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210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docx

《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docx

下半年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化学

解:

A中氢离子、亚铁离子、硫酸根离子能大量共存,B中铜离子于氢氧根离子反应,C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D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

4、下列物质中属于两性化合物的是(  )

A.MgOBAl(OH)3C.NaAlO2D.Cu(OH)2

解析:

两性化合物为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以此来解答.B

5、在10mL 0.05mol/L的某金属硫酸盐M2(SO4)x溶液中,滴加15mL 0.10mol/L的B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该金属的化合价为()

A.+1

B.+2

C.+3

D.不能确定

A碘液

B双缩脲试剂

C红墨水

D斐林试剂

答案解析

解:

A、碘液遇碘变蓝,用于鉴定淀粉。

不能鉴定还原糖,A错误;

B、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不能鉴定还原糖,B错误;

C、红墨水不能鉴定还原糖,C错误;

D、斐林试剂与葡萄糖在水浴加热的情况下产生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

D

10下列在常温下,不有利于用实验观察的是()

A、铜和硫酸反应

B、水分解反应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D、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

11、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希望学生获得的发展不包括()

A、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A、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

B、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研究化学高科教核心技术

解析: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说明并解析一些简单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故本题答案D

12、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依据课程表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表达有误的是()

A、删除

B、调整和加工

C、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

D、合理选用和开发材料

13、教师通过给学生们做实验,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属于()

A、知识性目标

B、诊断性目标

C、体验性目标

D、技能性目标

14、下列属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

A、程序教学法

B、探究教学法

C、范例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解析:

探究式教学(Hands-onInquiryBasedLearning),又称"做中学"、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主动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

15、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

A.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

B.程序性组织者、分析性组织者

C.分析性组织者、综合性组织者

D.综合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

[解析]“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陈述性“组织者”即在不太熟悉学习材料的场合下,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旧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

比较性(comparative)“组织者”,用于较熟悉的材料中。

即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有了可以利用的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不稳定,学牛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揭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advanceorganizer)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先行组织者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Ausubel,1918年-)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

根据奥苏伯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19、下列选项中,属于表现性评价的是()

A、给学生作业打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22题13分,共25分)

21.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各具有什么优点。

(1)与高锰酸钾、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相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具有什么优点?

(2)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解答:

(1)与高锰酸钾、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相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具有优点:

实验仪器简单,实验步容易操作,实验条件无需要加热,药品利用率高。

(2)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应该坚持下面原则:

紧扣化学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

体现科学实验探究精神,全面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实验的改进应该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力求实验裝置簡單,实验药品节约,反应现象明显容易观察。

提高实验成功率,缩短实验时间;

确保实验安全风险,防止对环境产生污染。

22、

(1)水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水分子间含有什么健,对水的沸点有影响吗?

水分子中氢和氧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水结冰后分子的变化?

(2)水分子模型建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什么发展?

解析:

(1)分子间作用力指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或惰性气体原子间的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氢键属于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或分子内。

水分子间含有氢键,氢键对沸点有影响的,水分子含有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

1;液态的水凝固成为冰的时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每个分子都被4个分子所包围形成一个,形成一个结晶四面体。

(3)水分子模型建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模型建构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诊断题(本大题1题,15分)

23、

(1)请计算出亚硫酸氢钠溶液的质量?

(2)同学们在计算本题的时候哪些方面的错误,请您列举出来。

(3)假设您是本科任老师,向同学们讲解的解题思路写出来?

(1)答案解析:

(2)同学们在计算本题的时候存在错误原因有以下4点:

没有认真审题目,用780克的硫化钠溶液代入计算,这里的780克是溶液包含溶剂的;直接用亚硫酸氢钠就行计算结果也是一样错误的,因为计算出来是这个物质的质量,题目要求的是溶液的质量;忽略了二氧化硫的质量;计算溶液质量的时候忽略了硫单质是沉淀。

(3)已知二氧化硫的平均含量和溶液的体积计算出来二氧化硫的质量为64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硫单质的质量是19.2克,反应前的总质量是780+64,减去反应后生成的沉淀是19.2克,因此求出溶液的质量是780+64-19.2=824.8克。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总题数:

1,分数:

30.00)

2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分数:

30)

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

物质在常温时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因此溶液也有三种状态,大气本身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

一般溶液只是专指液体溶液。

液体溶液包括两种,即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溶液和不能导电的非电解质溶液。

所谓胶体溶液,更确切的说应称为溶胶。

其中,溶质相当于分散质,溶剂相当于分散剂。

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蔗糖溶液、碘酒、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盐水、空气等。

(1)探究初中化学溶液的学习,简述溶解度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第几主题中的内容,请您分析本节课程的教学有什么内容功能与价值?

(分数:

6)

(2)完成“溶解度”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分数:

24)

参考答案:

(1)溶解度是属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物质中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下水与常见的溶液中的内容,是溶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

溶解度是在课题一溶液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

能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发展勇于合作、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

俗话说:

“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1,分别向一定质量的水中溶解食盐、硝酸钾等溶质,探究出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