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649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1.docx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1.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1.docx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1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专题解析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高明书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一、什么是奖励与惩罚的原理

(一)什么是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

惩罚是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

施加讨厌的刺激,以减低或遏止、消除不良的行为。

(二)奖励与惩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1.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负强化原理:

在某个确定的情景中,孩子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使得引起他厌恶的刺激消失,那么,今后在同样情境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大。

这个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撤去厌恶刺激,就等于获得了奖励。

消退的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三)奖励与惩罚的形式1.奖励的形式①根据内容分,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②根据方式分,奖励还可分为代偿式奖励和给予式奖励。

③根据奖励的实施者划分为学校组织给出和拥有某些权力的个人给予的奖励。

2.惩罚的形式①按内容分,惩罚可分为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

②按方式分,惩罚还可分为代偿式惩罚和剥夺式惩罚。

③根据惩罚的实施者划分为学校组织给出和拥有某些权力的个人给予的惩罚。

④按照行为发生后给予的惩罚,可以分自然惩罚与人为惩罚自然惩罚不是外人给予的,而是儿童做出行为后自然的结果。

用儿童自身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过失。

由于自然结果是令人不快的,儿童在做出类似行为的可能性自然就减少。

这可以看作是无意识的自然学习。

学生的理解力能够在自然后果与行为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通常就不需要再人为地设定奖惩,让自然后果直接起作用会更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可以用自然惩罚,例如:

不良行为自然惩罚故意吃饭慢没吃饱就收拾了餐桌嘲弄同学同学不和他玩耍不洗脸被同学嘲弄脸上脏起床拖拖拉拉上学迟到被老师责问不完成作业被老师留校做作业故意打破玩具只能玩坏玩具攻击其他同学被同学冷落、排斥、孤立人为惩罚是指行为发生后,外人给予行为人一个不良的刺激或不良的结果。

它又分为逻辑惩罚和反应代价惩罚。

逻辑惩罚。

逻辑结果惩罚。

惩罚和儿童行为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是行为的逻辑结果。

惩罚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与违规行为的性质相联系。

这种惩罚从道德违规的角度看待逻辑结果。

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可以选用逻辑惩罚,如:

不良行为逻辑惩罚将口香糖吐在地上5天不给口香糖吃在家中使用脏字妈妈3小时不和孩子说话反应代价惩罚不一定和发生的行为有逻辑关系,不良行为发生后,行为者必须付出代价。

绝大多数不良行为都可以使用反应代价惩罚。

例如:

不良行为反应代价惩罚三次没有完成作业取消周日去公园的计划对父母说谎两天不许看电视起床没有叠好被子放学后不许在外边玩耍四、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如何进行奖励与惩罚

(一)奖励的智慧1.奖励态度和具体行为奖励的运用应该适度,应该用在一些具体的行为上。

2.奖励不可太滥避免奖惩的饱足状态斯金纳的不定期强化的原理与策略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

3.程度要相称,刺激物应恰当奖励条件高了,学生做不到,失去争取的信心,奖励也就没有意义。

奖励条件太容易,学生轻而易举得到,兴趣就不高了,奖励也不能持久。

4.一诺千金5.奖励要及时越早施行,效果越佳,激励作用越大6.运用鼓励性表扬积极性奖励与控制性奖励。

积极的奖励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并受到鼓励继续为做出道德行为而努力。

而控制性奖励是成人用来控制学生的。

控制性奖励的效果是学生的自尊得到暂时的满足,实际上是成人以一种外在的赞许对学生本身进行的心理控制。

另外,控制性奖励并没有说明怎样做才是好孩子或最好的学生。

这种表扬注重的是对学生自身的评价而不是对其行为的原因的评价。

因此,控制性表扬存在一种危险,即它把学生从事某种行为的发自内在评价的欲望转向了一种对受到社会评价的自我倾向的关注。

(二)惩罚的艺术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惩罚的艺术,避免糟糕的惩罚1.惩罚具体的行为,尊重学生人格重要原则是重责其事,轻责其人突出学生对自己违纪行为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真正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惩罚。

区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

区分过错行为和糟糕结果,惩罚只能用于前者而非后者。

划清故意行为与无意非故意过错行为的界线。

充分认清行为与品行的差异,特点与缺点的区别,分清偶犯与惯犯,做到有情有理。

2.避免在公共场所和众人面前惩罚学生古人云: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保护隐私3.惩罚要及时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4.教师情绪不良时,不要惩罚学生避免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5.最忌讳讽刺挖苦案例:

毁灭性的惩罚《中国教育报》在2003年7月8日报道有关《师德启示录》的讨论中,有一个老教师张允公写了一篇文章《一篇作文打倒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痛苦地写出了自己因为无知致使一个学生处境不利直至退学的例子。

那是34年前的事。

我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小学当民办教师,教四年级语文。

有一天上讲评作文课,我先暗示学生,要有好戏看了。

接着便开始读一个学生的作文。

题目:

《赶集》。

我略作停顿,以便蓄势,继而朗读,腊月二十六,我赶范家集,褂子口袋里有三毛钱,我用手捂着口袋,兴高采烈地走在大街上。

到了小东河,小东河里的水波浪滔天,我垫上几块小石头,浩浩荡荡地过了河。

我在波浪滔天、浩浩荡荡几处提高声调,放慢语速,以求达到最佳的调侃效果。

全班早就笑得前仰后合,我不时地瞥一眼某生,他的头几乎低到桌子底下。

我不依不饶地念着,念完后走到他面前,啪的把作文本摔在他桌子上,什么也没说,一切都在这一摔里了。

同学们疯狂地喊着、笑着、笑这个平时就常被男生嘲笑的对象。

此后几天,几乎全校所有的学生(还有老师)见了他就喊小东河里的水波浪滔天,几天后,他没有来学校,一天没来,两天没来,一个星期没来,一个月没来后来再也没来,听说在生产队放猪。

可以说这位老师的讽刺挖苦毁灭了这个学生的一生。

6.惩罚以后要和学生沟通说明理由,增强教育的指向性解释惩罚的原因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反馈性原则,指明出路不含糊在否定一个错误行为后,一定要指出应该怎么做;还应了解学生被惩罚后的表现,一旦有改进的行为,就马上予以肯定7.惩罚切莫唠叨,就事论事莫牵连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8.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旗帜鲜明,不能随心所欲9.批评与惩罚应该适度适度性原则。

奖惩要与行为结果相称。

奖惩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过轻,失去奖惩的意义,无效;轻描淡写过重,近于残酷专制,带来相反的结果,产生仇恨、蔑视、欺骗、对抗和攻击性,所以程度要相称。

小题大做过于严厉的惩罚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引起受罚者的回避、不听从行为,甚至引发高度焦虑,因而抑制其学习兴趣,削弱其对不良行为的控制力。

失去对惩罚应有的敏感性,对各种惩罚习惯成自然而麻木,甚至引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10.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

体罚和变相体罚是我国现行法律中明令禁止的行为。

《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不仅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而且对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都做了规定。

因此,体罚虽然是惩罚,但体罚是违法的,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绝对禁止。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体罚是很普遍的。

在500名被调查的6岁~12岁儿童中,有67%经常受父母打骂,某城市已经判决的4155名犯罪青少年中,家庭以打骂为主作为教育方式、手段的占34.5%。

体罚为什么不好?

(1)体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不利于反思问题本身;

(2)体罚使学生认为自己为错误付出了代价,有了账的感觉;(3)体罚成为一种宣泄,减轻了思想压力;(4)体罚给学生做出了倚强凌弱的暴力示范。

有调查显示,在谈到少年儿童在学校中最怕什么时,30.8%的学生最怕老师批评和体罚,29.5%的学生最怕被人瞧不起,19.4%的学生怕考试,11.3%的学生怕被同学欺负。

而经常被老师罚站、罚跑、放学后被罚留校、被老师讽刺、挖苦、责骂、不让进教室听课、罚抄作文或作业多遍、被老师打等的学生的总数占学生的17.1%,偶然有此类经历的学生占24.1%。

11.惩罚方式方法要适当方法手段本身的教育性。

从奖励本身学习,当学生好的行为不断得到表扬的时候,学生很快就会学会如何通过行为来操控成人,从惩罚方式本身中学习。

要尽可能少用惩罚,一个经常惩罚孩子的家长或教师,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惩罚的目的可能没有达到,反而使孩子学会了粗暴的不顾别人自尊的处世方式。

没有一种强化形式适合于所有的人,当采用的表扬或奖励方式对学生无效时,并不是强化无效,而是没有选择正确的强化方式。

(三)奖励与惩罚实施的共同原则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需要与情感,缺乏对学生的信赖与尊重,从而导致奖惩的各种负面心理效应的产生。

奖惩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硬性强加在儿童身上的,是成人的傲慢、不尊重、轻视儿童的产物。

成人,特别是教师,对孩子有太多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权势,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利用这种权势来控制儿童的。

而这种欺压、控制、不尊重正是躲在奖惩行为后面真正伤害儿童的东西,造成长期负面作用的是成人的态度,而不是奖惩本身。

超越控制思维。

任何试图控制学生行为的行为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抵抗(至少是内心的反感),一旦控制消失或减弱,学生就会恢复原来的行事方式(至少是最低程度的恢复)。

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同和肯定,告知安排某项任务的原因,点燃他们的好奇心,为他们树立一个榜样,还有要宽容失败行为,帮助他们摆脱被控制的情绪。

注意唤起学生主体内部的自我强化机制。

不要害怕学生成长路上的过错。

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会绝妙地把学生的过失转化为教育的财富成长的契机2.标准的一致性,公平性原则奖惩标准要一致,免除侥幸,避免不公平导致学生困惑或者不服。

家庭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前后一致,避免因人而异,否则学生会怀疑教师实施奖励惩罚的动机,构成个人之间的私怨。

此外,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应一致,要注意获得学生集体的支持。

教师要说明奖惩的理由,并非顺我者奖,逆我者罚,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惩罚应就事论事,惩罚是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不宜上升为品质与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公平合理,减少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表现出的偏向性不要罚了又赏3.充分沟通的原则沟通是有效奖惩的关键技术。

第一,充分沟通有助于解释奖惩的意图,解决问题的根源。

第二,充分沟通体现民主教育的特征。

4.奖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以表扬为主无论奖励与惩罚的实施都应该与行为的动机、行为的全过程联系起来,而不应该仅仅指向行为的结果,而且应着眼于它们的远期效果。

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受到奖励与惩罚所留下的联系是不一样的。

因为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而批评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批评只告诉不能做的事,而没有告诉他应该做什么。

比如,给小孩糖吃,小孩记住的是吃糖前的学习好;小孩挨打,记住的是打后要学习。

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付出更大的努力学习去避免惩罚,去克服人的惰性,而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及格去体验惩罚。

但过度的惩罚势必引起极高的焦虑水平,这样不仅会破坏学习,而且还会扩大到其他方面,比如,惩罚的累积的影响导致对整个知识领域的厌恶,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引起回避和退缩反映,导致对学习的自暴自弃。

奖励与惩罚结合起来,奖惩后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5.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奖惩如果你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而不再需要这个世界的掌声,你就自由了。

帮助孩子学会找到他/她人生的意义,让孩子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