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流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542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剧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戏剧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戏剧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戏剧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戏剧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戏剧流派.docx

《戏剧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剧流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戏剧流派.docx

戏剧流派

古典主义

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17世纪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在欧洲戏剧界曾占支配地位,到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逐渐消失。

古典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17世纪的欧洲,“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

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这个时期的王权是进步的因素。

因此古典主义戏剧家和理论家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他们的作品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

在戏剧作品中,国王被描写成“正确”、“公正”的化身,戏剧冲突的最后解决都有赖于“贤明君主”的仁慈。

在戏剧论著中,往往也有颂扬国王政绩,号召剧作家讴歌的内容。

②;古典主义戏剧崇尚理性,蔑视情欲。

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构成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而最终都以理智的胜利为结局。

这里的所谓理智多指对中央王权的拥护,对公民义务的履行,对个人情欲的克制。

这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哲学在戏剧创作中的反映。

恩格斯指出:

“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

③;古典主义戏剧家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

他们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大多来自古代戏剧、史诗、神话和历史。

古代英雄人物尤其成为他们的描绘对象。

但是他们关心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

④;古典主义戏剧十分强调规范化。

主要的法则是:

戏剧创作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人物塑造需要符合固定的类型,戏剧体裁有高低尊卑之分,悲剧被视为“高雅的”体裁,只能描写国王和贵族,喜剧被视为“卑欲的”体裁,只能描写市民和普通人;戏剧语言讲究准确、高雅,合乎逻辑;演员要按规定的程式来表现角色的感情;舞台场面追求对称、浮华和宁静。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在17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产生了3个成就卓著的戏剧家:

P.高乃依、J.拉辛和莫里哀。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他于1636年创作的《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

其他重要剧作有《贺拉斯》(1640)和《西拿》(1640)等。

剧本大都从历史中选择题材,主人公不是国王就是贵族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写个人感情和国家义务之间的冲突,表达理性至上的主题。

在艺术形式上,他并不严格遵守理论家们制定的法则,对“三一律”有所突破。

到了17世纪50年代,拉辛取代了高乃依在戏剧界的领导地位,重要剧作有《安德罗玛克》(1667)和《淮德拉》(1677)等。

他的悲剧具有与高乃依不同的风格,着重表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黑暗和罪恶的主题,悲剧主人公具有普通人的德行和缺点,特别强调人物心理的细致分析,艺术形式简练集中。

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艺术形式既具有古典主义戏剧结构谨严、冲突鲜明的优点,又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

重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吝啬鬼》(一译《悭吝人》,1668)、《贵人迷》(1670)和《司卡潘的诡计》(1671)等。

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但他们都没有摆脱宫廷趣味。

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古典主义表演艺术的发展。

当时存在两个派别:

拉辛派和莫里哀派。

拉辛派的著名演员是孟多里(1594~1651)和费罗里多尔(1608~1671),表演讲究程式。

莫里哀派的著名演员是莫里哀和他的学生巴隆(1653~1729),表演追求自然。

古典主义舞台美术的特点是:

布景单纯、抽象,服装华丽美观等。

法国进入18世纪后,在初期,古典主义在戏剧领域仍占统治地位,启蒙戏剧家既同它作斗争,也利用它的形式为自己服务。

到中期,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古典主义戏剧日趋衰落。

英国古典主义戏剧是随复辟王朝从法国回来之后才形成的。

它的创始人是J.德莱顿。

他的戏剧论著《论戏剧诗》(1668)和《悲剧批评的基础》(1679)等,奠定了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基础。

但他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原则有较大的突破,如对“三一律”提出异议,强调塑造性格既复杂又统一的人物形象,主张评判戏剧优劣的标准是生动的自然,而不是固定的法则等。

主要作品有《印度女王》(1668)和《西班牙人征服格兰纳达》(1672)等。

这一流派的喜剧代表作家是W.威彻利(1642~1716),作品有《村妇》等。

古典主义对德国戏剧发生影响是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的。

戏剧改革家和理论家戈特舍德(1700~1766)于1730年发表的《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提出了用法国古典主义原则为标准改革德国戏剧的主张,强调“理性是正确的风格的基础和源泉”,要求戏剧严格遵守“三一律”,时间不准超过白天的十八时,反对在戏剧中运用独白和出现丑角。

他曾与女演员卡罗利娜·奈贝尔(1697~1760)及其丈夫领导的剧团长期合作,以实践他的主张。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产生了以古典主义表演艺术为特色的莱比锡学派。

由于脱离民族的实际和启蒙思想的兴起,戈特舍德领导的戏剧改革很快归之于失败。

到18世纪末,古典主义又一度在德国剧坛泛起,歌德、席勒在晚年创作的戏剧,又走上了古典主义的道路。

古典主义戏剧在意大利,直到18世纪末叶才开始有所反映。

代表作家是V.阿尔菲耶里(1749~1803),他的剧作大都采用古希腊、罗马和《圣经》题材,表现对暴君的仇恨,对自由和正义的向往,创作方法接近拉辛。

主要作品有《索尔》(1784)和《菲力浦》(1776)等。

18世纪30~50年代,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深入到俄国,于是形成了俄国古典主义戏剧流派。

它与西欧古典主义戏剧不同,强调向民族历史和民族生活汲取题材,往往采用讽刺体裁来表达暴露性、反抗性的主题。

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冯维辛,主要作品有《纨□少年》(1782)等。

1756年,彼得堡建立了第一座国立剧场,由演剧家伏尔科夫和剧作家А.П.苏马罗科夫领导,它对于古典主义戏剧在俄国的流行起了一定作用。

古典主义戏剧流派由于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受到这种政权的保护、鼓励与培植,因此得以在欧洲剧坛延续达200年之久。

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浪漫主义戏剧兴起后,古典主义戏剧流派才逐渐消失。

代表作家

弗朗索瓦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

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他要求语言准确、明晰、和谐、庄重。

他反对七星诗社丰富语言的方法,不主张运用古字、复合字、技术用语等等,要让语言“纯洁”化。

其次,在诗歌创作上,他也反对七星诗社所主张的跨行、元音重复。

他用韵严格,规定了诗节的长短,表达倾向于冷漠,认为诗歌要说理。

他的创作少而精,《劝慰杜佩里埃先生》以劝告失去女儿的友人要节哀为内容,说理透彻而委婉,富有理性精神,格律严整,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

皮埃尔·高乃依

(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熙德》(1636)根据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喜剧《熙德的青年时代》写成,描写男女主人公在荣誉、义务与爱情的冲突中所作出的抉择,表现理性终于战胜了情欲。

这是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和奠基作。

剧本写出了男女主人公面对履行为父报仇(施曼娜的父亲因嫉妒罗德里克的父亲当上太子师傅,打了对方一记耳光)的义务而产生的内心冲突,罗德里克此时有一段精彩的内心独白: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

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

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蜜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他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尽管强烈,最后还是向封建荣誉屈服了。

关键时刻他为国立功,击退摩尔人的入侵。

于是国王出面裁决,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国王是现实生活中阶级矛盾调停人的象征。

高乃依写过30多个剧本,较重要的还有《贺拉斯》(1640)、《西拿》(1642)、《波里厄克特》(1643)。

他的风格最突出之点是庄严崇高,这也是古典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美。

他的剧本题材和内容崇高庄严,他主张悲剧要写“著名的、非同寻常的、严峻的情节”,即指往昔史实或传说中有名的插曲,要写有关君王、统帅、圣人、英雄的故事,情节要激动人心,“其猛烈程度能与责任和血亲的法则相对抗”,它牵涉到“重大的国家利益,较之爱情更为崇高壮伟的激情”。

根据这些原则写成的剧本,风格必然崇高庄严。

他的语言也显示了这种特点。

人物道白雄辩有力,充满激情,严谨周密,像格言一样铿锵有声,甚至到了夸张的程度。

让·拉辛

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是让·拉辛(1639—1699)。

他创作的《安德洛玛克》(1667)以女主人公为保全儿子生命所作的努力,展示了为满足情欲而置国家利益和义务于不顾的人物,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情欲横流。

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玛克在城邦被攻陷后,成了希腊爱庇尔王庇吕斯的女奴。

庇吕斯爱上了她,以处死她的儿子为要挟,迫使她屈服,并居然拖延与斯巴达公主的婚期。

公主指使自己的追求者希腊使节杀死庇吕斯,又因后悔而自杀。

剧中的国王为了满足情欲不顾民族利益,公主为了泄恨超越报复界限,希腊使节为了迎合意中人的愿望而违拗使命,甚至成了弑君凶手,他们都缺乏理性。

唯有安德洛玛克一心要保存复仇根苗,机智勇敢,富有高度理性。

《费得尔》(1677)的女主人公身为王后,却爱上了国王前妻之子,她发现王子另有所爱后,便加害于他,最后悔恨交加而自杀。

她也是一个滥施情欲、缺乏理性的人物。

拉辛的后期作品有《爱丝苔尔》(1689)、《阿塔莉》(1691)。

拉辛善于刻画女性心理和思想发展过程:

安德洛玛克先是想洁身自爱,随后感到不能两全其美,便企图牺牲自己,保存儿子,假装允诺与国王结婚;费得尔对自己的感情开始时守口如瓶,一旦时机成熟,竟脱口而出,被拒绝后又感到羞愧,待到国王返回,则迫不及待将责任推诿于人,最后王子遇难,自知有责,终于坦白。

人物心理发展过程写得细针密缕。

拉辛将“三一律”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把古典主义悲剧艺术发展到高峰。

他的剧本没有多余的场面和插曲,更重要的是,剧本一开始,矛盾就已发展到一触即发的田地。

《安德洛玛克》选取各种矛盾尖锐冲突的时刻拉开帷幕,略去了矛盾的发展过程。

《费得尔》在女主人公吐露真情时开场,以前的故事不必赘述。

这样,总矛盾一下子爆发,在一天之内酿成悲剧便顺理成章。

另外,拉辛沿袭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认为命运像恶魔一样主宰着人物的行动,悲剧美由此而产生,所以他的剧本总是描绘导致悲剧的必然过程,不像高乃依的剧本,需要给人物制造一些障碍,因此拉辛的剧本更具悲剧性。

让·德·拉封丹

让·德·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1668—1694)力图反映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这是“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宇宙是它的舞台,人、神、兽、一切都在其中扮演某个角色”。

拉封丹敢于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腐败,狮王的暴虐虚伪,大臣的逢迎拍马,官吏的贪赃枉法和强暴荒淫,小民的无辜和受宰割,都得到了生动再现。

在结构上,拉封丹力求将寓言写成压缩的剧本,有开场、发展、结局。

对话写得活泼自然,显示出人物的个性。

韵律千变万化,诗句自由而朗朗上口。

他将寓言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尼古拉·布瓦洛

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

《诗的艺术》(1674)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他规定理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必须模仿自然,自然指宫廷和城市生活;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创作经验是最高准则,必须遵守“三一律”;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

浪漫主义戏剧

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

基本特征

①从产生的背景来看,它坚决反对、冲破一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是作为一种公然反叛的力量而崛起的;

②从创作思想来看,它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既无视艺术程式的束缚,也不受生活真实的局限;

③从艺术形式上看,它常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使舞台上色彩斑斓,自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

在历史上,浪漫主义戏剧在各国先后经历的时间都不长,然而,给它以影响及受它影响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却是源远流长,情况十分复杂。

艺术表现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运动,浪漫主义反映了自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大变动之后人们不满于社会现实而沉浸于个人理想的心理。

由于剧作家的社会地位以至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其作品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浪漫主义戏剧有积极与消极两大类。

面对历史的进程,前者表现出战斗的热情,后者则充满了病态的恐惧,前者向往着带有空想色彩的前进,后者则幻想着倒退。

艺术成就

在浪漫主义戏剧取得最大成就的法国,占主导地位的是积极的浪漫主义。

1827年,雨果在《克伦威尔》的“序”中批判了古典主义及其“三一律”,宣告一种合乎自然,美、丑和爱、憎对照鲜明的新戏剧的诞生,成为浪漫主义戏剧的宣言。

两年后,第一部浪漫主义戏剧,大仲马的《昂利第三及其宫廷》上演。

1830年,雨果《爱尔那尼》的演出在激烈的斗争中终于赢得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决定性胜利。

法国另一位浪漫主义剧作家A.de缪塞在人物塑造的真实、情节设计的机巧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

他的《罗朗萨丘》代表了浪漫主义戏剧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德国在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是以反对启蒙运动思想的潮流而出现的。

这个文学运动以理论家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兄弟为核心。

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戏剧,有蒂克(1773~1853)的《神圣的格诺菲娃的生与死》、《福尔吐纳特》、《穿皮靴的雄猫》,克莱斯特(1777~1811)的《洪堡王子弗里德里希》,魏尔纳的《二月十四日》等等。

他们的剧作多取材于神话和历史传奇故事,表现出怀古遁世的倾向,并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英国浪漫主义的成就主要在诗歌。

著名诗人拜伦、雪莱也写了一些浪漫主义的诗剧,如拜伦的《曼弗雷德》、《该隐》和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代表人物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道主义代表人物。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雨果是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剧作情节奇特、性格夸张,充满了反封建的精神。

他让下等人登上政治舞台,义正词严地谴责王公贵族,他把爱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剧中的小人物远比大人物纯洁和高尚,这不仅是对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的挑战,也充分表现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不过从艺术上来说,雨果的剧本并不成功,《克伦威尔》无法上演就是一个例子。

浪漫剧大多是散文体,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剧情的曲折方面,散文显然比诗体更为方便和自由,所以浪漫剧的发展必然引起古典主义诗剧的解体。

但是雨果坚持用诗体写作,这就使他的剧作缺乏舞台的艺术效果,人物和情节似乎完全出于雨果的想象,显得很不真实。

1843年,他的剧本《城堡里的伯爵》由于情节离奇和人物怪诞而上演失败,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退出了历史舞台。

亚历山大·仲马,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为小说和剧作。

大仲马其他比较著名的剧作有六幕历史剧《拿破仑·波拿巴》(1831),描写了拿破仑一生的辉煌经历,用充满异国情调的场景概括了30年的法国历史。

《克里斯蒂娜》(1830)写瑞典王后克里斯蒂娜杀死背叛她的情人的故事。

《奈斯尔之塔》(1832)揭露路易十四的王后和她的两个姐妹,她们淫荡残暴,每天在塔里引诱贵族青年,然后把他们杀死投入塞纳河中,最终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自然主义戏剧

在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后产生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中形成。

它是以否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的面目出现的。

其基本特征是:

反对采用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主张再现现实生活的片断;反对按理性原则或个人感情将人物性格抽象化或理想化,主张以观察到的事实对人物面貌作记录式的描写,并要求精确地分析环境和生理遗传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反对运用诗的语言和独白,主张用生活化的对话作为戏剧语言的基本形式;反对演员作过分矜持或夸张的表演,主张演员在对自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主张舞台布景艺术要制作出“尽可能确实的画面”。

自然主义戏剧的发源地是法国。

□.左拉于1881年发表了论文集《戏剧中的自然主义》,正式提出了“自然主义”戏剧的名称及其创作原则。

他认为,“真实不需要矫饰”,它在戏剧中“应该赤裸裸地前进”;剧作家“必须如实地接受自然”,而无须通过“想象”来“安排一系列戏剧效果”;戏剧创作要反映“现代背景”和“周围的人民”,对人物的“情欲与感情”要作“精确的分析”;舞台表演要去掉“装腔作势的朗诵、夸大的语言和过火的感情”;舞台布景要制作出“尽可能确实的画面”。

他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编的《黛莱丝·拉甘》(1873),是法国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剧作品。

剧本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和情人一起谋杀丈夫以及结婚的晚上一同自杀的故事,表现肉欲的混乱失调是造成人类犯罪原因的主题。

法国的自然主义剧作家还有H.贝克,代表作品有《乌鸦》(1882)和《巴黎的妇女》(1885)等。

1887年,导演和戏剧改革家A.安托万(1858~1943)等人在巴黎创建了“自由剧院”,他们打破法兰西喜剧院的传统,专演反映当代生活的剧目,为自然主义戏剧流派的活动提供了实验场地。

国的自然主义戏剧有自己的独特性,其作品大都着重人物的心理描绘,被认为是最标准的自然主义戏剧。

G.豪普特曼是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日出之前》(1889)和《和平节》(1890)等。

前者描写的是因肉欲和生理遗传所酿成的家庭悲剧,于1889年由柏林“自由舞台”首演,引起剧坛很大的震动。

这次演出开创了德国自然主义戏剧的先例。

苏德尔曼(1857~1928)是另一个有影响的自然主义剧作家,主要作品有《荣誉》(1889)和《故乡(又名玛格达)》(1893)等。

德国自然主义戏剧最著名的导演是O.布拉姆(1856~1912),他于1889年发起建立的“自由舞台”,是自然主义流派的活动中心。

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对北欧戏剧也有一定的影响。

挪威现实主义剧作家H.易卜生的某些剧本,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自然主义的倾向,如《群鬼》中较明显地掺杂了关于环境和生理遗传的学说。

瑞典剧作家J.A.斯特林堡曾一度信奉自然主义创作理论,主要作品有《父亲》(1887)和《朱丽小姐》(1888)等。

自然主义戏剧是实证主义哲学在戏剧中的具体运用。

作为一个戏剧流派,它曾经在19世纪70~80年代的欧洲剧坛发生过较大的影响,然而,很快就被其他流派所替代。

豪普特曼是在欧洲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开始戏剧创作的,他的创作受当时流行的资产阶级社会学、遗传学影响颇深。

但他并不拘泥于自然主义的艺术主张,作品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性质,如19世纪末创作的所谓“家庭戏剧”和描写社会基本矛盾冲突的所谓“时代戏剧”。

豪普特曼使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的德国戏剧重新呈现出活力。

他的剧作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为人的尊严所进行的多方面的斗争,他的自然主义剧作是反映特定社会状况的历史性文献。

其中某些剧本,在艺术上带有明显的叙事文学倾向,被称为现代史诗剧的先驱。

 他的第一部剧作《日出之前》以西里西亚农村为背景,运用自然主义手法通过对一户农民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德国由农业经济走向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家庭的衰落、农民阶级的急剧分化、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广大下层人民群众的贫困化。

作者把剧中一对恋人──幻想进行社会改革的作家阿尔弗雷德·罗特和执意摆脱罪恶家庭关系的海伦的悲剧,归结为酒精中毒和遗传,暴露了他历史观的局限性。

世纪90年代初期,豪普特曼的戏剧创作转向直接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

《织工》(1892)以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题材,在德国戏剧史上第一次描写了无产阶级形象,表现了无产阶级的群众性斗争,控诉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罪行。

这是豪普特曼最著名的剧作。

它在艺术上打破了传统戏剧塑造单一中心人物的方法,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集体,他们有着共同的遭遇、追求和感受,他们被苦难的生活捆在一起,于是同心协力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

作者对每个人物都进行了精心雕琢。

一首当年流行在织工中的《血腥的法庭》歌曲,贯穿全剧始终,使之成为作品的主旋律。

剧本采用经过加工提炼的方言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了地方色彩。

 豪普特曼的《獭皮》(1893)被称为“偷窃喜剧”。

剧本通过一个表面头脑简单,实则很有心计的洗衣妇沃尔夫大娘巧妙地瞒过地方警察、密探偷窃木材和獭皮的故事,辛辣地揭露和讽刺了普鲁士官吏的愚蠢、刚愎自用与政权机构的腐败。

豪普特曼在戏剧结尾处,让案件不了了之,被盗者甘认倒霉,盗窃者被宣布为诚实的良民,无能的断案者继续当官,生活依然如故。

这一方面说明作者在理论上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有意识地使他的剧本有别于古典戏剧的结构方法;另一方面也表露了作者对于戏剧史诗化倾向的偏爱。

《獭皮》在德国戏剧史上与G.E.莱辛的《明娜·封·巴尔赫姆》、H.von克莱斯特的《破瓮记》并称为德国3大喜剧。

8年之后,作者又创作一出悲喜剧《火灾》(1901)作为《獭皮》的续篇,但由于女主人公带有明显的市侩习气,她的行为和结局并不能像沃尔夫大娘那样令人同情。

 1893年11月《汉奈蕾升天记》在柏林德意志剧院上演,它标志着作者艺术活动天地的扩大。

剧本描写一个受养父虐待的少女投河自杀未遂,被救后送入贫民救济院,在昏迷状态中产生了摆脱饥饿、困苦,被天使引入幸福天堂的幻觉。

此剧被称为“幻梦戏剧”。

作者把现实世界与基督教神话巧妙地揉在一起,在对比中表现人间苦难,为那个时代的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表达了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感情。

戏剧史家们认为豪普特曼这部剧作及其以后的《可怜的亨利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都具有“新浪漫主义”倾向,属于M.梅特林克、J.A.斯特林堡、霍夫曼斯塔尔所代表的抒情戏剧之列。

 《弗洛里昂·盖耶》(1896)以16世纪上半叶德国农民战争为题材,描写了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骑士在农民战争中的悲剧性结局。

主人公盖耶既参加农民斗争的行列,决心捣毁贵族的“老鸹窝”,却又幻想出现一个“人民的皇帝”,以保持中世纪的骑士制度。

由于表现在主人公身上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无法调和,初次上演不能为观众理解,反应十分冷淡。

《车夫亨舍尔》(1899)和《罗泽·贝恩特》(1903)是豪普特曼以婚姻和爱情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它们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里西亚农村为背景,以自然主义手法表现了那些粗犷的普通人的悲剧性遭遇。

《大老鼠》(1911)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剧本,生动地描写了发生在柏林一家公寓里的种种风流韵事,以象征笔法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面临崩溃的趋势。

 豪普特曼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已经完成。

此后的作品远不如早期作品,只有1932年创作的《日落之前》至80年代尚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这部剧作描写70岁的出版家马蒂亚斯·克拉森,因欲与一个20岁的少女莫肯·彼得斯结婚而引起父子两代人的纠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不利变化,豪普特曼逐渐脱离了现实题材,向古典撷取精英。

他的《阿特里德斯四部曲》〔包括《伊菲革涅亚在德尔菲》(1940)、《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1942)、《阿加门农之死》(1942)和《埃莱克特拉》(1944)〕描写古希腊传说中阿特里德斯因犯罪而遭到神谴的悲剧故事。

由于题材久远,语言不够通俗,风格不够一致,艺术上亦显粗糙,因而始终未能获得理想的演出效果。

豪普特曼除创作了40多部剧本外,还写过许多诗歌、散文等。

他的剧本《织工》和《獭皮》、《沉钟》在“五四”运动以后介绍到中国,对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有过一定影响。

苏德尔曼是自然主义的戏剧家,一度与豪普特曼齐名,但同时也引起很多争议。

他的戏剧主要批判资产阶级的道德和处世态度,一般都被认为思想深度不够,而以对话精练和情节紧凑等取胜。

他的成名剧作《荣誉》(1890)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冲突。

《所多玛城的末日》(1891)鞭笞了骄奢淫逸的柏林资产阶级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