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4810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比较阅读训练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

诸峰累累,极为瘦削。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渔人甚异之

(2)便要还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欣然规往

(5)桃可千余树(6)溯源而上

2..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3..乙文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根据提示,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

(1)桃可千余树——

(2)花蕊藉地寸余——

(3)溯源而上——

4..从选文中的描写看,桃花源外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哪一点内容?

阅读《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独子其子妻子邑人

B.天下为公不足为外人道也

C.盗窃乱贼而不作其中往来种作

D.大道之行渔人甚异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特征,《桃花源记》则写出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哪些社会生活场景,分别再现了《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怎样的特征。

8.《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请任选一篇,结合文章内容,对其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9.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

10.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

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

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2.[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

“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臬,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宋·康与之《杨氏入山》)

13.下面各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

B.未果,寻病终子果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志之故可同处

14.下面各组加点虚词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组(  )

A.老人引杨氏人山之大穴具答之

B.见渔人,乃大惊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杨谢而从之

15.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对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17.《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皆若空游无所依依:

(2)斗折蛇行斗:

(3)阡陌交通交通:

(4)悉如外人悉:

(5)便要还家要: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0.“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侧重于________,乙文侧重于_________。

21.甲乙文段中画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

《桃花源记》: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2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大道之行也(______)

(2)选贤与能(______)

(3)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

(4)屋舍俨然(______)

(5)悉如外人(______)

23.翻译下列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4.《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在大同社会中就是“______”和“__________”。

25.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

26.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①咸来问讯(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③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__)

④水甘而芳(________)

2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似是其子孙

C.其两膝相比者

D.无论魏晋

2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29.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30.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合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3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豁然开朗________

②阡陌交通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

④泉香而酒冽________

32.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3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34.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请简要概括。

古诗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

“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3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2)便要还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麻枲之属

3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37.请赏析《桃花源记》中的划线句子。

38.“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

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云。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39.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

(2)便要还家要____

(2)便扶向路向_____

(4)处处志之志____

(5)欲辨已忘言辨____

40.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1.(乙)文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

(甲)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今天你如何看待?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乃相谓曰:

“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

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

斫:

砍削。

樵:

柴。

薪:

柴禾。

4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寻病终()

(3)深入忘反()(4)可试如水中()

44.解释加点的文言虚词(3分)

(1)具答之()

(2)一人便以笠自障()

(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45.翻译句子。

(2分)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46.(乙)段“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什么词相仿。

(乙)段中“深山中有人迹”的根据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

(1)对…感到奇怪

(2)通“邀”,邀请(3)妻子和儿女

(4)计划(5)大约(6)逆水流而走(各1分,共6分)

2.

(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分)

(2)桃树大概有千余棵,两边如设锦帐。

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

(2分)

3.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1分)

(2)落英缤纷(1分)

(3)缘溪行(1分)

4.险要,地形复杂。

(1分)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遂迷,不复得路。

”(1分)

【解析】

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妻子”:

妻子和儿女。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

竟然。

“无论”:

不必说、更不用说。

“可”:

大约。

“锦幄”:

锦帐。

3.考查根据题干要求提取文言文要点语句的能力。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与“桃可千余树”相近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与“花蕊藉地寸余”相近的句子是“落英缤纷”;与“溯源而上”相近的句子是“缘溪行”。

4.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桃花源外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可分析“诸峰累累,极为瘦削。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等句,即可概括为险要,地形复杂。

而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的内容。

5.A

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7.《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欢快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大同”社会老人能终其天年,幼童能顺利成长的特征;《桃花源记》中村民热情招待渔人的情形再现了“大同”社会人们的关系和睦、融洽的特征。

8.示例1:

《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简捷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这些对偶句,从多个角度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说理有气势,唤起人们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之情。

示例2:

《桃花源记》全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但文章多处细节表现了故事的真实性。

例如文章描写的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让人感到真实;最后写南阳名士刘子骥欣然寻访,进一步渲染了故事真实的气氛。

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子:

子女

B.为:

是/为:

C.作:

兴起/作:

劳动

D.之:

用于主谓间,无实义/之:

代词,它

故选A。

6.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

本题需要注意,交通:

交错纵横。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句话相对应;《桃花源记》中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与《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相对应。

根据以上内容作答即可。

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所以需要在文中找出相关对偶句进行说明,并指出这些对偶句所表达的主题;《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需要在文中找出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再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