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地质说明书 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300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区地质说明书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采区地质说明书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采区地质说明书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采区地质说明书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采区地质说明书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区地质说明书 1.docx

《采区地质说明书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区地质说明书 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采区地质说明书 1.docx

采区地质说明书1

采区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采区概况

第一节、采区位置及范围:

工作面名称(m)

51102综采工作面

采区名称

501盘区

地面标高(m)

1095~1175

该面煤层底板标高(m)

1005~1007

地面的相对位置

在工业广场东南约1100m处沟谷地带。

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

没有主要设施受到影响。

井下位置及

相邻关系

工作面位于501盘区东部,东部为51101未采工作面,南部为5-1煤回风大巷和辅运大巷,西部、北部为原采空区。

走向长度(m)

525~606

工作面长度(m)

150

面积(m2)

84825

第二节、自然地理与井上下对照关系

1、地形地貌

1264.9m整合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北端,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地区,全区大部被黄土覆盖,区内地势总体是东部高,西部低,最高处位于井田东部梁峁,标高为1229.2m,最低处在井田西北部小板兔川深沟,标高1007.4m,区内最大高差为221.8m,一般标高在1040~1150m左右(见地形地质图)。

2、地表水系区内主要水系为小板兔川,由东北流向西北,横贯整合区北部,年平均流量为3.52m3/S。

其次有南沟、正沟等较大支沟,从南向北纵贯整合区中部,注入小板兔川。

这些沟川的流量严格受降水所控制,夏秋季雨季流量较大,冬春季枯水期流量甚微或断流.

3、气象

本区为典型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春季多风,夏季酷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悬殊,四季冷热多变。

常年干旱少雨,年蒸发量较大。

全年无霜期较短,一般10月初上冻,次年4月初解冻。

多年平均气温8.4℃(1957~1990年),极端最高气温38.9℃(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8.4℃(58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435.7mm(1957~1991年),枯水年降水量108.6mm(65年),丰水年降水量819.1mm(67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712.0mm,多年平均风速2.2m/s(1957~1989年),极端最大风速25m/s(70年7月18日),年最多风向西北,多年最大冻土深度146cm(68年2月),多年平均气压910毫巴(1974~1989年),全年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多以暴雨形式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8%。

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明显。

4、地震

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据记载,公元1448年,榆林地区曾发生过4—5级地震,1621年在神木县孤山地区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

邻省区虽发生过较大地震,但对本区影响甚微。

如1996年5月3日,距本区352km的内蒙古包头发生6.4级地震,而本区内仅有震感而已。

举世瞩目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大地震,距本区约1000km,本区也仅有明显的震感。

本区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区。

据记载,公元1448年,榆林地区曾发生过4—5级地震,1621年在神木县孤山地区发生过5级地震,烈度6.7度,此后再未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小震也很少。

邻省区虽发生过较大地震,但对本区影响甚微。

如1996年5月3日,距本区352km的内蒙古包头发生6.4级地震,而本区内仅有震感而已。

举世瞩目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大地震,距本区约1000km,本区也仅有明显的震感。

第三节、已有地质勘探情况

涉及本区可供利用的地质工作成果主要有:

1、1980~1982年,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提交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榆(林)神(木)府(谷)勘查区找煤地质报告》。

在本区进行了1:

100000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该区的煤田地质成果。

2、1985~1987年,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31队在窟野河、饽牛川以东南开展找煤工作,施工钻孔38个,进尺10375.86m,提交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新民区找煤地质报告》。

1987年11月经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以陕煤地发〔87〕280号文件审查批准。

3、1986~1991年,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31队进行新民区普查工作,并提交《陕北侏罗纪煤田新民区普查总结》,施工钻孔85个,进尺23372.73米;地球物理测井22087.83米;采集各类样品448个(组);获得C+D级资源量767886万吨。

陕西煤田地质局于92年6月以〔陕煤地发(1992)161号〕文通过。

4.2005年,受神木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委托,陕西省地矿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对神木县孙营岔一矿进行了煤炭资源储量检测,于2005年12月编写了《陕西省神木县店塔镇孙营岔一矿资源储量检测说明书》,备案文号为:

陕国土资储备[2007]176号文。

检测基准日为2005年6月底,煤矿累计探明资源储量1890.5万吨。

动用资源储量90.6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799.9万吨。

其中: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1678.1万吨;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49.5万吨;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72.3万吨

上述工作在勘探区内施工钻孔1个(孔号D4),工程量147.30m。

本次共利用以往勘查落入本整合区钻孔D4一个,利用周边钻孔ra22、B15、B13、B9、共5个。

以上勘查工作,利用周边工程质量优良,综合分析成果真实可靠。

可供本次编制报告、估算资源量使用。

第四节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神木县店塔镇孙营岔一矿(整合区)内现生产矿井为原神木县店塔镇孙营岔一矿。

孙营岔一矿1993年建井并投产,2000年煤矿进行了技术改造,设计生产能力21.0万吨/年,实际生产规模已达到60万吨/年左右;开采5-1号煤层,目前有主井及风井各一口,采用人工打眼放炮采落煤的开采方法,以自卸防爆小四轮拖拉机运输为主,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抽出式。

巷道长度1600m左右,2005年6月30日~2008年8月31日整合区形成新采空面积约0.999km2,采动量471万吨(含东部被黑啦畔煤矿越界采动量72万吨,面积0.152km2)。

采出量约190万吨,其中2005年7月至2005年底产量20万吨,2006年产量50万吨;2007年产量60万吨;2008年1月-10月31日年产量60万吨。

本区煤层属于近水平煤层,5-1号煤层厚度稳定,煤层顶板为细粒砂岩,不易破碎冒落,底板不易发生底鼓。

矿井为低瓦斯矿井,煤层上覆地层含水量较小,当矿井生产规模达60万吨/年时。

正常涌水量为30m3/d,最大涌水量50m3/d左右,并随季节性变化明显。

目前该矿地面设施完善,井下各种配套设备已满足煤矿生产需要。

在上石拉沟3-1、4-3煤层出露地段,当地部分居民冬季为了取暖沿煤层露头进行季节性挖采,但规模很小,开采深度在50m左右。

第五节、以往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陕西省神木县店塔镇孙营岔一矿(整合区)勘探工作是神木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依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榆林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陕政函[2008]9号)及《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榆政发[2008]4号)的相关规定及要求;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榆林市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批复》(陕政函[2007]167号文)及“陕国土资矿采划[2008年]91号”《关于划定神木县店塔镇孙营岔一矿矿区范围的批复》划定的井田范围而进行的。

荣岩地勘公司接受委托勘探任务后,于2008年10月18日完成了该整合区的地质勘探设计方案,于2008年10月18日,经神木县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组织陕西矿达矿产开发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专家在神木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

2008年10月26日开工,2008年12月3日结束野外施工,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

施工过程中,神木县矿管办委托陕西省矿达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全过程监理。

12月5日经矿方、监理方和施工方的共同验收,各项工程质量均达到合格标准以上,满足《规范》及设计之要求。

12月底提交了《陕西省神木县店塔镇孙营岔一矿(整合区)勘探报告》初审稿,整个项目的完成历时2个多月。

本次勘探共完成1:

10000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7.8mk2。

完成控制测量GPS控制点5个,定点钻孔4个,实测见煤点12个。

共竣工钻孔4个,工程量593.98m;其中含工程孔兼探煤孔1个、工程量172.15m;经验收均为甲级孔。

地球物理测井4个孔,实测545.60m,其中声速测井1个,实测米160.80m。

利用以往钻孔1个147.30m。

共采集各类样品54组(件),其中:

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样20组,各类煤样34件。

第二章、地层和煤层

第一节、地层

一、地层

据钻孔揭露和地质填图资料,整合区范围内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

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砂(Q4eol)、冲积层(Q4al),从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上统永坪组(T3y)

该组地层为整合区侏罗系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区内未见出露,仅在部分钻孔中见到其顶部地层。

根据矿区地层资料及部分钻孔资料,其岩性为一套灰绿色、巨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有灰绿、灰黑色泥岩及薄煤线,砂岩中含有较多的黑云母片、绿泥石等,局部含泥质包体及黄铁矿结核,泥钙质胶结,分选性及磨圆度中等,以块状层理为主,局部具板状交错层理。

该组地层以往勘查在本区未揭露全,本次未涉及到。

2、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

延安组(J2y)为整合区的含煤地层,与下伏永坪组(T3y)呈假整合接触。

广泛出露于区内各沟谷的两侧,由于遭受构造影响及后期不同程度的冲刷、剥蚀作用,残留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84.66~253.30m之间。

该组地层为整合区的含煤地层。

其岩性主要由浅灰色各粒级长石石英砂岩、灰~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局部地段夹有透镜状泥灰岩,上部偶见盘状钙质砂岩透镜体。

该组地层中砂岩和泥岩呈规律性的交替出现,综观其岩性特征,本组表现为一套内陆浅水湖泊三角洲相碎屑沉积。

根据岩性、岩相特征,煤矿内由下而上可分为五个岩性段。

现分述如下:

①延安组第一段(J2y1)

本段自煤系底界至5-1煤层顶面,该段假整合于三迭系永坪组地层之上。

本次勘探终孔层位是5-1煤下15m,只见到该岩段最上部的5-1煤独立小旋回结构,是典型前积型旋回结构。

下部是4~8m巨厚的叠加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为浅灰至浅灰白色中至粗粒岩屑长石砂岩,局部含砾,具大型交错层理及槽状层理。

上部为河漫相粉砂岩,发育断续状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夹有薄层闭流沼泽相砂质泥岩。

5-1煤位于顶部,是主要可采煤层,此小旋回厚度16.90~29.48m,一般24m。

本段物性特征是:

电阻率曲线中高异常;自然电位-25~-70mV负异常,曲线形态与电阻率相对应,组合成枞树形;密度曲线为1.4~2.5g/cm3,自然伽玛曲线中低异常,20~120API,与密度曲线组合成哑铃状。

5-1煤层位于其上部,高电阻率、低密度、低伽玛、声波时差大,形态呈箱状、指状、钟状和剑状(见图2-2-1)。

②延安组第二段(J2y2)

本段地层自5-1煤层顶面至4-2煤层顶面,厚度52.10~59.81m,一般55m左右。

本段含4号煤组,此岩段由4-3煤和4-2煤两个独立小旋回构成。

4-3煤旋回结构,多以巨厚前积分流河道砂体开始,其岩性为灰白色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收敛斜层理,砂体下有不厚的前三角洲粉砂岩或砂质泥岩。

但顶积层粉砂岩厚达十几米,具断续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含大量菱铁质结核和瓣鳃动物化石。

夹似水平层理的细粒席状砂体和闭流沼泽相黑色砂质泥岩薄层。

虽发育巨厚分流河道砂体,但从相序结构及岩相组合特征看,应是前沿型相序结构,浅湖或滨湖平原亚相沉积。

砂体是水下分流河道,且不少钻孔有以粉砂岩为主的岩性组合。

4-3煤位于旋回顶部。

4-2煤层相序结构是以浅湖粉砂相岩石为主,具断续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含大量瓣鳃动物化石、菱铁矿结核及泥灰岩透镜体。

夹有似水平层理的细粒席状砂体和薄层闭流沼泽相砂质泥岩,其中含较多植物化石。

故4-2煤层属典型浅湖平原亚相环境。

此旋回有两个特点,一是厚度稳定,二是虽无可采煤层,但4-2煤多以薄煤层位于旋回顶部。

该段电阻率曲线异常上高、中低、下高,密度曲线异常沿基线变化,幅值低平;自然伽玛中高异常,60~110API;自然电位曲线与电阻率相呼应,中高负异常,-30~-45mV,两者组合成哑铃状。

4号煤组分布该段中上部,低密度,低伽玛、高电阻率,形态呈指状、双指幢和剑状(图2-2-2)

③延安组第三段(J2y3)

本段自4-2煤层顶面至3-1煤层顶面,厚度33.30~39.10m,一般厚度约36m左右,本段含3号煤组。

依岩性可划分为两个亚旋回,3-1、3-2煤层分别位于亚旋回的顶部。

下亚旋回以粉砂岩为主,夹2~3层厚~中厚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当属侧向分流河道砂体,如此岩石组合层序,似属湖湾或浅湖亚相沉积。

3-2煤位于下亚旋回顶部,属不可采薄煤。

上亚旋回厚度不大,岩相为河漫粉砂岩,中夹一厚层侧向分流河道砂体——细粒长石石英砂岩,3-1煤位于上亚旋回顶部,属中厚煤层。

物性特征表现为:

电阻率曲线中异常,180~460Ω·m,幅值变化不大,相对平缓;自然电位曲线中高负异常,平滑;密度曲线高值低异常;自然伽玛曲线中高异常,90API左右;电阻率与自然电位、密度与自然伽玛均可组合成箱形;总体形态平缓。

3-1煤层位于该段顶部,高电阻率,低密度,负电位,低伽玛,形态呈箱状、钟状、指状(图2-2-3)。

④延安组第四段(J2y4)

本段地层自3-1顶面至2-2煤层顶面,由于受后期剥蚀,厚度变化较大,厚0~27.90m。

本岩段为单一旋回结构,是典型前积型相序,有两种粒序结构。

首先是正粒序结构最多,中部及下部是巨厚细~中粒分流河道砂体。

仅有很薄前三角洲底积物粉砂岩或砂质泥岩。

顶积层河漫相粉砂岩巨厚达10余米,夹中厚层沙坝,缺口扇砂岩和薄层闭流沼泽相黑色砂质泥岩;顶积层上部有一薄层很稳定的泥炭沼泽相(薄煤)。

2-2煤位于此结构顶部。

物性特征表现为:

电阻率曲线中低异常;自然电位曲线小负异常,与电阻率组合成枞树状;自然伽玛曲线中高异常,总体形态上高下低。

顶部2-2煤层电阻率最高,低密度、低伽玛,形态为钟状、箱状(图2-2-4)。

⑤延安组第五段(J2y5)

本段地层自2-2顶面至煤系顶界,由于受后期剥蚀,厚度变化较大,残留厚0~47.82m。

主要分布在整合区南部Z45-3号钻孔一带;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岩性为灰白色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夹河漫粉砂岩。

底积是很薄的前三角洲覆水沼泽相——具水平层理深灰色砂质泥岩,或浅水湖泊粉砂岩(2-2煤伪顶)。

顶积巨厚8~16m,以河漫相粉砂岩为主,夹有沙坝,缺口扇的中厚层细粒砂岩和闭流沼泽砂质泥岩薄层。

本岩段物性特征是:

电阻率曲线中低异常,平直,偶有齿状高异常,总体形态上低下高;自然电位小负异常,与电阻率组合成长箱状;密度曲线低于基线,2.42~2.56g/cm3;自然伽玛中高异常,80~130API,曲线下部较上部异常高(图2-2-5)。

3、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

分布于区整合区南部一带。

厚度为0~15m。

岩性为浅红色、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含灰白色钙质网络及大量的钙质结核,局部富集呈层。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物性特征表现为:

低电阻率,35Ω.M左右,因钙质结核常出现齿状,中高异常;自然伽玛曲线低平,30~75API;密度曲线幅值低于基线,其值在2.0~2.2g/cm3;声波时差曲线高异常。

4、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分布于整合区南部一带,一般厚度为0~70m,岩性以土黄色、灰黄色亚粘土、亚

沙土为主,含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钙质结核,结核呈零散状分布。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电阻率曲线平直,因无水而增大;密度曲线幅值相对红土层更低于基线1.5~1.9g/cm3;自然伽玛曲线幅值低平。

5、第四系全新统风积沙(Q4eol)

主要分布于整合区中部区域,多为不连续的片状分布,多覆盖于其它地层之上,厚度0~5m。

西部相对较厚,中东部多呈片状分布。

为浅黄色细沙、粉沙,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有少量黑色矿物及岩屑,分选性和磨园度一般。

沙层电阻率、密度、声波及自然电位曲线皆呈底线平缓段,仅自然伽玛曲线为犬齿状无规律变换。

6、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侵蚀沟沟底,厚度0~3m左右,多为砾石和粗沙,分选性和磨园度均差。

河漫滩及阶地多为细沙及粉沙部分粘土质沙。

第二节、煤层

一.煤层

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含煤地层属大型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本区含煤地层是三角洲碎屑沉积体周期性淤浅废弃,广泛泥炭化聚集的,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层序韵律结构,依据煤层组合特征、古生物、岩性、岩相特征等自上而下划分为五个中级旋回即1~5岩性段,每段各含一个煤组,自上而下划分为五个煤组,即1号、2号、3号、4号、5号煤组。

本次勘探收集了勘探区周边井田(矿区)的相关资料,对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榆神矿区主要煤层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对比连接,各井田煤层编号对应关系如表3-1-1。

勘探区具有对比意义的煤层6层,即为2-2煤、3-1煤、4-2煤、4-3煤、5-1煤、5-2煤。

其中5-2煤层仅在南部2个钻孔中见可采薄煤层点,大部分钻孔为不可采的薄煤层。

可采煤层3层,其中局部可采煤层1层为3-1煤,大部可采煤层1层为4-3煤,全区可采煤层5-1煤是主要可采煤层;见各煤层赋存特征表(表3-1-2)。

表3-1-2基本反映了延安组各段在剖面上的含煤特征,由表可知,五个段中第一段含煤性最好,第二段次之。

第三段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含煤性最差;第四、五段被剥蚀,仅局部残存,且不含煤。

各主要可采煤层层位、层间距稳定,结构较简单,厚度变化不大,规律较明显。

表3-1-1煤层编号对应关系表

井田名称

煤层编号

孙营岔一矿(本报告)

2-2

3-1

4-2

4-3

4-4

5-1

5-2

杨伙畔(185队)

2-2

3-1

3-2

4-2

4-3

4-4

5-1

5-2

三道沟(西勘院)

2-1

2-2

3-1

3-2

3-3

4-3

4-4

5-2上

5-2

5-3

三道沟(131队)

2-2

3-1

4-2上

4-2中

4-2下

4-3

4-4

5-2上

5-2

新民区

(131队)

2-2

3-1-1

3-1-2

3-1-3

4-3

4-4

5-1

5-2

5-3

表3-1-2煤层赋存特征表

煤层厚度计算特征(储量估算采用厚度)

层间距

稳定类型

两级值

平均值(点数)

标准差(%)

变异系数(%)

第四段

2-2

自燃-2.94

0.09

0.05

不可采

25-26.86

26.00

第三段

3-1

1.63-1.94

1.79(3)

局部可采

较稳定

48.30-55.53

54

第二段

4-3

1.13-1.33

1.22(6)

0.08

0.07

大部可采

稳定

33.50-39.76

36

第一段

5-1

3.30-4.20

3.94(6)

0.17

0.04

全区可采稳定

15.10-17.25

16

5-2

0-1.11

(2)

不可采

(一)、煤层对比方法及依据

区内延安组为大型内陆湖泊滨湖三角洲环境的沉积,相变复杂,煤层众多,岩性、岩相变化较大,无稳定的标志层,但延安组沉积期全区基本均衡沉降,具有层间距和层位横向变化稳定,三角洲垂向层序清楚,主要可采煤层分布稳定,厚度变化趋势明显,构造简单,无后期破坏;煤体连续性好,无断裂及岩浆岩活动等特点。

故本次采用煤层层间距、煤层组合、测井物性特征法等方法进行煤层综合对比。

1、沉积旋回对比法

延安组为一套河湖交互相沉积,首先根据现代沉积学中沉积体系的演化和聚煤周期性,将延安组划分为五个段。

再采用由下向上从粗碎屑沉积开始到细碎屑夹炭质泥岩、煤层沉积结束,作为一个沉积旋回的划分方法,将第一段划分为2个次级旋回,第二段划分为2个旋回,第三段划分为2个旋回。

第四段划分为2个旋回各煤层均赋存于各沉积旋回的顶部或上部,据此可较好地确定各煤层的产出部位。

是煤层对比的重要方法之一。

2、层间距法及标高追索法

延安组沉积期,全矿区基本均衡沉降,且未遭受后期构造的重大影响,利用层间距进行对比行之有效。

本区煤层层间距相对稳定,变化多在5~10m,如5-1煤距4-3煤一般在33.50~39.76m,平均在36m左右,4-3煤层位于3-1煤层48.30~55.53m,一般间距54m。

因此,层间距法也是本次煤层对比的主要手段。

煤矿煤层近似水平,层间距稳定,利用标高追索,对比同一煤层很有利,是野外施工中“三边”工作煤层对比方法之一,简便、直观、可靠。

3、煤层自身特征对比法

区内各煤层的厚度差异性、稳定性及煤层自身结构不同给煤层对比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5-1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在区内厚度稳定,一般厚度在4m左右的厚煤层。

4-3煤层结构简单,厚度稳定,一般在1.22m左右的薄煤层。

4、地球物理特征法

本区主要可采煤层4-3、5-1煤层各种测井参数曲线形态与围岩物性差异明显,根据多种曲线对比,形态特征如下:

3-1煤层高电阻率,低密度,负电位,低伽玛,形态呈箱状、钟状、指状。

4-3号煤层低密度,低伽玛、高电阻率,形态呈指状和剑状。

5-1煤层厚度较大,特征为高阻低密度及低自然伽玛,声波时差为高异常,呈箱状。

(二)、煤层对比的可靠性

区内各煤层的稳定性、发育状况、控制及研究程度不同,因此对比的可靠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5—1煤层产于第一段第二旋回的顶部,层位稳定,厚度较大,普遍不含夹矸,自身特征突出,控制和研究程度较高,因此对比是可靠的。

3—1、4-3煤层厚度变化小。

层位稳定,各煤层间距较稳定(或变化有规律)。

二、可采煤层

整合区含煤层数较多,自上而下有2-2、3-1、4-2、4-3、5-1、5-2煤层。

不可采煤层有2-2、4-2、5-2煤层,2-2煤层在《陕北侏罗纪煤田新民区普查总结》计算了储量,经本次勘查证实2-2煤大部分被剥蚀或自燃,仅Z45-3孔一个点见到2-2煤层,煤厚2.94m,分布在整合区东南边界地段,分布范围很小,不便或不能被开采利用,为不可采煤层,本次未估算资源量,4-2煤为薄煤或煤线,厚度0-0.50m,5-2煤层大部分钻孔未见煤,仅个别钻孔见煤,分布范围小,不便被矿山开采利用。

可采煤层仅有3层,分别为3-1、4-3、5-1号煤层。

其中5-1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4-3为大部可采煤层,3-1为局部可采煤层。

各可采煤层特征分述如下:

(一)、3-1煤层

位于延安组第三段的顶部,煤层的底板标高变化在1080~1100m之间,埋深0~100m。

煤层受后期剥蚀,连续性较差,沿较大沟谷局部有出露,由于受后期剥蚀和沟谷切割,将煤层分割为3个孤立区块,形状极不规则,不便为矿井开采利用,其中一区块位于东南边界地段,南与杨伙盘井田相接,东与黑拉畔煤矿(整合区)3-1煤层可采区连片,面积相对较大(1.559km2)可被本矿井或周边矿井开采利用,本次估算了可采范围及资源量(3-1煤层厚度等值线图);估算可采面积1.559km2。

区内3个见煤点,均属中厚煤层点,煤厚1.63~1.94m,平均1.79m,变异系数为0.05。

煤层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变厚,不含夹矸。

煤层煤质灰分标准差为2.3,变异系数0.26;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