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745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江苏省淮安市田家炳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淮阴师院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分值:

16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非常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特别是易中天先生与那些爱出风头、喜欢的人不同,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三国确实是让人神往的,文人向往的是三国时代,民众喜欢的是三国故事。

易中天对三国故事了如指掌,讲得,对三国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一些学术问题。

A.夸夸其谈侃侃而谈头头是道B.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夸夸其谈

C.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侃侃而谈D.侃侃而谈夸夸其谈头头是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最终没能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B.商家尽管在“禁卡令”影响下遭遇销售冷门,但多数市民对这一禁令持支持态度,认为公款应该用在正当地方,无需浪费,应提倡节约。

C.中国古代家训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它在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堪称是先人留下的为人处世的宝典。

D.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

   ,   。

   ,  ,   。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⑤③②①    B.④①③②⑤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4.请选出与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一项()

①倭寇屠城②满城血雨③雨花石上凝碧血④伟业煌煌大梦圆⑤祭三十万亡灵

⑥民魂奋振⑦莫再坑前空拭泪⑧含悲以砺⑨九州锐志华人⑩鲜花为祭英魂

上联:

卅万同胞血证,勒石为铭、国耻不忘,长江滚滚怒潮起

下联:

A.⑤①②⑦B.⑨⑧⑥④C.⑨⑥⑧④D.⑩①⑥③

5.下面是四种不同情境的讲话,且都与“笑”有关。

根据情境推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初次见面时的讲话:

我不会讲话,您可别见笑。

B.再次遇到朋友时的讲话:

去岁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

C.接受别人礼物时的讲话:

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

D.在追悼大会上的讲话:

凶手被抓捕,正气得弘扬,愿我们的英雄含笑九泉。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灾所被者几乡?

民能自食者有几?

当廪于官者几人?

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

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

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

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故事:

旧日的制度

B.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拊循:

慰抚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绥辑:

安抚集聚

D.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致仕:

升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忧其且流亡也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B.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属以视医药饮食

C.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灾未有巨于此也

D.是岁尽五月而止而能为之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是“救灾记”,但是文章并非一开始就写怎么救灾,而是从救灾前赵公的调查准备写起,抓住中心“谨其备”。

B.救灾工作千头万绪,但作者层次清晰地叙写了赵公的两大措施,一是“救饥”,一是“救疫”,突出其忧民爱民的优秀品质。

C.采用了对比手法,以一个“故事”、一个“法”,同赵公的做法相对比,凸显了赵公从实际出发,以百姓为重的能臣形象。

D.文章除了详细记载旱疫流行时赵公的吏才吏德,还极简略介绍了他在朝廷正直无私,对亲兄弟也不随意提拔的高尚品德。

9.请把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①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3分)

②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3分)

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0.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3分)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分)

(3).请赏析颈联两句的表达效果。

(4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1.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3),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5)水击三千里,。

(6),水浅而舟大也。

(7)是鸟也,。

(8)穷且益坚,。

五、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20分)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

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

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

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

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

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

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

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

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

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

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

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

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

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

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

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

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

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

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

这花儿开得多好!

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

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

他不认得。

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袄,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

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

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

“你爹还好吧!

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

”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

“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

”他的声音低沉。

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

他?

”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

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

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

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

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

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

他临终时对俺说:

‘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

“什么?

”唐先生惊愕地问。

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

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

”的苍哑的赞叹声。

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12.小说开头两段对唐先生的描写有何特点?

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13.本文多次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4.作品标题“寂寞的叩门声”有何妙处?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6分)

15.请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6、现代文阅读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8分)

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尚简之风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了“易简理得”的智慧,这一智慧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画中“尚简”之风的盛行。

“立象以尽意”概括了绘画最高的美学追求。

中国绘画不着意于再现事物具体复杂的形象,而是通过简洁洒落的笔触和画面,揭示一种内在的无穷意蕴。

这就形成了一股“尚简”之风。

  最突出的代表如梁楷的简笔画、马远的“半边”山水、夏圭的“一角”山水。

尚简不是简单、浅显,是简约超然。

  这种“笔简形具”、“笔不周而意周”的效果是怎样获得的呢?

关键是“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黄休复:

《益州名画录·目录》)。

  传统哲学认为,“阴阳”至易至简,然生生不息,造就天下万物。

《老子》说过“道法自然”。

可以说“阴阳”是“自然”之所以然的核心。

没有“阴阳”,自然只是一个空洞之物,无从措足。

有了“阴阳”,“自然”才落到实处。

归根到底无非是“阴阳”两个,极其易简。

有了“阴阳”,万象就自然而生。

张彦远指出,物象万千,其间却并没有任何繁杂的工序,“不待五色而綷”。

万紫千红,无非“阴阳”两个变化出来。

自然而然,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

如果费尽心机,试图把天下万象一一装饰出来,“吾生也有涯”,永无止境。

因此,绘图要想真实再现天地万象的无穷图景,只有像造化自然一样,握“阴阳”而循“易简”,以至“天下之理”。

而真正体现“阴阳”的,不可能是“丹青五彩”,只能是水墨。

墨黑纸白,一阴一阳,妙合自然。

方可“神功独运”,应付无穷。

这就是所谓“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反之,“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这段话道出了“尚简”之风的形而上依据,也道出了水墨山水画之所以成立的形而上依据。

把“易简”原则推为绘画的至上原则,也就把水墨山水画推到了画坛至尊的地位。

水墨山水自身的“得之自然”,让它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主流和最高峰。

水墨之意义,不仅在于它“运墨而五色具”,更在于它“得意”,得造化无穷之意,把人们的心灵带出尘俗之外,获得形而上的领悟,感受宇宙生生不息的真意。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绘画史上那么推崇王维的破墨山水,并将其奉为一代宗师。

明代的“吴门四家”,以及集大成的董其昌,无一例外地都以水墨山水画著称于世。

  如此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对王维的最高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为什么画以诗意为工,诗以画意为尚。

苏东坡另一首诗更巧妙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好一个“天工与清新”,一语道破了天机。

无论画与诗,在中国人眼里,都是实现形而上追求的途径。

是要“以天合天”(《庄子·至乐》)“得之自然”,超出象外,得其环中。

立足“易简”,追寻宇宙人生无限的生机和意蕴。

16.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论述层次。

(6分)

17.水墨山水画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主流和最高峰?

(6分)

18.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释中国绘画“尚简”的艺术内涵。

(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孔子曾经热情地赞扬颜回: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颜回对学习,真可谓是“深入灵魂的热爱”。

其实,不只是学习,养花种草、操琴品茶、习字读书、旅行写作……工作与生活中亦不乏这种“深入灵魂的热爱”。

请以“论‘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1.C

2.D(A.主客颠倒,应是“这两句诗”是“苏东坡……没能归隐山林”的“写照”;B项中两个分句是不同的主语,关联词应在前面,应为“尽管商家……”;C.语意重复,删掉“可以”“是”。

3.B(④句是对首句中“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进行具体阐释,①句中的“诸子作品”“也”是紧跟着④句,即可选定B)

4.B九州锐志华人,含悲以砺、民魂奋振,伟业煌煌大梦圆。

对联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可分说两事。

5.C(C项混淆了敬谦,“笑纳”是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敬辞。

6.D.致仕:

辞去官职

7.B以:

介词,把。

(A.“且”副词,将要/连词,并且;C“于”介词,在/介词,比;D“而”连词,才/连词,却)

8.D.“对亲兄弟也不随意提拔的高尚品德”无此内容。

9.

(1)有百姓愿意出利息借钱,官府劝告富裕人家尽量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借贷人偿还。

(“纵予之”“待熟”“责其偿”各1分)

(2)(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蚤”“惫”“躬亲”各1分)

10.

(1).描绘了一幅明月高悬、碧空如洗,(1分)宁静安谧的环境中,月下人形单影只、愁思萦怀的画面。

(2分)

(2)意象:

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

(2分)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2分)

(3)塞外飞鸿感到晚秋已尽,为了躲避寒冷的侵袭,由北向南急速的飞过长空,(1分)由于昼短夜长,邻居的鸡鸣叫的时间也推迟了。

(1分)诗人以秋景衬托晚秋夜的寒冷与漫长,表达了孤独、寂寞的心境。

(2分)

11.略

12.交代唐先生受陷害后的凄凉处境,描写他忧愤而近乎颓废的精神状态。

紧扣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小说的主题。

为主要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3.艺术处处长的自私自利、踩在别人头上往上爬的丑恶行为,与花农老范钟情艺术、真诚待人的美好心灵形成鲜明对比;

欣赏唐先生雕刻烟斗技艺的一些名人和要人,在唐先生遭受陷害、痛苦寂寞之时,却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与老范的淳朴善良、钟爱艺术、珍视友谊的美好心灵形成鲜明对比;

老范对唐先生的尊重、真心相待,并珍爱其送的烟斗,唐先生却认为老范对他来说无足轻重,两者形成对比。

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行为的批判,以及对质朴、真诚、高尚心灵的赞美。

(4分,答出两例即可)

14、“寂寞”写出了唐先生受到莫名其妙的陷害后痛苦的心境;“寂寞”又是世态炎凉的真实写照,先前的门庭若市,求画求雕刻烟斗的名人、要人络绎不绝,现在这里却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在众人都不敢惹祸上身的情形下,这个“叩门声”又显得多么难得,“叩门声”也含有对良知泯灭的痛惜和对真诚美德的呼唤。

(每点2分)

15、深刻意蕴:

①人在逆境中才认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名誉、地位,而是质朴的友谊;②为了权力、地位不可失去人性的本真;③不能因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情感取向:

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的批判;对质朴高尚灵魂的赞美。

(2分,每点1分)

16、首先提出中国绘画受传统哲学影响形成了尚简之风;其次从传统哲学的阴阳易简理论推演论证水墨绘画尚简之风的形而上依据;最后推论中国诗画立足尚简而“得之自然”,追寻无穷意蕴。

(每点2分)

17.水墨山水画遵循阴阳之道,墨黑纸白,一阴一阳,(1分)真实地再现了天地万象的无穷图景;(2分)水墨山水画运墨而具五色,(1分)深得造化之意,引人超脱尘俗,获得形而上的领悟,感受宇宙生生不息的真意。

(2分)

18.①绘画的笔触和画面简洁洒落,但内在包含无穷意蕴。

②尚简不是简单、浅显,而是简约超然。

(即“笔简形具”“笔不周而意周”)③遵循“易简”原则,造化无穷之意。

(或墨黑纸白,一阴一阳,妙合自然,追求无限的生机和意蕴)

19.略

翻译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

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

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价格卖给百姓。

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

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

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

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

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

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

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

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

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

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归家还乡在衢州。

(他)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当时)朝延,和乐平易(厚道)实实在在的人,这里不详细介绍。

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