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636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及心得体会杨中央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反思

麻栗坡县第一小学杨中央

第1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

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

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

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

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

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

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

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

28+13=41.41-12=29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

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

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

(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3)7×7=49,49-27=22

(4)7×9=63,70-63=7(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

28+12=40,90-40=50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

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

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

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

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

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

例如:

27-19=8,73+8=81;19+12=31,38+31=71;14-5=9,9×6=54;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

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心得体会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

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

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例2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你又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第二个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

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

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任务。

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

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心得体会

通过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在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除法,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

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优点分析: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

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需要改进的问题分析: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

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个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

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俄罗斯方块”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呈现三幅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为之后的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

由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30度、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

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

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明确旋转的三要素观察和操作不能达到连续展示的效果,这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进而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使旋转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象、生动地建立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练习、训练到位,使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对旋转现象的叙述中,学生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

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

2、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度之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在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到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图形中一条边旋转的角度。

并且在画图形旋转之前安排了将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使学生们知道了画旋转90度后的先导和原有的画垂涎的方法一样,最然后再画图形的旋转,但是学生们画起来仍然很困难。

之后百思问题所在,终于在之后的练习中发现与图形的平移可以建立起联系,设想如果课上练习图形的平移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4.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心得体会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如何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拿一个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

“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

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

小火车、观缆车、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

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

新课程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

因此,教学中,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

通过两个点平移的距离相等,启发到船上所有的点平移的距离相等。

发现:

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第四个

《剪一剪》教学反思

最初,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遇到了两个怎么也想不透的困惑:

1、实践活动课,如何体现数学味。

剪一剪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我想:

剪是一定要剪的,但怎样才能剪出数学味?

在这节课上,数学知识的点应该落在哪儿?

又怎样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出数学味道呢。

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2、对于加深平移、旋转的认识,是不是只有图形展开后才能感受平移呢,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呢?

另外,“平移、旋转”就是这节课的知识点么?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再次认真的阅读新课标、教材、教参。

首先我发现在这节课中,牵涉到的数学知识点有:

轴对称、平移旋转、以及在折纸过程中感受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规律。

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剪纸活动融合在一起,并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于是,我设计了通过从剪一个人到两个的、到四个、八个再到学生自己创造,这样一个师生剪纸的过程中让学生去猜想、推理、交流、表达,进行自主思维活动,并借助折纸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对折的次数和与图形个数的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培养生推理能力。

在第一次上时,为了能够节省演示剪图形时的时间,也为了能更清晰的展示平移这一知识点,我请老师帮忙拍摄了平移和旋转小人的剪纸过程。

在讲课时时结合图形和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们加深了对图形的平移的认识,剪出的作品也比较成功。

可是上完课,我感觉这节课还是数学味道不够,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好像还不够突出,还不是很到位,需要改进。

在请教了教研员后,对这节课该体现出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出这些数学内涵作了非常详细的修改和指导。

也解决了我备课时的那两个困惑。

在班第二次上时,教学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改进,两次课使我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了新的困惑:

其中最大的就是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心得体会

《剪一剪》是学生在学习了对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我安排了多次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我剪好的一个对称的小人给学生来欣赏,让学生猜一猜我是怎么剪出来的。

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来动手实践一下,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之后让学生猜想如何剪出连续的两个小人,四个小人,然后根据猜想一一验证。

当出现剪出的小人和老师展示的不同,再共同猜测他是怎么在剪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在失败中找到真理。

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数学实践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在教学中,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让学生进行想象。

首先是出示作品让学生想象,是怎么剪。

即想象正确的剪的方法。

其次,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分析:

打不开的那一边是对称轴,另一边则是起到连接的作用,当剪出的小人手没有连起来;剪出的小人有半边的。

让学生想象,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最后在安排的练习题中的连一连,不剪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想象剪出的最后的形状是怎么样。

还有第二题和第四题让学生不剪自己想象出怎么剪,说说剪的方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很空间想象力。

一节课下来,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二年级的孩子动手操作能力不高,动作较慢,如果剪一排小人和剪旋转的小人都要去剪,恐怕时间上是不够的。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第五个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教学反思

本册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

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二:

一是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二是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

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这一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

如:

“56÷8”这道题,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求商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去完成,最后师生交流学习方法。

再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

再由主题图“欢乐的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数感。

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部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较低。

针对这一问题,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算术本(口算专用),每天晚上回家让家长出20道口算(其中,加减乘除各5道),同时继续每天早上的口算训练,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成效。

其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有的同学不会正确的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乱算一气,毫无根据可言。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题,让学生一点一点学会分析,从而正确选择方法。

对于个别后进生一定要紧抓辅导,争取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

表内除法

(二)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与表内除法

(一)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并认识了除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表内除法

(二)在计算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问题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1、除法计算练习:

准确、快速

在学习表内除法

(一)时,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各部分名称以及计算都比较熟练的掌握,所以在学习表内除法

(二):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不需过多的学习除法计算,重点放在理解主题图图意上,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找到计算方法。

在计算上,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可高一些:

看到除法版式,马上想到乘法口诀,报出商。

再根据口诀想想还能不能有其它的除法算式。

工练习时,可大多采用师生口答的形式:

老师说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快速说出除法算式;老师说一个除法算式,学生立即说出乘法口诀,报出商,并列出另一个除法算式等。

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口述。

对反应比较慢的同学,可先用2-6的乘法口诀引导练习,再用7-9的乘法口诀练习。

经过多种形式、多次重复练习,学生基本的除法计算能力都能熟练掌握。

2、混合计算练习:

审题、分步、仔细计算

学生对乘除、加减同级的两步计算,没有困难。

但对加减乘除混合两步计算接触不多,在这类题目的练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题能力与计算习惯的培养。

先练习同级计算,明确计算方法与计算顺序。

后进行混合计算练习:

乘除优先,加减紧跟。

一定要进行练习的强化,充分利用题,先审题,说出运算顺序(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后计算。

最后再进行有小括号的计算练习(包括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

3、解决问题:

创情境、观主题图,重表述、说思路,最后列式:

分步-综合

心得体会

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从“观察主题图,看事情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从条件中明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学生充分观察,说明条件,学生的表述要准确,一定要学生自己说:

说条件、提问题。

再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

最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分成两步。

分步计算掌握后再尝试练习将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

多说精练,重交流与反馈。

 

第六个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分两步进行。

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

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

另外,请学生利用计算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由学生单独操后再组织交流。

要让学生对万以内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就要提供和创建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

如一万个小正方体、一万粒大米等。

并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万以内数的情境。

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万一内数的读、写,首先复习数位的顺序,万以内数的组成及四位数、三位数的读写,组织学生讨论“万以内数我们是怎么读的?

怎么写的?

”让学生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悟出方法:

“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中间、末尾有零的四位数提问:

“这些四位数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请学生读以读、写以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有零的万以内数怎么读?

怎么写?

”引导学生总结。

然后对照小精灵聪聪的话体验成功

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分两步进行。

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

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万”。

另外,请学生利用计算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由学生单独操后再组织交流。

心得体会

要让学生对万以内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就要提供和创建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

如一万个小正方体、一万粒大米等。

并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的万以内数的情境。

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万以内数的特征,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万一内数的读、写,首先复习数位的顺序,万以内数的组成及四位数、三位数的读写,组织学生讨论“万以内数我们是怎么读的?

怎么写的?

”让学生在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悟出方法:

“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

”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中间、末尾有零的四位数提问:

“这些四位数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请学生读以读、写以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有零的万以内数怎么读?

怎么写?

”引导学生总结。

然后对照小精灵聪聪的话体验成功。

 

第七个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在对新人教版“克与千克”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建立对“克与千克”观念。

再有就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因为日常生活中他们只是听到斤或两),还有就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所以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体验和感知“克与千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巧妙的设计了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操作与动手体验能力,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对1克和1千克的观念建立初步的认知。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心得体会

这单元的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对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