔隙率,渗水性小,不但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而且表面还具有较大的构造深度,从而提升沥青路面综合服务功能。

这种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已经在许多高速公路工程大规模使用,已证明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

施工图设计中根据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并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在路基排水方式方面将初设中集中排水方式改为分散排水与集中排水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排水仅在填高5米以上路段采用,在保证路基边坡防冲刷的前提下,加快路面降水排离,减少硬路肩积水对路面强度和使用性能的影响;在新老路基结合处,改原初设挖台阶坡率1:

1.5为1:

1.25,在确保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最底层台阶地基处理宽度,确保新加宽路基受力均匀,减少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因此引起地基处理数量的增加,施设中鉴于土工格栅使用性能不及钢塑格栅,故将土工格栅改为钢塑格栅,必要的情况下碎石垫层处理地基方案中的钢塑格栅可以改为土工格室,以加强土体抗变形的能力;路床顶面以下40m厚由灰土改为碎石垫层,加强路面内部的排水措施,确保土基密实、稳定、耐久。

在新老路面结合处,鉴于本项目尚未进行老路面强度方面的评定,因此新老路面结合处的处理及老路面处理待下阶段老路面强度评定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专门的设计,本次设计不涉及该项内容。

项目区属暖温带气候,夏季炎热,重载交通下沥青路面易产生车撤,冬季干冷,沥青路面温缩裂缝较为普遍,基于此,为提高沥青表面层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表面层沥青采用热塑性橡胶SBS改性,为提高中面层抗辙槽能力,中面层沥青也采用SBS改性。

3.0路基横断面

3.1路基横断面布置

本施工合同段路基标准横断面为整体式路基横断面。

整体式路基断面是在原有26米路基的基础上两侧各加宽8米后形成的,加宽后路基宽度为42米,其中:

中央分隔带宽3米,左侧路缘带宽2×0.75米,行车道宽2×4×3.75米,硬路肩宽2×3.00米,土路肩宽2×0.75米。

原路面横坡为1.5%,路肩横坡为3.0%。

考虑到原路面经过加铺、改造,整体路况较好,为便于与老路面相接,加宽部分的路面横坡为1.5%,路肩横坡为3.0%。

3.2路基的超高和加宽

本段路线平曲线半径均大于5500米,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表,该段不设置加宽。

3.3路基边坡、护坡道及排水沟

本合同段土质多为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粉土。

整体式路基加宽采用在原路基两侧分别加宽的方式进行。

考虑到原路面结构底基层在原硬路肩处未贯通,若不在此处实施改造、加强,通车后将成为正常的行车道,从理论上讲其整体承载能力较低,因此路面加宽时,将原硬路肩的路面结构部分挖除,然后在此处采用挖台阶的方式进行路面加宽。

鉴于原公路经过近十年的运营,路基的密实度较高,稳定性较好,为尽量加大路基加宽范围内的受力范围,减少新老路基间的差异沉降,路基加宽台阶高度为0.8米左右,台阶宽度为1.0米左右,并设置3%内倾横坡,在原地面及路床顶面以下40厘米处各设置一层8米宽加强型双向钢塑土工格栅,路基高度不小于4米时,在原地面以上1米处加设一层8米宽加强型双向钢塑土工格栅。

为便于渗入到原路面内部水分的排出,路床顶面以下40cm设置横向碎石排水层,其下40cm厚路床采用5%石灰土处理。

上下路堤填料的CBR值需满足规范要求,否则也应掺加结合料处理。

加宽后的路基边坡坡率为:

当路肩外边缘与护坡道内侧高差H≤8米时,边坡坡率为1∶1.5;当H>8米时,8米以内边坡坡率为1∶1.5,大于8米的部分边坡坡率为1∶1.75,变坡点处不设平台。

对于填土高度8~9米的桥头段路基,若路段较短,边坡坡率可取为1:

1.5。

护坡道宽度均为2.0米,并设置向外3.0%的横坡。

护坡道外设底宽为1.0米,深1.25米的倒梯形排水沟,内侧坡率为1∶1,外侧坡率为1∶1;排水沟外边缘设置顶宽30cm高30cm的倒梯形挡水埝,内外侧坡率均为1∶1。

排水沟采用C25混凝土块砌筑,砂浆采用M7.5。

3.4公路用地界

对于填方路段,路基排水沟外边缘1.70米处设置隔离栅,隔离栅外0.3米处为公路用地界,公路用地界外侧5米为绿化带用地。

对于水塘路段,边坡坡脚以外2米处为公路用地界。

4.0路基的设计与施工

4.1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

路基压实度指标(重型)

表4.1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填方

路基

路床

0~80

≥96

上路堤

80~150

≥94

下路堤

>150

≥93

零填及挖方

0~30

0~80

≥96

注:

①表列压实度数值系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②土路肩培土的压实度要求≥90%。

本合同段均为填方路基,路基土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分层压实。

路基压实度要求见表4.1。

4.2路基填料要求

路基填料主要为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粉土,根据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积累的经验,用于路堤及下路床填料的CBR值一般能满足设计要求,而用于路床上部时其CBR值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原则上可仅考虑上路床掺灰处理,但考虑到本项目为加宽项目,原路基路床经过近十年的行车压密,强度较高,为加强新老路基拼结,减少因路基强度的不同引起差异沉降,进而产生纵向裂缝,从排水和提高路床强度综合考虑,路床上部40cm采用碎石换填,下部40cm采用5%石灰处理。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要求

表4.2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cm)

上路床

0~30

8

10

下路床

30~80

5

10

上路堤

80~150

4

15

下路堤

>150

3

15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8

10

沿线虽地势平坦,利于修筑路基,但取土较为困难,在同业主和沿线地方政府广泛协商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宜采用沿线分散取土方式。

取土的深度在1.0~2.0米之间,现场应根据地下水位情况确定具体取土深度,施工时应根据土场分布,进行多组土样和配合比试验,以处治后满足所在层位路基填料最小强度的要求确定施工最终的石灰剂量。

4.3地基处理

4.3.1地基处理的目的

鉴于老路基经过近十年的运营,路基沉降已基本完成,因此地基处理的目的是尽量减少新加宽路基的沉降量,缩小新老路基差异沉降量,进而减小新老路面出现纵向裂缝的机率。

4.3.2地基处理方法及范围

根据地勘部门提供的资料,结合路基高度和大型结构物的设置情况,按照沉降计算结果并参考已扩建高速公路新老路基搭接沉降差异控制标准,确定地基处理范围和方法。

经计算一般路段填土高度不高,地基土多为低液限粉土、亚砂土,总沉降量约9~12厘米,工后沉降量3~4厘米,采用浅层处理(碎石垫层加土工格栅和土工布)后,工后沉降可控制在4厘米之内。

桥头段及高填方路段地基总沉降量约10~13.5厘米,工后沉降量5~7厘米,采用碎石桩+碎石垫层处理后,工后沉降在1.5~4厘米之内,处理长度为路基高度的5~8倍。

4.3.3碎石垫层法

原路基两侧水稻田、鱼塘及积水路段分布广泛,采用该法不但可以解决填前碾压的问题,而且在上部堆载的作用下可以加快浅层地下水的排出,从而加快浅层地基的排水固结。

碎石垫层厚度为40厘米,为防止松散性碎石在上覆荷载的作用下产生横向位移和竖向沉陷,垫层下设加强型双向钢塑土工格栅,从而间接提高碎石垫层的抗剪能力,提高地基的整体稳定性;碎石顶面设反滤土工布,防止细粒土堵塞碎石排水孔隙,影响排水效果。

原则上完工后的碎石垫层顶面不得低于周围原地面,保证排水畅通。

若地基较为软弱,也可采用土工格室取代钢塑格栅,以提高地基的均匀性。

沿线防护和排水沟砌筑多采用浆砌片石,从废料利用的原则考虑,沿线挖出的片石除回填部分坑塘外,均可用做地基浅层处理,以节省碎石数量,降低造价。

片石应用时,应尽量放在路基外侧,并根据地下水位情况确定是否实施冲击碾压。

4.3.4碎石桩法

碎石桩是采用振动成桩法先用桩管振动成孔,填入足够数量的碎石,振动密实形成桩体。

设置碎石桩的目的是通过振动、挤密的成桩过程,将原地基土振动密实,并通过碎石桩形成的竖向排水通道,防止或消散附加荷载所造成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增大,从而达到加快地基排水固结,增强地基强度的目的。

碎石桩桩径为0.5米,桩间距1.2~1.6米,平面上呈梅花形布置。

(1)碎石桩施工程序和方法

①每孔点碎石桩施工程序

吊机进场→振孔器就位→振动挤土成孔→提起振孔器倒入碎石→振捣→再提振孔器和倒入碎石→再振捣→制桩至孔口→移位至下一点。

②在砂性土地基中,施工程序应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在软塑粘性土地基中,碎石桩宜从中间向外围逐行或隔行施打。

③碎石桩填料采用逐步拔管成桩法。

(2)碎石桩施工注意事项

①振动头工作频率:

一般按24.5Hz控制;稳定电压一般为380V±20V;振孔器密实电流一般按80A左右(根据现场制桩试验定),严禁在超过密实电流的情况下作业。

②激振力一般采用100~150kN;倒入砂石高度一般为1.0~1.5米;振孔器留振时间一般为10~20s;拔管速度以1.5~3.0m/min为宜。

③加固碎石桩密度的方式,多采用边拔管边振动、留振和反插相结合的方法。

地面下1~2米由于侧向约束薄弱,不利于成桩,至此深度时应采取超载投料法,再通过振挤以提高粒料的密实度。

当检验碎石桩发现有上下不连续,单位深度粒料不足,平面位置和垂直度不符合要求以及有断桩、缩颈、沉桩等质量问题时,应采取补救措施,必要时就近复打,以保证地基处理质量。

以上施工注意事项及所采用的参数均需通过试桩进一步确定。

(3)加固效果检验

碎石桩施工完毕后,最终应进行复合地基加固效果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标准贯入、重型击实Ⅱ、轻便触探和载荷试验,检测的数量不少于桩孔总数的2%,并不少于3处(每个工点)。

4.3.5施工沉降观测

为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施工、监理部门应加强路基沉降动态观测。

观测工作由施工单位或业主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科研单位负责,现场的测试设备和标志应由施工单位严加保护。

沉降观测频率:

在路堤填筑期,一般每填筑1~2层或7~10d观测一次;预压初期观测频率为每7~10d观测一次,以后每半个月观测一次;路面施工期,应至少在路面底基层、基层、面层施工结束后各观测一次,如果间隔时间较长,应加密观测频率。

沉降观测成果应由专人负责记录和整理,不得随意涂抹和修改观测成果,以确保观测成果的准确可靠。

根据沉降观测成果推算路基的月沉降速率,当连续两个月的沉降速率小于2mm/月时,方可进行预压土方卸载。

4.4沿(压)河、塘段路基设计

路基加宽范围内的沿河、塘段路基必须将淤泥清除干净、彻底,并将河(塘)堤岸挖成宽≥1米向内倾斜3%的台阶,河塘清淤后,采用片石回填,碾压稳定后采用碎石嵌缝,其上逐层填筑路基填料至原地面,分层压实,其压实度要求≥93%。

为防止河、塘积水的影响,边坡采用30厘米厚M7.5浆砌片石全防护,坡脚设置M7.5浆砌片石基础。

原地面以上的路基设计同主线。

4.5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路基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在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和设计交底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如存在重要设计问题应及时根据有关程序提出并送交设计单位研究处理。

(2)路基施工前,施工人员应对路基工程范围内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对取自土场的路基填料进行复查和取样试验。

(3)为保证路堤的强度和稳定性,对路堤填料有一定的要求。

为鉴别路基填料的适用性,应对拟用于填筑路基的材料取样试验,不满足路基填料最小强度要求时,应掺石灰处理。

(4)路基在加宽填筑前应首先拆除清理排水沟中杂物,挖除路基排水沟,对场地内耕植土、其它非适用性材料以及边坡种植土进行清除,厚度为30厘米,然后开挖台阶,按规范要求进行原地面压实和加宽路基的回填,原地面压实补偿厚度按30厘米计列,并按表4.1中要求的压实度分层压实。

(5)由于加宽后路基为双向八车道,汇水面积相应增大,在土方填筑前,尤其要做好原地面临时排水设施,开挖路基两侧临时排水沟,并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将水尽快排离路基。

排除的雨水,不得流入农田、耕地,亦不得引起排水沟淤积和路基的冲刷。

(6)路基施工中,各施工层表面不应有积水,应做好边坡临时急流槽。

填方路堤应根据土质情况和施工时气候状况,按施工规范要求设置排水横坡。

(7)路基填筑应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

如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过压实检验符合规定要求之后,再填筑上一层。

(8)雨季施工或因故中断施工时,必须将施工层表面及时修理平整并压实。

(9)压实度按压实标准执行,保证压实均匀,同时应注意压实顺序,并经常检查土的含水量。

(10)若路基填筑分几个作业段施工,如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时,则先填地段应按1:

1坡度分层留台阶。

若两个地段同时填,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米。

(11)为保证路基边部的强度和稳定,施工时每侧超宽50厘米填筑,严禁出现贴坡现象。

(12)为了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路面下沉,对于构造物两侧的一定长度范围内(具体详见桥涵部分图纸)的路基填土,考虑到此段施工面狭窄,压实困难的实际情况,台背填料采用碎石土填筑,压实度为96%。

(13)路基填土压实宜采用振动压路机或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同时对于上、下路堤每填筑80cm厚采用25KN冲击碾压,压实度较规范提高1~2%,碾压遍数根据现场试验情况确定。

(14)施工中除设计中特殊要求外,均应严格按照现行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等有关规范所规定的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进行施工。

5.0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

5.1路基、路面排水系统

5.1.1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

加宽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包括路面及路面边缘排水、路基边坡坡面和路界范围内地表坡面的排水,并通过排水沟、桥涵等排水构造物将降入路界范围内的雨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由于本项目土质多为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粉土,耐冲刷性稍差,但通过采用合适的路基边坡防护措施可以大大改善该不足,由于加宽后的路基为双向八车道,汇水量增加较多,为保证降雨期间硬路肩及相邻行车道范围内不积水,路基边坡在做好排水、防护的前提下,路基多采用分散排水方式,仅在路基填高5米以上的路段采用集中排水方式。

本合同段路基填高均小于5米,路基均采用分散排水方式。

(1)路面及路面边缘排水

路基采用分散排水方式,大部分路面水沿路线纵坡和路面横坡漫流经硬化的土路肩、路基边坡进入路基排水沟,排至路基之外;另一部分路面下渗水通过设置在路肩下的C20透水砼排离路基。

(2)路基排水设计

本合同段均为填方路基,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00年一遇。

沿线地势平缓,排水沟渠较少,路床80cm范围内已采用换填或处治,总体看来,地下水对路基的强度及稳定性影响较小,因此路基排水仅考虑路界地表水的排除。

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排水系统为原则,路线所经河流、排水沟渠、洼地及灌溉渠道均相应设置了桥梁、涵洞。

路基两侧设置排水沟与桥涵贯通,将水引至河沟,或通过桥涵排走。

根据地形或需要,对路基排水沟沿路线方向做纵坡设计,沟底最小纵坡一般为0.12%,排水沟出水口间距一般不大于500米;为满足沟底最小纵坡要求,部分路段排水沟顶设计标高高于原地面,沟侧面及护坡道需填方(填筑式排水沟);另外部分路段设置加深的排水沟以加大沟底纵坡,确保路基、路面水通过排水沟合理排泄,确保路基稳定、安全。

当排水沟须跨过通道或分离式立交口时需设置排水沟涵,排水沟涵一般做成正交,同时应注意排水沟进出口圆顺衔接,避免引起冲刷。

鱼塘段路基设置填筑式排水沟,防止路界降水汇入鱼塘。

在局部排水困难的地段,路线两侧设置集水坑以汇集排水沟内水,集水坑与排水沟间设引沟相连;为避免排水沟水与农田水连通,排水沟外侧设置挡水埝。

5.1.2路基、路面排水工程的施工

路基施工中,必须按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首先做好排水工程以及施工场地附近的临时排水设施,然后方可施工主体工程。

路面排水工程的施工,要求同路肩加固同步进行,详见路面施工部分。

路基排水沟施工应根据设计口宽和挖深进行开挖,线型要求平顺。

预制块砌筑应待沟底夯实后方可进行,水泥砂浆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和试验规定,砌体咬扣紧密,砂浆饱满、密实。

5.2路基防护工程设计

本合同段除分离式立交桥桥头采用正六边形砼预制块、大中桥桥头路基(含锥坡)采用M7.5浆砌片石全防护外,填方路基边坡及护坡道根据路线纵坡、土质情况及受降雨影响的程度大小,结合路基高度的大小,边坡分别采用三维网内植草、 连拱型砼预制块骨架内设三维网植草及砼预制块拱形骨架内植草,旨在发挥防护、排水功能的同时也能够保持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5.2.1主线路基防护

(1)路基高度H≤3米时,路基高度虽低,但路面范围内的降水都要经边坡汇入排水沟内,相对来讲对边坡的冲刷较大,也不利于草籽的成活,因此边坡采用三维网内植草籽防护,护坡道采用C25砼预制块防护。

(2)路基高度3<H≤5米时,路基高度已较高,路面范围内降雨对边坡产生的径流量也较大,因此边坡采用连拱型砼预制块骨架防护,骨架内设三维网植草籽。

护坡道采用砼预制块防护。

为保证路基、路面降水的顺畅排出,在骨架两侧设置C20混凝土预制块(顶面高出坡面10厘米),降水可通过凸出坡面的Y型水槽汇入排水沟中。

(3)路基高度H>5米时,路基高度较高,路基采用集中排水方式。

边坡采用浆砼预制块拱形骨架防护,骨架内植草籽绿化。

护坡道采用砼预制块防护。

为保证路基、路面降水的顺畅排出,在骨架两侧设置C20混凝土预制块(顶面高出坡面10厘米),降水可通过凸出坡面的U型水槽汇入排水沟中。

5.2.2水塘段路基防护

路基边坡占压水塘、鱼塘段,塘内边坡采用30厘米厚M7.5浆砌片石防护,防护高度为塘底至原地面处,坡脚设置M7.5浆砌片石基础。

5.2.3桥头锥坡防护

大中桥桥头锥坡及距桥头10米长的范围内,护坡采用M7.5浆砌片石全防护;分离式立交、天桥锥坡及桥头10米长的范围内,护坡采用C20正六边形砼预制块全防护。

5.2.4路基防护施工注意事项

路基防护应待地基沉降稳定,路基坡面削坡后施工,以免因路堤的沉落而引起护坡的破坏。

(1)设置连拱型、拱型骨架护坡时,应首先在坡面上放样,施工时要保证铺砌厚度及砌筑质量。

(2)防护工程所有的砂浆、混凝土,应用机械拌和,决不可以在砌体面上或路面上人工拌和,并应随拌随用。

(3)沿河、塘路段的防护施工时,应清淤彻底后,再下挖基础所需的深度。

(4)防护工程开挖的路基边坡土方可用于路肩培土,多余的土方应弃在取土场内,并做好整平,以便复耕。

6.0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的措施

6.1取土、弃土设计方案

本段属平原微丘区,沿线均为高产良田,取土土源有一定的困难。

在外业勘察过程中,经实地调查和征求沿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群众的意见,综合考虑合同段内自然环境、水文、气象和农作物生长情况,本着节约用地、造田还耕和节省工程投资的原则,决定采取在沿线分散取土的办法。

取土方法是:

在商定取土范围内,先将30厘米耕植土推置边侧,并做好妥善保护,不得填埋或碾压腐质土,而后按规定深度取土填筑路基,同时取土坑内应做好排水措施,确保分层取土时的含水量不过高以保证路基的填筑效果和质量。

取完土后将取土场地平整,再将30厘米表土平推坑底,造田还耕。

取土范围内地表附着物如:

坟地、树木、青苗给予拆迁补偿,电杆、机井等重要构造物进行护砌保护。

6.2环保及节约用地的措施

本合同段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的环保设计方针,作到因地制宜、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益显著。

环境保护设计原则是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结合,通过设计和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