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6195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教师用)

5、孔乙己  

鲁迅 

主备人:

薛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理解“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作者及文章

的创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人物悲惨命运及其原因,体会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及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勤勉上进、求真务实,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学习机会与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检自纠(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检查字词预习

①读准字音:

阔绰()羼()拭()绽()出 打折() 

附和()不屑置辩()颓唐()间或()

②理解词语  

舀蘸荤菜阔绰笔砚颓唐附和惋惜

间或绽出营生不屑置辩 污人清白

三、自学

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意。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

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四、自做(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学生阅读文本,自己先概括,再小组交流讨论。

2、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归纳。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3、按着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本小说情节结构。

五、自做(小组合作探究、汇报)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屏幕出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2)师生合作共同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教师板书)

明确: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命运凄苦但又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当然,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六、自悟

谈谈学习后的收获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自做(合作探究)

细读文本,深入合作探究: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2)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任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3)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不仅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虫。

  

(4)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

  

三、自学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1)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

(2)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析)

(3)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显出他的遭遇之悲惨。

  

3、语言描写:

如: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

4、神态描写:

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  

5、动作描写:

如:

“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他的境地非常悲惨。

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

  

…… 

  四、自做研读探讨  

1、阅读课文前三段,思考:

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小组回答明确: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两大不同的社会群体,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咸亨酒店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4—12段,合作探究:

文中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

他们为什么笑?

作者用笑声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明确: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色彩,,小说以“乐境”写哀,更见其哀。

也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别具,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3、小说没有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小说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给读者以真实感,“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见证者,小说以一个纯真的少年的视角来写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映照出社会的冷漠,更富有感染力。

 

五、自悟

1、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的思想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

   

2、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六、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发疯片段,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续写小说。

2、写人物片断练习。

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

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

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环境:

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主题: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批判麻木冷漠

的国民性

教学反思:

 

 

5.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主备人:

薛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本课的重点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检自纠(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刘绍棠简介: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作品简介: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

2.检查字词预习

(1)掌握字词、字音。

擀(gǎn)剜(wān) 捯气(dáo)腌赞(āzā)唿(hū)哨 咯(kā)吧 嘬(zuō)

戏谑(xuè)呱(gū)呱坠地提心吊胆天伦之乐妙手回春腰缠万贯

断壁残垣驾驭(yù)勃然大怒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腻(nì)歪荣膺(yīng)

(2)理解积累下列字词。

荣膺(yīng):

光荣地获得。

膺:

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妙手回春:

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一气呵成:

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

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

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

形容盼望殷切。

芒刺在背:

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望眼欲穿:

形容盼望殷切。

三、自学默读,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

1、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你认为主人公是谁?

断定的理由?

2、文章围绕着这些人,写了哪些故事情节?

你最喜欢的是哪个情节?

喜欢的理由呢?

四、自做

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

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

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

一次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

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

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

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

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

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2)奶奶:

“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

“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

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五、自学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

2、学生摘抄并熟读。

教师提示:

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

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

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如:

“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

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六、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

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

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

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

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学生联系熟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古典传统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

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

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                   

 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民族作风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何大学问”:

                               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   仗义轻财                           

爱打抱不平慷概豁达

教学反思

7.变色龙  

契诃夫           

主备人:

薛瑛

教学目标:

1、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本文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写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认识沙俄专制制度的腐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喜欢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大家都不喜欢他们,认为他们太势力了。

19世纪俄国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契诃夫为这样的人起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名字----变色龙(板书)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重要内容由多媒体展示,学生摘录在书上。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

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他20岁开始创作,一生写了七百多篇小说,代表作有《契诃夫小说选》。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赞扬他说:

“只需一个词就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作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2、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学生先介绍,教师补充并强调特殊历史背景。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当时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最反动的时期。

民粹派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不仅没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采取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

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豢(huàn)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

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

沙皇专制警察往。

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但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自学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部小说,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三要素。

明确:

人物:

奥楚蔑洛夫情节:

变环境:

沙皇统治社会

2.请你用一句话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

 

3、请找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对狗六次判案的语段。

四、自做品对话,析人物 

(请找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对狗六次判案其中一次的语段读一读。

假如你是奥楚蔑洛夫,当时是怎样想的?

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老师示范一下,同学们可以自己选一处语段揣摩揣摩,试读一下。

) 

1、品读对狗判案的语段。

 

2、合作探究: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明确:

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板书) 

3、总结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五、自悟

体会讽刺艺术:

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

那么,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要变色呢?

为什么要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呢?

不这样做不行吗?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

刚才我们在文中找到了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判案,五次变色,四次描写大衣,其实文中还三次提到了法律,两次写到了围观群众,描写了一次社会环境,你能在文中找到吗?

)  

六、自做(赏细节,明主旨) 

1、结合文中对法律,围观群众等细节描写和环境的描写,探究警官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

(投影相关的句子)

 2、(屏显)时代背景:

《变色龙》这篇小说写于1884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最反动的时期。

民粹派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不仅没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采取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

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豢(huàn)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百姓服务。

整个俄罗斯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但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明确主题:

本文通过对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形象的刻画,巧妙的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也暗示了沙皇统治的黑暗。

  

七、拓展延伸 

奥楚蔑洛夫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