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902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docx

《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docx

青岛版6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教案

5.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44-47,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数的口算。

教学提示:

在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口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和他人交流,养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算理,逐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算理,逐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学具小棒、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

同学们放过风筝嘛?

你喜欢吗?

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呢?

生1:

我喜欢放风筝。

我有一只老鹰风筝。

生2:

我的燕子风筝很漂亮,是用黑色布和白色布做成的,上面用了很多竹条。

放风筝必须要有线轴。

……

师:

想不想去看看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

生:

想!

师:

好,让我们一起启程,去风筝厂参观吧!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境,将学生引领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师:

风筝到底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风筝厂去看一看。

(出示情境图)

师:

这是风筝厂的一个加工车间,请大家认真观察,看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问题。

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老鹰风筝?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燕子风筝?

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鹤风筝?

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才能按时交货?

师: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平均每天做多少只鹰风筝?

”这个问题,好吗?

谁会列算式?

生:

60÷2

师:

究竟每天做多少只鹰风筝?

你怎么知道的?

2、生独立探究。

师:

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法算一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利用小棒摆一摆。

生小组学习后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的几种方法:

用学具操作:

(1)把六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三个十,就是三十。

(2)因为30×2=60,所以60÷2=30.

……

(学生借助学具的操作明确算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算法多样化。

交流各种算法。

谈话:

谁来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分析比较。

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分别说说理由。

3、师:

平均每天做多少只燕子风筝呢?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把240看作24个十……

因为40×6=240所以240÷6=40

……

(学生可以根据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师:

观察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

以前学过的除法直接用口诀计算,今天学习的除法的被除数都是整十、几百几十数,先用口诀计算,再在商的后面添0。

(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到今天学到的除法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的区别。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对学知识产生兴趣,另外,通过小组学习,探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增养学生对口算除法的学习意识。

 

(三)巩固新知:

1、师:

小明遇到了一个难题,他要把一些积木,分给几个小组的同学,你来帮帮他,好吗?

生:

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独自做自主练习2。

并交流发现。

3.谈话:

你们喜欢打篮球吗?

今天咱就看看谁投进的篮球多?

完成自主练习3。

4.谈话:

你能将表格补充完整吗?

完成自主练习4。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的巩固,让学生对除法有新的认识,同时对知识也是一个巩固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四)达标反馈

一、直接写得数。

30÷30=80÷2=90÷3=420÷6=

630÷9=180÷6=180÷2=450÷5=

二、想一想,填一填

(1)45×()=9090÷()=45

(2)40÷2=()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十,就是()。

三、连一连

630÷780120÷3

240÷840270÷9

320÷49040×2

240÷630180÷2

四、做一套校服要用3米布,210米布可做多少套校服?

 

答案

一、140307070306090

二、

(1)22

(2)20220

三、630÷780120÷3

240÷840270÷9

320÷49040×2

240÷630180÷2

四、210÷3=70(套)

(五)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谈收获,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成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布置作业

一、填空。

1、40÷2得二个();900÷3得三个();210÷3得七个();300÷6得5个()。

2、300÷()=60400÷()=50

3、600÷3,想:

六个百除以3得()个百,也就是()。

4、810÷9,想:

()个十除以()得()个十,也就是()。

5、630÷7=(),把630看做六十三个(),63个()除以7得()个十,也就是()。

二、直接写得数。

40÷2=400÷4=420÷7=720÷9=0÷130=

200÷5=540÷6=280÷4=180÷9=640÷8=

三、在○里填上“<”、“>”或“=”。

⑴270÷3○90×0⑵80÷5○90÷5

⑶100÷5○100÷2⑷200×1○200÷1

四、解决问题。

1、王叔叔运560箱水果,用了7次,他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有480节电池,每盒装8节,55个盒子够吗?

 

3、一辆轿车4小时行驶36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答案:

一、1、20300十十2、583、二2004、8199905、90十十990

二、20100608004090702080

三、><<=

四、1、560÷7=80(箱)

2、480÷8=60(盒)55<60答:

不够。

3、360÷4=90(千米)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老鹰风筝?

60÷2=30(只)

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240÷6=40(只)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风筝的种类

软翅风筝

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

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布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

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

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

为放还有一种可拆装的软翅风筝,把传统的上下分开的蝴蝶翅膀,改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叠,放飞效果逼真,或顶的翅膀一张一弛,保证了风筝的稳定性。

硬翅风筝

常见的元宝翅任务沙燕风筝即属此类。

它的特点是升力片(翅)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

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平着看象元宝形。

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这种风筝的硬翅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

龙型风筝

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

板子风筝

即人们传说的平面形风筝。

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风筝四边有竹条支撑。

此类风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

板子风筝,京津地区也叫拍子风筝,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这类风筝一般都拖着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这对起飞有益处。

板子风筝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瓦爿”块,方方的一片,南方农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称“筝子”,又叫“屁帘儿”。

立体风筝

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运动风筝

运动风筝又叫特技风筝,又称双线风筝或复线风筝。

一般为三角形、滑翔伞状、眼镜形。

运动风筝在我国是新近兴起的运动项目,与传统风筝不同,运动风筝不仅有单线的,还有双线的、四线的,可在空中做一些动作。

如水平移动、俯冲、绕八字、转圈等,即用两条或多条拉线控制风筝,双手操控,左旋、右旋、升降等各种特技动作全靠手腕和手臂的技巧来完成。

运动风筝飞行时速最高可达150公里/小时,既可单人玩也可做团队特技表演,放飞者有驾驭风的感受。

双线一般分为三种:

1:

特技(这种一般是入门起步的可以作所有的几何图形,比如:

圆形,方块,三角,8字,等)

2:

芭蕾编队(编队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几只风筝作一些集体动作,这样在特技的基础上编队风筝走位更为精准,更好控制,速度也是适中不会很快,而且还可以做一些基本的翻滚动作,简单翻滚动作例如:

轴翻滚,半翻滚,垂直降落,突停,悬空等,芭蕾机是编队飞行必选的风筝!

特技)

3:

花式翻滚(好些人不明白什么叫翻滚,特技风筝一般来说只可以做一些平面图形,但是翻滚风筝可以通过风筝的失控在规定的手法上来做一些非平面的动作,就像体操运动员什么侧翻360度啊连续翻720什么的。

但Precision(精确操控)没有芭蕾好)

四线风筝,就一种没有什么种类之分。

四线风筝一般也是走平面的几何图形,但是它可以固定不动,前进,倒退,有点直升飞机的味道。

桶行形风筝

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的风筝,象宫灯、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属此类。

自由类

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

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资料链接

风筝

风筝,风筝是由古代中国人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深受人们喜爱。

风筝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

“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

墨子(墨翟)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也称公输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

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

《书》上说:

「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以纸制作,而是木制的。

传说中第一个风筝为“鲁班”制作,称之为“木鸢”,《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

而以《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

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说明鲁班当时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鸢。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

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

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

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

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

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风筝是一种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风筝源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

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

“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当今,中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

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

“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

“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风筝与军事

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770-221BC)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

另据《鸿书》记载:

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

"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鲁班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也是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由此推断,风筝鼻祖"木鸢"的发源地,应是齐鲁一带。

民间传说中最早的风筝是楚汉相争时张良创造出来的,他坐在大鹞子上飞到项羽军队的上方,在鹞子里唱楚地思乡的民歌,唱得项羽军队"四面楚歌",所谓"征人一夜尽望乡",军无斗志,于是项羽大败。

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

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志、动物、蝴蝶、飞鸟等,琳琅种种。

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

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

有人设计出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于绢造的风坑之内,令风筝形成一个轻轻飘的气枕,然后乘风而上。

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日本等,亦有一种大形的风筝,每到风筝节就将它放到蔚蓝的天空,该等风筝之尺码由十至二十尺不等。

骨杆则用大竹升来造,由百余人来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