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历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691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学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光学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光学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光学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光学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学历史.docx

《光学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历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学历史.docx

光学历史

在1704年出版的《光学》一书中,牛顿认为光是从发光体发出的而且以一定速度向空间直线传播的微粒。

这种看法被称为微粒说。

牛顿用弹性小球撞击平面时发生反弹现象的类比,来解释光的反射现象,当光从空气进入透明介质时,由于介质对光微粒的吸引,使它们的速度发生变化,即造成光的折射。

按这种解释,应该假设介质中的光速大于真空中的光速。

当时,人们不能用实验方法测出光速,又因牛顿的威望,这种学说在18世纪取得了统治地位;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678年写成的《光论》一书中,从光与声的某些相似性出发,认为光是在"以太"介质中传播的球面纵波。

"以太"是一种假想的弹性介质,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就是惠更斯的波动说。

这种学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以太"介质中的传播。

按此学说解释光的折射时要假设介质中的光速小于真空中的光速。

惠更斯成功地推导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但是,"以太"这种连续弹性介质,难以想象,给波动说本身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直到19世纪初,人们发现了光的干涉、衍射,从而波动说得到很大发展。

19世纪未,又发现了波动说不能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证实了光的确又具有粒子性。

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光的本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学现象是与人类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对光学现象、规律的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光本性的探究.

到了17世纪,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两种学说.

(一)光的微粒说

一般,人们都认为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

“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用这样的观点,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等现象是十分方便的.

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同样十分简便.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在解释反射现象时,只要假设光的微粒在与介质作用时,其相互作用,使微粒的速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变化,但大小不变;水平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相互作用),就可以准确地得出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与实验事实吻合的结论.

说到折射,笛卡儿曾用类似的假设,成功地得出了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为一常数的结论.但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发生的是近法线折射,即入射角大,折射角小.这时,必须假设光在光密介质的传播速度较光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才行.

一束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发生反射,何种情况下又发生折射呢?

微粒说在解释这一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猝发理论”.他提出:

“每一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便处于某种为时短暂的过渡性结构和状态之中.在光线的前进过程中,这种状态每隔相等的间隔(等时或等距)内就复发一次,并使光线在它每一次复发时,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而在它(相继)两次复发之间容易被这个面所反射”,“我将把任何一条光线返回到倾向于反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反射的猝发’,而把它返回到倾向于透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透射的猝发’,并且把每一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它为‘猝发的间隔’”.如果说“猝发理论”还能解释反射和折射的话,那么,以微粒说解释两束光相遇后,为何仍能沿原方向传播这一常见的现象,微粒说则完全无能为力了.

(二)光的波动说

关于光的本性,当时还存在另一种观点,即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围传播.其代表人物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的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一切地方的“以太”介质中传播过程,而不是像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和箭那样的运动.他指出:

“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光射线在传播中一条光线穿过另一条光线而相互毫不影响,就能完全明白这一点:

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可能是由于从它所发生的物质,像穿过空气的子弹和箭一样,通过物质迁移所引起的”.他把光比作在水面上投入石块时产生的同心圆状波纹.发光体中的每一个微粒把振动,通过“以太”这种介质向周围传播,发出一组组同心的球面波.波面上的每一点,又可以此点为中心,再向外传播子波.当然,这样的观点解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比微粒说的“猝发理论”方便得多,以水波为例,水波在传播时,反射与折射可以同时发生.一列水波在与另一列水波相遇时,可以毫无影响的相互通过.

惠更斯用波动说还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但他在解释光自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的近法线折射时,需假设光在光密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较小.现代光速的测定表明,波动说在解释折射时依据的假设是正确的:

光在光密介质中传播时光速较小.但在17世纪时,光速的测量尚在起步阶段,谁是谁非,没有定论.

当然,光的波动说在解释光的直进性和何以能在传播时,会在不透明物体后留下清晰的影子等问题也遇到困难.

可见,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在解释光学现象时,都各有成功的一面,但都不能完满地解释当时所了解的各种光学现象.

在其后的100多年中,主要由于牛顿的崇高地位及声望,因而微粒说一直占主导地位,波动说发展很缓慢.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还期待新的现象的发现.直到19世纪初,人们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进一步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干涉和衍射是波动的重要特征,从而光的波动说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爱因斯坦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即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

波动性突出表现在其传播过程中,粒子性则突出表现在物体的电磁辐射与吸收、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

光学-简介

光学

光学真正形成一门科学,应该从建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时代算起,这两个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光学的起源在西方很早就有光学知识的记载,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约330~260)的<反射光学>(Catoptrica)研究了光的反射;阿拉伯学者阿勒·哈增(AI-Hazen,965~1038)写过一部<光学全书>,讨论了许多光学的现象。

光的本性也是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微粒说把光看成是由微粒组成,认为这些微粒按力学规律沿直线飞行,因此光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

19世纪以前,微粒说比较盛行。

但是,随着光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许多不能用直进性解释的现象,例如乾涉、绕射等,用光的波动性就很容易解释。

於是光学的波动说又占了上风。

两种学说的争论构成了光学发展史上的一根红线。

光学-定义

光是一种电磁波,在物理学中,电磁波由电动力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同时,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需要用量子力学表达。

狭义来说,光学是关于光和视见的科学,optics(光学)这个词,早期只用于跟眼睛和视见相联系的事物。

而今天,常说的光学是广义的,是研究从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直到X射线的宽广波段范围内的,关于电磁辐射的发生、传播、接收和显示,以及跟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

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其他应用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

光学-历史

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

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自《墨经》开始,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透镜;公元1590年到17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地发明显微镜;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儿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观察结果,归结为今天大家所惯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它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

它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各单色光在空间上的分离是由光的本性决定的。

光学-发展

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_07_91_075_jpg.html?

prd=zhengwenye_left_neirong_tupian光的性质

光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17世纪,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几何光学的发展。

牛顿还发现了把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放在光学平玻璃板上,当用白光照射时,则见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状条纹;当用某一单色光照射时,则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条纹,后人把这种现象称牛顿环。

借助这种现象可以用第一暗环的空气隙的厚度来定量地表征相应的单色光。

牛顿在发现这些重要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

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媒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

牛顿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他创立了光的波动说。

提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

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波的波阵面(波前)。

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和光的波动理论都被粗略地提了出来,但都不很完整。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地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狭缝乾涉现象。

菲涅耳于1818年以杨氏乾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乾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乾涉。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种在连续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横波。

为说明光在各不同媒质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须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同的;在各向异性媒质中还需要有更复杂的假设。

此外,还必须给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质才能解释光不是纵波。

如此性质的以太是难以想象的。

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o光的性质

1846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磁场中发生旋转;1856年,韦伯发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电流强度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

他们的发现表明光学现象与磁学、电学现象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1860年前后,麦克斯韦的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能局限于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着,光就是这样一种电磁现象。

这个结论在1888年为赫兹的实验证实。

然而,这样的理论还不能说明能产生象光这样高的频率的电振子的性质,也不能解释光的色散现象。

到了1896年洛伦兹创立电子论,才解释了发光和物质吸收光的现象,也解释了光在物质中传播的各种特点,包括对色散现象的解释。

在洛伦兹的理论中,以太乃是广袤无限的不动的媒质,其唯一特点是,在这种媒质中光振动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

对于像炽热的黑体的辐射中能量按波长分布这样重要的问题,洛伦兹理论还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并且,如果认为洛伦兹关于以太的概念是正确的话,则可将不动的以太选作参照系,使人们能区别出绝对运动。

而事实上,1887年迈克耳逊用乾涉仪测“以太风”,得到否定的结果,这表明到了洛伦兹电子论时期,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仍然有不少片面性。

1900年,普朗克从物质的分子结构理论中借用不连续性的概念,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

他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确定分量的能量从振子射出,这种能量微粒称为量子,光的量子称为光子。

量子论不仅很自然地解释了灼热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题。

量子论不但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所以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

1905年,爱因斯坦运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

他给光子作了十分明确的表示,特别指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也是以光子为最小单位进行的。

1905年9月,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

第一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文中指出,从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古典物理学,其应用范围只限于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的情况,而他的新理论可解释与很大运动速度有关的过程的特征,根本放弃了以太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

光学

这样,在20世纪初,一方面从光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确证了光是电磁波;而另一方面又从热辐射、光电效应、光压以及光的化学作用等无可怀疑地证明了光的量子性——微粒性。

1922年发现的康普顿效应,1928年发现的喇曼效应,以及当时已能从实验上获得的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它们都表明光学的发展是与量子物理紧密相关的。

光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现代物理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都是在关于光的研究中诞生和发展的。

此后,光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致于成为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现了爱因斯坦于1916年预言过的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辐射,并且创造了许多具体的产生受激辐射的技术。

爱因斯坦研究辐射时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使受激辐射继续去激发其他粒子,造成连锁反应,雪崩似地获得放大效果,最后就可得到单色性极强的辐射,即激光。

1960年,梅红宝石制成第一台可见光的激光器;同年制成氦氖激光器;1962年产生了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产生了可调谐染料激光器。

由于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高亮度和良好的方向性,所以自1958年发现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科学技术的重大变化。

光学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由成像光学、全息术和光学信息处理组成的。

这一分支最早可追溯到1873年阿贝提出的显微镜成像理论,和1906年波特为之完成的实验验证;1935年泽尔尼克提出位相反衬观察法,并依此由蔡司工厂制成相衬显微镜,为此他获得了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8年伽柏提出的现代全息照相术的前身——波阵面再现原理,为此,伽柏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把数学、电子技术和通信理论与光学结合起来,给光学引入了频谱、空间滤波、载波、线性变换及相关运算等概念,更新了经典成像光学,形成了所谓“博里叶光学”。

再加上由于激光所提供的相乾光和由利思及阿帕特内克斯改进了的全息术,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光学信息处理。

光纤通信就是依据这方面理论的重要成就,它为信息传输和处理提供了崭新的技术。

在现代光学本身,由强激光产生的非线性光学现象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注意。

激光光谱学,包括激光喇曼光谱学、高分辨率光谱和皮秒超短脉冲,以及可调谐激光技术的出现,已使传统的光谱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深入研究物质微观结构、运动规律及能量转换机制的重要手段。

它为凝聚态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

[1]

光学-中国古代对光学的认识

光学的起源也和力学、热学一样,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前。

中国的《墨经》就记载了许多光学现象,例如投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等。

西方也很早就有光学知识的记载,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约330-260)的《反射光学》(Catoptrica)研究了光的反射,阿拉伯学者阿勒·哈增(Al-Hazen,965~1038)写过一部《光学全书》,讨论了许多光学现象。

光学真正形成一门科学,应该从建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时代算起,这两个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光的本性也是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微粒说把光看成是由微粒组成,认为这些微粒按力学规律沿直线飞行,因此光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

19世纪以前,微粒说比较盛行。

但是,随着光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许多不能用直进性解释的现象,例如干涉、衍射等,用光的波动性就很容易解释,于是光的波动说又占了上风。

两种学说的争论构成了光学发展史中的一根红线。

取火的方法和对火的认识 

中国古代取火的工具称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

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

根据中国古籍的记载,古代常用"夫燧"、"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金属制成成,所以统称为"金燧")来取火。

古代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取火器,《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阴天时用木燧取火。

阳燧取火是人类利用光学仪器会聚太阳能的一个先驱。

讲到取火,古代还用自制的古透镜来取火的。

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冰作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

《问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我们常说,水火不兼容,但制成冰透镜来取火,真是一个奇妙的创造。

用冰制成透镜是无法长期保存的,于是便出现用玻璃或玻璃来制造透镜。

 

针孔成像和影的认识 

公元前4世纪,墨家就做过针孔成像的实验,并给予分析和解释。

《墨经》中明确地写道:

"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这里的"午"即小孔所在处。

这段文字表明小孔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点("端"),成像的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无关。

从这里也可以清楚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直线行进的,所以常用"射"来描述光线径直向前。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

他首先直接观察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飞的方向一致。

然后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的影子呈现在窒内的纸屏上,沉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

"东则影西,西则影东"。

墨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这一性质,讨论了光源、物体、投影三者的关系。

《墨经》中写道:

"景不徙,说在改为。

""光至,景亡。

若在,尽古息。

"说明影是不动的,如果影移,那是光源或物体发生移动,使原影不断消逝,新影不断生成的缘故。

投影的地方,如果光一照,影子就会消失,如果影子存在,表明物体不动,只要物体不动,影子就始终存在于原处。

墨家对本影、半影也作了解释。

《墨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景二,说在重。

""景二,光夹。

一,光一。

光者,景也。

"意思是一物有两种投影(本影、半影),说明它同时受到两个光源重复照射的结果("说在者","光夹")、一种投影,说明它只受一个光源照射,并且强调了光源与投影的联系("光者,景也")。

与此相连,墨家还根据物和光源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物与光源本身大小的不同来讨论影的大小及其变化。

 

对面镜的认识 

墨家对凹面镜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并在《墨经》中作了明确、详细的记载。

"鉴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

""低"表示深、凹之意;放在"中之内",得到的像是比物体大而正立的。

北宋沉括对凹面镜的焦距作了测定。

他用手指置于凹面镜前,观察成像情况,发现随着手指与镜面距离的远近变化,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梦溪笔谈》中作了记载:

"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

"说明手指靠近凹面镜时,像的正立的,渐渐远移至某一处(在焦点附近),则"无所见",表示没有像(像成在无穷远处);移过这段距离,像就倒立了。

这一实验,既表述了凹面镜成像原理,同时也是测定凹面镜焦距的一种粗略方法。

 

墨家对凸透镜也进行了研究。

《墨经》中写道:

"鉴团,景一。

说在刑之大。

""鉴团"即燕面镜,也称团镜。

"景一"表明凸面镜成像只有一种。

"刑"同形字,指物体,它总比像大。

我们的祖先,利用平面镜能反射光线的特性,将多个平面镜组合起来,取得了有趣的结果。

如《庄子·天下篇》的有关注解《庄子补正》中对此作了记载:

"鉴以鉴影,而鉴以有影,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

"这样的装置,收到了"照花前后镜,花花交相映"的效果。

《间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记有"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

"表明很早就有人制作了最早的开管式"潜望镜",能够隔墙观望户外的景物。

 

对虹的认识 

虹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从公元6世纪开始,我国古代对虹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唐初的孔颖达(574-648)曾概括了虹的成因,他认为"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

"明确指出产生虹的3个条件,即云、日、"日照雨滴"。

沉括对此也作过细致的研究,并作实地考察。

在《梦溪笔谈选注》中写道:

"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

"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觳,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

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指出虹和太阳的位置正好是相对的,傍晚的虹见于东方,而对着太阳是看不见虹的。

地虹有了认识之后,便可以人工造虹。

8世纪中叶,唐代曾有过这样的试验:

"背日喷呼水成虹霓之状",表示背向太阳喷出小水珠,便能看到类似虹霓的情景。

[2]

光学-范围

光学所讨论的范围,包括红外线、紫外线及可见光。

但因为光具有电磁波的特性,类似现象如X光、微波、电磁辐射及无线电波也有此特性,所以光学被认为是电磁学的附属。

一些光学现象是与光的量子特性有关系的,而这些特性,包含在光学及量子力学范畴。

在实践中,大部分光学现象,都可以用光的电磁特征来描述,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

光学-分类

用光学原理来实现条形码译码器模块

人们通常把光学分成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量子光学。

光学领域有它自己的分类特征,协会以及学术会议。

光的纯科学领域,通常被称为光学或光学物理。

应用光学通常被称为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中涉及到照明系统的部分,被特别称为照明工程。

每一个分支在应用、技术、焦点以及专业关联上,都有很大不同。

在光学工程中,比较新的发现,通常被归类为光子学。

而区分这些定义的界限并不明显,经常因在世界的不同地区,以及工业的不同领域而异。

光学的分类解析

1高等物理光学分类:

(1)几何光学

(2)物理光学

(3)量子光学

2初等物理分类:

(1)初中阶段:

几何光学

(2)高中阶段:

几何光学、物理光学

(3)说明:

一般生活中提高的光学就是高中阶段的分类标准。

光学-內容

几何光学

是从几个由实验得来的基本原理出发,来研究光的传播问题的学科。

它利用光线的概念、折射、反射定律来描述光在各种媒质中传播的途径,它得出的结果通常总是波动光学在某些条件下的近似或极限。

物理光学

是从光的波动性出发来研究光在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的学科,所以也称为波动光学。

它可以比较方便的研究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以及光在各向异性的媒质中传插时所表现出的现象。

波动光学的基础就是经典电动力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波动光学不详论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与物质结构的关系,而侧重于解释光波的表现规律。

波动光学可以解释光在散射媒质和各向异性媒质中传播时现象,以及光在媒质界面附近的表现;也能解释色散现象和各种媒质中压力、温度、声场、电场和磁场对光的现象的影响。

量子光学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为了从理论上推导出得到的与实际相符甚好的经验公式,他大胆地提出了与经典概念迥然不同的假设,即“组成黑体的振子的能量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一份份的分立值”。

1905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时推广了普朗克的上述量子论,进而提出了光子的概念。

他认为光能并不像电磁波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分布在波阵面上,而是集中在所谓光子的微粒上。

在光电效应中,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一次为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而无需电磁理论所预计的那种累积能量的时间,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于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力即作逸出功,余下的就变成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这种从光子的性质出发,来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即为量子光学。

它的基础主要是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

光的这种既表现出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的现象既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后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上无可争辩地证明了:

非但光有这种两重性,世界的所有物质,包括电子、质子、中子和原子以及所有的宏观事物,也都有与其本身质量和速度相联系的波动的特性。

应用光学

光学是由许多与物理学紧密联系的分支学科组成;由于它有广泛的应用,所以还有一系列应用背景较强的分支学科也属于光学范围。

例如,有关电磁辐射的物理量的测量的光度学、辐射度学;以正常平均人眼为接收器,来研究电磁辐射所引起的彩色视觉,及其心理物理量的测量的色度学;以及众多的技术光学:

光学系统设计及光学仪器理论,光学制造和光学测试,干涉量度学、薄膜光学、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等;还有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