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3100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docx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docx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系统的三个基本危险控制程序

摘  要: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系统的本质是辨识组织存在的危险源,控制其危险,

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系统有三个基本的危险控制程序,它们全面概括了系

统的本质活动,实践证明了它们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闭环危险控制程序开—闭环连锁危险控制程序开环危险控制程序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系统的本质是辨识组织存在的危险源,控制其危险,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系统有三个基本的危险控制程序,分别是闭环危险控制程序、开—闭环连锁危险控制程序和开环危险控制程序。

这三个程序全面概括了系统的本质活动,实践证明了它们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0闭环危险控制程序

闭环危险控制程序(见图一)的作用是对现在进行时状态的第一、二类危险源的控制。

它通过三个路径来实现这种控制。

1.1第一个路径

如图一所示,虚线框内为三级控制区,其内有一个闭环危险控制路径。

这个路径由输入、危险控制、输出、发现偏离、分析判断、纠正措施等六个步骤和四个依据(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检查表)组成。

在这一个闭环危险控制路径上运行着三个回路,即三级控制:

a—岗位控制,b—区域监控(包括对a的监控),c—全局监控(包括对a和b的监控)。

a是直接控制,由岗位工人完成;b是直接监控,监控内容包括运行状态和工人的操作行为,由车间职能部门完成;c是间接监控,监控内容包括运行状态、工人的操作行为和车间的监控职责,由公司职能部门完成。

1.2第二个路径

如图一所示,第二个路径由输入、危险控制、输出、安全自动控制系统等四个步骤组成。

安全自动控制系统是指:

卸压系统、溢流系统、制动系统、自锁系统等具有检测、负反馈控制功能的自动系统。

1.3第三个路径

如图一所示,第三个路径由安全自动控制系统周期性能检查鉴定和安全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对安全自动控制系统周期性能的检查鉴定,实施“执行、主管、检查”三级控制,三个职责部门执行同一个版本的“安全自动控制系统检查鉴定周期表”,此表一般提前规划出两到三年的检查鉴定周期。

1.4标准化和反馈原则

闭环危险控制程序的精髓是标准化操作和正负反馈控制原则。

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检查表的可*性,并能通过及时升级,使它们保持先进性;负反馈体现在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检查表的权威性,并严格依据它们做出判断。

正反馈体现在安全自动控制系统检查鉴定周期表的法定性,必须在它规定的日期前完成安全自动控制系统的检查鉴定。

闭环危险控制程序严禁开环输入行为,如图一所示,在A处开环输入属违章操作;在B处开环输入属违章指挥;在C处开环输入属违标处置。

无数事故案例证明,这些行为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2.0开—闭环连锁危险控制程序

开—闭环连锁危险控制程序的作用是对将来时状态的第一类危险源的意外释放进行控制。

它通过开—闭环连锁程序来实现这种控制。

2.1潜在事故系统

如图二所示,潜在事故系统由能量和危险物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安全信息的缺陷、安全管理的缺陷等六个要素构成。

能量和危险物质属第一类危险源,它的意外释放是造成人员伤害和物质损失的直接原因;其余五个要素属第二类危险源,它们是导致约束能量和危险物质的屏障失效或者破环的直接原因。

2.2应急预案

如图二所示,应急预案是针对潜在事故系统制定的,它由抢险预案和技术准备预案组成。

抢险预案包括:

对可预见的未来发生的事故模型所采取的具体抢险措施和预先配备的抢险器材、工具等;技术准备预案是潜在事故系统所涉及到的全面的安全技术知识。

抢险预案侧重于可预见的事故模型,而技术准备预案能够提供抢险预案之变数,以灵机应对预见之外的事故情况。

两种预案缺一不可。

潜在事故系统是动态系统,它随着生产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应急预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

的进步而变得相对落后和效能低下。

因此,应急预案应是动态的方案,要持续地进行改进,始终保持最佳的响应状态。

2.3应急预案的演练、改进和响应

所谓最佳响应状态,就是实际的响应状态更接近未来的事故模型。

最佳响应状态通过开—闭环连锁危险控制程序连续不断地运行来实现,其中包括闭环运行和开环运行及其两者的连锁效应。

闭环运行如图二所示,由输入、预案演练、输出、发现偏离、分析原因、纠正措施等五个环节组成。

每年11月9日(消防日)前后这段时间组织有关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实际演练,借此熟练掌握预案,并在演练过程中发现应急预案的错误和缺陷,据此做出演练分析报告,提出纠正措施,完成应急预案的改进;每年5月(安全月)前后这段时间组织有关人员围绕应急预案举行专题学术报告会,并辅以全员培训和安全法制教育。

开环运行如图二所示,由调查研究、风险分析、改进方案、纠正措施等四个环节组成。

建立与国内外安全机构的信息通道,及时接受国内外的最新技术,及时借鉴国内外同行的事故教训,以此捕捉课题,进而对自身体系进行对照研究和风险分析,制定改进方案,实施安全技术改造项目,以完善应急预案。

开—闭环连锁危险控制程序中的闭环运行和开环运行不是截然分

开的,而是连锁进行的,由此产生了连锁效应。

连锁效应之一,是它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它把国家、地方政府、上属公司所安排的一切有关安全的指令性的社会化活动看作是环境资源,积极吸纳这些资源为增强企业安全系统功能所用。

而不是同以往那样,社会活动指令来了,临时抱佛脚,虽然投了资金,却未能增强系统功能。

上述借鉴国内外同行事故教训的做法和利用“消防日”、“安全月”时间的做法都是很好的例证。

连锁效应之二,是它最有效地发挥了控制功能。

闭环控制也称作被动控制,它是通过演练暴露问题后,然后进行纠偏的控制方式;开环控制也称作主动控制,它是预先分析问题存在的可能性,不仅在应急预案中寻找问题,还要在外部环境寻找相关改进信息,最大限度地消除“时滞”对响应状态的影响,使预案的实际响应状态更接近未来的事故模型,因此它是超前的控制方式。

最大控制功能的发挥,*的是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相结合。

既有定期演练又有超前研究,才能使应急预案持续保持最佳响应状态,以有效、迅速地消除意外事故。

3.0开环危险控制程序

开环危险控制程序的作用是为第一、二类危险源实现将来时的更新状态而实施本质安全化建设所进行的控制。

它是一种超前、主动的控制方式。

本质安全化建设分两部分进行:

一是为提高具有安全属性的设备、装置和元件的固有安全性而进行的设备本质安全化建设;二是为消除导致具有安全属性的设备、装置、元件失效或者破坏的因素而进行的管理本质安全化建设。

3.1危险源分类

3.1.1理论分类

根据理论定义,第一类危险源是:

可能释放并形成危险的能量或物质;第二类危险源是:

导致约束第一类危险源的屏障失效或者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显然,按照理论定义分类,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无从做起。

3.1.2按照控制类型分类

为了进行设备本质安全化和管理本质安全化建设,应当按照“设备”和“管理”两种控制类型对危险源进行分类。

故此,把第一类危险源定义为:

具有安全属性的设备、装置和元件,例如:

压力容器、灭火喷淋系统、安全阀等;把第二类危险源定义为:

导致具有安全属性的设备、装置、元件失效或者破坏的因素,包括: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安全信息的缺陷和安全管理的缺陷,例如:

错误性操作、安全装置因堵塞而失掉了作用、照明光线不足、无安全标志、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的A6、A7两表详细列举了110项危险源,除去A6表中的6.02.1.1—6.02.1.6、6.02.2.1和6.02.2.2等条目之外,其余均属于第二类危险源。

按照控制类型分类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把第一类危险源定义为具有安全属性的设备、装置和元件,使其成为可控制对象;而这个对象与普通设备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使其从设备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控制对象。

这样一来,使得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工作的目标更为明确、更具有针对性,使得设备本质安全化建设和管理本质安全化建设更具有专业性、更容易操作。

3.2开环危险控制程序

开环危险控制程序如图三所示,它由设备本质安全化控制和管理本质安全化控制组成。

设备本质安全化控制:

企业定期(一般为一至二年)对第一类危险源(即具有安全属性的设备、装置和元件)进行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

这种辨识与评价是以当今经济技术的水平来衡量过去设计的具有安全属性的设备、装置和元件的本质安全化水平。

辨识与评价的目的是揭露因技术落后和装备陈旧而生成的新控制盲点,然后采用新技术制定改造方案,再完成改造项目的建设,以获得设备本质安全化更新。

除此之外,对生产运行当中随时暴露出的设备控制盲点、班组日常开展揭露控制盲点活动中随时发现的设备控制盲点,也应及时实施设备本质安全化建设的控制程序。

管理本质安全化控制:

企业定期(一般为一至二年)对第二类危险源进行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

这种辨识与评价

是以当今经济技术的水平来衡量过去制定的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检查表的本质安全化水平。

辨识与评价的目的是揭露因管理技术落后而生成的新控制盲点,即,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良因素、安全信息的缺陷和安全管理的缺陷的失控点,然后补充制定控制程序,实施闭环危险控制,以获得管理本质安全化更新。

除此之外,对生产运行当中随时暴露出的管理控制盲点、班组在日常开展揭露控制盲点活动中随时发现的管理盲点,也要及时实施管理本质安全化建设。

全面完成了设备本质安全化更新和管理本质安全化更新,等于一次系统本质安全化建设的竣工。

通过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水平来防范危险,是一种超前的、同时也是一种根本的、必不可少的危险控制方式。

组织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本质安全化建设,才使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得到了持续提高。

重大危险源的辩识及控制

摘  要  论述了重大危险源的概念,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重大危险源的国际标准,我国对重大危险源的初步辩识标准,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条件和不安全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并结合企业实际,界定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和控制企业重大危险源的方法。

1  概述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人类在创造财富、享受成果的同时,总是会遇到愈来愈复杂的危险和事故的威胁。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现代化大生产又隐藏着非常严重的事故危害。

例如:

(1)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当时这种异氰酸甲酯毒气覆盖25平方公里,造成2500人死亡,20万人双目失明,67万人处于毒气威胁之下的社会性灾难。

(2)我国1995年8月5日,深圳发生的危险品库大爆炸事故,造成死亡15人,伤873人,损失2.54亿元。

(3)1997年6月27日,北京东方化工厂储罐区发生火灾爆炸,死亡8人,受伤40人,炸毁、烧毁储灌17个,储料20000t以及损坏罐区大部分设施。

(4)1998年3月5日,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储罐区的5个100—500m3储灌发生泄漏燃烧爆炸,迫使近l0万人紧急疏散,造成11人死亡(其中消防官兵7人),伤27人,损失惨重。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重大工业事故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可燃性物质泄漏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烟云,遇到火源引起火灾或爆炸,或两者一起发生;另一类是大量有毒物质的突然泄漏,在大范围内造成死亡、中毒和环境污染。

当代事故所带来的灾难性和社会性,所表现的技术复杂性已经超过了事故本身,成为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人类安居乐业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重大事故的不断发生使人们痛苦地认识到,现代工业生产,特别是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潜在着巨大的危险性。

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工厂内部,而且相邻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都遭到巨大的危害。

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高度重视。

随之产生了“重大危险”、“重大事故”“重大危险控制”等概念。

1993年6月第80届国际劳动工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将重大事故定义为:

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的、突发的事故,如严重泄漏、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危害物质,并导致对工人、公众或环境造成即刻的或近期的严重危害。

2  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控制重大危险源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控制重大危险源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而且是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将事故限制到最低程度,或者说能够控制到人们可接受的程度。

重大危险源总是涉及到易燃、易爆、有毒的危害物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生产、加工、储,存超过了临界数量的这些物质。

由于工业生产的复杂性,特别是化工生产的复杂性,决定了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

2.1  重大危险源的辩识

    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重大工业事故的发生,首先是辩识确认高危险性的工业设施(危险源)。

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和权威机构在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的基础上,制定出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确定哪些是可能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源。

目前,欧盟、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印度、澳大利亚等都制定了重大危险源辩识标准。

见表1、表2。

    表1  欧盟用于重大危险源辩识的重点控制危害物质

物质名称

临界量

物质名称

临界量

1、一般易燃物质

(1)        易燃气体

(2)        特易燃气体

2、特殊易燃物质

(1)        氢气

(2)        环氧乙烷

3、特殊毒性物质

(1)        丙烯晴

(2)        氨气

(3)        二氧化硫

  

200t

50000t

  

50t

50t

  

200t

500t

250t

(4)        氯气

(5)        硫化氢

(6)        氰化物

(7)        二硫化碳

(8)        氟化氢

(9)        氯化氢

4、极毒物质

(1)        甲基异氰酸盐

(2)        光气

25t

50t

20t

200t

50t

250t

  

150kg

750kg

  

    表2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重大危险源辩识的重点控制危害物质

物质名称

临界限量

物质名称

临界限量

1、易燃、易爆或易氧化物质

氧化物质

(1)        易燃气体

(包括液化气体)

(2)        极易燃液体

(3)        环氧乙烷

(4)        氯酸钠

(5)        硝酸铵

2、毒物

(1)        氨气

(2)        氯气

(3)        氧化物

(4)        氟化物

  

  

200t

  

50000t

50t

250t

2500t

  

500t

25t

20t

50t

(5)        甲基异氰酸盐

(6)        二氧化硫

(7)        丙烯晴

(8)        光气

(9)        甲基溴化物

(10)      四乙铅

(11)      乙拌磷

(12)      硝苯硫磷脂

(13)      杀鼠灵

(14)      涕天威

150kg

250t

200t

750kg

200t

50t

100kg

100kg

100kg

100kg

  

    1976年,英国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ACMH)建议重大危险源的标准是:

    

(1)可能发生相当于100t氯气泄漏事故效应的有毒物质的储存或加工设施。

    

(2)可能发生15t可燃气体或蒸气火灾爆炸事故效应的可燃物质储存或加工设施。

    (3)储存或加工15t以上性质不稳定、放热反应性高(如环氧乙烷、乙炔和无机过氧化物等)的设施。

    (4)具有高压能量的设施,如有l0MPa以上压力的气相反应的工艺过程。

    (5)储存或加工总量超过5000t硝酸铵的设施。

    (6)储存或加工闪点低于22.8℃,总量超过l0000t的可燃物质的设施。

    (7)贮存或加工总量超过135t液氧的设施。

    (8)储存或加工的物质若发生火灾事故,其效应相当于10t氯气的危害性设施。

    另外,国际劳工组织(ILO)认为,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合适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

这个标准应能代表本国优先制定的危害物质,并便于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修改和补充。

现根据欧盟、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国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天脊煤化集团公司界定的重大危险源,见表3。

  表3  天脊煤化集团重大危险源辩识的重点控制危害物质

序号

设备名称

位号

物质

存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氨罐

煤气气柜

燃料气气柜

甲醇储罐

甲醇储罐

甲醇储罐

甲醇储罐

硫酸储罐

轻油罐

轻油罐

成品酸槽

开工酸槽

硝铵成品车

浓硝铵储罐

氨合成塔及压缩

供应处油库

高压锅炉及发电机组

煤气站气柜

B2001

B211

B704

B504

B506

B507

B510

B2632

B2623

B1602A/B

N-FB102A/B

N-FB101A/B

  

N-FA116

C901,Y/V901

  

B1601

  

液氨

一氧化碳

甲烷气等

甲醇

甲醇

甲醇

甲醇

硫酸

柴油

柴油

稀硝酸

稀硝酸

硝酸铵

浓硝酸

汽油、柴油

蒸汽

一氧化碳

10000m3

1000m3

3000m3

40t

68t

9t

500t

500t

310t

70t×2

2000t×2

200t×2

2000t

125t×8

10Mpa以上

70t+50t

10Mpa以上

1000m3

  2.2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价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系统收集设备、设施的设计、运行与重大危险源的有关资料和信息。

对危险源的关键部位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工艺过程的缺陷,人机失误的因素和安全预防的重点。

按危险源分级标准对危险源的风险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识各类危险因素及其原因和机制。

这是对重大危险源辩识的主要工作,其目的就是要搞明白危险因素的整个过程,分析出产生危险因素的真正原因,并建立预防和控制重大危险源的运行机制,以求使工业生产达到本质安全化。

    

(2)依此评价已辩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评价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并定期检查这种防范措施的可行性。

    (3)评价危险事件的后果。

这是对重大危险源安全控制的超前设计,在危险事件未发生前,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就已掌握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在工作过程中就能格外小心,时时处处把重大危险源作为安全控制的重点。

    (4)进行风险评价,即评价危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

这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当代安全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指明企业发生重大危险事件时的应急方案,从企业人员、装备、技术、管理、环境条件、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去考虑问题,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到关键的地方。

    (5)风险控制,即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检查风险值是否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否则,需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险程度。

这是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控制的核心,控制的目的就是降低危害程度,千方百计达到可接受的水平,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安全生产。

  

2.3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

以天脊煤化集团公司为例,集团公司应对每个生产厂的安全工作负主要责任。

在对全集团公司的每个重大危险源进行辩识和评价后,应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一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如化学品的选择,设施的安全设计、建造、运转、维修以及有计划的安全检查等,再通过一定的安全生产组织措施,如对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技能指导,提供保证其安全运行的设备、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工作时间的安排、安全职责的确定,以及对外部用工和现场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等,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2.4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报告

按照国际惯例,要求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经辩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主管当局提交安全报告。

如果属于新建的有重大危险源的设施,则应在其投运之前提交安全报告。

安全报告里要详细说明重大危险源的情况,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及前提条件,安全操作和预防失误的控制措施,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现场应急救援计划等。

这些均是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所必须涉及的内容。

2.5  重大危险源的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必须制定生产现场应急计划,并且经常检验和评价现场应急计划和程序的可*程度,以便在必要时进行修订和更改。

场外应急计划(有可能造成社会灾害的)由主管当局根据企业提供的安全报告和有关资料制定。

场内应急计划由企业制定。

制定应急计划的目的是抑制突发性事件,减少事故对人员、居民和环境的危害。

因此,应急计划应提出详尽、实用、有效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组织措施。

主管当局应保证将事故发生时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确的救援方法以及有关资料散发给可能受到事故影响的公众,并使公众能充分了解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安全措施,一旦发生了重大事故,应尽快报警。

企业主管当局制定的场外应急计划和企业制定的场内应急计划每隔适当的时间应修订和重新散发应急计划宣传资料。

以唤起全体公民的安全防范意识。

3、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条件和不安全因素

3.1  危险源能量储存的安全条件

首先,应该考虑危险源能量以什么状态储存在什么容器之中。

例如,液化石油气是一些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它从出厂起即以液态被输出、运输和储存,对于这种液态物质,必须掌握它的可燃性、爆炸极限和在大气中能迅速扩大250倍的特性,确定它必须储存在密闭的钢制容器之中。

因此,要求存放石油液化气的容器必须用特制的容器钢板,采用特殊的焊接方式方法制作,为了防止泄漏而产生爆炸极限浓度,每一道焊缝必须用X光片检查,不允许有一点渗漏或泄漏,这是储存设备的本质安全要求。

其次,考虑危险源能量储存的常规状况,对危险源能量的物质形态进行储存应特别注意它的常规状态。

比如,生产炸药使用的原料硝酸铵,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分列存放,每列的高度不超过1.5m,宽度不多于两包的宽,列与列之间应留出大于0.8m的通道,以保证空气流通。

如果数吨硝酸铵不分垛堆积在一起,久而久之埋在下面的硝酸铵则可能氧化、分解、放热,大量的热能排放不出来又加快了硝酸铵的氧化、分解、放热过程,由此产生自燃乃至爆炸。

再次,考虑危险源能量载体的纯度。

能量是依*载休而储存的,载体本身的纯度是安全性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

例如爆炸作业中使用的炸药,是潜能极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