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174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苏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

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

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

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

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

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二、课文落实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

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三.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未尝                  今义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从这时          今义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更换交替              今义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拨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接近                    今义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从前                    今义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记                      今义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四、问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

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

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

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

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

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

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

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

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

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

试举例分析。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

”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

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

“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

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

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

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

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

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

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

(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

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

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

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师 :

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

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

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

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

你们可以试着猜。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

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

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

(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

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

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

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

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6、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

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

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7、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

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

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

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8、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

(自由讨论,姓“屠”)

明确:

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

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

(巫、卜、陶等)

9、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

(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10、小结

   

(一)以图腾作姓氏。

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

如:

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 以国名为姓氏。

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 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 (五) 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六)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 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八)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 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

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

(自由发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林姓人口当今在中华姓氏中排第16位,

  一、出自子姓,为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

商纣王荒淫无道,百姓敢怒不敢言。

在朝中供职的叔父比干以及微子、箕子等人相继劝他改过自新,他概不听从,结果微子辞官而去,箕子也假装发疯罢官,只有比干一人留了下来。

他不顾生死入宫强谏,接连三天三夜不离开宫廷。

纣王见他如此,便起了杀人的念头,说:

“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个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

”说完便让人把他的心挖了出来。

噩耗传到比干家中,正怀孕在身的其夫人陈氏,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今卫辉市、淇县一带)郊外树林的石窟内隐藏起来,直到把孩子平安生下。

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字长恩。

后来,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受到礼遇,因为坚生在树林里,特别为坚赐姓林,叫林坚。

后来,林坚的子孙后代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

由此可见:

林姓始祖是比干;授姓始祖是林坚。

比干被供奉为文财神,因为他没有心脏,最公平。

 

    二、出自姬姓。

周平王姬宣臼庶子林开之后。

《通志》记载:

“林,姬姓。

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

开生林英。

英生林茂、林庆。

世系甚明。

”据《通志》所载,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祖父字为氏,亦称林氏。

    三、春秋时,卫殇公之卿孙林父的子孙以先祖字为氏(见《偃师姓氏源流》)。

因为卫国是姬姓诸侯国,所以此支林姓也是出自姬姓。

 

    四、出自鲁国林放之后。

 

    五、出自改姓。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姓氏改革,将鲜卑族丘林氏集体改为林姓。

林姓入闽始祖林禄,是林坚47代孙。

林则徐则是林禄23世孙。

 

    林姓名人辈出,如:

1、林放,鲁国孔子弟子;2、林士弘,隋朝末年为南方农民起义领袖,并称帝,国号楚,3、林则徐,清朝政治家、民族英雄;4、林森,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5、林默娘,民间供奉的天上圣母“妈祖” 。

6、林家翘、林颖珠,美国华人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林姓还有许多企业家、金融家,仅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的外籍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就有20多人。

 

(二)、吴姓的由来

 吴(吳)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

得姓始祖是泰伯。

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

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

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历史上部分吴姓名人

  吴起:

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

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发展,后被杀。

  吴广: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

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被害。

吴道子:

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

 吴承恩:

明朝著名小说家,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

以著有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三桂:

江苏省高邮人,清代平西王,明末任总兵驻防山海关,因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后在康熙年间因叛乱被杀。

   吴敬梓:

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

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于世的杰出讽刺作家,其书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吴沃尧:

清代著名小说家,广东省南海(今广州市)人。

著有小说影响最大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有训:

江西省高安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参与了近代量子物理学诞生和发展,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季等职。

 吴邦国:

安微人,历任上海市市长、书记。

现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政治局常委。

(三)、李姓的由来

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其始祖皋陶是黄帝裔孙颛顼帝高阳氏之的后裔。

2、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李姓。

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姓。

当代汉姓李姓人口已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9%。

加上少数民族和海外华裔李姓,总人口超过一亿,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李姓历史名人1、李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李延年,西汉人,是我国早期最著名的作曲家;3、李世民,唐太宗,是功勋卓著的封建皇帝;

4、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5、李煜,既是南唐皇帝,又是著名词人,

6、李自成,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7、李大钊、李达、李立三是革命家;8、李四光是著名科学家。

海外李姓知名华人很多,9、李政道、李远哲,美籍华人,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

(四)、陈姓的由来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

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

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历史上部分陈姓名人

陈胜(?

-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陈平(?

-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

丞相。

陈琳(?

-217),汉末文学家。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又作长寿,字承祚。

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

和《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

陈高祖。

公元557-559年在位。

字兴国,小字法生。

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

出身小吏,长于军事。

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少任侠。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著有《登幽州台歌》。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湖北沔阳人。

出身渔家,曾为县吏。

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

元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

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

国号大汉,改元大义。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晋封英王。

广西藤县人。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曾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外交部部长。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原名陈庶康。

湖南湘乡人。

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其他陈姓名人有三国名士陈登;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北宋诗人陈师道;南宋思想家陈亮,诗人陈与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陈独秀,革命家陈潭秋,国家领导人陈云,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国学大师陈寅恪,数学家陈景润,解放军高级将领陈锡联,以及国民党CC系首领陈果夫、陈立夫,高级将领陈诚,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广东军阀陈炯明,汉奸陈公博等。

(五)、王姓的由来 

1、出自姬姓。

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为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

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就延用成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

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

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

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

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

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

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

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

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7、出自少数民族。

据《通志.氏族略》称:

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

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

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历史上部分王姓名人:

 

王小波:

(公元?

~995年),著名北宋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

(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江西临川人(今江西抚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