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5234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

单元评估检测(十五)

第十五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学者王尔敏说: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这里的“原始动力”是指 (  )

A.师夷长技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D.救亡图存

【解析】选D。

各时代思想特征不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主要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救亡图存,故D正确。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所以“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这主张 (  )

A.强化了“华贵夷贱”的思想

B.制约了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

C.强调学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

D.开启了西学渐入中国的新时代

【解析】选B。

从“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知,中国打破了“华贵夷贱”的思想,肯定了西方的先进与强大,故A错误;从材料可知,中国学习西方的自强之道,只学先进技术,没有认识到其强大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故没有从根本上变革中国传统落后的封建体制,导致洋务运动失败,故B正确。

材料未体现学习西方政治法律,也没有开启西学渐入中国的新时代,排除C、D。

3.(2018·中原名校摸底)1894年夏历七月,御史安维峻弹劾康有为“非圣无法,同少正卯,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所学”。

这是因为此书 

(  )

A.否定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B.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C.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

D.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解析】选B。

《新学伪经考》动摇了长期以来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也就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因此遭到他们的攻击,故B正确。

4.《青年杂志》曾刊登过一位封面人物,他就是从贫苦移民一跃而成为美国“钢铁大王”的卡内基。

陈独秀曾撰文:

中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利之途”,造成“民德由之堕落,国力由之衰微”。

这表明陈独秀 

(  )

A.正确分析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B.大力宣扬卡内基创业精神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意在宣传实业救国的思想

【解析】选D。

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封建制度,而非国民“不能食力……不思创业”,故A错误;材料宣扬食力及创业的目的在于避免民德堕落及国力衰微,而非宣扬卡内基精神,同时该主张也非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主要内容,不足以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故B、C错误;材料强调食力及创业,即通过兴办实业来改变国力衰微的现状,故D正确。

【加固训练】

康有为认为:

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这反映康有为 (  )

A.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

C.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D.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解析】选A。

康有为认为社会改革要“循序渐进”,反对进行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故A正确;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至公至平之理”,并没有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故B错误;康有为支持社会改革,反对的是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不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故C错误;由此可见,康有为没有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故D错误。

5.(2018·湖北八校联考)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

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

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

这突出表明 

(  )

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

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北大学生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创办进步报刊和参与五四运动,体现了文化斗争对政治革命的先导作用,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学生的主力作用,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和科学,故C错误;材料重心是介绍文化的作用,没有强调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故D错误。

【加固训练】

(2018·岳阳模拟)章士钊曾说:

“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

文艺其一端也。

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

”作者意在说明 (  )

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

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

【解析】选B。

章士钊指出“提倡新文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国家政治制度先进,他的理由是文学艺术只是一部分,欧洲的文化发展,都是与政论同时进行的,他更突出政论的重要性,故B正确。

6.(2018·东北名校调研)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

“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

”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的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解析】选B。

“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说明A错误;“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说明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和谐互助,故B正确;材料与民族平等无关,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故D错误。

7.1924年1月,孙中山在解释新三民主义时说:

“本党既服从民生主义,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均包括其中。

”这说明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  )

A.主张实现社会公有制

B.致力于谋求实现社会公平

C.与社会主义本质相同

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进行

【解析】选B。

社会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要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故A错误;“……则所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均包括其中”体现了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故B正确;新三民主义是要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不同于社会主义,故C错误;新三民主义对于土地政策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并不是要土地革命,故D错误。

【加固训练】

据《孙中山年谱》记载,孙中山在1912年3月至1913年春期间,曾把三民主义缩减为一民主义:

“……不难以平和办法,逐渐促社会之改良。

”“一民主义”指的是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解析】选C。

1912年3月孙中山认为应该继续实现民生主义的目标,因为此时两大前提——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均已实现,他认为实现民生主义“不难”,“平和方法”也就是他所说的用赎买方法逐步实现土地国有,并做到家给人足。

故C正确。

8.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在“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革命派认为,必须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

革命派此立论的缺陷在于 (  )

A.斗争目标不够明确B.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C.斗争方式脱离国情D.忽视国内民族平等

【解析】选D。

题干中提到必须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府”,说明其斗争目标明确,故A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群众,故B错误;题干中提到采取革命的斗争方式,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故C错误;题干中提到“满洲去,则中国强”,说明革命派将整个满族同胞放在了对立面,忽视了国内民族平等,故D正确。

【加固训练】

(2018·株洲模拟)1912年3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

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

这表明该法 (  )

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

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

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

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

【解析】选D。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权力应该大一些,但鉴于当时袁世凯权势过重,所以扩大了内阁权力压制总统,体现了因人设法的倾向,故D正确。

9.毛泽东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他指出: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解析】选D。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体现出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但容易使人忽视了民主革命这一必经阶段,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经验,但不是导致中国实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原因,故B错误;民主革命的任务与社会主义革命不同,C表述不准确,故C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先要完成反封建反侵略民主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D正确。

【拓展延伸】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10.1991年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要防止陷入‘新的思想停滞’”。

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  )

A.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

D.国际局势剧变并影响中国

【解析】选D。

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1991年3月苏联面临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的抉择时期,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讲话,再次启动改革开放的列车。

据此判断,D符合题意。

11.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

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群岛,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

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  )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解析】选D。

抓住时间“1967年”来分析。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材料时间有一定距离,故B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是在19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中国氢弹的成功爆破是1967年,与材料时间接近,且原子弹、氢弹属于核技术领域,故D正确。

1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

“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

A.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B.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中的“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知1977年高考的恢复为现代化提供了人才,故A正确;B、C、D与题干所体现的时代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时代,都要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就是必然的了……即便对同一研究对象,也会因视角不同而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就比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有意义、更受重视也得到更高评价;对“洋务运动”,现在人们注重的主要是它冲破重重阻力、引进现代大机器生产“求强求富”的努力和成就。

相反,对其兴办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则不多考虑。

……也就是说,“农民起义”不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必然性。

(9分)

材料二 这些年来,学术界在肯定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互促进的前提下,着重讨论了五四运动所反映的救亡主题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题碰撞和同化作用……以金冲及为代表则提出了救亡唤起启蒙的结论,认为在中国每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3)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史实,评述金冲及的观点。

(15分)

【解析】第

(1)题从材料一可知,“新时期”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从革命史观转向近代化史观。

(2)题联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界恢复了“双百”方针,故而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第(3)题第一问由材料二可知,金冲及认为救亡唤起启蒙;第二问评论并叙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夹叙夹议。

答案:

(1)变化:

从关注农民起义到关注现代化建设。

(或从革命史观到近代化史观)(6分)

(2)必然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6分)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得以恢复。

(3分)

(3)观点:

救亡唤起启蒙。

(3分)

评述:

民国初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

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宣传民主、科学,彻底批判儒家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6分)

1919年中国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激起了青年学生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五四运动,他们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同时,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

(6分)

14.(2018·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

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

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与西方近现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不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都从属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

还有人认为,“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即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后一时期或许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

——摘编自《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评析材料中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观点。

(2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从所给材料中概括归纳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归纳出的观点进行论证并评析。

答案:

观点一: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始终相互矛盾对立。

(6分)

评析:

①洋务运动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之争。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而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主张原封不动地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②戊戌变法中,存在封建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之间的论争。

前者固守“中体”思想,反对政治制度变革;后者倡导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辛亥革命中,存在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的斗争。

前者固守改良思想,反对实行民族革命;后者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张民主共和。

④新文化运动中,存在袁世凯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之间的斗争。

前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后者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将斗争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16分)

观点二: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在文化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6分)

评析:

①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先后发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②无论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16分)

观点三: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6分)

评析:

①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是“激进”的,但到了维新变法时期,相对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他们反对变革封建制度又转化为“保守”的,属于封建顽固势力。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相对于封建顽固势力,主张制度变革是“激进”的,但相对于后来的革命派,他们又反对革命,成为了“保守”势力。

③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是思想解放的引领者,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反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又趋向保守。

④梁启超最初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后追随康有为成为维新变法的骨干,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演变为保皇派,反对革命,但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又予以强烈反对,体现了“保守”与“激进”的转化。

(1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