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6500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1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1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1.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在当时的作用。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业和其他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3.理解并掌握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原因和过程。

4.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5.全面理解和掌握商鞅变法。

德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冶铸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有重要作用。

农业与手工业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又导致产品交换频繁,商业渐趋发达,一些重要城市成为商业活动的中心,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随着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放。

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逐渐发展,地主阶级要求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促使各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变法运动。

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废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地主阶级政权成为改革的主题,经过百余年的斗争,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通过商鞅变法的积极社会效果,证明了改革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前提。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较为彻底的一次,通过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春秋战国社会改革、变法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论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

2.正确理解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过程。

3.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

1.准确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

2.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教具准备

1.投影仪(或小黑板)。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讲述法:

对于重要的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谈话法:

对于一般性的理性分析内容,以师生对话方式进行教学,应注意问题设计的合理性。

3.讲读法: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再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原始资料和插图,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的教学任务较重,既涉及到经济、政治两大方面的基本史实,又要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渗透于教学中。

因此,教师要注意梳理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对于理性知识内容,关键是要激活学生思维,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注意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火花。

对于本节内容中可探讨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尺度和时间,有选择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之一:

导入语例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在这样一个形态更替的时代,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对上一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战争的频繁、政局的动荡,在动乱的年代里,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历史在不断地向前迈进。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推动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之二:

问题式导入

[教师提问]从上一节课起,我们开始了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学习,请同学来回忆一下,上一节的标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教师提问]那么这一节内容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答]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等等。

[教师提问]战争既然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那为什么又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战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呢?

[学生回答]因为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加快了中国的统一步伐,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还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所以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教师过渡]很好,刚才大家是从战争的积极影响上去理解了它的进步作用。

但是战争仅仅是起到了加速、推动的作用。

那么究竟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

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问题。

[板书]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教师提问]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用来评价社会进步的重要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几个经济部门呢?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社会经济部门主要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教师提问]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原始社会的初期多使用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被称为新石器;到了夏、商、西周三代,绝大多数农具是木石所制,但也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并且从当时的手工业情况来看,已进入了“青铜时代”。

[教师回答]很好。

大家完整地回顾了我国自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三代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出现了新的突破,伴随着这一突破,还出现了新的耕作技术。

那就是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板书]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教师讲述]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

从考古学上看,这一时期是由青铜器进入铁器的时代,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板书]1.“铁器时代”的到来

[教师提问]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铁农具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了铁农具,才能进行深耕,使过去不能开垦的土地得以垦殖。

那么铁器的使用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

[学生回答]西周晚期,铁器已经被使用,而铁器作为农具使用是在春秋时期,到了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了。

[教师过渡]在铁制农具推广的同时,牛耕也出现并逐步推广起来了。

[板书]2.牛耕技术的推广

a.春秋战国出现并推广

[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推广。

社会上的语言习俗,能够反映一种行为或事实的普遍存在,而且这种行为或事实,又多是存在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把牛和耕连在一起,说明牛耕已经是春秋后期社会上引人注意的事情了。

另据《国语·晋语》记载,晋国的贵族把原来作为祭祀宗庙的牛改用农耕,正所谓“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可见已认识到牛耕的重要性。

[教师讲述]当时犁是一种先进农具,用牛代替人来拉犁是一项先进技术。

将拉车的牛、祭祀用的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因为它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

[板书]b.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教师讲述]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使牛耕也得到了发展。

因为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而牛耕也使铁农具的深耕效能得以更好发挥。

不过,大家也应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制约,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家农户都有条件拥有耕牛的。

[教师过渡]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开垦土地和兴修水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春秋战国的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的发展。

[板书]3.水利事业的发展

[教师提问]这一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板书]表现:

[学生回答]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孙叔敖主持修筑了芍陂;战国时秦国的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兴修了郑国渠。

[板书]工具——桔槔灌溉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教师提问]从大家的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先进灌溉工具的推广是水利灌溉发展的原因,除此以外,还可以找到什么原因呢?

[板书]原因:

[学生回答]统治者的重视。

[板书]生产力进步、统治者重视

[教师提问]很好。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统治者会如此重视水利灌溉工程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水利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就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为了能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在争霸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会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从而保证耕地面积的扩大,促进农业的发展,最终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

[教师讲述]大家分析得很好。

在这里我补充一点,请大家看书上P16的《水利工程图》,在长江和淮河之间有一处著名的水利工程。

那就是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

它南起现在的扬州,北至今天的江苏淮安,全长150公里,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对于沿岸农田灌溉和江、淮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邗沟是我国开凿较早的一条人工运河,在水利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过渡]我们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事业发展情况的学习,既了解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也看到了发展的表现。

在农业进步的基础之上,手工业各部门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

请看投影。

[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

[投影显示]

春秋战国手工业发展简表

冶铸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xx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创造,莲鹤方壶是珍品;出现金银错技术;雕铸艺术发展

漆工艺

采用夹纻技术,漆器更加精美

纺织业

出土战国楚墓麻布残片,纤维细密

煮盐业

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

酿酒业

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酒技术的重要发明

《考工记》

我国最早手工业工艺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讲述]从表上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内容相当丰富,同学们要熟练掌握的话,必须注意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手工业成就进行比较,注意对同类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

这项工作希望大家在课后完成。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夏、商、西周经济的时候,曾经分析了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

[学生回答]商业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之上的。

[教师过渡]在农业和手工业两大部门发展的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地区间的商业交流也繁荣起来。

[板书]三、商业和城市

[教师提问]请大家通过阅读课文来归纳一下商业活动繁荣的主要表现。

[学生回答]各地区产品互相交流,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板书]各地区产品互相交流、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教师讲述]确实如此,这一时期商业交换活动明显发展,货币的流通量骤然增加,水陆交通空前发达。

市场的发展使城市有了经济意义,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其中不少是各国的都城。

产品的交流、城市商业的繁荣都离不开穿梭市场间的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很活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当时有一种说法是“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为了赚钱,他们不避艰难险阻,不怕强盗抢劫,四处奔波,社会上还有一些富商大贾,资本雄厚,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如吕不韦。

可以这么说,商人的活跃也能够体现出商业的发展。

不过请大家要注意的是当时的商业活动主要在大城市中进行,经销的不少产品是服务于社会上层的奢侈品,而广大农村仍旧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水平与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课堂总结]下面我们来对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作一个简单回顾。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状况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地提高,社会经济也有了空前的发展,而这一切终将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

[布置作业]

1.下列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铸铁的国家

B.我国在西周晚期开始出现铁农具

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

D.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答案:

B

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修的著名水利工程中,位于淮河流域的是

A.芍陂B.都江堰

C.郑国渠D.西门豹渠

答案:

A

3.下列我国哪项手工业技术是领先欧洲两千年以上的

A.夹纻技术B.金银错技术

C.铸铁柔化处理技术D.用曲造酒技术

答案:

C

4.下列关于《考工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

B.它记述秦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C.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是《考工记》出现的最基本条件

D.它反映出我国手工业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

答案:

B

●板书设计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1.“铁器时代”的到来

2.牛耕技术的推广

a.春秋战国出现并推广

b.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水利事业的发展

表现:

工具——桔槔灌溉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原因:

生产力进步、统治者重视

二、手工业的发展

(见表)

三、商业和城市

 

2019-2020年高中历史1.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2教案新人教版

[导入新课]

之一:

导入语例示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预示着奴隶社会的终结和封建社会的到来。

如果说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根本动力的话,那么各诸侯国的改革和变法运动,则是封建制度确立的具体途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春秋战国时期从经济基础到政治上层建筑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

之二:

问题式导入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师提问]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了呢?

[学生回答]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提问]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教师过渡]很好。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上层建筑发生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变化发生的经过。

[板书]四、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

[教师提问]我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学生回答]井田制。

[教师讲述]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趋势日趋发展。

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归周天子。

此时,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贵族之间对土地的赠送、赔偿、交换、抵押之事迅速增多。

这种土地转让,已不再报告天子。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表明井田制开始瓦解。

[板书]1.从公田到私田

[教师讲述]要准确地认识井田制的瓦解,就必须知道公田和私田之分。

[教师讲述]在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下,土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

公田就是周天子和各级贵族所掌握的土地,庶人在公田上劳作,其产品全部归周天子和各级贵族所有。

贵族们提供给庶人耕种的小块土地称为私田,其收获归庶人私有。

关于公田和私田的情况,孟子曾有这样的说法: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春秋战国时期私田的大量出现直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因为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劳动者得以开辟更多的荒地,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就成为了新的私田,劳动者更加不肯“尽力于公田”。

春秋时各诸侯国公田荒芜现象十分普遍,鲁国“公田不治”,齐国“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

农民对私田耕作有极大的兴趣,因为私田最初不必交税,而且可以买卖、交换、抵押。

诸侯、贵族和周天子争夺公田的斗争也屡屡发生,有些公田被变成私田,井田制普遍遭到破坏。

[板书]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用—→私田增多、公田荒芜

2.封建生产方式出现

[教师讲述]随着新开垦的耕地——私田的不断增加,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和劳动成果的分配情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冲击着原有的井田制度。

私田主人出于增加自己土地收入的动机,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部分产品,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客观上起了改变双方身份的作用。

这时,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封建农民,而私田主人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劳动者交出的产品就是地租,这种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板书]—→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封建农民和地主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封建生产方式出现

[教师讲述]私田一开始不向国家纳税。

私田越多,不纳税的田地越多,拥有大量私田的人越富。

可是公家(诸侯),却由于公田的歉收或荒芜,经济日益困难。

于是,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现象,这对于诸侯是很不利的。

各诸侯们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板书]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

[教师提问]春秋时期各国赋税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齐国管仲实行了“相地而衰征”、鲁国颁布了“初税亩”。

[板书]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

[教师讲述]最早进行改革的是齐国和晋国。

齐国的赋税改革叫做“案田而税”,也叫做“相地而衰征”。

晋国的赋税改革叫做“作爰田”。

稍后,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的“初税亩”,是最著名的一次赋税改革。

“初税亩”就是开始实行以田亩面积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也就开始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相继进行赋税改革的,还有楚国、郑国、秦国,意义基本相同。

这些国家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各国用赋税制度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实质上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板书]实质: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教师讲述]赋税制度的改革在一定时期里扩大了诸侯们的税源,充实了府库。

可是,各国实际放弃了实行已久的井田制度,也放弃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承认了土地私人占有制,这就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

到了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新兴地主在经济实力越来越强,迫切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于是向奴隶主贵族夺权的斗争开始了。

我们在前面已经学到了几个著名的夺权事件了,请同学回忆一下。

[学生回答]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教师讲述]战国初期,七大国的地主阶级初步取得了夺权斗争的胜利,但是奴隶主贵族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大国兼并战争仍在不断进行。

为了巩固新生的地主阶级政权,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进而统一中国,于是各国都发奋图强,兴起了内容广泛的变法运动。

[板书]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投影显示]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人物表

国家

主持者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齐国

邹忌

秦国

商鞅

韩国

申不害

赵国

公仲连

燕国

子之、乐毅、邹衍

[教师提问]从表上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主要的诸侯国先后都进行了变法,这些以自立和图强为目的的运动,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都依靠和重用有才干的人实施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政治的发展;都推动了本国的封建化。

[教师讲述]也就是说,各国进行变法的过程,就是各国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

[板书]3.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

[教师讲述]变法运动的结果,引起了经济、政治、阶级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使封建制得以确立。

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板书]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教师讲述]经济上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变成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以分封制等为代表的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变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上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社会的到来正是以此为依据的。

[板书]

[教师过渡]尽管各国变法有着相同之处,但在做法、深刻程度和结果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各国经济政治实力的不平衡,最终秦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秦国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即著名的商鞅变法。

[板书]4.商鞅变法

[教师讲述]商鞅变法并不是各国中最早的,而春秋以来,秦在各大诸侯国中又是较为落后的。

但变法却能使秦国逐步强盛,最终灭亡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其中的原因是需要我们深思的,其实在课本P18上的一句话中,就能够找到答案,那就是较为彻底。

事实上,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秦国日后的辉煌。

首先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变法的内容。

[板书]a.变法的内容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从商鞅变法的过程与内容来看,能够体现出比较彻底和全面的特点,为什么?

[学生回答]从过程看,先后进行了两次变法,从内容看,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

[投影显示]

[教师讲述]这一张图表是按照措施类型来组合的,更能够清楚地看出变法的全面与彻底。

我们可以对各项变法措施作这样的分析和理解。

1.政治方面:

“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就是按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的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的制度,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奖励军功,按功受爵,以有“军功”者,来取代“有亲”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分封,行县制,县制的普遍推行,是为了把全国兵政大权集中到朝廷,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政治体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进一步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权力。

2.经济方面: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当时规定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凡从事末业(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商鞅为什么主张“重农抑商”?

[学生回答]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重农会发展农业生产,可以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教师讲述]除此以外,大家还应该知道封建地主依靠占有土地剥削农民,重农实际上就是重对农民的剥削;关于抑商大家刚才没有提到,设想一下,如果不抑商,让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农业劳动力就会转移到商业上去,就会增加商人的财富而减少地主的收入,此外也会减少封建的徭役和兵力的来源。

在商鞅对经济的改革中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的。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就是要从根本上废除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巩固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至于由中央统一度量衡,则结束春秋以来“公量”“私量”的不同,便利了国家对赋税的征收和商业的经营。

3.思想方面:

“燔诗书而明法令”,这是一项颇有争议的变法措施。

各国主持变法的多数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商鞅也不例外。

烧诗书,打击儒家复古思想,制订严厉的法令,以便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从当时统治者角度来讲是必要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对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不难发现商鞅第一次变法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发展农业生产,削弱贵族特权,以行国君集权,而第二次更着重于新制度的建设,从经济上和政治上进一步剥夺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强化了秦国的统治力量。

那么,商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板书]b.变法的影响

[学生回答]使秦国国力强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