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4148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docx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docx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

 

题目:

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

院系: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

土木工程

姓名:

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西南交通大学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院系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

年级工民建2012春学号xxxxxxxxx姓名xxx

学习中心直属学习中心指导教师xxxx

题目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签章)

评阅人

评语

评阅人(签章)

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章)

年月日

毕业设计任务书

班级工民建2012春学生姓名xxxxxxx学号xxxxxxxx发题日期:

2014年2月24日完成日期:

年月日

题目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

1、设计目的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完成所学基础和专业课程以后所进行的最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和对学生的全面考核,通过毕业设计巩固、深化和扩展所学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是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研究,主要阐述了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主要控制哪些方面,以及混凝土的质量通病原因和解决措施。

通过本次设计,知道了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关键点,为以后从事本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计条件

1)现行混凝土验收规范、规程、各种标准以及有关规定。

3、设计内容及要求

1)混凝土的概念

2)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3)混凝土配合比质量控制

4)混凝土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5)混凝土的运输质量控制

6)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控制

7)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

8)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

4、毕业设计成果

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1份(标准装订文件)

5、应交出的设计文件及实物

1)要求文字表达清楚,章节安排合理,排版规范;

2)网上提交一份电子文档,再提交一份打印并标准装订的文件。

6、毕业设计时间分配表:

(共 4 周)

第一部分布置设计任务,阅读相关书籍(第1周)

第二部分初步确定设计目录及编写内容(第2周)

第三部分详细编写设计论文及内容修改(第3周)

第四部分提交毕业设计,准备答辩(第4周)

7、参考文献:

1.杨文科.《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杨永华.《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孙以浩,王中华.《浅谈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江苏建筑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1).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5.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编.《混凝土结构(第二版)》.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备注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学院审查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诚信承诺

一、本设计是本人独立完成;

二、本设计没有任何抄袭行为;

三、若有不实,一经查出,请答辩委员会取消本人答辩资格。

 

               承诺人:

xxxxx

               年  月  日

 

目录

摘要Ⅰ

第1章前言1

第2章混凝土的概念1

第3章混凝土原材料控制3

3.1水泥质量控制3

3.2骨料的质量控制3

3.3拌和混凝土用水3

3.4外加剂质量控制4

3.5掺合料质量控制4

第4章混凝土的配合比质量控制5

第5章混凝土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6

第6章混凝土的运输质量控制7

6.1运输车辆7

6.2运送时间7

6.3运送频率7

6.4混凝土泵机7

6.5混凝土泵送过程7

6.6泵送间隙7

6.7混凝土泵的清洁8

第7章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控制9

7.1浇筑前的检查9

7.2浇筑模板的控制9

7.3浇筑的方式选择9

7.4混凝土的布料选择9

7.5浇筑后的捣实10

7.6浇筑后的检查10

第8章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11

8.1应重点控制不可见裂缝和不可见孔隙缺陷11

8.2起始养护时间对控制混凝土早期收缩的重要性11

8.3混凝土需要及时而充分的湿养护12

8.4湿养护7天期间内各阶段对混凝土养护的影响12

8.5混凝土二次抹压的重要性12

8.6拆模13

第9章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14

9.1混凝土实体裂缝14

9.1.1原因分析14

9.1.2解决措施14

9.2混凝土凝结时间异常14

9.2.1原因分析14

9.2.2解决措施15

9.3现场砼养试块强度不合格15

9.3.1原因分析15

9.3.2解决措施15

9.4标养试块强度不合格16

9.4.1原因分析16

9.4.2解决措施16

9.5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16

9.5.1原因分析16

9.5.2解决措施16

9.6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17

9.6.1原因分析17

9.6.2解决措施17

9.7露筋17

9.7.1原因分析17

9.7.2解决措施17

9.8浇筑桩施工堵管或断桩18

9.8.1原因分析18

9.8.2解决措施18

9.9现场堵泵堵管18

9.9.1原因分析18

9.9.2解决措施18

9.10混凝土面层起粉状19

9.10.1原因分析19

9.10.2解决措施19

9.11路面混凝土裂缝19

9.11.1原因分析19

9.11.2解决措施19

第10章结束语21

致谢词22

参考文献23

摘要

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结构的安全、可靠度和耐久性方面起绝对的作用。

因此,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及质量通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混凝土;质量;控制;原因;措施

第1章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建设中已离不开混凝土这种原材料。

混凝土是由胶结材料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经搅拌振捣成型,在一定条件下养护而成的人造石材。

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

因而,混凝土已成为土木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在结构的安全、可靠度和耐久性方面起绝对性的作用,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2章混凝土的概念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拌合后,水泥水化反应形成凝胶,将砂、石胶结而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固体复合材料。

其内部结构为:

水和水泥作用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砂的表面,并填充于砂的空隙中成为砂浆,砂浆又包裹在石子的表面,并填充砂子的空隙。

水泥浆将砂、石牢固地胶结为一整体,使混凝土具有所需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

混凝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能在房屋建设工程、桥梁工程等土木工程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但是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搅拌和输送、混凝土浇筑、养护及拆模等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第3章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3.1水泥质量控制

水泥是混凝土的核心原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泥的优劣决定了混凝土的优劣。

水泥是混凝土强度、抗冻抗渗、泌水和假凝、裂缝、干缩、徐变、碳化、耐久性等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水泥在进入施工现场使用前,除应持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外,还应做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切勿先用后检或边用边检;不同品种的水泥要分别存储或堆放,不得混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降低水化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3.2骨料的质量控制

骨料是制作混凝土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骨料的级配、含有的有害物质、粒径大小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骨料强度对混凝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粗骨料,对混凝土的许多性能有重要影响,如抗冻、抗渗、干缩、耐久性等,都与粗骨料有密切关系。

河砂等天然砂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用砂,但随着河砂资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升,不少工程已使用山砂和人工砂。

用于混凝土的砂应控制泥和有机质的含量。

砂进场后应做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

普通混凝土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2.4~2.6之间的中砂,泵送混凝土用砂对0.315mm筛孔的通过量不宜小于15%,且不大于30%;对0.16mm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小于5%。

石子一般选用粒径4.75~40mm的碎石或卵石,泵送高度超过50mm时,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5mm;卵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mm。

石子进场后应做压碎值试验、筛分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

储料场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并有明显的标示。

3.3拌和混凝土用水

拌和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不得使用污水搅拌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提倡使用经沉淀过滤处理的循环洗车废水,因为其中含有机油、外加剂等各种杂质,并且含量不确定,容易使预拌混凝土质量出现难以控制的波动现象。

3.4外加剂质量控制

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和易性,调节凝结时间、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

应根据使用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

低温时产生结晶的外加剂在使用前应采取防冻措施。

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得直接使用粉状外加剂,应使用水性外加剂。

必须使用粉状外加剂时,应采取相应的搅拌匀化措施,并确保计量准确的前提下,方可使用。

工程师应对外加剂的选择加以限制,避免出现品种多而杂的情况。

3.5掺合料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可节约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掺合料进场时,必须具有质量证明书,同时按不同品种、等级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内,并做好明显标记,防止受潮和环境污染。

 

第4章混凝土的配合比质量控制

配合比是混凝土的灵魂。

混凝土的性能、质量和耐久性的好坏都与配合比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工程的设计强度明确以后,现场工程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好配合比。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规定试配确定,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

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又满足施工要求,同时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考虑混凝土运输时间、坍落度损失、输送泵的管径、泵送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弯头设置、泵送设备的技术条件、气温等因素,必要时应通过试泵送确定。

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后,要测定现场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原材料在发生变更时,要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第5章混凝土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应严格控制原材料计量。

搅拌机应配备水表,禁止单纯凭经验靠感觉调整用水量的做法;对外加剂,应事先称量出每盘一份加入,禁止拿铁锹随意填加;对砂石料,应坚持要求每次过磅称量,不提倡小车划线做记号的体积法。

另外,还应对每盘的搅拌时间、加料顺序、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是否离析等进行抽查。

在较大的工程中,应采用电脑计量的搅拌站,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为因素,使配合比得到可靠的保证。

 

第6章混凝土的运输质量控制

6.1运输车辆

混凝土的运输必须使用搅拌车,在运输过程中须保持简体旋转,以每分钟约2~4转的慢速进行搅动。

以确保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

不得产生离析和失水现象。

6.2运送时间

搅拌车运送混凝土的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内卸料完毕。

当气温高于30℃,或运距较远应考虑采取缓凝措施。

混凝土运到现场须在3o分钟内开始卸料,否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混凝土质量。

6.3运送频率

混凝土的运送频率(供料速度)应保证施工现场的需要,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6.4混凝土泵机

泵机首次泵送混凝土前,应先用1:

2水泥砂浆润滑管道。

混凝土搅拌车向泵机卸料斗卸料前,必须快速搅拌2~3分钟后再开始卸料。

6.5混凝土泵送过程

混凝土卸入泵机料斗的同时,泵机的搅拌器应不停搅拌。

泵机料斗内混凝土量应始终保持盖过混凝土输送缸,使泵机料斗内保持2/3的混凝土,以防管路吸人空气,导致堵管。

6.6泵送间隙

泵送混凝土尽量避免停泵,应连续进行。

如有间歇应经常使混凝土泵转动,以防堵管。

当管内混凝土接近初凝时,应将管内混凝土排出并冲洗干净。

6.7混凝土泵的清洁

泵送混凝土结束或堵管清渣后,应及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

确保泵机、泵管、接头附件等洁净、通畅。

 

第7章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控制

7.1浇筑前的检查

混凝土浇筑前要检查混凝土的生产原料资料,坍落度及外观,混凝土原料资料包括水泥的品种、骨料的品种、掺合料和外加剂的用量等必须有混凝土生产厂家的合格证。

现场检测坍落度与要求的坍落度之间的偏差是否满足允许偏差范围。

且混凝土的和易性要好,不出现离析现象。

满足以上要求后,方可进场浇筑。

同时按规定要求留置标准养护试块和同条件试块。

7.2浇筑模板的控制

浇筑时,要目测与用工具检查模板承载力、刚度、致密性,观测浇筑过程中位移、变形、漏浆现象。

7.3浇筑的方式选择

浇筑混凝土时,应由低处向高处分层、由远至近浇筑。

同一区域的混凝土应按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的顺序分层浇筑。

每层的厚度应根据捣实工具和方法、结构的配筋情况等因素确定,一般分层厚度应该在30O至5OOmm之间。

当水平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厚度超过500mm时,可按1/6至1/l.2之间的坡度分层浇筑,且上层混凝土应超前覆盖下层混凝土500mm以上。

此外,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入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中不能出现离析现象;若浇筑结构物高出3m,应采用串简、溜管或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情况,若有变形、移位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7.4混凝土的布料选择

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布料设备的出口离模板内侧面不应小于5Omm,且不得向模板内侧面直冲布料,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

浇筑水平结构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应在2~3m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且宜垂直于模板下料。

7.5浇筑后的捣实

混凝士的捣实是为了使混凝土下模后顺利成型达到密实的目的,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外形正确、表面平整、内部密实、强度及其他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所以混凝土浇筑入模后应立即进行充分的振捣,使新人模的混凝土充满模板的每角落,排出气泡,使混凝土达到最大的密实度和均匀性的效果。

7.6浇筑后的检查

混凝土浇筑后,要检查混凝土是否均匀密实,是否浇筑整个模板空间,新旧混凝土是否结合良好,混凝土表面是否平整光洁。

 

 

 

第8章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

8.1应重点控制不可见裂缝和不可见孔隙缺陷

实际工程中,对混凝土的养护,应是以不可见裂缝和不可见孔隙缺陷为控制目标,而不是传统湿养护以可见裂缝或可见有害裂缝为控制目标。

混凝土耐久性能的降低,起因于混凝土的开裂和抗渗性能的降低,而其开裂和抗渗性能的降低,又源于其表面的和内部的不可见裂缝和不可见孔隙的初始缺陷。

除了特殊情况引发的瞬时集中荷载可能使裂缝突然发生和扩展外,一般情况下,裂缝的产生和扩展总是要经过由小到大、由不可见到可见的发展过程。

而处于微观的不可见阶段的微裂缝,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不被重视在荷载应力和收缩应力的作用下,裂缝在沿长度方向扩展的同时,也会沿底部向纵深扩展.直至贯穿。

混凝土内部还存在大量孔隙。

各种孔隙在混凝土中占据的体积不低于8%~10%,除了水泥石内部的孔隙之外,水泥石与骨料之间.也常常存在界面微裂缝、空隙或孔隙。

混凝土的渗透性能取决于混凝土内部这些孔的孔结构特征。

控制毛细孔率以及微裂缝的生成,就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

毛细孔隙率是可以通过合理的配合比和合理的湿养护得到有效控制的。

8.2起始养护时间对控制混凝土早期收缩的重要性

对不掺用减水剂的的普通混凝土而言,早期收缩很小,早期的洒水养护主要是使水泥充分水化,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因此,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混凝土的起始养护时间是浇筑后12小时以内。

但对大量掺用减水剂的混凝土,经相关试验证明,初凝后8小时内的收缩急剧增加,而在实际工程中最大量的楼板裂缝也主要出现在混凝土初凝后几小时以内,因此,掌握好起始养护时间是控制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的关键,如果继续按照浇筑后等l2小时再进行洒水养护,就失去了控制早期收缩裂缝的最佳时间,对控制早期收缩裂缝,将失去任何的作用。

但目前大部分的施工单位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施工养护经验,没能根据现代混凝土的特点在混凝土刚初凝(失表面水前)就采取合理养护措施,有效降低收缩,减少开裂。

8.3混凝土需要及时而充分的湿养护

所谓及时养护主要是在混凝土的表面没有失水前就进行养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及时养护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根据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气候等情况来确定(一般在混凝土刚初凝就要进行湿养护),如果在养护时表面已出现失水现象,则需要在养护前对表面因失水造成的缺陷先行进行处理再养护,以保证养护的效果。

所谓充分养护主要是要保证在整个规定的养护期问混凝土都不失水,不失水则养护是充分的,否则就是不充分的,养护越充分则混凝土存在的缺陷就少,不充分则存在的缺陷就多,但目前大部分的施工单位对混凝土的养护都是在浇筑后第二天开始洒水,每天2-5次,既不及时也不充分,造成裂缝众多。

8.4湿养护7天期间内各阶段对混凝土养护的影响

根据试验资料和生产资料,混凝土的7d强度约为28d强度65%~85%,因此规范要求湿养护7天是合理的,最好能保持7天都不失水。

根据我们的经验,在这7天中,时问越靠前,混凝土越容易失水,越容易形成缺陷,防止失水也越重要。

3d强度约为28d强度的45%~60%,所以前3天防止失水尤为关键。

前3天若不失水,之后继续浇水保湿至7天,从工程实际来看,效果都不错。

而第一天则尤为关键,如果第一天失水过多,所造成的缺陷可能以后都很难弥补。

我们发现有的工程第一天不注意保养,第二天才开始蓄水养护,养护结束以后,板面还是有很多的裂缝,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第一天已经有了裂缝的产生,这说明第一天的不养护致使粗大的毛细L已经形成,难于愈合。

8.5混凝土二次抹压的重要性

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后,为了表面的平整度,必须用木抹子将表面抹平,称为“一次抹平”。

一次抹平后,如果不立即养护,至混凝土初凝前,必须至少再抹一次,这次不只是抹平,还要“压”,将混凝土表面抹压密实,称为“二次抹压”。

二次抹压的主要作用有三:

一是消除混凝土的表面缺陷及早期的塑性裂缝,二提高混凝土表层的密实度,三是表层密实度提高后,减缓了混凝土内水分迁移蒸发的速度,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从一次抹平至二次抹压,是混凝土逐渐初凝的过程,有较长一段时间,只要环境相对湿度低于100%.混凝土就会失水,形成缺陷。

这些缺陷不消除,在混凝土继续失水的情况下,孔道进一步加深,裂缝进一步扩展,出现开裂。

我们发现,在湿养护不够及时、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只有一次抹平而没有二次抹压,混凝±的开裂将很严重,实施二次抹压后,开裂程度大大减轻。

因此,除非实施即时养护,使混凝土表面不能生成失水缺陷,否则二次抹压工艺是必须的。

在二次抹压工艺中,现在往往习惯于抹刀手工抹压,不仅效率低,力度也不够,当缺陷由表及里发展较深时,将很难消除。

二次抹压最好采用圆盘式抹光机,消除表面缺陷与密实表层的作用比抹刀好,效率也高,二次抹压后,必须立即对混凝土进行充分的湿养护,以避免混凝土再次失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早期水化良好,提高硬化混凝土的质量,为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打下早期质量基础。

8.6拆模

拆模的迟早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和模板使用周转率。

拆模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而定。

对非承重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损坏方可拆除。

对承重模板达到规定的混凝土设计标号的百分率后才能拆模。

 

第9章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

9.1混凝土实体裂缝

9.1.1原因分析

1.水灰比过大、干燥裂缝;

2.砼保护层偏小,位置放置不当;

3.收光时间及收光次数掌握不当;

4.过早拆模及承受外部荷载;

5.支撑强度不够,使模板产生饶度、沉降不均匀;

6.温度变化以及砼收缩变形大于极限拉升变形导致砼裂缝;

7.配筋不合理;

8.结构跨度过大,未留置后浇带或后浇带留置不合理。

9.1.2解决措施

1.尽量减小砼坍落度,在最后一次抹光结束后立即进行覆盖养护;

2.浇筑前应检查保护层垫块位置和厚度,并在砼初凝前进行二次复振;

3.砼浇筑后至终凝至少收光3次,最后一次需控制在初凝后终凝前;

4.根据同养试块的抗压强度合理选择拆模时间和加荷时间;

5.浇筑砼前检查排架各节点锚固是否到位,地基和排架垫木是否硬实;

6.确保大体积砼内外温差小于25℃,温度梯度每米小于15℃;

7.合理配置钢筋,特别是墙板水平筋和柱、梁交接处加强筋的配置;

8.合理留置后浇带。

9.2混凝土凝结时间异常

9.2.1原因分析

1.外加剂计量不准确(过量);

2.FA等掺和料是否打错库位;

3.现场人为随意添加外加剂;

4.外加剂本身缓凝成分超量。

9.2.2解决措施

1.定期对计量系统进行校验,出现异常立即整改;

2.查看库存原材料;

3.现场添加外加剂必须由技术人员旁站指导监督;

4.及时通知外加剂生产厂商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配比。

9.3现场砼养试块强度不合格

9.3.1原因分析

1.配合比设计富余不足;

2.取样不规范;

3.制作不规范;

4.冬季砼强度增长缓慢,且未按600℃·天要求送检;

5.冬季砼受到早期冻害,影响砼强度增长;

6.现场随意加水。

9.3.2解决措施

1.严格按JGJ55-2000设计配合比;

2.应在同一车卸料过程中卸料量的1/4至3/4之间取样;

3.由专人负责,并严格按GB/T50081-2002规范制作;

4.加强工地同养试块的管理,记录温度,按规范要求养护及送检;

5.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必须添加防冻剂,并做好保温措施;

6.禁止现场加水。

9.4标养试块强度不合格

9.4.1原因分析

1.配合比设计富余不足;

2.取样不规范;

3.制作不规范

4.拆模过早,现场拆模后,未及时送检测中心养护;

5.标识不清,拿错试块;

6.现场随意加水。

9.4.2解决措施

1.严格按JGJ55-2000设计配合比;

2.应在同一车卸料过程中卸料量的1/4至3/4之间取样;

3.由专人负责,并严格按GB/T50081-2002规范制作;

4.拆模前要保证强度,并及时送检测中心养护,送检过程中不得损坏试块;

5.加强试块标识管理,不得错拿错送;

6.禁止现场加水。

9.5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

9.5.1原因分析

1.外加剂保塑性能差;

2.现场浇筑缓慢,砼在现场等待时间过长;

3.配合比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