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347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资料.docx

《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资料.docx

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资料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夏商的行政制度

二、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对象

把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力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影响

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

后来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王权

三、宗法制

1.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内容

5.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

[图示图解] 宗法制的要点

一、分封制

史料一 封建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

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

解读 史料反映出西周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被分封的诸侯有拱卫王室的义务。

史料二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解读 史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以王族为主体。

史料三 ……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解读 史料表明分封制对后世皇族分封的影响。

史论 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宗法制

史料一 

 

解读 根据两幅图片可以看出:

(一)大宗和小宗划分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嫡庶之别;

(二)宗法制的一个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两个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史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

——《中国历史纵与横》

解读 “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说明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论1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史论2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在周代分封

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C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分封制下尚未形成高度集权,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错误。

2.(2013·山东高考)《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周礼·考工记》对周王城形制的规定,考查了考生对“礼”这一思想的掌握情况。

从材料出处可知这是西周时期都城的情况。

A项是秦朝时期建立的制度;C项体现的是宗法思想,与材料无关;D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因此A、C、D三项均错误。

材料中明显体现了西周都城建设的秩序性,故选B项。

3.(2013·海南高考)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 B

解析 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我国大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故选B。

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

宗法制下分大宗和小宗,排除C。

宗法制是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D。

4.《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答案 A

解析 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反映了当时出现按军功授爵,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B选项出现于秦朝,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出现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

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从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B.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体现了

君权高于父子血缘关系。

据此可知,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故选A。

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归纳提升]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

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要求集权体制代替分权体制,郡县制就是适应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政治制度,与此相联系的是任命制取代世袭制,集权制取代分权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史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读 “一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体现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帝专制独裁的特点,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创立。

史料二 秦朝的中央官制

解读 三公九卿制度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充分体现了“国”“家”同治的特点。

史论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异同

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

的关系围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

责范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认识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1.(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B.秦C.汉D.唐

答案 B

解析 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到战国时期,剩下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结束

分裂实现

统一,废除周初的分封制,推广郡县制。

材料中的“并四海,变易古制”正好与此对应,故选B项。

2.(2013·上海高考)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答案 D

解析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故D项为正确答案。

3.(2012·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点是秦中央集权制度。

解题关键是学生要对选项中“托古改制”、“华夏传统”、“君权神授”的准确含义理解清楚,同时熟悉“皇帝”名称的由来。

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 B

解析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据《汉书》载: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

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来,各国并立纷争,天下大乱;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

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法:

即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及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

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课本中的什么史实,然后根据课本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

 

1.长子一定是嫡长子。

错误。

“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的,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子”,偏房

所生为“庶子”,诸“嫡子”中的长子为

“嫡长子”。

因此,偏房所生的长子不是嫡长子。

2.分封制和宗法制都规定了西周的贵族等级制度,内容相同。

错误。

两者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3.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概念的区别

4.秦朝是郡县制的首创者,并将其推广到全国。

错误。

郡县制出现在春秋后期,很长时间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因此,郡县制不是秦朝首创的。

5.秦朝既是君主专制国家,也是中央集权国家。

正确。

在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统一的,近代以来,君主专制的国家越来越少,但是,大多数国家实行中央集权。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

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课时·考点梯度练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

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是由于其实行了分封制,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导致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削弱,故答案为A。

2.“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

(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为齐威王

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

C.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国君主可以在封地内任免官吏、征收贡赋,但需服从周王管理,A、B、D三项均挑战了周王室的权威,只有C项是合法的。

3.《尚书·召诰》曰:

(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

有王虽小,元子哉!

”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这一知识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故选B。

4.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社会家庭关系中“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夫为妻纲”等特征体现了宗法观念、小农经济、理学思想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与皇权专制无联系。

应选C项。

5.“……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D.天人感应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高约2米”“从平地升起”等信息可知,这样做意在显示皇权至上。

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6.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

A.夏朝B.西周C.秦朝D.唐朝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首先开始于秦朝。

7.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答案 C

解析 题干结论描述的是先秦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A、B、D三项结论不符合材料含义。

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其“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答案 B

解析 “优秀”应该指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点或进步作用,故选B。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在分封诸侯国时,周公要求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

对划线部分理解正确的是

(  )

A.体现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这是西周实行的民族分化政策的反映

D.有利于缓和部族间的矛盾,巩固西周统治和维护等级差别

答案 D

解析 材料意为西周通过实行“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民族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故D项正确,C项错误。

A项和B项仅就其中一个角度理解,较片面。

10.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

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 A

解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中西差异的主要成因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把女性继承权排除在外。

11.“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

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

(  )

A.全面辩证的方法B.发展的方法

C.比

较的方法D.史料解读法

答案 A

解析 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辩证的方法,故答案为A。

12.顾炎武说: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  )

A.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

B.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朝廷所垄断

C.郡县制的缺陷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认为:

封建制有弊端,所以被郡县制所代替,同时郡县制也有弊端,但是不会重为封建制,而是将发展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因为郡县制和封建制都有利弊。

根据对材料的解析,可选D。

13.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左传·桓公二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

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2)延续性:

皇位世袭制

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出周王的地位;第

(2)问对比分析血缘及世袭制在秦朝的延续,并区分地方管理及官员任免与西周的不同,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归纳出变化的

原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

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

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

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

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答案 

(1)作用:

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进步:

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